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原理》以如何防止物种灭绝为主线,结合中国的实际,介绍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学术思想和实践方法,吸收了学科的新思想、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法,反映了保护生物学向保护科学演化的趋势。本书第1章回顾了物种的生存危机与保护生物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状。第2章探讨了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结构与基本原理。第3章回顾了历史上的物种大灭绝,探索了大灭绝的原因、周期和研究方法,总结了物种的易灭绝特征。评估物种濒危等级是量化物种灭绝风险的方法,第4章和第5章分别介绍了目前物种濒危等级评估原理与方法以及中国科学家评估中国野生植物与野生动物濒危等级的工作。...
样章试读
目录
1.1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1
1.1.1生物多样性 1
专栏 1.1 物种 3
专栏 1.2生物分类系统 4
1.1.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6
专栏 1.3物种的相对价值8
1.2人类文明史 9
1.2.1采集狩猎文明9
1.2.2农耕文明 9
1.2.3工业文明 10
1.2.4信息文明 11
1.3人类面临的危机 11
1.3.1人口增长 12
专栏 1.4朝韩非军事区的生物多样性 14
1.3.2资源危机 15
1.3.3生态足迹 15
1.3.4地球生命力 18
1.3.5物种生存危机.20
1.3.6生物多样性危机.21
1.4保护生物学 22
1.4.1原始社会的自然保护23
1.4.2现代自然保护的启蒙24
1.4.3保护生物学的诞生25
1.4.4人类的共识:保护生物多样性 26
专栏 1.5《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主要原则 27
1.5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27
1.5.1物种多样性 28
1.5.2农业品种多样性29
1.5.3中国保护生物学问题29
1.5.4中国保护生物学研究30
本章小结 32
思考题 33
阅读书目 34
参考文献 34
第 2章 保护生物学原理与研究方法 38
2.1学科特征与结构 38
2.1.1学科特征 38
2.1.2研究方法论 39
2.2学科结构 41
2.2.1物种多样性 41
专栏 2.1物种管理方法41
2.2.2遗传多样性 46
2.2.3生态系统多样性47
2.2.4人与自然的关系47
2.3学科现状 49
2.3.1学科知名度 49
2.3.2谁在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50
2.3.3传统学科的渗透53
2.3.4国际国内立法的需求54
2.4机遇与挑战 54
2.4.1价值和实用 55
2.4.2机理探索 55
2.4.3方法缺陷 56
2.4.4灰色信息 56
2.4.5立法挑战 56
2.4.6全球化和网络化挑战57
2.5 对策 57
2.5.1明确价值取向57
2.5.2完善理论体系57
2.5.3重视尺度问题58
2.5.4收集灰色文献58
2.5.5开展立法研究58
2.5.6应对全球化 59
本章小结 59
思考题 60
阅读书目 60
参考文献 60
第 3章 物种大灭绝 63
3.1 概论 63
3.1.1大灭绝现象 64
3.1.2灭绝的原因 65
3.1.3研究大灭绝的方法69
专栏 3.1对以物种-面积公式反推物种灭绝速率的质疑 71
3.1.4灭绝的进化意义73
专栏 3.2盖娅假说与雏菊世界模型73
3.1.5物种大灭绝的周期性76
3.2更新世物种灭绝 77
3.2.1 美洲 77
3.2.2大洋洲 78
3.2.3非洲与欧洲 78
3.3全新世物种大灭绝 80
3.3.1马达加斯加群岛.80
3.3.2新西兰 80
3.3.3太平洋诸岛 80
3.4我们正面临第 6次大灭绝吗? 81
3.4.1从哺乳动物灭绝率外推81
3.4.2从哺乳动物濒危率外推83
3.4.3现代的物种灭绝85
3.4.4全球变化下的灭绝趋势88
3.4.5人类的作用 89
3.5物种易灭绝机制 90
3.5.1进化濒危种和生态濒危种90
3.5.2灭绝的非随机模式90
3.5.3物种的生活史特征90
3.5.4物种生态特征92
3.5.5系统发育年龄94
3.5.6特有性 94
3.5.7外来种 95
3.5.8物种的利用价值95
本章小结 95
思考题 96
阅读书目和网站 97
参考文献 97
第 4章 物种濒危评估体系 101
4.1物种濒危等级评估方法 101
4.1.1 IUCN物种濒危等级 101
4.1.2各国的濒危等级评价体系102
4.1.3基于生境丧失率的濒危等级评价体系 104
4.1.4物种抗灭绝能力指数105
4.1.5濒危等级评价体系间的比较106
4.2中国濒危物种评估进展 107
4.2.1中国濒危植物物种评估进展107
4.2.2中国濒危动物物种评估进展107
4.3中国陆生脊椎动物濒危等级评估 107
4.3.1评估原理 108
4.3.2评估过程 109
4.4 展望 111
本章小结 112
思考题 112
参考网站 112
参考文献 113
第 5章 中国高等植物及其濒危状况 117
5.1中国高等植物概况 117
5.1.1种类与分布117
5.1.2全球意义 119
专栏 5.1 银杉 122
专栏 5.2野生稻 125
5.2中国高等植物面临的威胁 126
5.2.1受威胁现状127
5.2.2受威胁原因129
专栏 5.3紫茎泽兰132
5.3《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 134
