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医药卫生 > 药学 > 药物化学 > 药物化学总论(第三版)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历史

药物化学总论(第三版)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药物化学总论(第三版)
  • 书号:9787030287939
    作者:郭宗儒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B5
  • 页数:664
    字数:840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9/25
  • 所属分类:
  • 定价: ¥238.00元
    售价: ¥188.02元
  • 图书介质:
    按需印刷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以化学的视角,讨论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结合物理化学性质,讨论与药理活性、药代动力学行为、毒副作用的依存关系。为了理解药物作用的分子基础,本书在介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药物化学与药理学的结合界面。药物构效关系、分子设计方法和策略等是本书的重点。
本书可供药科研究生、教师和从事药物研究人员参考。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现代化学基础丛书》序
    前言
    第1版序
    第1章 绪论
    1.1 药物化学的定义和范围
    1.2 药物与药物化学发展的回顾
    1.2.1 以天然活性物质为主的药物发现时期
    1.2.2 以合成药物为主的药物发展时期
    1.2.3 药物分子设计时期
    1.3 药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3.1 化学是构建和表征药物分子的主要手段
    1.3.2 生物学在多层面上改变并丰富了药物化学的内容
    1.4 本书的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代动力学
    2.1 药物的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
    2.2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2.2.1 药剂相
    2.2.2 药代动力相
    2.2.3 药效相
    2.3 药代动力学及其参数
    2.3.1 表观分布容积
    2.3.2 清除率
    2.3.3 半衰期
    2.3.4 曲线下面积
    2.3.5 生物利用度
    2.3.6 隔室观念
    2.4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吸收
    2.4.1 生物膜
    2.4.2 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
    2.4.3 药物的化学结构对吸收的影响
    2.4.4 离体细胞模拟肠中吸收
    2.5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分布
    2.5.1 分子大小对分布的影响
    2.5.2 亲脂性对分布的影响
    2.5.3 氢键形成能力对分布的影响
    2.5.4 电荷对分布的影响
    2.5.5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组织成分或蛋白结合的关系
    2.5.6 碱性药物对分布容积和持续时间的影响
    2.6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转化
    2.6.1 一般概念
    2.6.2 药物代谢的两个阶段
    2.6.3 氧化反应的重要酶系
    2.6.4 氧化反应
    2.6.5 还原反应
    2.6.6 水解反应
    2.6.7 轭合反应
    2.6.8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2.7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消除过程
    2.7.1 药物经肾排除
    2.7.2 药物经胆汁排除
    参考文献
    第3章 药物作用的靶标和活性测定
    3.1 药效药物和化疗药物
    3.2 受体的一般概念
    3.3 受体靶标的分类
    3.3.1 受体
    3.3.2 酶
    3.3.3 离子通道
    3.3.4 转运蛋白
    3.4 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测定
    3.4.1 基本方程的推导
    3.4.2 激动剂的浓度-效应曲线
    3.4.3 竞争性拮抗剂
    3.4.4 部分激动剂和效能概念
    3.5 受体结合试验
    参考文献
    第4章 药物作用的理化基础
    4.1 药物作用的分类
    4.1.1 Ferguson原理
    4.1.2 结构非特异性药物
    4.1.3 结构特异性药物
    4.2 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理论
    4.2.1 占据学说
    4.2.2 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学说
