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信息技术 > 软件开发与程序设计 >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 书号:9787030265227
    作者:黄润秋等
  • 外文书名:Geohazard Assessment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 页数:968
    字数:1400000
    语种:中文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
  • 所属分类:P31 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 定价: ¥220.00元
    售价: ¥173.80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以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为对象,较为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了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以及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发生机理及其评价预测。重点分析了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斜坡强震的动力响应及破裂失稳机理、斜坡物质运动特征,震后泥石流灾害的发育特征、预测评价及危险性分析,以及崩塌滑坡堵江的形成过程、堰塞坝稳定性、溃坝机理及风险评估等。针对灾后恢复重建,提出了灾区地质环境应急评价的原则,并探讨了若干重点损毁城镇的灾后重建选址问题。
  本书可供从事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震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土木工程、灾害管理等领域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亦可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第一篇 汶川地震发震的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机制分析
    第一章 汶川地震发震的地质背景与地表破裂
    1.1 引言
    1.2 汶川地震产生的地质背景
    1.3 龙门山地区的活动构造与历史地震
    1.3.1 龙门山地区的活动构造
    1.3.2 龙门山地区的历史地震
    1.4 汶川地震的基本参数与震源机制解
    1.5 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
    1.5.1 映秀—北川断裂的地表破裂
    1.5.2 彭县—灌县断裂的地表破裂
    1.5.3 小鱼洞断裂的地表破裂
    1.5.4 擂鼓断裂的地表破裂
    1.6 地表破裂的类型和组合样式
    1.6.1 地表破裂的类型
    1.6.2 地表破裂的组合样式
    1.7 汶川地震所导致的构造缩短
    1.7.1 映秀—北川断裂的构造缩短
    1.7.2 彭县—灌县断裂的构造缩短
    1.8 汶川地震所导致的地表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隆升与沉降)
    1.8.1 基于InSAR技术获得的汶川地震位移
    1.8.2 根据双断层面震源模型反演的地形变化
    1.8.3 基于水准剖面的震前和震后对比显示的地形变化
    1.8.4 基于GPS监测的汶川地震同震水平位移
    1.9 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分析
    1.9.1 擦痕特征分析
    1.9.2 利用赤平投影求解断层主应力方位
    1.9.3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过程的探讨
    1.9.4 分析及讨论
    1.10 对汶川地震的发震模式与成因机制的讨论
    1.10.1 对汶川地震的构造运动学过程的讨论
    1.10.2 对汶川地震构造动力学机制的讨论
    1.11 存在的问题及其讨论
    1.11.1 汶川地震观测数据的积累与整合
    1.11.2 对龙门山活动断层分段性的讨论
    1.11.3 对龙门山地区的强地震是否存在周期性的讨论
    1.11.4 对地壳运动速率和地震级别之间相关性的讨论
    1.11.5 对地震组合与地震序列的讨论
    1.11.6 对地震带应力积聚与地震预报的讨论
    1.11.7 对单次地震与地震频率之间相关性的讨论
    1.11.8 对龙门山断裂模式的讨论
    1.11.9 对汶川地震地震模拟的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龙门山构造带深部地壳结构及强震动力学机制分析
    2.1 引言
    2.2 龙门山构造带深部地质结构研究
    2.2.1 P波速度层析成像
    2.2.2 S波速度层析成像
    2.2.3 Pn波速度及各向异性
    2.2.4 小结
