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城镇密集区基本概念入手,以城乡统筹为研究视角,从城乡统筹理论演进和城镇密集区发展深化的基本理论出发,提出了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的阶段理论,构建了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阶段判定的指标体系并对国内主要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进行了判定,然后对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的机制从历史和不同发展阶段差异方面进行了剖析,最后针对不同阶段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从空间整合、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城镇密集区科学发展等角度提出了协调和整合的思路与方略。 本书可供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城市规划专业,特别是城市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实践工作者参考。
样章试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城镇密集区概念辨析
一、国外城镇密集区概念研究
二、国内有关城镇密集区概念分歧与争议
三、城镇密集区与其他相关概念区别
第二节 国内外城镇密集区相关研究评述
一、国外城镇密集区相关研究评述
二、国内城镇密集区相关研究评述
第三节 我国城镇密集区发展态势
一、我国城镇密集区发展现状
二、我国城镇密集区发展态势
第四节 本研究主要内容、框架和实证区域范围界定
一、主要研究内容和拟创新之处
二、研究思路框架
三、实证区域的选取与范围界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乡统筹与城镇密集区发展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城乡统筹理论发展与演进
一、城乡不平衡发展论——城市偏向论与乡村偏向论
二、城乡平衡发展理论——城乡协调(统筹)论
三、现阶段我国城乡统筹研究展望
第二节 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的基础理论:系统优化
一、系统理论基本原理
二、基于系统理论的城镇密集区的研究
第三节 城镇密集区发展空间形态理论:城乡融合
一、大都市带理论
二、“灰色区域”理论
第四节 城镇密集区发展过程理论:聚集与扩散
一、聚集与扩散理论
二、格局-过程理论
第五节 城镇密集区协作整合理论:共生进化
一、共生三要素
二、共生关系形成的条件
三、共生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四、共生行为模式比较分析
五、共生理论与城镇密集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影响因素
第一节 传统因素对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的影响
一、自然条件——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的载体
二、地理区位——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的关键
三、交通网络——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的骨架
四、社会文化——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的灵魂
第二节 现代因素对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的影响
二、复合快速交通轴对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的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对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的影响
第三节 新经济因素对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的综合影响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
二、新经济环境的总体特征
三、新经济环境对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划分与判定
第一节 影响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的因素
一、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市等级
二、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第二节 国内学者关于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的相关研究
一、周氏指标体系:城镇密集区的高级形式——都市连绵区的形成及判定
二、姚氏指标体系:超级城镇群的判定
第三节 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划分与判定
一、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阶段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二、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指标体系的建构
