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社科/经管/语言/法律 > 经济学理论 > 竞争性区域构建:理论与实践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竞争性区域构建:理论与实践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竞争性区域构建:理论与实践
  • 书号:9787030297037
    作者:王勇,杜德斌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B5
  • 页数:348
    字数:396
    语种:中文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07
  • 所属分类:F12 中国经济
  • 定价: ¥52.00元
    售价: ¥41.08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在对国际竞争性区域进行划分并对其成功培育的历程加以凝练和理论升华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出竞争性区域孕育、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战屡政策体系及与之配套的多级致力框架;提出特色产业集群是催生竞争性区域的高效催化剂,并应用大学—企业—政府区域三螺旋互动模式系统解析特色产业集群的空间培育运行过程。基于对上海、海峡经济区各自“地方品质”的挖掘,提出了构建我国竞争性区域的实践途径。
本书可供地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师生和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供政府相关部门科技管理人员参阅。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区域创新与经济地理论丛”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竞争性区域:区域范畴的竞争力
    第一节 竞争性区域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 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
    第三节 竞争性区域的空间衍生发展
    第二章 区域竞争力提升与竞争性区域构建
    第一节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阐述
    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构建竞争性区域的理论创新探索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竞争性区域构建的战略政策
    第一节 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政策演变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 培育竞争性企业
    第三节 促进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竞争性区域构建的多级治理
    第一节 地方分权与财政转移
    第二节 区域发展合同
    第三节 市政联合
    第四节 跨边界合作及治理
    第五节 地方公务员培训和激励企业家精神
    第六节 公私合营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竞争性区域衍生的催化剂:特色产业集群
    第一节 特色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和知识联系的推动
    第二节 特色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规制
    第三节 特色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柔性集聚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节 不同类型特色产业集群成长机制及对区域竞争力提升的推动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特色产业集群的空间培育:大学-企业-政府区域三螺旋
    第一节 大学-企业-政府区域三螺旋的空间运行过程
    第二节 政府营造孕育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三螺旋支撑环境
    第三节 三螺旋竞争性企业主导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 创业型大学以推进区域三螺旋来提升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国外典型竞争性区域案例
    第一节 竞争性区域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知识创新型区域
    第三节 传统产业转型区域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聚焦上海:独特“区域品质”的挖掘和提升
    第一节 以创业型大学推动构建“知识杨浦”创新区
    第二节 政府统领打造“航天闵行”主体功能区
    第三节 三螺旋竞争性企业带动形成“汽车嘉定”产业区
    第四节 崇明由大都市边缘区向现代化生态研创岛区的演进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两岸区域经济空间整合:海峡经济区竞争性区域体系构建
    第一节 以基础设施的协调与衔接拓展海峡经济区的区域邻近性
    第二节 闽台教育、研究和企业区域三螺旋合作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形成
    第三节 以缔结台湾海峡城市联盟促进海峡经济区的市政联合
    第四节 以创建厦金特区为样板实现海峡经济区的地方分权与财政转移
    第五节 以经济运行机制的衔接催生海峡经济区的合同式发展
    第六节 以政府间的政策协调为中介带动海峡经济区内部的公私合营
    第七节 小结
    第十章 回顾与前瞻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目录
    图1-1 竞争性区域空间衍生发展
    图2-1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
    图2-2 区域竞争力静态模型
    图2-3 区域竞争力动态模型
