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大莲湖及周边人工湿地生态现状及农业面源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开展了土地塑造和水系调整技术、生态化种养殖模式及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BMPs技术体系、湖滨带植被群落恢复技术、人工滤床水质净化技术、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等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并实施了湖滨带综合治理工程、湖泊湿地关键物种保育、人工湿地水体净化系统、生态种养殖模式等多项示范工程,提出了上海市太湖流域湖泊湿地功能修复和保育的实施方案,为环太湖流域湖泊湿地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成功案例。 本书可供各级政府有关管理人员以及从事湖泊湿地生态学、水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规划、湿地动植物资源保护等高等院校师生及科研人员参考。
样章试读
目录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湖泊湖滨带湿地概况
第一节 湿地概述
一、湿地的定义
二、功能
三、中国湿地概况
四、湿地恢复研究进展
第二节 湖滨带湿地修复概述
一、湖泊湿地
二、湖滨带湿地
三、湖滨带湿地恢复
第二章 上海湖泊湖滨带湿地的科学价值
第一节 湖泊湿地保护现状
第二节 上海湖泊湖滨带湿地恢复研究价值
一、上海湖泊研究的必要性
二、科学技术价值和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关键
一、总体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需解决的技术关键
四、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区域和研究计划
一、研究地点介绍
二、研究计划和内容
三、参加单位
第二部分 大莲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
第三章 大莲湖区域农业生产特征调查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气候气象和水文特征
第二节 主要农业生产模式
一、农业生产概况
二、种植业及施肥水平
三、水产养殖业及投放水平
第四章 大莲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流失规律研究
第一节 区域种植业面源污染流失规律监测分析
一、监测方法
二、试验田田间径流特征
三、种植业面源污染流失规律
四、试验田氮磷平衡分析
第二节 区域水产养殖业面源污染流失规律监测分析
一、监测方法
二、水产养殖业面源污染流失规律
第三节 区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分析
一、面源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
二、面源污染负荷评价方法
三、面源污染物实物排放分析
四、面源污染等标负荷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大莲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大莲湖区域水质季节变化监测
一、监测方法
二、理化指标变化规律
三、浮游植物变化规律
四、富营养化分析
第二节 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排放与水系水质的相关性分析
一、各季面源污染流失总量及负荷计算
二、面源污染季节排放与水系水质相关性分析
三、浮游植物指标与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四、叶绿素a与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季节性影响规律
一、冬季面源污染影响规律
二、春季面源污染影响规律
三、夏季面源污染影响规律
四、秋季面源污染影响规律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大莲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体系研究
第一节 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体系概况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三、上海地区研究进展
第二节 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性技术体系构建
一、种植业
二、水产养殖业
第三节 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宏观政策体系构建
一、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二、经济性管控措施
三、面源污染监测技术革新
四、有效的管理机构建设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大莲湖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效果监测与评估
第一节 大莲湖区域湿地生态系统构造概况
一、湿地恢复与重建区
二、湿地森林培育区
三、浅滩湿地及多样性保育区
第二节 大莲湖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效果监测计划与目标
第三节 大莲湖湿地生态系统A与B片区净化效果监测与评估
一、监测方案
二、湿地恢复与重建区净化效果评估
三、湿地森林培育区效果评估
四、结论与分析
第四节 大莲湖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效果深入研究工作展望
第八章 大莲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实施及效果分析
第三部分 大莲湖湖滨带湿地植物群落恢复研究
第九章 大莲湖湿地的生态特征调查研究
第一节 植被特征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植被特征分析