5.3.1《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评估 134
5.3.2评估结果 138
5.4红色名录的启示 142
5.4.1优先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的依据 142
5.4.2长期监测的基础142
5.4.3优先研究植物红色名录143
本章小结 144
思考题 145
阅读书目和网站 145
参考文献 145
第 6章 物种多样性地理格局 149
6.1物种多样性地带性格局 149
6.1.1物种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格局149
6.1.2物种分布的海拔格局153
6.1.3海洋物种分布格局156
6.2物种多样性的假说 161
6.2.1能量假说 (energy hypothesis)161
6.2.2气候因子假说 (climate factor hypothesis) 163
6.2.3环境稳定性假说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hypothesis) 164
6.2.4生境异质性假说 (habitat heterogeneity hypothesis)164
6.2.5面积假说 (area hypothesis) 165
6.2.6时间假说 (time hypothesis)165
6.2.7竞争假说 (competition hypothesis)166
6.2.8干扰假说 (disturbance hypothesis) 166
6.3中国陆生脊椎动物地理分布格局 166
6.3.1物种多样性格局167
6.3.2空间自相关分析167
6.3.3物种多样性格局假说的检验168
6.3.4能量假说 170
6.3.5环境稳定性假说171
6.3.6生境异质性假说171
专栏 6.1种域地理分布格局及相关假说 172
6.4中国陆生哺乳动物种域地理分布格局 176
6.4.1纬度种域大小176
6.4.2纬度种域地理分布格局178
6.4.3数据处理方法对 Rapoport法则检验结果的影响 179
6.4.4中域效应对种域纬度分布的影响 180
6.4.5环境因子对物种种域分布格局的影响 181
6.4.6假说的检验182
本章小结 183
思考题 184
参考文献 185
第 7章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98
7.1全球气候变化 198
7.1.1全球变暖 198
7.1.2中国的气候变化200
7.1.3海洋温度上升201
7.1.4全球气候变化加剧202
专栏 7.1对全球变暖的质疑202
7.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205
7.2.1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205
7.2.2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205
7.3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 208
7.3.1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的变化209
7.3.2雪盖减小和冰川消融211
7.3.3海平面上升212
7.3.4极端气候 213
7.3.5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14
7.3.6全球气候变化的其他后果215
7.4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15
7.4.1对物种的影响216
7.4.2对种群和群落的影响218
7.4.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19
7.4.4对生态区系的影响220
7.4.5对物种多样性及其格局的影响 220
7.4.6对物种多样性的其他影响220
7.5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反应 221
7.5.1长期进化适应(genetic evolution)和快速可塑性适应 (short-term plastic adaption) 221
7.5.2物种对气候变化反应的三个维度 (axes) 221
7.6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格局影响的研究223
7.6.1研究方法 223
7.6.2研究进展 226
7.6.3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7
专栏 7.2裂腹鱼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229
7.7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242
7.7.1全球各国的二氧化碳减排努力 242
7.7.2减缓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应对措施 244
本章小结 244
思考题 246
参考文献 246
第 8章 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 259
8.1元伦理与伦理规范 259
8.1.1元伦理 259
8.1.2伦理规范 261
8.2生命伦理——伦理学的复活 261
专栏 8.1关于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争执 262
8.2.1生命伦理学的原理263
8.2.2伦理与保护生物学的关系264
8.3环境伦理——人类的反思 264
8.3.1人类中心主义265
