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无机化学丛书》是一套由中国化学会和科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化学参考书,1978年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担当该书主编,全书于1998年全部写齐。全书共十八卷,包括41个专题,前十卷为各族元素分论,后八卷为无机化学各重要领域专论。由近百位作者通力完成,总篇幅过万页,洋洋大观。
编辑推荐
- 《无机化学丛书》是一套由中国化学会和科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化学参考书,1978年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担当该书主编,全书于1998年全部写齐。全书共十八卷,包括41个专题,前十卷为各族元素分论,后八卷为无机化学各重要领域专论。由近百位作者通力完成,总篇幅过万页,洋洋大观。
目录
- 第一卷
《无机化学丛书》序
前言
1.稀有气体
1.1 绪言
参考文献
1.2 单质
2.1 发现史
2.2 存在和分布
2.3 物理性质
2.4 分离方法
2.5 分析测定
2.6 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参考文献
1.3 氙的化合物
3.1 制备稀有气体化合物的早期工作
3.2 包合物
3.3 复合氟化物
3.4 卤化物
3.5 氧化物和氟氧化物
3.6 氙化合物的水溶液化学
3.7 氙的复杂化合物
参考文献
1.4 其他稀有气体化合物
4.1 包合物
4.2 氪的化合物
4.3 氡的化合物
4.4 合成其他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5 稀有气体化合物中化学键的性质
5.1 实验结果
5.2 理论解释
参考文献
1.6 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应用
6.1 原子能
6.2 化学和化学工业
参考文献
2.氢
2.1 引言
参考文献
2.2 单质氢
2.1 发现史
2.2 氢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分布
2.3 氢气的制备和生产
2.4 氢的物理性质
2.5 氢的化学性质
2.6 正氢和仲氢
2.3 氢原子和氢核
3.1 原子氢
3.2 氢原子的性质
3.3 氢的同位素
3.4 有关氢的核反应
2.4 氢化物
4.1 氢化物按周期系的分类
4.2 离子型氢化物
4.3 过渡金属氢化物和边界氢化物
参考文献
2.5 配位氢化物
5.1 金属铝氢化物
5.2 金属硼氢化物MBH_4
5.3 过渡元素的氢配位化合物
参考文献
2.6 氢键
6.1 共价型氢化物中的氢键
6.2 氟化物
6.3 酸式盐
6.4 关于氢键的理论
参考文献
3.碱金属
3.1 碱金属元素概论
参考文献
3.2 锂
2.1 发现史
2.2 存在和分布
2.3 锂的核性质
2.4 金属锂的性质
2.5 锂的提取工艺、金属锂的制备及应用
2.6 锂的重要化合物
2.7 锂的毒性
2.8 锂的分析
参考文献
3.3 钠、钾、铷、铯和钫
3.1 发现史
3.2 存在与分布
3.3 金属的冶炼、制备及应用
3.4 核性质
3.5 金属的性质
3.6 重要化合物
3.7 生物活性
3.8 分析化学
参考文献
第二卷
《无机化学丛书》序
前言
4.铍
4.1 铍和碱土金属的概述
1.1 ⅡA族和ⅠA族性质的对比
1.2 ⅡA族中铍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4.2 单质
2.1 历史、存在和分布
2.2 生产和工业用途
2.2.1 从矿物提取铍的化合物
2.2.2 金属铍的制备
2.2.3 铍的用途
2.3 铍的性质
2.3.1 核性质
2.3.2 物理性质
2.3.3 化学性质
2.4 生物活性和安全措施
2.4.1 生物活性
2.4.2 安全措施
2.5 分析化学
2.5.1 铍和其他元素的分离
2.5.2 含铍样品的破坏和溶解
2.5.3 容量法
2.5.4 重量法
2.5.5 比色法或荧光法
2.5.6 其他方法
参考文献
4.3 铍的合金
3.1 概论
3.2 铍铜合金
3.3 其他铍合金