第二节 湿地水质和底泥营养物特征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土壤微生物特征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土壤细菌特征分析
三、讨论与结论
第十章 湖滨带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集成
第一节 水生、湿生植物在上海地区的生长适应性研究
一、物候观察与记录
二、养护与管理
第二节 湿地绿化植物在不同水位梯度的生长响应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与小结
第三节 大莲湖滨水植物群落恢复对护岸稳定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长三角地区湖滨带植被恢复群落的配置模式研究
第五节 大莲湖湿地恢复的植物种类筛选和绿化技术集成示范
一、大莲湖湿地恢复的植物种类筛选
二、大莲湖湿地植物群落的营建与管控措施
三、大莲湖湿地植被恢复的营建集成技术示范
第十一章 湖滨带湿地水质净化技术研究与集成
第一节 植被缓冲带对面源污染控制的技术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大莲湖湿地植物枯落物分解动态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与小结
第三节 湖滨带人工湿地的污染控制技术集成
一、湖滨带面源污染控制的人工湿地技术
二、湿地植物对污染水体中污染物的净化初步研究
第四节 大莲湖湿地水质净化途径及人工湿地技术集成示范
一、大莲湖湿地水质净化技术的植物种类推荐
二、大莲湖湖滨带植被缓冲带集成技术与示范
三、大莲湖湖滨带人工湿地集成技术示范
第四部分 大莲湖土地塑造和河道水系调整及生态种养殖模式研究
第十二章 大莲湖土地塑造和河道水系调整
第一节 大莲湖水源地现状调查分析
一、大莲湖水源地的水系组成
二、大莲湖湿地现状评价
三、大莲湖水源地生态修复思路
第二节 地形塑造与水系调整技术
一、概况
二、地形塑造技术
三、护坡设计
四、水系调整
第三节 修复效果分析
一、测试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第十三章 大莲湖湿地修复区生态种养殖模式研究及示范
第一节 大莲湖修复区生态状况调查分析
一、调查和分析方法
二、水源地生态现状分析
三、总结
第二节 大莲湖水源地污染状况分析与修复思路
一、内源污染
二、面源污染
三、点源污染
四、修复思路
第三节 生态种养殖技术
一、水生植物
二、水生动物增殖
三、增殖、种植计划
四、计算依据
五、结论
第四节 主要水生经济植物的生态种植技术
一、综述
二、技术路线
三、监测方法和指标
四、结果与分析
第五节 生态种植修复管理技术
一、技术路线
二、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生态养殖及影响作用
一、放流水域、种类和数量结构
二、生态养殖效益
三、总结
第七节 生态种养综合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二、社会效益分析
三、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第五部分 大莲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
第十四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一节 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育的迫切性
第二节 国内外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育实例
第三节 国内外经验总结和启示
第十五章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特征调查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与管理
一、土地资源
二、土壤特性
三、土地利用现状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五、工程后的土地利用
六、不同生境类型的功能
七、土地配置与管理意见
第二节 水质调查与水资源管理
一、调查方法
二、水质调查分析
三、水资源动态变化
第三节 植被调查与生态景观格局
一、工程前植被情况
二、工程后植被情况
三、植被配置方案
第四节 鸟类多样性
一、规划区鸟类调查
二、工程试验区鸟类调查
三、不同生境鸟类群落分析
第五节 两栖动物多样性
一、两栖动物物种组成
二、两栖动物与生境的关系
第六节 爬行动物多样性
一、爬行动物物种组成
二、爬行动物与生境的关系
第七节 鱼类多样性
一、鱼类资源调查
二、鱼类调查结果
第十六章 工程恢复效果及关键因子分析
第一节 工程恢复效果
第二节 工程前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一、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关键因子分析
一、土地利用和植被的变化
二、水资源现状及调整措施
三、鸟类多样性限制因子
四、两栖动物多样性限制因子
五、爬行动物多样性限制因子
六、鱼类多样性限制因子
第十七章 工程试验区物种的恢复与保育
第一节 生境改造和栖息地营造总体目标
第二节 鸟类生境结构和栖息地营造技术
第三节 两栖动物生境结构和栖息地营造技术
第四节 爬行动物生境结构和栖息地营造技术
第五节 鱼类生境结构和栖息地营造技术
第六部分 湖泊湿地湖滨带管理案例示范
第十八章 淀山湖环湖生态道设计方案
第一节 基础分析
一、区域位置
二、土地利用现状
三、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设计构想
一、设计依据
二、景观规划方向
三、规划目标
四、设计思考点
五、设计原则
六、总体景观规划框架
第三节 方案设计
一、总平面图
二、功能及游憩规划
三、交通流线规划
四、视线分析
五、岸线规划
六、方案详述
七、竖向设计
八、植被群落规划
九、护岸加固方案
十、细节设计
十一、总体鸟瞰图
十二、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莲湖湿地冬季鸟类组成
附录2 A区各季节鸟类名录
附录3 B1区各季节鸟类名录
附录4 B2区各季节鸟类名录
附录5 B3区各季节鸟类名录
附录6 C区各季节鸟类名录
附录7 D1区各季节鸟类名录
附录8 D2区各季节鸟类名录
附录9 试验区鸟类名录
附录10 大莲湖两栖爬行动物名录及丰富度
附录11 大莲湖鱼类群落结构及丰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