    4.2.3 速率学说
    4.2.4 诱导契合学说
    4.2.5 大分子扰动学说
    4.3 药物-受体相互作用能
    4.3.1 分子识别与相互作用
    4.3.2 药物-受体的结合类型
    参考文献
    第5章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5.1 定义和范围
    5.2 药效团
    5.2.1 药效团的一般概念
    5.2.2 药效团的物化特征
    5.2.3 药效团的生成
    5.2.4 药效团和优势结构
    5.2.5 药效团与分子设计
    5.2.6 药效团举例
    5.3 毒性基团
    5.3.1 亲电性基团
    5.3.2 经代谢诱导生成的毒性基团
    5.4 基团的变化对活性的影响
    5.4.1 碱性和酸性基团
    5.4.2 酰基
    5.4.3 烷基
    5.4.4 卤素
    5.4.5 羟基
    5.4.6 巯基和二硫基
    5.4.7 醚基和硫醚基
    5.4.8 硝基
    5.5 药效构象
    5.5.1 乙酰胆碱的药效构象
    5.5.2 三环类抗精神病药物的拓扑结构
    5.5.3 氯丙嗪的药效构象
    5.5.4 多巴胺与受体结合的优势构象
    5.5.5 阿片类化合物
    5.5.6 二氢吡啶钙拮抗剂的构象
    5.5.7 芳香族维生素甲的构象
    5.5.8 联苯类保肝药物的构象
    参考文献
    第6章 定量构效关系
    6.1 概述
    6.1.1 定量构效关系的定义
    6.1.2 定量构效关系的历史发展和研究范围
    6.2 线性自由能相关分析法
    6.2.1 Hansch-藤田分析法的导出
    6.2.2 Hansch-藤田分析法的操作步骤
    6.2.3 首批化合物的选定
    6.2.4 生物学参数的表示法
    6.3 物化参数的表示法
    6.3.1 电性参数
    6.3.2 疏水参数
    6.3.3 立体参数
    6.3.4 指示变量
    6.4 统计学处理
    6.4.1 线性回归分析法
    6.4.2 偏最小二乘法
    6.5 举例
    6.5.1 磺胺化合物的抗菌作用
    6.5.2 亚硝脲的抗白血病作用
    6.5.3 芳香三嗪化合物的抗癌作用
    6.5.4 磷酸酯的抑制胆碱酯酶作用
    6.5.5 氨基甲酸酯类在胃和肠中的吸收作用
    6.5.6 化合物穿越血脑屏障的能力
    6.5.7 苯酞类的抗惊作用
    6.5.8 喹诺酮的抗菌作用
    6.5.9 抗过敏药物吡喃烯胺的设计
    6.5.10 三嗪化合物的抗白血病作用
    6.5.11 比较定量构效关系
    6.6 Free-Wilson模型
    6.6.1 经典的Free-Wilson模型
    6.6.2 Fujita-Ban改良模型
    6.7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6.7.1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的一般特征
    6.7.2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方法
    参考文献
    第7章 酶抑制剂
    7.1 基本知识
    7.1.1 酶反应的特点
    7.1.2 酶抑制剂的作用环节
    7.1.3 酶催化作用的机理
    7.1.4 抑制剂活性的表示方法
    7.2 酶抑制剂
    7.2.1 可逆性抑制剂
    7.2.2 不可逆抑制剂
    7.3 双(多)底物类似物抑制剂
    7.3.1 原理
    7.3.2 天冬氨酸氨甲酰转移酶
    7.3.3 胸苷酸合成酶
    7.3.4 法呢基蛋白转移酶
    7.3.5 HIV蛋白酶
    参考文献
    第8章 肽模拟物
    8.1 引言
    8.1.1 活性肽类化合物
    8.1.2 肽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8.1.3 影响构象的因素
    8.1.4 肽模拟物
    8.2 构象限制
    8.2.1 原理
    8.2.2 构象限制的设计方法
    8.2.3 整体分子构象的限制
    8.3 肽模拟物举例
    8.3.1 阿片类化合物
    8.3.2 生长抑素的模拟物
    8.3.3 人免疫缺陷病毒蛋白酶抑制剂
    8.3.4 RGD的拮抗剂
    8.3.5 白三烯D4(LTD4)受体拮抗剂
    8.3.6 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构象限制
    8.3.7 细胞间黏附分子受体拮抗剂
    参考文献
    第9章 手性药物
    9.1 引言
    9.2 手性药物作用的立体选择性
    9.2.1 Pfeiffer规则和三点结合学说
    9.2.2 优劣对映体和亲和力分析
    9.2.3 对映体与受体结合方式的差别
    9.3 手性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9.3.1 手性药物的吸收
    9.3.2 手性药物的分布
    9.3.3 手性药物的代谢作用
    9.3.4 手性药物的排泄
    9.4 手性药物的药效学
    9.4.1 对映体有相同的药理活性
    9.4.2 对映体活性相似但强度不同
    9.4.3 只有一个对映体有药理活性
    9.4.4 对映体有不同或相反的药理活性
    参考文献
    第10章 化学治疗药物
    10.1 化学治疗的分子基础
    10.2 生化反应的重要靶标
    10.2.1 干扰有机小分子生物合成的抑制剂
    10.2.2 干扰叶酸、氨基酸和核苷酸生物合成的抑制剂
