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本科教材 > 理学 > 0703 化学 >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

相同语种的商品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历史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
  • 书号:9787030287526
    作者:魏琴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452
    字数:664
    语种:中文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6-05
  • 所属分类:O61 无机化学 0703 化学
  • 定价: ¥49.00元
    售价: ¥38.71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思维方法为原则,通过优化整合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内容,结合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物质结构、定量分析等一些化学基本原理有较完整的认识,并能够结合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常见的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树立量的概念。本书共16章,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定量分析的过程、误差与数据处理、酸碱反应与酸碱滴定法、配位反应与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反应与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s区元素、p区元素、ds区元素、d区元素、f区元素、吸光光度法、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书后有化学窗口、参考文献和附录。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师及科技工作者参考。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化学的重要性、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
    1.1.1 化学的重要性及其研究内容
    1.1.2 化学发展简史
    1.2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2.1 原子结构的经典模型
    2.1.1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
    2.1.2 氢原子光谱与玻尔氢原子模型
    2.2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2.2.1 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
    2.2.2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2.3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2.3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力学模型
    2.3.1 薛定谔方程与波函数
    2.3.2 四个量子数与核外电子层结构
    2.3.3 波函数(原子轨道)及概率密度函数(电子云)图
    2.4 基态多电子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2.4.1 多电子原子的波函数
    2.4.2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近似能级图
    2.4.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2.5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2.5.1 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5.2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习题
    第3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3.1 离子键理论
    3.1.1 离子键
    3.1.2 晶格能
    3.1.3 离子的特征
    3.2 共价键理论
    3.2.1 价键理论
    3.2.2 杂化轨道理论
    3.2.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3.2.4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3.3 金属键
    3.3.1 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
    3.3.2 金属键的能带理论
    3.4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3.4.1 分子的偶极矩与极化率
    3.4.2 分子间作用力
    3.4.3 氢键
    3.5 晶体结构
    3.5.1 晶体与非晶体
    3.5.2 晶体的基本外形
    3.5.3 离子晶体
    3.5.4 离子极化现象
    3.5.5 原子晶体
    3.5.6 金属晶体
    3.5.7 分子晶体
    习题
    第4章 定量分析的过程
    4.1 分析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4.1.1 分析方法的分类
    4.1.2 分析方法的选择
    4.2 分析试样的采集、制备与分解
    4.2.1 分析试样的采集
    4.2.2 分析试样的制备
    4.2.3 分析试样的分解
    4.3 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
    4.3.1 待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
    4.3.2 待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4.4 滴定分析法概述
    4.4.1 概述
    4.4.2 滴定方式
    4.4.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4.4.4 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习题
    第5章 误差与数据处理
    5.1 定量分析误差
    5.1.1 误差的分类
    5.1.2 准确度与误差
    5.1.3 精密度与偏差
    5.1.4 准确度和精密度
    5.1.5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5.2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5.2.1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5.2.2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5.2.3 显著性检验
    5.2.4 可疑值的取舍
    5.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
    5.3.1 有效数字
    5.3.2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5.3.3 运算规则
    习题
    第6章 酸碱反应与酸碱滴定法
    6.1 酸碱理论概述
    6.1.1 酸碱电离理论
    6.1.2 酸碱溶剂理论
    6.1.3 酸碱质子理论
    6.1.4 酸碱电子理论
    6.1.5 软硬酸碱理论
    6.2 强电解质溶液
    6.2.1 离子氛和离子强度
    6.2.2 活度和活度系数
    6.3 酸碱平衡
    6.3.1 水的解离与溶液的pH
    6.3.2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6.3.3 影响酸碱平衡的因素