8.3.2生态伦理 267
8.4生态文明 268
8.4.1生态文明的诞生268
8.4.2生态文明以人类价值为核心269
专栏 8.2动物意识与生命伦理270
8.4.3动物意识与生命伦理273
本章小结 273
思考题 274
阅读书目 274
参考文献 274
第 9章 所有权、价格与保护成本 277
9.1所有权 277
9.1.1公共物品或服务277
9.1.2传统野生生物的所有权279
专栏 9.1冬虫夏草、松茸和红松子280
9.1.3现代社会的野生动植物281
专栏 9.2强霾污染与公共物品、公共服务 285
9.1.4公共的悲剧287
专栏 9.3消费行为289
9.2自然资源法 293
9.2.1立法历史 294
9.2.2我国的自然资源法294
9.3 价格 296
9.3.1资源的价格296
9.3.2生物多样性定价的方法与可能性 297
9.4野生动物价格与可持续利用 300
9.4.1 狩猎 300
9.4.2影响野生动物产品价格的因素 302
9.4.3盘羊案例 304
9.5价格的作用 305
9.5.1边际效应及其影响因素305
9.5.2野生生物价格的负面效应307
9.5.3野生生物价格的正面效应308
9.6保护成本 309
9.6.1问题的提出309
9.6.2牡蛎礁的保护309
9.6.3保护成本的缺口310
9.6.4管理问题 311
本章小结 313
思考题 314
阅读书目 314
参考文献 314
第 10章 保护生物学中的立法问题318
10.1国际环境法概论 318
10.1.1国际环境法产生的必然性318
10.1.2国际环境法的主体和客体319
10.1.3国际环境法的特点320
10.1.4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320
10.2国际野生生物法 323
10.2.1《生物多样性公约》323
10.2.2《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324
10.2.3《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 326
10.2.4《拉姆萨尔公约》326
10.2.5《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327
10.2.6其他野生生物保护条约328
10.3中国环境法概论 329
10.3.1国家环境法的概念及特征329
10.3.2中国环境法体系330
10.3.3环境管理的原则331
10.3.4环境法的基本原则332
10.3.5中国环境法和国际环境法的关系 333
10.4中国有关于野生生物及其环境保护的法律333
10.4.1环境保护基本法333
10.4.2野生生物海洋环境保护法334
10.4.3野生生物陆地栖息环境保护法 334
10.4.4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336
10.4.5野生生物物种保护法337
本章小结 340
思考题 341
阅读书目 342
参考文献 342
第 11章 遗传多样性 343
11.1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343
11.1.1遗传多样性的定义343
11.1.2遗传多样性的描述344
11.1.3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344
11.1.4遗传多样性的产生和丧失346
11.2遗传标记与遗传多样性检测347
11.2.1同工酶和等位酶347
11.2.2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348
11.2.3 DNA指纹图谱 349
11.2.4基于聚合酶链反应的分子标记 349
11.2.5 基于 DNA序列分析的分子标记 354
11.3遗传多样性与进化潜力360
11.3.1进化的必要性360
11.3.2影响种群进化的因素361
11.3.3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因素361
11.3.4遗传多样性如何决定物种的进化潜力 362
11.3.5进化潜力与遗传力363
11.3.6分子变异与数量性状遗传变异间的相互关系 363
11.3.7通过临界种群大小来保持物种的进化潜力 363
11.4遗传多样性的时空变化364
11.4.1遗传多样性的空间变化364
专栏 11.1中心区和边缘区大仓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367
专栏 11.2用种群统计学来解释林蛙的种群遗传结构 367
11.4.2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变化369
专栏 11.3大仓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 369
11.4.3遗传多样性的时空变化371
专栏 11.4螳螂虾蛄(Haptosquilla pulchella)和雕尾定虾蛄(Hglyptocercus)的种群重建和遗传多样性371
11.5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与维持373
11.5.1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373
11.5.2遗传多样性的维持380
11.6遗传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383
11.6.1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383
11.6.2通过遗传学方法保护濒危物种 384
本章小结 385
思考题 386
阅读书目 386
参考文献 386