    10.2.3 阻止生物大分子聚合反应的抑制剂
    10.3 肿瘤的化学治疗
    10.3.1 引言
    10.3.2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作用的一般原理
    10.3.3 直接作用于DNA的抗肿瘤药物
    10.3.4 干扰DNA合成的抗肿瘤药物
    10.3.5 作用于有丝分裂环节的抗肿瘤药物
    10.3.6 阻遏和调控信号转导的抗肿瘤药物
    10.3.7 血管生成抑制剂
    10.4 抗病毒药物
    10.4.1 引言
    10.4.2 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
    10.4.3 影响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
    10.4.4 影响核糖体作用的药物
    10.4.5 蛋白酶抑制剂
    参考文献
    第11章 药物分子设计方法
    11.1 引言
    11.1.1 新药的创制
    11.1.2 新创制药的四大支柱
    11.2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11.2.1 天然生物活性物质——次级代谢产物
    11.2.2 广泛和随机筛选
    11.2.3 基于配体或底物的分子设计
    11.2.4 基于药物的副作用发现先导化合物
    11.2.5 基于代谢作用发现先导化合物
    11.2.6 幸运发现先导化合物
    11.3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11.3.1 先导化合物优化的一般方法
    11.3.2 超热力学优化方法
    11.4 药物作用的潜伏化——前药和生物前体药物
    11.4.1 原理
    11.4.2 前药
    11.4.3 生物前体药物
    11.5 软药
    11.5.1 定义和原理
    11.5.2 软性类似物
    11.5.3 活化软性化合物
    11.5.4 活性代谢物原理
    11.5.5 内源性物质作为天然软药
    11.6 用作药物转释系统的单克隆抗体
    11.6.1 抗体作为载体
    11.6.2 单克隆抗体
    11.6.3 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的偶联
    11.7 抗体导向酶催化前药治疗法
    11.7.1 设计原理
    11.7.2 设计原则
    11.7.3 举例
    11.8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
    11.8.1 一般概念
    11.8.2 生物大分子靶标
    11.8.3 结构信息
    11.8.4 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分子设计
    11.8.5 基于受体结构的组合化学库设计
    参考文献
    第12章 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
    12.1 新药创制的过程和知识价值链
    12.1.1 药物的属性
    12.1.2 新药创制过程的价值链
    12.1.3 苗头化合物的发现和向先导物的过渡
    12.1.4 先导化合物的标准
    12.1.5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12.1.6 候选药物的确定与开发
    12.2 药物分子: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统一
    12.2.1 药物作用是由分子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所决定
    12.2.2 药物的宏观性质体现在分子质量、溶解性、脂溶性和极性表面积等因素
    12.2.3 药物分子的微观结构是与靶标活性部位结合的特异性原子、基团或片段
    12.2.4 药效团反映的是药物分子与受体结合的微观特征
    12.2.5 先导物的优化是对分子的物化性质、药代和药效的综合修饰
    12.3 骨架变换
    12.3.1 药物分子是由骨架与药效团组合而成
    12.3.2 骨架结构变换的三个层次
    12.4 模拟创新药物
    12.4.1 首创性药物和模拟创新药物
    12.4.2 药物模拟创新的必要性
    12.4.3 分子骨架和药效团概念是药物模拟创新的基础
    12.5 双靶标药物
    12.5.1 新药研究的两种模式
    12.5.2 双靶标作用的优势
    12.5.3 药物组合实现多靶标的作用
    12.5.4 双靶标药物的分类
    12.5.5 双靶标分子设计的方法
    12.5.6 双靶标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12.6 “老药新用”
    12.6.1 药物的杂泛性
    12.6.2 药物作为发现先导物的优势
    12.6.3 举例
    12.7 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
    12.7.1 分子大小是衡量苗头和先导物质量的重要尺度
    12.7.2 从低分子质量入手
    12.7.3 配体效率
    12.7.4 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
    12.7.5 片段分子的特征和片段库
    12.7.6 举例
    12.7.7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