    6.3.4 分布分数与分布曲线
    6.3.5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
    6.3.6 酸碱溶液pH的计算
    6.4 缓冲溶液
    6.4.1 缓冲溶液的定义、缓冲原理与pH的计算
    6.4.2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6.4.3 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6.5 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
    6.5.1 酸碱指示剂
    6.5.2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6.5.3 多元酸、多元碱的滴定
    6.5.4 滴定误差
    6.5.5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习题
    第7章 配位反应与配位滴定法
    7.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7.1.1 配合物的定义
    7.1.2 配合物的组成
    7.1.3 配合物的命名
    7.1.4 配合物的类型
    7.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7.2.1 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7.2.2 外轨型配合物和内轨型配合物
    7.2.3 配合物的磁性
    7.3 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7.3.1 配合物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
    7.3.2 晶体场理论的应用
    7.4 配合物的配位解离平衡
    7.4.1 配合物的平衡常数
    7.4.2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
    7.4.3 条件稳定常数
    7.5 配合物的应用
    7.5.1 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7.5.2 在工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7.5.3 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7.6 配位滴定法
    7.6.1 EDTA滴定法基本原理
    7.6.2 终点误差及准确滴定的条件
    7.6.3 配位滴定中的酸度控制
    7.6.4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7.6.5 配位滴定方式和应用
    习题
    第8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8.1 氧化还原反应
    8.1.1 氧化数
    8.1.2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8.1.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8.2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8.2.1 原电池
    8.2.2 电极电势
    8.2.3 能斯特方程
    8.2.4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8.3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程度
    8.3.1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8.3.2 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
    8.4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8.4.1 有效碰撞与活化能
    8.4.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8.4.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8.4.4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8.5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8.5.1 元素电势图
    8.5.2 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8.6 氧化还原滴定法
    8.6.1 氧化还原滴定法基本原理
    8.6.2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8.6.3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习题
    第9章 沉淀反应与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9.1 沉淀溶解平衡
    9.1.1 固有溶解度和溶度积
    9.1.2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9.1.3 溶度积规则
    9.1.4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9.2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9.2.1 沉淀的生成
    9.2.2 沉淀的溶解
    9.2.3 沉淀的转化
    9.2.4 分步沉淀
    9.3 沉淀滴定法
    9.3.1 莫尔法
    9.3.2 福尔哈德法
    9.3.3 法扬斯法
    9.3.4 银量法的应用
    9.4 重量分析法
    9.4.1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及特点
    9.4.2 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
    9.4.3 影响沉淀纯净的因素
    9.4.4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的选择
    9.4.5 沉淀称量前的处理
    9.4.6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9.4.7 重量分析法的应用
    习题
    第10章 s区元素
    10.1 s区元素的通性
    10.1.1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价电子层结构特点
    10.1.2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主要存在形式
    10.2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单质
    10.2.1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10.2.2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10.2.3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单质的制备
    10.3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重要化合物
    10.3.1 氧化物
    10.3.2 氢氧化物
    10.3.3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盐类
    10.3.4 离子晶体溶解性的变化规律
    习题
    第11章 p区元素
    11.1 硼族元素
    11.1.1 硼族元素的通性
    11.1.2 硼族元素的单质
    11.1.3 硼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11.2 碳族元素
    11.2.1 碳族元素的通性
    11.2.2 碳族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
