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厦门大学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之一。
全书把美学划为三大块,即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加上应用美学(美育、技术美学),并增添了美学学科近年的研究新成课。是一本系统、完整的美学教材。
样章试读
目录
- 《厦门大学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出版说明
前言
第一章 美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 美学是什么
一、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美学又是一门古老的哲学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
一、什么是审美关系
二、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对象
三、美学要以文学艺术研究为中心
四、美学是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哲学问题
第三节 美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二、美学与文艺理论的关系
三、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四、美学与生物学、人类学的关系
五、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六、美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七、美学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
第四节 美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
一、美学研究的三大任务
二、美学研究的中西方法
第五节 如何学习和研究美学
一、要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
二、要有一条切实的求知之路
三、要扬长避短,围绕中心,锲而不舍
第二章 美的本质
第一节 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中的哲学思辨的难题
一、美是美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范畴之一
二、美的本质之所以成为一个基本上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是由两个方面促成的
三、美的现象的复杂性和美的本质解决的艰难性
第二节 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
一、主观唯心主义,以康德、克罗齐、王阳明和解放前的朱光潜为代表
二、客观唯心主义,以柏拉图、黑格尔、朱熹为代表
三、机械唯物主义,以毕达哥拉斯、荷加斯、博克为代表
第三节 建国以来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
一、主张美是主观的,以高尔太、吕荧为代表
二、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三、主张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四、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第四节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一、美和人类究竟是什么关系
二、马克思是如何从社会实践来探求美
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四、私有制社会中的异化劳动,限制了美的发展
五、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还有创造美的另一面
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自由劳动,给美的发展开辟了最广阔的天地
第三章 美的特征
第一节 美的形象性
一、美离不开形象。没有形象这一基本特征,美无所附丽
二、美,不可能是理性的抽象物,也不可能是概念的堆砌场,而应该是个别的、具体的和形象的
三、美如果失去形象性,就同“好”、“善”分不清楚
四、美的形象性特征的两重性
第二节 美的愉悦性
一、为什么美具有愉悦性
二、美的愉悦性有相对的独立性
三、怎样理解美的愉悦性
四、美的愉悦性特征的两重性
第三节 美的功利性
一、为什么美具有功利性
二、美的功利性的特点
三、美的功利性的历史变迁
四、涉及社会功利的两个口号的剖析
第四章 现实美和艺术美
第一节 美的分类和依据
一、美是可以分类的
二、历史上如何进行美的分类
三、美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大类
第二节 社会美
一、社会美是现实美的一部分
二、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三、什么是人的美
第三节 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特征
二、自然美本质的三派学说
三、马克思的“人化的自然”说
四、中国自然美的观念演变及其哲学思想基础
第四节 艺术美
一、艺术的三种含义
二、艺术美的产生和发展
三、艺术美的特点
四、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五、艺术美的本质
第五章 美和真、善的关系
第一节 美和真、善关系二说
一、美和真、善关系的等同说
二、美和真、善关系的对立说
第二节 美和真、善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美和真的联系和区别
二、美和善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节 真、善、美的统一
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问题
二、真、善、美的统一
第六章 美的形式规律
第一节 什么是形式美
第二节 视觉上的形式美
一、色彩美
二、线条美
三、体积美
四、质地美
五、空间美
六、平面型的美
七、结构美
八、光线美
第三节 听觉上的形式美
一、音乐的音的特殊性
二、构成听觉上形式美的因素
第四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一、单纯一致
二、平衡对称
三、多样统一
四、对比照应
第五节 艺术形式美的特点
一、艺术形式是为了更深刻地表现思想内容
二、艺术的形式美的独立欣赏的价值
三、艺术的形式美的历史继承性
四、艺术的形式美对欣赏者来说,既有适应,又有征服的问题
五、艺术的形式美,对于创造者来说,要发挥他们自身的特长和个性,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第六节 驾驭规律,贵在独创
第七章 审美认识和审美心理
第一节 审美认识的产生和构成
第二节 审美感受中审美感觉器官的问题
一、人的审美感觉器官最主要的是听觉和视觉
二、味觉与嗅觉
三、触觉
四、运动觉与筋肉觉
五、温觉
六、平衡感、痛感和生命器官的感觉
第三节 审美感受的生理、心理形式
一、为什么要研究审美感受中的生理、心理形式
二、审美感受的生理基础
三、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
第四节 审美认识的基本特征
一、形象与思想的统一
二、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三、认识和情感的统一
四、功利和愉悦的统一
第五节 美感差异性和“共同美”
一、美感的差异性
二、“共同美”————一个崭新的命题和范畴
第六节 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
第八章 美学中的几个范畴
第一节 崇高
一、崇高在美学研究中的概况
二、崇高与美的关系
三、中国美学史上的崇高的近似观念
四、崇高的根源和性质
五、崇高与艺术的关系
第二节 丑
一、丑的变化和发展
二、丑的本质
三、丑在艺术中的表现
第三节 悲剧性
一、悲剧性的由来
二、悲剧和悲剧美
三、悲的本质和种类
第四节 喜剧性
一、喜的本质、特征和种类
二、喜与其他范畴的比较
三、喜剧性与笑的关系
四、喜在艺术中的表现
第九章 艺术(美)的创造
第一节 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
一、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高结晶,是艺术家审美感受的最强烈、最集中的物化形态
二、通过审美化的典型形象进行美的集中表现
第二节 艺术创造的思维活动
一、形象思维的由来
二、形象思维的过程
三、形象思维研究申的疑难之处
第三节 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构思和传达
一、艺术创造的构思
二、艺术创造的传达
第四节 艺术创造的辩证法
一、形与神的关系
二、情与景的关系
三、虚与实的关系
四、少与多的关系
第十章 艺术(美)的欣赏
第一节 艺术美的欣赏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 门类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艺术可以分门别类
二、艺术媒介(质料)的特性
三、音乐声音的物理、生理和心理的因素
四、视觉功能和绘画的造型手段
五、注重视听之美
第三节 门类艺术的欣赏
一、语言艺术、听觉艺术——诗歌、小说、散文
二、音响艺术、听觉艺术——音乐
三、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建筑、绘画、摄影雕塑、书法
四、综合艺术、视听艺术——舞蹈、戏剧、影视
第十一章 美育
第一节 蔡元培的美育定义
第二节 美育与美学
一、美育的天生的社会实践性,可补一般审美鉴之不足
二、美育既是美学理论的普及和运用的基木途径,又是接受社会实践检验的重要方面
三、美育是落实到人的身上,贯穿了人的审美理想的一种教育和追求
第三节 美育和教育
一、美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美育,能适应青少年、大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而发挥独特的教育作用
三、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第四节 美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美育是美的形象教育
二、美育是美的情感教育
三、美育是美的功利教育
第五节 美育的主要内容和实施
一、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向上的审美观
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水平
三、美化人们的心灵和生活
第十二章 技术美学
第一节 技术美学的由来
第二节 技术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劳动生产中的美学问题,是首要的
二、技术美学研究的第二个对象——”迪札因”
第三节 技术美学在国外崛起探因
一、与本世纪初提倡文明生产有关
二、经济和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动用国家政权机构和行政力量
四、国际性研究、交流的推动
第四节 我国技术美学研究的前景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