三、实证研究:我国主要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的判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机制
第一节 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机制多元解构
一、多种因素的复合叠加影响
二、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的体制和政策机制
三、城镇密集区聚集与扩散的动因机制——主体利益驱动
第二节 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机制历史变迁
一、古代城镇密集区雏形发展演化机制
二、近代城镇密集区的发展演化机制
三、现代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机制
第三节 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机制差异实证分析
一、苏锡常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的机制
二、中原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机制
三、苏锡常城镇密集区与中原城镇密集区发展机制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镇密集区协调发展与整合方略
第一节 城镇密集区整合方略综述
第二节 不同发展阶段城镇密集区整合方略
一、中、低发展阶段城镇密集区整合方略
二、相对成熟发展阶段城镇密集区整合方略
第三节 基于MWVD的城镇密集区整合方略甄选
一、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基于MWVD的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市发展演化
三、基于MWVD的中原城镇密集区空间整合方案
第四节 城镇密集区城乡统筹方略
一、城镇密集区率先建成城乡统筹示范区的依据
二、城镇密集区城乡统筹的空间作用模式
三、城镇密集区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的基本思路
第五节 城镇密集区生态环保整合方略
一、城镇密集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生态环保问题
二、城镇密集区生态环境整合方略
第六节 城镇密集区协调与整合的组织建构
一、国外城镇密集区相关管理组织的建构
二、国内城镇密集区协调与整合组织的建构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和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图目录
图1-1 城镇密集区概念示意图
图1-2 都市区概念示意图
图1-3 城市带形态结构示意图
图1-4 城镇密集区和城镇群差异图
图1-5 城镇体系构成示意图
图1-6 研究思路框架图
图1-7 中原城镇密集区范围示意图
图1-8 苏锡常城镇密集区范围示意图
图2-1 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图
图2-2 城乡联系条件与相互作用网络示意图
图2-3 城镇密集区系统构成图
图2-4 城镇密集区系统研究分解示意图
图2-5 传统城乡分割格局图
图2-6 城乡聚落转换格局下的灰色区域形态图
图2-7 城乡相互作用及城镇密集区形成示意图
图2-8 不同层面及时段的聚集-扩散模式示意图
图2-9 城镇密集区阶段演化模式图
图2-10 城市人口聚集与城镇密集区形成示意图
图2-11 共生三要素关系示意图
图3-1 交通工具改善与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图
图3-2 以郑州为核心的1小时通勤圈
图3-3 信息时代区域产业结构模型示意图
图3-4 信息城市与传统城市外部关联范围的比较图
图3-5 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复杂的区域联系图
图3-6 经济生产方式变化与城镇密集区空间格局的变化图
图3-7 新经济环境与城镇体系组织的新空间现象图
图3-8 三种不同城市空间形态图
图4-1 结构复化——全球化理论的城市扩展模型图
图4-2 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判定指标体系构成图
图5-1 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影响因素相互关系示意图
图5-2 政策对城镇密集区作用机制示意图
图5-3 区域政策对城镇密集区发展的影响机制图
图5-4 城市发展政策对城镇密集区发展影响机制图
图5-5 户籍政策对城镇密集区作用机制示意图
图5-6 城镇密集区投资分类图
图5-7 资本流入对空间结构演化影响的机制分析图
图5-8 产业政策对城镇密集区影响机制示意图
图5-9 经济和人口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动因机制图
图5-10 古代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机制框架图
图5-11 近代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机制框架
图5-12 现代典型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机制框架图
图5-13 苏锡常城镇密集区发展机制示意图
图5-14 新区带动的苏州市城市扩展示意图(西部为新区,东部为新加坡工业园区)
图5-15 新区带动的无锡城市结构演进示意图
图5-16 新区带动的常州城市扩展示意图
图5-17 苏锡常城镇密集区区位示意图
图5-18 上海与苏锡常“前店后厂”效应模式图
图5-19 苏锡常历年实际利用外资变化图
图5-20 中原城镇密集区发展机制示意图
图5-21 北宋时期东京城市对外联系河流示意图
图5-22 中原城镇密集区与周边区域的区位关系图