    11.2.3 碳族元素的单质
    11.2.4 碳族元素的氧化物
    11.2.5 Ge、Sn、Pb的氢氧化物
    11.2.6 碳族元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11.2.7 碳族卤化物
    11.2.8 碳族元素的硫化物
    11.2.9 其他重要化合物
    11.3 氮族元素
    11.3.1 氮族元素的通性
    11.3.2 氮族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11.3.3 氮及其化合物
    11.3.4 磷及其化合物
    11.3.5 As、Sb、Bi的化合物
    11.4 氧族元素
    11.4.1 氧族元素的通性
    11.4.2 氧族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11.4.3 氧族元素的单质
    11.4.4 氧族元素的氢化物
    11.4.5 金属硫化物
    11.4.6 硫的氧化物
    11.4.7 硫的含氧酸及其盐
    11.5 卤族元素
    11.5.1 卤族元素的通性
    11.5.2 卤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11.5.3 卤素的单质
    11.5.4 卤化氢与氢卤酸
    11.5.5 卤化物
    11.5.6 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11.5.7 拟卤素及其盐
    习题
    第12章 ds区元素
    12.1 铜副族元素
    12.1.1 铜副族元素的通性
    12.1.2 铜副族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12.1.3 铜副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12.1.4 铜副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2.1.5 铜副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12.2 锌副族元素
    12.2.1 锌副族元素的通性
    12.2.2 锌副族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12.2.3 锌副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12.2.4 锌副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2.2.5 锌副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习题
    第13章 d区元素
    13.1 d区元素概述
    13.1.1 过渡金属半径变化规律
    13.1.2 过渡金属性质变化规律
    13.1.3 过渡金属氧化态变化规律
    13.1.4 过渡金属离子的颜色
    13.1.5 形成配合物的能力
    13.2 钛副族
    13.2.1 钛副族元素的通性
    13.2.2 Ti的重要化合物
    13.2.3 ZrO2
    13.3 钒副族
    13.3.1 钒副族元素的通性
    13.3.2 V的重要化合物
    13.4 铬副族
    13.4.1 铬副族元素的通性
    13.4.2 Cr的重要化合物
    13.5 锰副族
    13.5.1 锰副族元素的通性
    13.5.2 Mn的重要化合物
    13.6 铁系元素
    13.6.1 铁系元素概述
    13.6.2 Fe的重要化合物
    13.6.3 Co的重要化合物
    13.6.4 Ni的重要化合物
    13.7 铂系元素
    13.7.1 铂系元素概述
    13.7.2 Pd与Pt的重要化合物
    习题
    第14章 f区元素
    14.1 镧系元素
    14.1.1 镧系元素的通性
    14.1.2 镧系元素的单质与化合物
    14.1.3 镧系元素的分离与提取
    14.1.4 镧系元素的应用
    14.2 锕系元素
    14.2.1 锕系元素的通性
    14.2.2 Th、U及其化合物
    习题
    第15章 吸光光度法
    15.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5.1.1 吸光光度法的特点
    15.1.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5.1.3 朗伯比尔定律
    15.1.4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15.2 显色反应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15.2.1 显色反应及显色剂
    15.2.2 显色条件的选择
    15.2.3 测量条件的选择
    15.3 分光光度计
    15.3.1 目视比色法
    15.3.2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15.3.3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15.4 其他吸光光度法
    15.4.1 示差吸光光度法
    15.4.2 双波长吸光光度法
    15.4.3 导数吸光光度法
    15.5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15.5.1 单一组分测定
    15.5.2 多组分分析
    15.5.3 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15.5.4 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习题
    第16章 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16.1 沉淀分离法
    16.1.1 常量组分的沉淀分离
    16.1.2 微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与富集
    16.2 萃取分离法
    16.2.1 基本原理
    16.2.2 重要的萃取体系
    16.2.3 萃取分离操作
    16.3 色谱分离法
    16.3.1 纸色谱法
    16.3.2 薄层色谱法
    16.3.3 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
    16.4 离子交换法
    16.4.1 离子交换树脂
    16.4.2 离子交换的基本原理
    16.4.3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过程
    16.5 其他方法
    16.5.1 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法
    16.5.2 毛细管电泳分离法
    16.5.3 微波萃取分离法
    16.5.4 膜分离法
    习题
    化学窗口
    【阅读1】 诺贝尔和居里夫人
    【阅读2】 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氟
    【阅读3】 食品污染触目惊心
    【阅读4】 硬水的利与弊
    【阅读5】 新能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离子的活度系数
    附录2 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I=0,298.15K)
    附录3 常见的缓冲溶液
    附录4 常用的酸碱混合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
    附录5 常见金属离子与EDTA形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I=0.1mol·L-1,298.15K)
    附录6 常见配离子的累积稳定常数
    附录7 EDTA的酸效应系数
    附录8 一些金属离子在不同pH的lgαM(OH)值
    附录9 标准电极电势(291.15~298.15K)
    附录10 条件电极电势
    附录11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I=0,291.15~298.15K)
    附录12 一些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