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是“863”生物高技术丛书之一,汇集了自1981年报道光敏核不育水稻发现20年来我国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有: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特性及其遗传规律和分子生物学基础;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基础;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性与两系杂交水稻的光温生态;光、温敏核不育系和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技术;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和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两系杂交水稻栽培生理与技术。对近年来两系亚种间杂交水稻育种与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的相关技术问题也作了详细论述。同时简要介绍了生产中应用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和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特征特性,并附有两系杂交水稻研究与开发工作大事记和历次重要会议的纪要。本书是迄今关于光、温敏雄性不育性两系杂交水稻理论与应用的权威性专著,对从事农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可供农学、遗传、育种、生态、栽培及分子生物学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并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辅助教材。
目录
- 丛书序Ⅰ
从书序Ⅱ
序
前言
第一章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概论
一、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的概念
(一)杂种优势及其遗传机理
(二)雄性不育及其遗传理论
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历程
(二)外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特性
一、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的光温特性
(一)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的光敏感期
(二)诱导光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的临界光长
(三)温度对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作用
(四)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的温度敏感期和临界温度
(五)育性光敏性与发育感光性的关系
(六)育性温敏性与发育感温性的关系
(七)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类型
(八)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作用模式
二、光、温敏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生理生化特性
(一)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花粉败育特征
(二)植物激素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特性的关系
(三)植物光敏色素与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特性的关系
(四)蛋白质与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特性的关系
第三章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一、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的遗传学研究
(一)光敏核不育(PGMS)水稻的遗传学研究
(二)温敏核不育(TGMS)水稻的遗传分析
(三)影响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互作效应
(四)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等位性分析
二、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一)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标记及染色体定位研究
(二)基因库的构建
(三)光、温敏核不育基因表达产物的研究
(四)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命名
第四章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选育
一、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资源的发掘与评价
(一)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资源
(二)光、温敏雄性不育资源利用评价
二、光、温敏雄性不育系选育
(一)我国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选育与研究回顾
(二)光、温敏雄性不育系选育
(三)光、温敏雄性不育系鉴定
(四)我国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育种成就
第五章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育种及其理论基础
一、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基础
(一)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概念
(二)水稻品种生态型分化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三)水稻品种间杂种优势的生物学基础
(四)配合力选择与应用
(五)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的优势表现
二、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育种目标
(一)产量
(二)抗性
(三)品质
(四)熟期
三、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育种程序
(一)不育系的选用
(二)恢复系和新组合的选育
四、两系法品种间组合选育进展
(一)长江流域两系杂交晚粳组合选育进展
(二)长江流域和华中稻区两系中、晚籼组合育种进展
(三)长江流域两系杂交早稻组合选育进展
(四)华南稻区早、晚兼用型两系杂交水稻组合选育进展
第六章两系亚种间杂交水稻育种及其理论基础
一、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基础
(一)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概念
(二)栽培稻的类型分化
(三)不同亚种间杂种的优势表现
(四)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障碍因素
二、水稻的广亲和性
(一)水稻广亲和性的概念
(二)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
(三)广亲和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三、亚种间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与策略
(一)亚种间杂种优势的部分利用
(二)广亲和性在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
(三)水稻广亲和系的筛选、选育与鉴定
(四)亚种间杂交水稻的选育目标与策略
(五)亚种间杂交水稻育种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七章超级杂交水稻育种
一、水稻的产量潜力
(一)水稻产量的理论潜力
(二)现有水稻品种和组合的产量潜力
二、水稻超高产育种动态
(一)日本的水稻超高产育种
(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新株型育种
(三)中国的水稻超高产育种
三、超级杂交水稻研究计划与育种实践
(一)超级杂交水稻研究计划的提出
(二)超级杂交水稻的界定与指标
(三)超级杂交水稻育种实践
四、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的技术策略
(一)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相结合
(二)两系法和三系法并用
(三)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四)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进行有利基因的聚合
第八章两系杂交水稻与气象
一、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水稻育性与气候
(一)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指标区划
(二)繁殖与制种的气候风险概率
二、不育系育性特性的气象分析技术
(一)不育系的育性类型分析
(二)育性敏感期分析
(三)育性转换光温指标分析
三、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气象分析方法
(一)制种亲本生育期预测与播差期分析
(二)制种不育系的稳定不育期分析
(三)制种的适宜播种期与最佳播种期决策
第九章两系杂交水稻的种子生产技术
一、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的基本特点
(一)光、温敏核不育系繁殖的基本特点
(二)光敏核不育系的高产繁殖技术
(三)温敏核不育系的高产繁殖技术
二、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原种生产
(一)光、温敏核不育系原种生产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二)光、温敏核不育系原种生产的方法与程序
三、两系杂交水稻的高产制种技术
(一)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基本特点
(二)制种的两个安全期
(三)高产制种的关键技术
第十章两系杂交水稻的栽培生理与技术
一、两系杂交水稻的栽培生理特性
(一)产量源库特征
(二)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
(三)需肥与需水特性
(四)对温、光条件的需求特性
二、两系杂交水稻的栽培技术
(一)高产的产量构成及其主攻目标
(二)长江流域双季稻的栽培技术
(三)长江流域一季中稻的栽培技术
(四)华南双季稻的栽培技术
(五)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稻栽培技术
(六)再生稻栽培技术
三、主要病虫害防治
(一)两系杂交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二)两系杂交水稻病虫害的防治
第十一章主要光、温敏核不育系与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简介
一、主要光、温敏核不育系简介
(一)培矮64S
(二)7001S
(三)N5088S
(四)蜀光612S
(五)香125S
(六)安湘S
(七)田丰S
(八)X07S
(九)安农810S
(十)GD—1S
(十一)HS—3
(十二)蜀光570S
(十三)SF21
(十四)GD—2S
(十五)W9451S
二、主要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简介
(一)鄂粳杂1号
(二)70优04
(三)华粳杂1号
(四)70优9号
(五)培两优特青
(六)培杂山青
(七)培两优288
(八)两优681
(九)香两优68
(十)金两优36
(十一)培杂双七
(十二)X07S/紫恢100(华安3号)
(十三)八两优一百
(十四)70优双九
(十五)两优2163
(十六)两优2186
(十七)福两优63
(十八)培两优275
(十九)培两优99
(二十)蜀优5号
(二十一)四两优402
(二十二)云光8号
(二十三)培杂茂三
(二十四)培两优1826
(二十五)培两优余红
(二十六)安两优25
(二十七)两优培九
(二十八)65396(培矮64S/E32)
(二十九)两优培胜
(三十)培杂茂选
(三十一)培杂茂三
(三十二)培杂67
第十二章附录
一、两系杂交水稻研究与开发大事记
二、两系杂交水稻育种年会及研讨会纪要选录
三、两系杂交水稻中试开发项目工作会、现场会纪要及简报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