    图2-4 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三条基本道路
    图2-5 区域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模型
    图2-6 区域核心竞争力体系
    图2-7 区域竞争优势的来源(钻石模型)
    图2-8 波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演进模型
    图2-9 波特的集群政策及传统的产业政策对区域竞争的影响
    图2-10 集群对区域竞争性质的影响
    图3-1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的专利应用情况(1995~2002年)
    图3-2 斯德哥尔摩都市区高校研发支出比较(1995~1996年)
    图3-3 斯德哥尔摩STING创新增长机制
    图3-4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区域增长计划”资金地区项目分配
    图3-5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效应
    图3-6 釜山—镇海自由经济区的地理位置概况
    图3-7 赫尔辛基科技走廊示意图
    图3-8 斯德哥尔摩ICT产业集群
    图3-9 斯德哥尔摩ICT产业链和企业网络结构
    图3-10 斯德哥尔摩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示意图
    图3-11 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研究与创新水平空间投影
    图3-12 法国主要大区企业创新竞争项目(1999~2004年)
    图3-13 斯德哥尔摩都市区从事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的企业比例(1994~1999年)
    图3-14 斯德哥尔摩都市区不同技术领域的创新相对重要性
    图3-15 斯德哥尔摩省创新过程中企业合作类型比例
    图3-16 斯德哥尔摩省企业在不同创新阶段合作网络分布比例
    图4-1 OECD主要国家政府收支占OECD总收支的比例(2002年)
    图4-2 OECD主要国家政府公共收支占OECD的变化率(1985~2002年)
    图4-3 部分国家非专项财政转移额
    图4-4 釜山大都市区财政收入分布概况(2002年)
    图4-5 釜山大都市区地方税收来源(2003年)
    图4-6 STI第一阶段3.1亿美元投资部门分布
    图4-7 维多利亚州科学技术投资计划(STI):第一代——依托价值链的生物技术方案
    图4-8 维多利亚州2004生物技术发展战略框架
    图4-9 区域合同的组织结构
    图4-10 厄勒海峡地区新企业增长的部门分布(1995~1999年)
    图4-11 赫尔辛基大都市区生命科学园分布概况
    图4-12 竞争性区域构建的过程示意
    图5-1 法国主要产业增长极区域分布(2006年)
    图5-2 芬兰专业技术中心的地区分布(2006年)
    图5-3 OECD成员国创新与经济增长业绩的线性关系(2004年)(25欧元=100美元)
    图5-4 瑞典各区域的产业竞争优势及基于此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
    图5-5 区域经济集群化及外联
    图5-6 经济全球化中的内部相互关联维度
    图5-7 日本知识创新集群的区域分布(2006年)
    图5-8 蒙特利尔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产学研”结构体系
    图5-9 北欧厄勒海峡地区“医药谷”地理位置概况
    图5-10 “医药谷”公共研究SCI科研论文产出量及国际比较
    图5-11 “医药谷”专利许可型和创业型公司产生比例
    图5-12 捷克共和国区域竞争性特色产业集群分布(2006年)
    图5-13 日本9项产业集群方案区域分布(2006年)
    图5-14 挪威ARENA区域竞争性集群发展规划方案(2006年)
    图5-15 美国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产业集群构成体系
    图5-16 荷兰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分布(2006年)
    图6-1 大学-企业-政府区域三螺旋空间运行及特色产业集群的孕育模式
    图6-2 日本地区生态城(eco-town)环保创新集群培育网络
    图6-3 美国主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州的研发基金投入分布
    图6-4 美国专利申请密度的地区分布(1990~1999年)
    图6-5 美国各州创新商业化指数与专利申请的正相关联系(2000年)
    图6-6 维多利亚州生物技术研发投资成本和区位质量国际比较矩阵
    图6-7 维多利亚州人均研发投入部门分布及国内比较(2001年)
    图6-8 维多利亚州占澳洲国家健康与医学科研委员会(NHMRC)准予项目和实施规划的比例(2000~2004年)
    图6-9 维多利亚州莫纳什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布
    图6-10 培育专业技术集群发展平台
    图6-11 研发提升下的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集群分布概况
    图6-12 OECD成员国各地区研发咨询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互动
    图6-13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的主要生产服务专业化部门(假定该地区生产服务业平均就业水平为100)
    图6-14 OECD成员国各地区产学研合作的一般阶段模型
    图6-15 OECD成员国各地区创业型大学及研究机构与科技衍生企业的互动发展模式
    图6-16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技术和制造业之间的创新联系簇
    图6-17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及联系程度(1997年)
    图6-18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研发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模式及联系度(1997年)
    图7-1 OECD成员国不同类型的区域对国家GDP增长的贡献程度比较(1998~2003年)