    2.3 龙门山构造带组合形式、尾端转换型式及其动力学机制
    2.3.1 龙门山断裂系尾端转换型式的研究
    2.3.2 虹口乡八角庙地区断层擦痕的解析——块体的斜面斜抛运动
    2.3.3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对龙门山构造带的动力学约束的研究
    2.3.4 龙门山断裂系与东昆仑活动断裂的对比研究
    2.3.5 龙门山断裂带与青川断裂带构造体制差异的研究
    2.3.6 龙门山地震带南段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的起始时间的研究
    2.3.7 小结
    2.4 汶川地震及对青藏川滇块体边界断层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2.4.1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2.4.2 构造块体系统计算模型及位移速率场和应力场模拟
    2.4.3 研究区构造块体边界断层的失稳危险度分布
    2.4.4 应变率强度和应变能密度的分布特征
    2.4.5 昆仑山8.1级(2001)大震破裂过程数值模拟及其对汶川发震断层提前失稳的影响
    2.4.6 汶川大震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
    2.4.7 汶川大震对研究区各构造块体运动变形及边界断层上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影响
    2.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发生机理
    第三章 地震地质灾害遥感应急调查方法研究
    3.1 引言
    3.1.1 灾情监测的主要遥感平台
    3.1.2 灾害监测的主要遥感技术手段
    3.1.3 遥感地震灾情监测的主要优点
    3.2 地震地质灾害遥感应急调查的特点与要求
    3.2.1 地震地质灾害遥感应急调查的特点
    3.2.2 地震地质灾害遥感应急调查的要求
    3.3 地震地质灾害遥感应急调查的技术路线与程序
    3.3.1 地震地质灾害遥感应急调查的技术路线
    3.3.2 地震地质灾害遥感应急调查的程序
    3.4 地震地质灾害遥感应急数据获取
    3.4.1 遥感数据特点
    3.4.2 遥感数据获取原则
    3.4.3 遥感数据获取方式
    3.5 地质灾害遥感应急调查数字处理技术
    3.5.1 地质灾害遥感应急数据处理难点
    3.5.2 航天遥感数据快速处理
    3.5.3 航空遥感数据快速处理
    3.5.4 影像地图快速制作
    3.6 地震地质灾害遥感应急调查
    3.6.1 地震地质灾害遥感应急调查方法
    3.6.2 滑坡应急调查
    3.6.3 崩塌应急调查
    3.6.4 泥石流应急调查
    3.6.5 堰塞湖应急调查
    3.7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汶川地震崩滑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形成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数据获取与遥感分析
    4.2.1 汶川地震应急救灾数据情况
    4.2.2 数据获取
    4.2.3 数据分析整合
    4.2.4 地震崩塌滑坡遥感解译
    4.3 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其密度特征分析
    4.3.1 基础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4.3.2 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的统计分析
    4.3.3 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密度分布的统计分析
    4.3.4 小结
    4.4 崩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分析
    4.4.1 沿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呈“线状”分布
    4.4.2 震中东北方向分布范围明显大于西南方向
    4.4.3 与地形、地层岩性的关系分析
    4.4.4 地震崩塌滑坡的断层效应分析
    4.4.5 崩滑地质灾害分布与烈度的关系
    4.5 汶川地震崩塌滑坡成因机理分析
    4.5.1 地震触发崩滑灾害的动力特征及成因机制分类
    4.5.2 典型斜坡破坏模式及动力过程分析
    4.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强震触发斜坡失稳机理及动力过程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区地质背景
    5.2.1 研究区地形地貌
    5.2.2 研究区地质及活动构造
    5.3 强震触发斜坡失稳的类型
    5.3.1 关于强震地区的定义
    5.3.2 强震触发斜坡失稳的类型
    5.4 强震触发斜坡失稳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强震触发滑坡与断层的关系