参考文献
4.4 铍的简单化合物
4.1 氢化物
4.1.1 氢化铍的制备
4.1.2 氢化铍的性质
4.1.3 硼氢化铍
4.2 卤化物
4.2.1 氟化物
4.2.2 氯化物
4.2.3 溴化物
4.2.4 碘化物
4.2.5 氰化物
4.3 氧化物、氢氧化物和含氧酸
4.3.1 氧化铍
4.3.2 氢氧化物和含氧酸
4.4 硫化物、硒化物和碲化物
4.5 氮化物和叠氮化物等
4.6 碳化物和硅化物
4.7 硼化物和硼酸盐
4.8 碳酸盐、硅酸盐和铝硅酸盐
4.9 硝酸盐、磷酸盐和砷酸盐
4.10 硫酸盐和硒酸盐
4.11 卤酸盐
参考文献
4.5 有机铍化合物
5.1 烷基铍化合物
5.1.1 二甲基铍
5.1.2 二乙基铍
5.1.3 其他二烷基铍化合物
5.2 二芳基铍
5.3 烷基铍氢化物
5.4 铍的醇化物和酚盐
5.5 烷基卤化铍
参考文献
4.6 铍的配合物
6.1 铍与含ⅣA族给予体原子(C)配体的配合物
6.2 铍与含ⅤA族给予体原子(N,P)配体的配合物
6.3 铍与含ⅥA族给予体原子(O)配体的配合物
6.3.1 有机酸为配体的配合物
6.3.2 二酮类为配体的配合物
6.3.3 羟基酸为配体的配合物
6.3.4 铍的配位聚合物
6.4 铍与含ⅦA族给予体原子(F、Cl、Br、Ⅰ)配体的配合物
参考文献
5.碱土金属(镁、钙、锶、钡、镭)
5.1 碱土金属的通性
参考文献
5.2 碱土金属元素
2.1 发现史
2.2 存在和分布
2.3 工业生产和用途
2.3.1 镁
2.3.2 钙
2.3.3 锶和钡
2.3.4 镭
2.4 碱土金属的实验室制备
2.4.1 镁
2.4.2 钙、锶和钡
2.5 晶体结构和同素异形体
2.6 物理性质
2.7 核性质
2.8 化学性质
2.9 碱土金属的生理作用
2.10 分析化学
2.10.1 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2.10.2 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5.3 合金
参考文献
5.4 碱土金属的简单化合物
4.1 氢化物
4.1.1 氢化镁
4.1.2 氢化钙、氢化锶和氢化钡
4.1.3 硼氢化合物和铝氢化合物
4.2 卤化物
4.2.1 氟化物
4.2.2 氯化物
4.2.3 溴化物
4.2.4 碘化物
4.2.5 比较二卤化物的结构
4.2.6 MHX
4.3 氰化物和氰氨化物
4.4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4.4.1 氧化物(MO)
4.4.2 氢氧化物(M(OH)_2)
4.5 过氧化物、超氧化物和臭氧化物
4.5.1 过氧化物
4.5.2 超氧化物
4.5.3 臭氧化物
4.6 硫化物、硒化物和碲化物
4.6.1 制备
4.6.2 性质和用途
4.7 氮化物、叠氮化物和磷化物
4.7.1 氮化物
4.7.2 叠氮化物
4.7.3 过氮化物
4.7.4 磷化物
4.8 硼化物、碳化物和硅化物
4.8.1 硼化物
4.8.2 碳化物
4.8.3 硅化物
4.8.4 碱土金属与ⅣA族元素的二元化合物
4.9 碳酸盐和有机酸盐
4.9.1 碳酸盐
4.9.2 有机酸盐
4.10 铝酸盐、硅酸盐和铝硅酸盐
4.10.1 铝酸盐
4.10.2 硅酸盐和铝硅酸盐
4.11 钛酸盐
4.12 第ⅤA族含氧酸盐
4.12.1 硝酸盐
4.12.2 磷酸盐
4.12.3 其他
4.13 第ⅥA族含氧酸盐
4.13.1 硫酸盐
4.13.2 亚硫酸盐
4.14 第ⅦA族含氧酸盐
参考文献
5.5 有机金属化合物
5.1 格氏试剂
5.2 其他有机碱土金属化合物
5.6 碱土金属的配合物
6.1 以N为给体原子的配合物
6.2 以O为给体原子的配合物
5.7 ⅡA族金属的低氧化态
5.8 镭的特殊性能
参考文献
6.硼
6.1 前言
参考文献
6.2 硼的存在及单质
2.1 硼在自然界的存在
2.2 单质硼的制备
2.3 单质硼的结构和性质
2.3.1 单质硼的结构
2.3.2 单质硼的物理性质
2.3.3 单质硼的化学性质
参考文献
6.3 硼化物
3.1 引言
3.2 金属硼化物的制备
3.3 二元金属硼化物的结构和成键
3.3.1 结构
3.3.2 成键
3.4 金属硼化物的性质、用途和硼合金
3.4.1 物理性质
3.4.2 化学性质
3.4.3 硼化物的用途和硼合金
参考文献
6.4 硼烷及其衍生物
4.1 概论
4.1.1 硼烷及其衍生物的命名
