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社科/经管/语言/法律 > 经济学理论 > 现代区域经济学

相同语种的商品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历史

现代区域经济学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现代区域经济学
  • 书号:9787030383914
    作者:石敏俊
  • 外文书名:Regional Economics
  • 装帧:平装
    开本:B5
  • 页数:588
    字数:702
    语种:汉语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3/11
  • 所属分类:
  • 定价: ¥178.00元
    售价: ¥140.62元
  • 图书介质:
    按需印刷 电子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是关于区域发展的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研究专著。本书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突出区域发展的动态过程,对区域经济格局演进的过程和机理做出经济学解释。二是突出区域经济的空间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作用。本书第三章到第五章主要考察和分析区域发展的动态过程及空间过程。三是从中长期发展的视野考察区域发展过程,突出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本书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是基于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展开分析和论述。四是突出“过程机理模拟”的研究主线,通过格局变化分析揭示区域经济的动态过程及空间过程,进而探讨产业空间组织和区域经济格局演进的驱动因素与经济学机理,最后对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与绿色转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   本书可以帮助关注区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工作者、政策研究人员、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加深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的认识,也可以作为区域经济、人文地理、资源环境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参考书。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序一(成思危)
    序二(杨开忠)
    前言
    第一章 区域发展的内外环境:新挑战与新机遇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新动向
    第二节 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和研究范式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第三节 地理经济学的理论模型
    第四节 区域发展模式
    第五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 产业关联与产业集聚
    第二节 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区域产业结构同构的再思考
    第三节 市场邻近、供给邻近与产业地理集中
    第四节 产业分布的地理变迁与驱动因素
    第五节 区域竞争与产业空间组织
    本章附录 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
    第四章 区际经济联系与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节 区域发展驱动力与区域增长模式
    第二节 经济区域化
    第三节 区际贸易和要素流动
    第四节 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与区域增长差异
    第五节 要素流动、区际贸易与GDP溢出
    第六节 全球化与区域发展
    本章附录 中国多区域CGE模型
    第五章 市场开放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 城乡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与理论分析:从粮食问题到农业保护
    第二节 市场不完全性与农村发展
    第三节 市场化、产业化与组织化
    第四节 城乡经济互动:基于城乡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
    第五节 扩大内需与城乡协调发展
    本章附录 中国城乡投入产出模型
    第六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负荷
    第二节 水足迹与区域发展
    第三节 碳足迹与区域发展
    第四节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
    第七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管理
    第一节 人地协调发展的理论视角
    第二节 生态重建与农村发展
    第三节 水资源管理与人地系统调控
    第四节 农村环境管理与农村面源污染控制
    第八章 绿色经济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二节 绿色发展的政策选择
    第三节 绿色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四节 城市发展的环境绩效
    本章附录 中国能源经济环境政策模型
    参考文献
    后记
    图目录
    图1-1 2000~2004年和2005~2009年各省区的制造业份额变化
    图1-2 2001~2010年四大板块GDP增长率的演变