    5.4.2 强震触发滑坡与岩性的关系
    5.4.3 强震触发滑坡分布的地貌效应
    5.4.4 强震触发滑坡分布与地震烈度的关系
    5.4.5 强震触发滑坡分布与断层运动方式
    5.4.6 强震触发滑坡分布与边坡结构的关系
    5.5 强震触发斜坡失稳机理分析
    5.5.1 坡肩及变坡点PGA放大效应
    5.5.2 节理岩体剪胀效应
    5.5.3 结构面退化效应
    5.5.4 饱水松散体的液化效应
    5.5.5 发震断层运动的惯性效应
    5.5.6 弹性基床共振效应
    5.6 强震条件下斜坡运动的动力过程
    5.6.1 强震条件下斜坡运动过程阶段划分
    5.6.2 强震条件下考虑结构面退化的斜坡运动距离预测
    5.6.3 强震条件下斜坡运动距离的统计预测
    5.7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强震条件下斜坡崩滑机理的模拟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岩体动力学问题求解
    6.2.1 动力学问题的有限单元法
    6.2.2 主应力、主应力方向与拉张破裂判据
    6.2.3 岩石拉张破裂判据
    6.2.4 拉张破坏的开裂准则
    6.3 强震触发复杂结构斜坡塌滑过程的实验研究
    6.3.1 实验方案
    6.3.2 实验环境
    6.3.3 试验原理
    6.3.4 实验结果分析
    6.4 强震作用下边坡拉张破裂有限元数值模拟
    6.4.1 地震波图
    6.4.2 斜坡模型、边界条件及材料参数
    6.4.3 斜坡地震过程中边帮拉张区域分析
    6.4.4 各监测点的位移、应力变化
    6.4.5 强震作用斜坡拉张破裂有限元模拟
    6.4.6 含多个弱面、不同坡角的斜坡拉张破裂有限元模拟
    6.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七章 P-S波时差耦合作用下斜坡崩滑效应与致灾预测研究
    7.1 引言
    7.2 地震触发的斜坡崩滑灾害主要类型及动力学特征研究
    7.2.1 地震控制构造组合机制分析
    7.2.2 强震触发斜坡崩滑灾害主要类型
    7.2.3 强震作用下斜坡崩滑体的基本特征
    7.2.4 地震作用力与斜坡崩滑方向关系分析
    7.2.5 斜坡体崩滑控制因素分析
    7.2.6 小结
    7.3 地震崩滑体破坏时力学特征值的空间变化规律研究
    7.3.1 斜坡体崩滑破坏的动三轴剪切试验研究
    7.3.2 斜坡体崩滑破坏的数值试验细观分析
    7.3.3 小结
    7.4 地震动力作用下斜坡体崩滑破坏的成灾机制及主控因素研究
    7.4.1 斜坡崩滑过程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7.4.2 斜坡崩滑过程离散元模拟与分析
    7.4.3 小结
    7.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强震触发滑坡运动过程的SPH模拟
    8.1 引言
    8.2 SPH基础算法研究
    8.2.1 SPH方法的核心问题
    8.2.2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的SPH格式
    8.2.3 弹塑性力学控制方程的SPH格式
    8.3 SPH程序的实现
    8.3.1 二维SPH模拟程序
    8.3.2 三维SPH模拟程序
    8.4 SPH数值方法的验证与确认
    8.4.1 溃坝问题的数值模拟及验证
    8.4.2 腔内剪切流动问题的数值模拟及验证
    8.4.3 弹性体单剪试验的数值模拟及验证
    8.4.4 土体大变形非排水单剪试验的SPH数值模拟
    8.5 SPH数值方法的岩土流态化应用
    8.5.1 土体大变形流动的SPH数值模拟
    8.5.2 黏土材料坍落过程的SPH数值模拟
    8.5.3 滑坡概念性模型运动过程的SPH数值模拟
    8.6 SPH数值方法的实例应用
    8.6.1 唐家山滑坡运动过程的SPH数值模拟
    8.6.2 北川王家岩滑坡运动过程的SPH数值模拟
    8.6.3 青川东河口滑坡运动过程的SPH数值模拟
    8.7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强震条件下斜坡震裂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
    9.1 引言
    9.2 震裂山体分布特点及发育规律研究
    9.2.1 震裂山体分布特点研究
    9.2.2 震裂山体变形发育规律研究
    9.2.3 小结
    9.3 山体震裂变形振动模拟试验研究
    9.3.1 试验设备及技术参数
    9.3.2 试验材料及参数
    9.3.3 振动模拟试验方案设计
    9.3.4 试验量测技术及要求
    9.3.5 振动模拟试验过程及分析
    9.3.6 小结
    9.4 地震作用下边坡响应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9.4.1 时程分析法基本原理
    9.4.2 单面均质岩质边坡地震响应分析
    9.4.3 带状均质岩质边坡的地震响应分析
    9.4.4 覆盖层土质边坡的地震响应分析