    图7-2 美国25个拥有相对高就业率贸易集群的县(乡村地区)分布示意图
    图7-3 美国纺织业和信息产业高就业率乡村地区分布(2004年)
    图7-4 赫尔辛基的地域范围分布示意图
    图7-5 瑞典斯德哥尔摩都市区的地理位置概况
    图7-6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主要的集群组成(1995~2003年)
    图7-7 蒙特利尔大都市区的地理位置概况
    图7-8 蒙特利尔大都市区各部门的就业增长(1991~2001年)
    图7-9 魁北克省向美国的出口比重(2001年)
    图7-10 韩国首尔大都市区的地理位置概况
    图7-11 北欧厄勒海峡地区的地理位置概况
    图7-12 釜山大都市区概况
    图7-13 英国格拉斯哥大都市区的地理位置概况
    图7-14 维多利亚州的地理位置概况
    图7-15 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概况
    图8-1 上海市杨浦区的地理位置概况
    图8-2 杨浦区“知识创新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图
    图8-3 上海市杨浦区新兴产业集群规划
    图8-4 闵行区的地理位置概况
    图8-5 吴泾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循环经济产业链
    图8-6 嘉定区的地理位置概况
    图8-7 崇明县三岛的地理位置概况
    表目录
    表2-1 产业集聚外部性相关理论综述
    表2-2 国内外代表性区域竞争力理论模型
    表3-1 斯德哥尔摩都市区研发的变化情况(1993~1995年)
    表3-2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主要的工业研究所及研究领域、营业额概况(1995年)
    表3-3 针对资源发展的集体行动类型
    表3-4 港口城市转型
    表3-5 釜山—镇海自由经济区对外资采取的财政激励优惠措施
    表3-6 釜山十大战略性产业规划(2004~2008年)
    表3-7 韩国中央政府和釜山大都市区政府的集群发展规划概览
    表3-8 韩国各都市区或道的研发预算概况(2002年)
    表3-9 釜山企业创新理念来源分布比例
    表3-10 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间的多种合作
    表3-11 斯德哥尔摩都市区产业类型占当地比重的地区比较(2005年)
    表3-12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申请专利的企业比例(2005年)
    表3-13 斯德哥尔摩都市区各地区不同产业的研发投入比例概况(2005年)
    表3-14 斯德哥尔摩省在不同技术领域开展合作的企业的部门分布比例
    表3-15 法国各大区的研究人员概况(2003年)
    表3-16 促进集群发展的因素及采取的典型措施
    表4-1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各主要行政区、人均经济收入及政府人员编制比较(1995年)
    表4-2 澳大利亚新成立的生物技术公司(2000~2002年)
    表5-1 特色产业集群的空间维度
    表5-2 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知识联系演变类型
    表5-3 后福特制时代企业发展与福特制时代及手工业时代企业发展的纵向比较
    表5-4 推动产业本地化的动力
    表5-5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典型特征的横向比较
    表5-6 OECD国家各地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成长机制
    表5-7 蒙特利尔大都市区政府集群战略行动方案
    表5-8 大学和研究机构对高技术产业集群成长起步阶段的基础培育作用
    表5-9 OECD集群规划实施中促进创新的政策工具
    表5-10 硅谷与“128公路”ICT集群的创新文化比较
    表5-11 高技术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表5-12 “医药谷”生物医疗研究投入与产出及其国际比较(2002~2003年)
    表5-13 “医药谷”技术转移成效统计(2003年)
    表5-14 “医药谷”技术转移投入量国际比较
    表5-15 意大利和德国主要传统产业的空间集聚比较
    表5-16 日本各地区“产业集群计划”项目(2001年)
    表6-1 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三螺旋空间及其特点
    表6-2 OECD成员国各地区风险投资项目类型
    表6-3 首尔大都市区近期开发的主要健康生物技术产品
    表6-4 维多利亚州新兴的特色产业集群及地区分布
    表6-5 政府、企业、大学在不同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比较
    表6-6 OECD成员国各地区创业型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学研究领域与相关产业关联度指标
    表6-7 OECD成员国各地区企业孵化器的形态、功能、资金来源和核心目标
    表6-8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技术领域和产业部门之间的创新联系与合作比例
    表6-9 斯德哥尔摩大都市区高校-产业的合作程度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相关性
    表6-10 推动OECD公共部门研究机构知识外溢项目的原因及成效
    表7-1 斯德哥尔摩梅拉伦湖都市区与其他大都市区发展的比较
    表7-2 蒙特利尔大都市区各产业部门的GDP和就业量占整个都市区的比重
    表7-3 釜山大都市区各制造业部门的企业破产数和员工数及增长率(2002~2003年)
    表7-4 釜山大都市区各生产部门的GDP总量占釜山都市区的比重(1998~2002年)
    表7-5 格拉斯哥大都市区发展不同类型区域的SWOT分析
    表8-1 杨浦区“十一五”期间的产业发展战略
    表8-2 闵行区14类主要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及集聚地比较(2004年)
    表8-3 闵行区两种制造业集聚模式比较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