    图1-3 2000~2010年四大板块GDP占全国份额的演变
    图1-4 主体功能区规划四类区域分布
    图1-5 各地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
    图1-6 2000~2009年各地区产出份额和就业份额的变化
    图2-1 生产技术差异与自给自足经济下的生产和消费
    图2-2 生产技术差异导致贸易的发生
    图2-3 资源禀赋差异与自给自足经济下的生产和消费
    图2-4 资源禀赋差异导致贸易的发生
    图2-5 规模报酬递增与贸易——贸易发生前的自给自足状态
    图2-6 规模报酬递增与贸易——贸易发生后的状态
    图2-7 中心外围模型的结构
    图3-1 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图3-2 1995年产业间空间集聚度直方图
    图3-3 2003年产业间空间集聚度直方图
    图3-4 1995年产业间空间集聚度与投入产出系数四象限分布图
    图3-5 2003年产业间空间集聚度与投入产出系数四象限分布图
    图3-6 2003年分布在第一象限的部门组合的空间分布图
    图3-7 2003年分布在第四象限的部门组合的空间分布图
    图3-8 2003年分布在第二象限的部门组合的空间分布图
    图3-9 制造业销售收入份额分布图
    图3-10 2001~2005年地级行政单元制造业销售收入份额变化
    图3-11 2005~2008年地级行政单元制造业销售收入份额变化
    图3-12 制造业分布时空演变类型图
    图3-13 制造业份额变化和制造业密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图4-1 初级产品部门净流出
    图4-2 制造业部门产品净流出
    图4-3 2005年制造业比例/人口比例
    图4-4 2009年制造业比例/人口比例
    图4-5 地市尺度的市场潜力指数分布
    图4-6 省区尺度的市场潜力指数分布
    图4-7 关税对经济福利的影响
    图4-8 美加贸易与加拿大境内省际贸易的比较
    图4-9 美加贸易和美欧贸易的比较
    图4-10 美国对欧洲国家的贸易的比较
    附图4-1 多区域CGE模型的生产技术结构
    附图4-2 多区域CGE模型的进口贸易
    附图4-3 多区域CGE模型的出口贸易
    附图4-4 区域间商品流动
    附图4-5 资本存量增长率函数图
    图5-1 李嘉图陷阱的经济模型
    图5-2 二元经济模型
    图5-3 粮食问题的经济模型
    图5-4 需求约束对工农业收入差异的影响
    图5-5 国内工业生产成本降低带来的比较优势变化的影响
    图5-6 海外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带来的比较优势变化的影响
    图5-7 农业贸易保护对经济福利的影响
    图5-8 农业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图5-9 农户经济模型:分离型模型
    图5-10 不发达经济中的非自发性失业
    图5-11 农村土地市场
    图5-12 信息不对称性与利息率
    图5-13 1993~2006年中国能源及粮食价格波动
    图6-1 1997年、2002年和2007年北京市的当地水足迹和外部水足迹
    图6-2 1997~2002年和2002~2007年四项因素对北京市水足迹变化的贡献
    图6-3 1995~2004年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碳足迹
    图6-4 2002年各省区碳足迹总量
    图6-5 2007年各省区碳足迹总量
    图6-6 2002年各省区人均碳足迹总量
    图6-7 2007年各省区人均碳足迹总量
    图6-8 2002年省区间隐含碳排放转移的流向
    图6-9 生态退化成本与经济增长
    图6-10 环境污染成本与经济增长
    图6-11 资源消耗成本与经济增长
    图6-12 扣除资源流动后的资源消耗成本与经济增长
    图7-1 环境税
    图7-2 欧美农业环境政策的基本思路(脱钩政策)
    图7-3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图7-4 分析概念框架图
    图7-5 常年性非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土壤侵蚀的关系
    图7-6 退耕还林政策与土壤侵蚀
    图7-7 退耕还林补贴与土壤侵蚀
    图7-8 自由放牧与自由开垦情景下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对耕地面积和牲畜数量的影响
    图7-9 控制放牧强度与禁止开垦情景下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对耕地面积和牲畜数量的影响
    图7-10 禁牧加禁垦情景与控制放牧强度加禁垦情景下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图7-11 GBEM模型概念框架
    图7-12 石羊河流域水系及灌区分布
    图7-13 黑河流域中段灌区划分示意图
    图7-14 2000~2008年莺落峡站与正义峡站年际径流量变化
    图7-15 张掖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
    图7-16 2000~2008年黑河流域中段水资源供需差额变化
    图7-17 不同保证率下黑河流域中段水资源供需差额
    图7-18 价格控制手段与数量控制手段的理论分析
    图7-19 分布式水资源经济模型框架图
    图7-20 水价上涨后黑河流域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变化
    图7-21 水量控制下黑河流域农业节水量
    图7-22 水量控制下黑河流域水资源影子价格变化
    图7-23 水量控制下黑河流域农作物结构变化
    图7-24 水量控制与提高水价的政策效果比较
    图7-25 不同政策情景下的氮流失和农户净收入
    图8-1 不同的碳税政策情景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减排率
    图8-2 不同的碳税政策情景相对于基准情景的节能率
    图8-3 不考虑环境效益的碳税政策的减排成本
    图8-4 考虑环境效益的碳税政策的减排成本