图5-23 苏锡常城镇密集区区位机制示意图
图5-24 1999年苏锡常和中原城镇密集区城市实际利用外资
图5-25 2007年长江三角洲和中原城镇密集区主要城市利用外资图
图6-1 威廉姆逊的倒“U”字形理论图
图6-2 中原城镇密集区空间组织方案示意图
图6-3 中原城镇密集区一极两圈三层空间结构示意图
图6-4 中原城镇密集区三级轴线系统示意图(第三级轴线部分省略)
图6-5 区域经济活动的时空演变架构
图6-6 苏锡常地区“井”字形区域交通网络主骨架示意图
图6-7 苏锡常地区新的发展轴线图
图6-8 苏州、无锡与上海之间的城市集群网图
图6-9 集群网结构示意图
图6-10 沪宁地区整体网络开发构想图
图6-11 苏锡常城镇密集区轴向生长——网络发展模式图
图6-12 苏锡常城镇密集区区域空间协调整合图
图6-13 苏锡常城镇密集区城镇和产业空间网络图
图6-14 苏锡常城镇密集区与周边区域协调整合图
图6-15 城市间辐射影响区示意图
图6-16 郑州及周边省会城市人口发展变化图
图6-17 1957~2005年郑州及周边省会城市影响区发展演化情况示意图
图6-18 2010年和2020年各城市影响区情况示意图
图6-19 郑汴一体化后影响区变化情况示意图
图6-20 郑汴洛一体化后影响区变化情况示意图
图6-21 郑州1小时通勤圈内组合城市影响区示意图
图6-22 中原城市群整合后影响区示意图
图6-23 城镇密集区概念示意图
图6-24 都市区城乡空间联系示意图
图6-25 经济走廊城乡空间联系示意图
图6-26 城镇密集区城乡统筹的作用机理示意图
图6-27 城镇密集区空间整合模式框架图
表目录
表1-1 九大城镇密集地区基本情况
表1-2 东中西部城镇密集地区基本情况比较
表1-3 苏锡常城镇密集区在江苏省的经济比重(2007年)
表2-1 共生体与环境组合情况
表2-2 四种共生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表2-3 四种共生行为模式特征对比
表3-1 人类经济形态发展历程
表3-2 与技术相关联的时代及其长度
表3-3 不同运输方式影响间距及周边的区域形态
表3-4 距立体交叉不同时间距离的人口指数聚类分析
表3-5 Chuo-铁路线区域人口增长率
表3-6 区域市场零售额与距立体交叉的时间距离聚类分析
表3-7 高速公路立体交叉周边区域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变化情况
表3-8 技术创新与城市、区域发展及世界城市体系格局的对应关系
表3-9 各种增长因素的相对贡献
表3-10 中心地模式与网络城市模式异同点
表3-11 三种递增的城镇相互作用形态
表4-1 根据世界100家最大公司的总部和一流分公司的区位排定的全球前50位城市
表4-2 1991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影响腹地层次结构
表4-3 1998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影响腹地分层结构
表4-4 200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影响腹地分层结构
表4-5 中国城市群若干定量指标
表4-6 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判定二级指标体系赋值
表4-7 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评价指标权重分配咨询表
表4-8 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判定指标体系权值的咨询结果
表4-9 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的判定
表4-10 我国几个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的判定
表5-1 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行政变动的历史视角
表5-2 不同经济体制下城镇密集区的主要特点
表5-3 我国早期城市组群类型表
表5-4 秦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域
表5-5 主要区域城镇密集区演化机制差异比较
表5-6 苏州市建成区建设用地动态变化
表5-7 苏州市工业用地扩展情况
表5-8 苏州市居住及公建性用地变化情况
表5-9 苏锡常开发区土地开发面积和引进外资情况(至1999年累计)
表5-10 全球“信息时代重要角色”的新兴技术城市
表5-11 苏锡常及其周边地区外商实际投资额(1999年)
表5-12 苏锡常1986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表5-13 苏锡常城镇密集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
表5-14 各种投资资金对中原城镇密集区GDP增长弹性系数、贡献及贡献率
表5-15 1999年和2007年中原城镇密集区主要城市及全省外商实际投资额
表5-16 中原城镇密集区主要城市工业化程度
表5-17 中原城镇密集区主要城市与河南省从业结构及其相似系数
表5-18 苏锡常和中原城镇密集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单项指标排序
表5-19 苏锡常与中原城镇密集区主要城市高新区因子分析结果及全国排序
表6-1 不同空间尺度的城镇密集区空间整合战略或途径(行为)
表6-2 沿桥十城市发展潜力评价表
表6-3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中心城市实力指数排序状况
表6-4 焦作发往中原城镇密集区其他城市(市区)的日均班车次数
表6-5 焦作与省内其他地级市固定电话业务联系情况
表6-6 1996~2005年苏锡常城市建设用地变化
表6-7 城镇密集区合作协调机制比较
表6-8 区域协调机构与一般行政机构的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