4.1.2 硼烷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成键
4.2 乙硼烷(6)B_2H_6
4.2.1 制备
4.2.2 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4.2.3 化学性质
4.3 丁硼烷(10)B_4H_10
4.3.1 制备
4.3.2 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4.3.3 化学性质
4.4 戊硼烷B_5H_9和B_5H_11
4.4.1 B_5H_9的制备
4.4.2 B_5H_9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4.4.3 B_5H_9的化学性质
4.4.4 B_5H_11
4.5 己硼烷B_6H_10和B_6H_12以及B_6H^2-_6离子
4.5.1 B_6H_10
4.5.2 B_6H_12
4.5.3 B_6H^2-_6离子
4.6 辛硼烷B_8H_12、B_8H_14、B_8H_16和B_8H_18以及B_6H^2-_8离子
4.6.1 B_8H_12
4.6.2 B_8H_14、B_8H_16和B_8H_18
4.6.3 B_8H^2-_8离子
4.7 壬硼烷(15)B_9H_15以及B_9H^2-离子
4.7.1 正-B_9H_15和异-B_9H_15
4.7.2 B_9H^2-_9离子
4.8 癸硼烷B_10H_14和B_10H_16
4.8.1 B_10H_14
4.8.2 B_10H_16
4.9 B_10H^2-_10和B_12H^2-_12离子
4.9.1 B_10H^2-_10离子
4.9.2 B_12H^2-_12离子
4.10 几种高级硼烷和硼烷阴离子
4.10.1 B_16H_20
4.10.2 B_18H_22
4.10.3 B_20H_16
4.10.4 B_20H^n-_x离子
4.11 碳硼烷
4.11.1 网式碳硼烷
4.11.2 巢式碳硼烷
4.11.3 闭式碳硼烷
4.11.4 碳硼烷阴离子的金属配合物
4.12 四氢硼酸盐
参考文献
6.5 硼的含氧化合物
5.1 硼的氧化物
5.2 硼酸
5.3 硼酸盐
参考文献
6.6 硼的氮化合物和磷化合物
6.1 硼的氮化合物
6.1.1 氮化硼
6.1.2 间三氮三硼环(6)
6.2 硼的磷化物
6.2.1 磷化硼
6.2.2 膦基硼烷(硼膦烷)
参考文献
6.7 硼的卤化物
7.1 三卤化硼和四卤硼酸盐
7.1.1 三卤化硼的制备
7.1.2 三卤化硼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7.1.3 三卤化硼的化学性质和四卤硼酸盐
7.2 四卤化二硼和其他低卤化硼
参考文献
6.8 硼的化学分析
参考文献
7.铝
7.1 单质
1.1 发现史、存在和分布
1.1.1 发现史
1.1.2 存在和分布
1.2 生产和工业用途
1.3 物理性质
1.4 化学性质
1.5 毒性
1.6 铝的分析化学
1.7 合金
参考文献
7.2 铝的化合物
2.1 铝的氢化物
2.1.1 氢化铝的配位化合物
2.1.2 铝的硼氢化物
2.2 卤化物
2.2.1 单卤化物
2.2.2 三卤化铝
2.2.3 三氟化铝
2.2.4 三氯化铝
2.2.5 三溴化铝
2.2.6 三碘化铝
2.2.7 三卤化铝的配位化合物
2.3 氰化物
2.4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2.4.1 氢氧化铝
2.4.2 羟基氧化铝
2.4.3 氧化铝
2.5 含Al—S、Al—Se键的化合物及碲化物
2.6 铝的氮、磷、砷和锑的化合物
2.6.1 氮化铝
2.6.2 胺基铝和亚胺基铝化合物
2.6.3 叠氮化铝
2.6.4 磷化铝、砷化铝、锑化铝
2.6.5 三异硫氰酸铝
2.7 碳化物、硅化物、碳酸盐
2.7.1 碳化铝
2.7.2 硅化铝
2.7.3 碳酸铝
2.8 硼酸盐、硼化物
2.8.1 硼酸铝(Al_2O_3)_nB_2O_3
2.8.2 硼化铝
2.9 羧酸铝
2.9.1 甲酸铝
2.9.2 乙酸铝
2.9.3 其他羧酸铝
2.10 醇铝
2.11 硅酸盐
2.11.1 含有有限的硅—氧团的铝硅酸盐
2.11.2 含有无限单链(SiO_3)^2n-_n或双链(Si_4O_11)^6n-_n的铝硅酸盐
2.11.3 层型铝硅酸盐