    图8-5 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情景下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减排率
    图8-6 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情景下单位二氧化碳减排的环境效益
    图8-7 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情景下不考虑环境效益的减排成本
    图8-8 不同的减排政策情景下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减排率
    图8-9 不同的减排政策情景下单位二氧化碳减排的环境效益
    图8-10 不同的减排政策情景下不考虑环境效益的减排成本
    图8-11 能源消费总量的模拟结果与控制目标的对比
    图8-12 能源消费强度和非化石能源比例的模拟结果与节能减排目标的对比
    图8-13 不同能源消费配额分配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
    图8-14 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下降率和非化石能源比例
    图8-15 同一碳税情景下各地区GDP变化率
    图8-16 同一碳税情景下2020年区域人均GDP的变异系数
    图8-17 同一碳税情景下2020年各部门产量变化
    图8-18 同一碳税情景下2020年各部门价格变化
    图8-19 差别碳税情景下S3和S4情景相比S2情景的2020年各部门产量变化
    图8-20 差别碳税情景下S3和S4情景相比S2情景的2020年各部门价格变化
    图8-21 绿色城市指数的空间分布
    图8-22 城市发展类型分布
    附图8-1 基于CGE的能源经济环境政策模型的生产模块结构
    附图8-2 基于CGE的中国能源经济环境政策模型的能源生产模块
    附图8-3 部门产出(除电力部门外)结构简化图
    附图8-4 电力部门产出结构简化图
    表目录
    表1-1 按部门统计的2000~2009年制造业份额变化
    表1-2 按主体功能区统计的2001~2009年制造业份额变化
    表1-3 城市经济活动占全国的比重
    表1-4 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活动占全国的比重
    表1-5 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分类一览表
    表2-1 产品差异化和贸易的发生
    表2-2 不同的工厂分布下的市场分布
    表2-3 新厂商选址的运输成本
    表3-1 1995~2003年产业间空间集聚度增加和下降的前10个部门组合分布表
    表3-2 第一象限产业间空间集聚度和投入产出系数位于前20位的部门组合
    表3-3 不同象限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所占比重分布表
    表3-4 第一象限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的前20位部门组合
    表3-5 第四象限产业间空间集聚度和投入产出系数位于前20位的部门组合
    表3-6 第四象限产业间空间集聚度前20位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其比重
    表3-7 各省区制造业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
    表3-8 2002年江浙沪地区省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度与产业内贸易
    表3-9 2002年长江中游地区省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度与产业内贸易
    表3-10 2009年川、黔、滇、渝、湘、桂、粤7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
    表3-11 贵州与川、渝、滇、湘、桂、粤产业结构差异度系数
    表3-12 2002年西南地区5省区间产业内贸易比例
    表3-13 2002年和2007年川、黔、滇、渝、湘、桂、粤7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贸易流的流出比例
    表3-14 2002年和2007年川、黔、滇、渝、湘、桂、粤7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贸易流的流入比例
    表3-15 西北地区省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度与产业内贸易
    表3-16 区域属性变量及说明
    表3-17 部门特性变量及说明
    表3-18 产业部门分类说明
    表3-19 回归1与回归2的模型结果
    表3-20 回归3的模型结果
    表3-21 趋势聚类分析的样本分布中心点
    表3-22 产业集中分布样本的区域分布
    表3-23 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样本的区域分布
    表3-24 主要的制造业份额变化类型分布区域的经济属性指标
    附表3-1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标准形式
    附表3-2 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部门分类对照表
    表4-1 1997年与2002年的需求诱发依存度
    表4-2 2002年空间相邻与市场诱发依存度
    表4-3 2002年省区之间的市场诱发依存度
    表4-4 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地域分异
    表4-5 2002年最终需求诱发依存度
    表4-6 2002年八区域市场诱发依存度
    表4-7 2002年省内市场和省外市场的诱发依存度
    表4-8 2002年八区域分部门市场诱发依存度
    表4-9 2002年各省区省内贸易量与省际贸易量
    表4-10 省际贸易中心
    表4-11 四个省际贸易中心与其他省份贸易量
    表4-12 初级产品部门与制造业部门的划分
    表4-13 省区间初级产品部门与制造业部门产品流动