    9.4.5 上下不同岩性组合带状边坡的地震响应分析
    9.4.6 小结
    9.5 震裂山体变形破坏机理及破坏模式综合分析
    9.5.1 地震对斜坡作用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9.5.2 山体震裂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9.5.3 山体震裂变形破坏基本模式
    9.5.4 小结
    9.6 震裂山体危险性及防治对策研究
    9.6.1 震裂山体危险性分级评价
    9.6.2 山体震裂变形防治对策
    9.7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地震堰塞湖、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及防治对策
    第十章 强震作用下斜坡稳定性的三维极限平衡分析
    10.1 引言
    10.2 三维边坡拟静力分析
    10.2.1 安全系数与三向地震的函数关系
    10.2.2 传统的拟静力分析方法
    10.2.3 对称滑面在三向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
    10.2.4 非对称滑面在三向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
    10.2.5 小结
    10.3 三维边坡地震滑移量估算
    10.3.1 三维边坡的Newmark滑块位移法
    10.3.2 三维边坡地震滑移量的估算
    10.3.3 小结
    10.4 滑带土体强度参数的三维反演
    10.4.1 反分析模型的建立
    10.4.2 算例分析
    10.4.3 小结
    10.5 三维滑裂面形状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10.5.1 三维边坡安全系数迭代解法
    10.5.2 滑裂面的形状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10.5.3 三维端部效应分析
    10.5.4 小结
    10.6 加固边坡动力响应及不同加固方式的比较
    10.6.1 计算模型
    10.6.2 地震作用下边坡动力响应
    10.6.3 加固效果比较与分析
    10.6.4 小结
    10.7 考虑地震随机性的土坡抗震可靠度分析
    10.7.1 基于Morgenstern-Price法和Monte-Carlo模拟的土坡可靠度分析
    10.7.2 地震系数的概率分布
    10.7.3 算例分析
    10.7.4 小结
    10.8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北川唐家山滑坡堵江机制及溃坝效应研究
    11.1 引言
    11.2 唐家山区域(北川—禹里)基本地质条件
    11.2.1 地形地貌
    11.2.2 地层岩性
    11.2.3 地质构造
    11.2.4 水文地质条件
    11.2.5 物理地质现象
    11.3 唐家山堰塞湖库区(北川—禹里段)地震地质灾害触发效应
    11.3.1 北川—禹里段通口河岸坡结构类型及分布
    11.3.2 岸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分段评价
    11.3.3 小结
    11.4 唐家山滑坡堵江机制及堰塞坝溃坝模式分析
    11.4.1 唐家山堰塞坝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11.4.2 堰塞坝形态特征及地质结构特点
    11.4.3 堰塞体物质组成及物理力学特性
    11.4.4 唐家山滑坡堵江机制分析
    11.4.5 唐家山堰塞坝稳定性及可能溃坝模式分析
    11.4.6 小结
    11.5 唐家山滑坡后壁残留山体震后稳定性研究
    11.5.1 唐家山滑坡后壁残留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11.5.2 唐家山滑坡后壁残留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11.5.3 唐家山滑坡后壁残留边坡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11.5.4 小结
    11.6 唐家山堰塞湖库区其他次生地质灾害评价
    11.6.1 马铃岩滑坡地震复活效应及其稳定性研究
    11.6.2 唐家山堰塞坝部位“9.24”泥石流堵江及溃决模式分析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地震堰塞湖溃决风险分析与溃坝模式研究
    12.1 引言
    12.2 堰塞坝的抗冲蚀性能研究
    12.2.1 简述
    12.2.2 堰塞坝的漫顶溃决特征
    12.2.3 土体抗冲蚀性的力学描述
    12.2.4 土体抗冲蚀性常用的测定方法
    12.2.5 汶川地震红石河堰塞坝和礼拜寺堰塞坝抗冲蚀性的现场测定
    12.2.6 土体抗冲蚀性的工程分类
    12.2.7 小结
    12.3 红石河堰塞湖漫顶溃坝风险评估
    12.3.1 简述
    12.3.2 东河口滑坡简介
    12.3.3 红石河堰塞湖溃口处土体的力学参数
    12.3.4 红石河堰塞湖漫顶溃决风险及溃决时间的评估