2.11.4 骨架型硅酸盐
2.12 硝酸盐
2.13 磷和砷的含氧酸盐
2.13.1 亚磷酸铝
2.13.2 磷酸铝
2.13.3 硫代磷酸铝
2.13.4 亚砷酸铝和砷酸铝
2.14 硫、硒、碲的含氧酸盐
2.14.1 溶剂化的Al^3+离子
2.14.2 亚硫酸铝
2.14.3 硫酸铝
2.14.4 矾
2.14.5 其他硫的含氧酸铝盐
2.14.6 铝和其他的含氧酸盐
2.15 卤氧酸盐
2.15.1 氯酸铝和高氯酸铝
2.15.2 溴酸铝
2.15.3 碘酸铝
2.16 铝酸盐
2.16.1 Al^3+在溶液中的水解
2.16.2 碱金属铝酸盐
2.16.3 碱土金属铝酸盐
2.16.4 稀土和其他铝酸盐
参考文献
7.3 有机铝化合物
3.1 有机铝化合物的一般制备方法
3.2 有机铝化合物的特性
3.3 三烷基铝和三芳基铝及其反应
3.3.1 三烷基铝的物理性质
3.3.2 三甲基铝
3.3.3 三芳基铝
3.3.4 三烷基铝和三芳基铝的反应
3.4 有机铝化合物与烯烃的反应
3.5 取代的有机铝化合物R_2AlX及RAlX_2
3.5.1 有机铝的卤化物
3.5.2 有机铝的氢化物
3.6 四烷基铝盐M^+AlR^-_4
参考文献
8.镓分族
8.1 绪论
参考文献
8.2 镓
2.1 发现史
2.2 存在与分布
2.3 同位素
2.4 生产和提纯
2.4.1 从铝矾土矿生产铝的过程中回收镓
2.4.2 从锌冶炼中回收镓
2.4.3 镓的溶剂萃取法
2.4.4 镓的提纯
2.5 用途
2.6 物理性质
2.7 化学性质
2.8 毒性
2.9 合金
2.10 氢化物
2.10.1 镓(Ⅰ)氢化物
2.10.2 镓(Ⅲ)氢化物
2.11 卤化物
2.11.1 镓(Ⅰ)卤化物
2.11.2 高镓(Ⅲ)卤化物
2.11.3 镓(Ⅰ)-镓(Ⅲ)混合卤化物
2.11.4 含氧、硫、硒和碲的卤化物
2.11.5 含卤素配体配合物
2.12 氧化物、氢氧化物
2.12.1 氧化物
2.12.2 氢氧化物
2.13 硫化物、硒化物和碲化物
2.13.1 硫化物
2.13.2 硒化物
2.13.3 碲化镓
2.14 氮化物、胺化物和亚胺化物
2.14.1 氮化物和迭氮化物
2.14.2 胺化物和亚胺化物
2.15 磷化物、砷化物和锑化物
2.15.1 磷化镓
2.15.2 砷化镓
2.15.3 锑化镓
2.15.4 镓的多元化合物
2.16 碳化物和硅化物
2.17 含氧酸盐
2.17.1 第ⅦA族含氧酸盐
2.17.2 第ⅥA族含氧酸盐
2.17.3 第ⅤA族含氧酸盐
2.17.4 碳酸盐
2.18 有机酸盐及其衍生物
2.18.1 羧酸盐
2.18.2 醇盐和酚盐
2.18.3 β-二酮盐
2.19 有机镓化合物
2.19.1 烷基镓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2.19.2 芳基镓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参考文献
8.3 铟
3.1 发现史
3.2 存在与分布
3.3 生产和提纯
3.4 用途
3.5 物理性质
3.6 化学性质
3.7 核性质
3.8 毒性
3.9 合金
3.10 氢化物
3.10.1 铟烷InH_3、(InH_3)_n和(InH)_n
3.10.2 氢化铟酸锂
3.10.3 其他氢化物
3.11 卤化物
3.11.1 铟(Ⅰ)卤化物
3.11.2 铟(Ⅲ)卤化物
3.11.3 锢(Ⅰ)—锢(Ⅲ)混合卤化物
3.11.4 含氧、硫、硒和碲的卤化物
3.11.5 含卤素配体配合物
3.12 氧化物、氢氧化物
3.12.1 氧化物
3.12.2 氢氧化物
3.13 硫化物、硒化物和碲化物
3.13.1 硫化物
3.13.2 硒化物和碲化物
3.14 氮化物
3.15 磷化物、砷化物和锑化物
3.16 碳化物
3.17 含氧酸盐
3.17.1 第ⅦA族含氧酸盐
3.17.2 第ⅥA族含氧酸盐
3.17.3 第ⅤA族含氧酸盐
3.17.4 第ⅣA族含氧酸盐
3.18 有机酸盐及其衍生物
3.18.1 羧酸盐
3.18.2 β-二酮盐
3.18.3 醇盐
3.19 有机铟化合物
3.19.1 三烷基和三芳基铟(R_3In)
3.19.2 二烷基和二芳基衍生物(R_2InX)
3.19.3 一烷基和一芳基衍生物(RInX_2)
3.19.4 茂基铟(C_5H_5In)
参考文献
8.4 铊
4.1 发现史
4.2 存在与分布
4.3 生产与用途
4.3.1 生产
