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太白牛尾河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腹地,是秦岭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自然环境最优良的代表性区域之一。本书以描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为主,包括植被、种子植物、大型真菌、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同时对保护区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社会经济、保护管理现状和保护区综合价值等进行详细的介绍。 本书适合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生物、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大专院校、研究院所,以及从事自然保护的公众等参考使用。
样章试读
目录
- 前言
第1章 自然环境
1.1 地理位置
1.2 地质
1.2.1 地层
1.2.2 侵入岩
1.2.3 区域地质构造特点
1.3 地貌
1.4 气候
1.4.1 日照
1.4.2 季节
1.4.3 气温
1.4.4 积温
1.4.5 霜期
1.4.6 地温
1.4.7 湿度
1.4.8 降水
1.4.9 降雪
1.4.10 风
1.4.11 保护区所属气候区
1.5 水文
1.6 土壤
1.6.1 土壤类型
1.6.2 土壤分布及基本性质
1.7 小结
第2章 植被
2.1 植被分类及系统
2.1.1 植被分类的依据、原则和单位
2.1.2 植被分类系统
2.2 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2.2.1 自然植被
2.2.2 栽培植被
2.3 植被的分布和评价
2.3.1 植被的分布
2.3.2 评价
2.4 小结
第3章 种子植物区系
3.1 种子植物名录
3.1.1 裸子植物门
3.1.2 被子植物
3.2 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基本特征
3.2.1 种子植物区系成分数量统计
3.2.2 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3.2.3 种子植物区系的特点
3.3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3.3.1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3.3.2 省级重点保护植物
3.3.3 兰科植物
3.4 小结
第4章 大型真菌名录
4.1 主要大型真菌名录
4.1.1 子囊菌亚门
4.1.2 担子菌亚门
4.2 小结
第5章 森林资源
5.1 土地资源现状
5.2 林型组成
5.3 林分起源
5.4 龄组结构
5.5 优势树种组成
5.6 小结
第6章 昆虫资源
6.1 昆虫名录
6.1.1 蜚蠊目
6.1.2 蜻蜓目
6.1.3 等翅目
6.1.4 螳螂目
6.1.5 竹节虫目
6.1.6 翅目
6.1.7 直翅目
6.1.8 革翅目
6.1.9 蜉蝣目
6.1.10 缨翅目
6.1.11 半翅目
6.1.12 同翅目
6.1.13 广翅目
6.1.14 脉翅目
6.1.15 鞘翅目
6.1.16 鳞翅目
6.1.17 膜翅目
6.1.18 双翅目
6.2 昆虫区系
6.2.1 昆虫区系组成
6.2.2 昆虫区系成分
6.3 生态分布
6.3.1 食性与种类组成
6.3.2 生境与种类分布
6.4 资源昆虫丰富
6.5 珍稀濒危保护昆虫
6.5.1 “三有名录”收录物种
6.5.2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收录的昆虫
6.5.3 特有及新记录昆虫
6.6 小结
第7章 脊椎动物区系
7.1 鱼类
7.1.1 调查研究概况
7.1.2 区系分析
7.1.3 生态分布
7.1.4 鱼类多样性
7.1.5 鱼类资源
7.1.6 珍稀濒危及经济鱼类
7.1.7 保护区鱼类资源保护、增殖及合理开发利用
7.2 两栖类、爬行类动物
7.2.1 调查研究概况
7.2.2 区系分析
7.2.3 生态分布
7.2.4 珍稀濒危两栖、爬行动物
7.2.5 经济两栖、爬行类动物
7.2.6 重要物种描述
7.3 鸟类
7.3.1 调查研究概况
7.3.2 区系分析
7.3.3 生态分布
7.3.4 珍稀濒危及特有鸟类
7.3.5 经济鸟类
7.3.6 主要物种描述
7.4 兽类
7.4.1 调查研究概况
7.4.2 区系分析
7.4.3 生态分布
7.4.4 珍稀濒危及特有兽类
7.4.5 经济兽类
7.4.6 主要物种描述
7.5 小结
第8章 旅游资源
8.1 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和分布状况
8.1.1 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8.1.2 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
8.2 主要旅游资源概述
8.2.1 地文景观
8.2.2 水域景观
8.2.3 生物景观
8.2.4 天象与气候景观
8.2.5 遗址遗迹
8.2.6 旅游商品
8.3 旅游资源评价
8.3.1 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
8.3.2 幽静淡雅的森林环境
8.3.3 凉爽湿润的气候资源
8.3.4 恬淡秀美的水色、山石景观
8.4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潜力
8.4.1 开发现状
8.4.2 客源市场分析
8.5 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8.6 小结
第9章 社区经济
9.1 太白县社会经济概况
9.1.1 地理位置及面积
9.1.2 行政区划及人口
9.1.3 交通
9.1.4 教育
9.1.5 邮电通信
9.1.6 地方经济
9.2 保护区周边社区社会经济状况
9.3 小结
第10章 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10.1 历史沿革和法律地位
10.1.1 历史沿革
10.1.2 法律地位
10.2 管理体制和机构建设
10.2.1 管理体制
10.2.2 机构建设
10.2.3 土地和森林资源权属
10.3 管护设施和经费状况
10.3.1 管护设施
10.3.2 经费收支
10.4 管理协调状况
10.5 保护管理状况
10.5.1 初步建立了保护管理体系
10.5.2 野外巡护、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10.5.3 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取得显著成绩
10.5.4 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
10.5.5 扶持社区经济、促进社区发展
10.6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0.6.1 基础设施、设备较为落后
10.6.2 人员编制严重不足
10.6.3 职工整体业务素质较低
10.6.4 宣教、科研等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10.6.5 保护区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自养能力差
10.6.6 保护区还面临着采药、采伐、放牧等人为干扰
10.7 小结
第11章 保护区现状评价及发展建议
11.1 自然属性评价
11.1.1 生物多样性
11.1.2 物种代表性
11.1.3 物种珍稀濒危性
11.1.4 种群结构
11.1.5 生境自然性
11.1.6 生境重要性
11.2 可保护属性评价
11.2.1 面积适宜性
11.2.2 科学价值
11.2.3 经济和社会价值
11.3 保护管理基础评价
11.4 保护区发展建议
11.4.1 创造条件,争取早日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4.2 加强机构和人员能力建设,为保护区发展夯实基础
11.4.3 多方筹措资金,改善保护区工作、生活条件
11.4.4 充实科研力量,提高科研水平
11.4.5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在互利共赢中谋发展
参考文献
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