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创新理论指导下,综合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尺度,以实证分析和典型案例区解剖为主线,首先根据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协同发展等理论,在把握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归纳分析影响地区制造业竞争力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本着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原则,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特点,构建了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的基本理论框架及评价模型;其次从宏观层面,以省区为单位,分别基于静态、动态视角和竞争力内部结构分析,划分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类型,揭示其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然后进一步剖析不同空间尺度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及其驱动因素的耦合机制,对比不同地域空间背景下,驱动因素间、驱动因素与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之间的时空表现;最后通过中观层面的典型案例区调研和微观层面的企业访谈,分别以东北地区、湖北省武汉市、北京市朝阳区和山东省肥城市为例,对案例地区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科学诊断,揭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与其驱动因素的互动效应,进而归纳不同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培育途径与模式。
本书可供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管理和决策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样章试读
目录
-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书研究的背景、意义与对象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目标
二、研究的逻辑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辨析
一、竞争力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二、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国内外竞争力研究概况
二、竞争力来源的理论解释
三、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四、对目前竞争力研究的总体评价
第三章 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及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理论框架
一、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
二、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与特点
第二节 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构成
二、主要影响因素解析
三、区域发展阶段与主导因素变化
第三节 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
第四章 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类型划分及其时空差异解析
第一节 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类型划分
一、基于竞争力综合指数的静态类型
二、基于竞争力综合指数的动态类型
三、基于竞争力内部结构的类型划分
第二节 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变化解析
一、近20年来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变化特征
二、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时间变化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 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空间差异解析
一、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空间差异显著
二、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地区差异原因剖析
三、典型案例地区选取
第五章 不同空间尺度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及其驱动因素的耦合机制
第一节 省区制造业竞争力及其驱动因素的耦合机制
一、省区制造业竞争力驱动因素间的关联性
二、驱动因素对省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贡献
三、分项竞争力对省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影响
第二节 大区域制造业竞争力及其驱动因素的耦合机制
一、大区域制造业竞争力驱动因素间的关联性
二、驱动因素对大区域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贡献
三、各分项竞争力对大区域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影响
第三节 城市制造业竞争力与其驱动因素的耦合机制
一、城市制造业竞争力驱动因素的关联性
二、驱动因素对城市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贡献
三、各分项竞争力对城市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影响
第四节 不同空间尺度制造业竞争力及其驱动力的时空表现
一、驱动因素间的关联性随空间尺度的缩小而增大
二、FDI是不同空间尺度下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首要驱动因素
三、驱动力与竞争力的相关性随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尺度的扩大而增强
第六章 大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培育——以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在区域及全国的地位
一、装备制造业的含义及作用
二、我国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宏观格局
三、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诊断及其障碍因素分析
一、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诊断
二、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培育的有利条件及障碍因素
第三节 企业联系与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加强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企业联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企业组织形式的特点与企业联系现状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企业联系和企业集群构建
第四节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一、明确基本发展定位
二、进行发展战略选择
三、确立产业发展重点
四、合理进行产业的空间组织
第七章 工业核心城市制造业竞争力培育——以武汉市为例
第一节 现代城市制造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现代城市制造业结构演进
二、现代城市制造业的空间结构
第二节 武汉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特点
一、武汉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二、武汉制造业的现状特点
第三节 武汉制造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武汉制造业竞争力现状诊断
二、武汉制造业竞争力的障碍性因素解析
第四节 武汉制造业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一、顺应宏观制度环境转变:建立自主增长机制,加强制造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二、消除体制性障碍因素:进一步激发国有经济活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三、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型产业
四、转变企业组织形式:扩大企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
五、转变思想观念定势:从中庸保守到开拓进取,强化市场意识,理顺关系
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从封闭内生到开放合作,营造对内对外开放的软硬环境
七、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模仿追随到自主创新,完善区域创新网络体系
第八章 经济发达地区城区型现代制造业竞争力培育——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第一节 制造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与现代制造业发展趋势
一、现代制造业的内涵
二、制造业国际和地区间转移的一般规律
三、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
四、发达国家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朝阳区现代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一、朝阳区现代制造业发展现状
二、朝阳区现代制造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
第三节 朝阳区现代制造业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一、提升在价值链中的位置,打造头脑型制造业
二、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做高新技术转化服务基地
三、依托“总部+基地”模式,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四、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五、加强区内外合作,扩大头脑型制造业的作用空间
六、打造产业集群,强化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作用
第四节 朝阳区现代制造业竞争力的培育模式
一、制度创新突破型: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案例解剖
二、合资合作带动型:普天首信通信设备集团案例解剖
第九章 资源型地区资源加工制造业竞争力培育——以山东省肥城市为例
第一节 矿业城市发育规律的理论解析
一、矿城发育规律的基本理论
二、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特点
三、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 肥城市制造业竞争力现状诊断
一、肥城市经济发展特点及工业发展概况
二、肥城市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肥城市制造业竞争力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一、后备矿产资源不足,资源的保障程度降低
二、以重型结构体系为主,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工业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峻
第四节 肥城市制造业竞争力的培育路径及发展策略
一、肥城市制造业竞争力的培育路径
二、肥城市制造业竞争力的发展策略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二、近20年来,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表现出一定的时空演化规律
三、基于三种方法,以省区为单位,对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类型划分
四、不同地域空间尺度下,地区制造业竞争力与其驱动要素具有不同的时空表现
五、随着区域发展阶段的演进,传统因素作用弱化,技术创新等新因素的作用趋强
六、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是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七、区域发展条件和驱动要素的组合不同,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培育途径各异
八、根据不同的区域背景和要素条件,提出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培育的四种模式
第二节 未来研究展望
一、完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二、拓展对典型案例区的研究
三、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强理论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