    表4-14 各区域按产品净流出特点分类的结果
    表4-15 2003~2009年6省市银行间资金拆借量
    表4-16 31省份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GDP
    表4-17 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GDP
    表4-18 2005年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
    表4-19 2009年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
    表4-20 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
    表4-21 经济地理对区域增长差异的影响
    表4-22 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
    表4-23 八个区域的划分
    表4-24 不变价表示的各区域实际GDP及其构成增长情况
    表4-25 基年(1997年)各区域GDP及其构成
    表4-26 不变价表示的各区域实际GDP及其构成增长情况
    表4-27 1999年ASEAN、APEC、EU和NAFTA的域内贸易
    附表4-1 八区域的划分
    附表4-2 多区域CGE模型中19部门划分
    附表4-3 能源环境CGE模型中的替代弹性设置
    表5-1 泰国农产品流通利润与运输成本
    表5-2 浙江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表5-3 浙江省农产品种植结构的变化
    表5-4 浙江省农户类型分布
    表5-5 浙江省农户对农业合作组织的态度
    表5-6 LOGIT模型的变量说明
    表5-7 LOGIT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表5-8 中国农业产业化的案例
    表5-9 1979~1992年中国食品消费收入弹性系数
    表5-10 1981~1997年个人食品消费量变化情况
    表5-11 中国的加工食品、在外消费的变化
    表5-12 2002~2007年能源价格上涨与粮食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
    表5-13 2002~2007年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对畜产品价格的影响
    表5-14 2002~2007年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对加工食品价格的影响
    表5-15 2002~2007年能源价格对CPI和物价总水平的影响
    表5-16 2002~2007年粮食价格对CPI和物价总水平的影响
    表5-17 2002~2007年能源价格上涨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表5-18 2002~2007年粮食价格上涨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表5-19 “4万亿元投资”的重点项目投资
    表5-20 文教科卫投资比例
    表5-21 2009年1~6月重点商品出口额
    表5-22 “4万亿元投资”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诱发效果
    表5-23 “4万亿元投资”对农村劳动者报酬的诱发额
    表5-24 “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对城镇工业的影响
    表5-25 扩大农村居民家电消费对城镇工业的影响
    表5-26 “家电下乡”补贴对城乡劳动者报酬的诱发额
    表5-27 扩大内需对出口减少导致经济下滑的缓解效果
    附表5-1 城乡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结构
    附表5-2 中国城乡投入产出模型的部门分类
    表6-1 1997年、2002年和2007年北京市各部门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耗水系数
    表6-2 1997年、2002年和2007年北京市各部门水足迹
    表6-3 1997~2002年北京市水足迹变化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
    表6-4 2002~2007年北京市水足迹变化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
    表6-5 北京市各部门的水足迹
    表6-6 北京市三次产业的最终需求及水足迹
    表6-7 北京市外部水足迹的地区构成
    表6-8 2002年和2007年各省区的碳足迹及人均碳足迹
    表6-9 2002年省区间隐含碳排放的调入与调出
    表6-10 隐含碳排放的跨国转移
    表6-11 各省区资源环境成本和绿色国民储蓄
    表6-12 扣除资源流动影响后的各省区资源环境成本和绿色国民储蓄
    表7-1 2002年准格尔旗圪针堰村农村经济概况
    表7-2 2002年准格尔旗圪针堰村土地利用和农作物系统
    表7-3 根据EPIC模型计算的土壤侵蚀值
    表7-4 生物经济模型变量定义
    表7-5 实际数据与模拟结果的比较
    表7-6 尧勒甸子村和沙日塔拉村非农就业和农户收入比较
    表7-7 尧勒甸子村和沙日塔拉村农户收入水平和来源比较
    表7-8 引进舍饲养牛技术的情景分析
    表7-9 为贫困农户提供信贷服务的情景分析
    表7-10 水资源分配调整模拟情景
    表7-11 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及日光温室节水成本
    表7-12 压缩用水量情景下农民收入变化
    表7-13 日光温室面积的模拟结果
    表7-14 农业用水空间配置优化方案
    表7-15 规划方案与优化方案的收入比较
    表7-16 黑河流域中段灌区划分一览表
    表7-17 黑河流域中段各灌区引水量变化
    表7-18 黑河流域中段各灌区水资源需水变化
    表7-19 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情景设计
    表7-20 现状年与平水年黑河流域水资源的供给量与使用量