4.3.2 用途
4.4 物理性质
4.5 化学性质
4.6 核性质
4.7 毒性
4.8 合金
4.9 氢化物
4.9.1 铊(Ⅰ)氢化物
4.9.2 铊(Ⅲ)氢化物
4.10 卤化物
4.10.1 铊(Ⅰ)卤化物
4.10.2 铊(Ⅲ)卤化物
4.10.3 含卤素配体的配合物
4.11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4.11.1 氧化物
4.11.2 氢氧化物
4.11.3 铊酸盐
4.12 硫化物、硒化物和碲化物
4.12.1 硫化物
4.12.2 硒化物和碲化物
4.13 氮化物、磷化物、砷化物和锑化物
4.14 碳化物和硅化物
4.15 含氧酸盐
4.15.1 第ⅦA族含氧酸盐
4.15.2 第ⅥA族含氧酸盐
4.15.3 第ⅤA族含氧酸盐
4.15.4 第ⅣA族含氧酸盐
4.16 有机酸盐及其衍生物
4.17 有机铊化合物
4.17.1 单有机铊(Ⅰ)衍生物(RTl)
4.17.2 单有机铊(Ⅲ)衍生物(RTlX_2)
4.17.3 二有机铊(Ⅲ)衍生物(R_2TlX)
4.17.4 三有机铊(Ⅲ)衍生物(R_3Tl)
参考文献
8.5 镓、铟和铊的测定
5.1 镓的测定
5.2 铟的测定
5.3 铊的测定
参考文献
..........
专家评论
- 北大教授 周公度(《大学化学》,1999/02)
《无机化学丛书》是我国无机化学界众多学者辛勤笔耕的成果,覆盖了无机化学的各个领域。这套丛书的选题和编著也充分反映了我国无机化学教学与研究的水平。早在1978年,《无机化学丛书》编辑委员会拟订了丛书编辑计划和写作大纲。前10卷按元素周期表将各元素分别列成专题,论述它们的无机化学;后8卷则按无机化学中的重要领域分卷,把各族元素视为一体,就其在某一领域中的重要性进行综合论述。这种编排方式颇具特色,使得读者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或由元素或由无机化学分支入手进行查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无机化学丛书》是一部涵盖整个无机化学领域的大全式的参考书。它包含的信息量大,数据齐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主要特点为:第一,每个元素均有尽可能详尽的描述,包括认识和发现的历史、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和分布情况、制备提纯、生产和应用、同位素、单质的组成和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析和鉴定的方法等。第二,系统全面地收集整理了有关元素形成的各类型的化合物,从中可以查阅到重要的化学反应,该元素主要化合物的合成制备、分离提纯、组成结构、性质状态、生产和应用等的情况与数据。第三,在第十一卷到第十八卷的各分论中,按有关领域的历史、进展和现状展开,理论和数据并重。使之成为既是该领域的专著书,又可起到该领域重要数据手册的作用。前期出版的各卷已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丛书作者们在编著时所表现出来的严谨、求实和科学视野的广袤深邃,不仅得到我国化学界的称赞和很高的评价,对于广大读者更有一种垂范的作用。
《无机化学丛书》又是一部化学发展史,它详细而生动地描述了人类发现和认识一百多种元素的经过、赋予该元素名称的历史背景,记载了前辈科学家对待科学工作的认真态度和严格的科学作风。如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可细致到微小的气泡,甚至是数以个计的新元素原子。对许多重要化合物的认识过程和生产的发展情况,也有详细的介绍。在各专论中,描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该领域的推动作用,以及工业生产发展对无机化学各个领域的促进作用,体现出化学和技术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化学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化学在过去和今后的科学技术及工业生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