    12.3.5 小结
    12.4 地震堰塞坝的渗透破坏研究
    12.4.1 简述
    12.4.2 堰塞坝常见的渗透破坏类型
    12.4.3 传统判别渗透破坏的准则
    12.4.4 堰塞坝渗透破坏的判定准则
    12.4.5 唐家山堰塞坝渗透破坏分析
    12.4.6 小结
    12.5 唐家山堰塞湖的溃坝风险分析
    12.5.1 简述
    12.5.2 溃口参数
    12.5.3 洪水演进模拟
    12.5.4 唐家山堰塞湖溃决损失估算
    12.5.5 小结
    12.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堰塞湖坝体稳定性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13.1 引言
    13.2 现场考察及室内土工试验
    13.2.1 现场考察及堰塞坝分类
    13.2.2 室内土工试验
    13.3 堰塞坝体稳定性模型试验
    13.3.1 模型试验相似原理
    13.3.2 模型试验一
    13.3.3 模型试验二
    13.3.4 模型试验三
    13.3.5 模型试验四
    13.3.6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13.4 堰塞坝稳定性数值模拟
    13.4.1 堰塞坝数值计算模型
    13.4.2 水位上升对堰塞湖坝体稳定性的影响
    13.4.3 堰塞湖坝体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13.4.4 余震对堰塞湖坝体稳定性的影响
    13.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震后暴雨泥石流灾害活动特征与预测
    14.1 引言
    14.2 汶川震区北川9.24暴雨泥石流活动特征
    14.2.1 北川县城区地质环境条件
    14.2.2 泥石流暴发的雨量临界条件
    14.2.3 区域泥石流灾害分布规律
    14.2.4 震后泥石流源地的物源变化动态分析
    14.2.5 泥石流形成过程分析
    14.2.6 泥石流运动与堆积特征
    14.3 震后岷江上游泥石流活动特征与趋势分析
    14.3.1 岷江上游典型泥石流沟特点
    14.3.2 地震对泥石流暴发的影响
    14.3.3 地震对泥石流活动趋势的影响
    14.3.4 讨论
    14.3.5 小结
    14.4 高陡斜坡堆积体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14.4.1 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14.4.2 硬岩地区堆积体稳定性实验
    14.4.3 软岩地区堆积体稳定性实验
    14.4.4 讨论
    14.4.5 小结
    14.5 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
    14.5.1 简述
    14.5.2 数据获取
    14.5.3 强震区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模型构建
    14.5.4 模型验证与应用
    14.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篇 震后地质环境评价及震毁城镇选址
    第十五章 震后重建区地质环境适宜性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应急评价研究
    15.1 引言
    15.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3 灾后重建地质环境适宜性应急评价
    15.3.1 数据准备及处理
    15.3.2 应急评价指标体系
    15.3.3 评价模型
    15.3.4 GIS评价实现程序
    15.3.5 评价结果
    15.4 灾后重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易发性)应急评价
    15.4.1 数据准备及处理
    15.4.2 评价指标体系
    15.4.3 危险性指标量化统计模型
    15.4.4 易发性指标权重
    15.4.5 评价模型
    15.4.6 GIS评价实现程序
    15.4.7 评价结果
    15.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5.12”汶川大地震损毁城镇重建选址的原则与实践
    16.1 引言
    16.2 损毁城镇的震害效应
    16.2.1 地震断层效应
    16.2.2 场地及地基震害效应
    16.2.3 地形振动放大效应
    16.2.4 地质灾害效应
    16.3 地震损毁城镇重建选址的基本原则
    16.4 地震损毁城镇重建选址的典型实例
    16.4.1 北川县城
    16.4.2 青川县城(乔庄镇)
    16.4.3 青川县木鱼镇
    16.4.4 青川县关庄镇
    16.4.5 安县、绵竹市、什邡市、彭州市及崇州市等主要乡镇
    16.5 结语
    参考文献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