    表7-21 现状年与平水年黑河流域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收入
    表7-22 水价上涨后黑河流域用水量变化
    表7-23 水价上涨后黑河流域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
    表7-24 地表水、地下水水价同时上涨情景下黑河流域农户人均收入变化
    表7-25 地表水水价上涨情景下黑河流域农户人均收入变化
    表7-26 水价上涨后黑河流域农户收入补偿额
    表7-27 压缩农业用水导致农民人均收入变化
    表7-28 控制氮肥流失的政策情景设计
    表8-1 基准情景下的GDP、CPI和全要素生产率
    表8-2 资源约束和低碳发展情景下GDP年均增长速度
    表8-3 资源约束和低碳发展情景下三次产业结构水平
    表8-4 资源约束和低碳发展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
    表8-5 资源约束和低碳发展情景下化石能源供应和消费情况
    表8-6 资源约束和低碳发展情景下非化石能源的需求量
    表8-7 资源约束和低碳发展情景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表8-8 中国与发达国家高耗能产品能耗比较
    表8-9 各产业部门能源利用效率年均提高率(AEEI)
    表8-10 2020年技术进步情景下的减排量
    表8-11 2020年各部门单位产量能耗变化率
    表8-12 2020年的产业结构变化
    表8-13 基准情景下的发电量
    表8-14 2020年发电结构转换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表8-15 碳税政策的情景设计
    表8-16 不同的碳税政策情景下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费
    表8-17 不同的碳税政策情景下2020年主要经济变量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变化率
    表8-18 2007年和2020年不同碳税情景下的产业结构比较
    表8-19 不同碳税情景下2020年主要行业产量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变化
    表8-20 不同碳税情景下考虑环境效益后相对于基准情景的GDP变化率
    表8-21 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情景下碳排放许可的影子价格
    表8-22 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情景下主要行业和居民减排贡献率
    表8-23 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情景下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费水平
    表8-24 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情景下2020年主要经济变量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变化率
    表8-25 不同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情景下2020年主要行业产量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变化
    表8-26 相对于基准情景的考虑环境效益后GDP变化率
    表8-27 不同的减排政策情景下碳排放许可的影子价格
    表8-28 不同的减排政策情景下主要行业和居民的减排贡献率
    表8-29 不同的减排政策情景下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费
    表8-30 不同的减排政策情景下2020年主要经济变量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变化率
    表8-31 不同的减排政策情景下2020年主要行业产量相对于基准情景的变化
    表8-32 不同的减排政策情景下考虑环境效益后相对于基准情景的GDP变化率
    表8-33 不同的能源消费配额分配情景下平均每年各省GDP增长率
    表8-34 不同的能源消费配额分配情景下各地区GDP年均增长率
    表8-35 基准情景下各地区GDP和二氧化碳排放
    表8-36 同一碳税情景下的各地区二氧化碳减排率和排放强度降低率
    表8-37 同一碳税情景下2020年各地区GDP组成的变化
    表8-38 同一碳税情景下2020年重点产业的份额变化
    表8-39 差别碳税的情景设计
    表8-40 差别碳税情景下各地区二氧化碳减排率和排放强度降低率
    表8-41 差别碳税情景下2020年重点产业的份额变化
    表8-42 各省区历史排放量与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表8-43 碳排放许可初始分配的情景设计
    表8-44 不同的碳排放许可分配情景下各省区GDP变化率
    表8-45 不同的碳排放许可分配情景下各省区的碳减排贡献率
    表8-46 不同碳排放分配情景下净调出与净出口的变化与单位GDP的碳排放成本
    表8-47 不同的碳排放许可分配情景下各部门增加值变化率
    表8-48 不同的碳排放许可分配情景下各部门的减排贡献率
    表8-49 城市经济的相关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表8-50 中国绿色城市指数的指标体系
    表8-51 2010年中国绿色城市指数计算结果
    表8-52 绿色城市指数的数值范围
    表8-53 城市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表8-54 国际比较的指标体系
    表8-55 城市绿色发展的国际比较
    表8-56 绿色城市指数得分范围
    附表8-1 SAM表的部门分类
    附表8-2 能源转化成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因子
    附表8-3 多区域CGE模型中19个部门的划分
    附表8-4 能源环境CGE模型中的替代弹性设置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