第 12章 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398
12.1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 398
12.1.1 农作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398
12.1.2 林木植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399
12.1.3 畜禽动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400
12.1.4 水产生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401
12.1.5 花卉植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402
12.1.6 药用生物遗传资源现状403
12.1.7 能源植物多样性404
12.2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利用405
12.2.1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405
12.2.2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的管理407
12.2.3 生物遗传资源的利用409
12.3 遗传资源受威胁因素及保护与管理的问题412
12.3.1 遗传资源野生生境遭到威胁和破坏 412
12.3.2 品种单一化造成大量地方传统优良品种的丧失 413
12.3.3 生物遗传资源管理不善导致大量资源流失 414
12.3.4 生物遗传资源编目、收集与保存力度不够 415
12.3.5 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开发水平偏低 415
12.3.6 法规与管理体制不健全 416
12.4 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 417
12.4.1 “生物海盗”与《生物多样性公约》 417
12.4.2 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制度 419
12.4.3 生物遗传资源相关的国际公约及其内容 421
本章小结 424
思考题 425
阅读书目 426
参考文献 426
第 13章 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 428
13.1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的关系 428
13.1.1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与保护行为学 429
13.1.2动物行为研究与物种保护 430
13.2动物行为的多样性与生境需求 431
13.2.1动物行为的弹性、多样性与空间需求 431
13.2.2动物行为与栖息地利用 432
13.2.3栖息环境的异质性与行为多样性 433
13.3繁殖行为与物种保护 434
13.3.1繁殖抑制 434
13.3.2配偶系统和配偶选择 435
13.3.3杀婴行为 436
13.4领域行为、迁移与物种保护 437
13.4.1领域行为、边缘效应与保护 437
13.4.2迁移与种群生存力 439
13.5警戒反应、生理紧张与人类干扰 441
13.5.1野生环境中动物的警戒反应和生理紧张 441
13.5.2警戒反应、生理紧张与迁地保护 443
13.6行为学方法及其在保护中的应用 445
13.6.1行为学研究方案设计 445
13.6.2保护行为学研究方法 447
13.6.3保护行为学应用途径 450
本章小结 452
思考题 454
阅读书目和网站 454
参考文献 454
第 14章 种群生存力分析462
14.1灭绝因素的划分和种群保护的目标 462
14.1.1灭绝因素的划分 462
14.1.2系统压力 463
14.1.3随机干扰 467
14.1.4种群保护中的基本问题 467
14.2种群生存力分析 468
14.2.1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468
14.2.2物种灭绝的特征 ——涡漩模型 470
14.2.3种群统计随机性和环境随机性对小种群生存力的影响470
14.2.4灾害对小种群生存力的影响 471
14.2.5遗传随机性对小种群生存力的影响 473
14.3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模型和软件 477
14.3.1模型的类型 477
14.3.2软件类型 479
14.4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应用和种群保护的一般原则481
14.4.1种群生存力分析争论的焦点:准确性和适用范围 481
14.4.2种群生存力分析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483
14.4.3下降种群的种群生存力分析和保护原则 485
14.4.4小种群保护的步骤和方法 486
本章小结 486
思考题 487
阅读书目 487
参考文献 487
第 15章 生态系统多样性492
15.1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概念 492
15.1.1生态多样性指数 492
15.1.2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意义 492
15.2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493
15.2.1生态系统的类型 493
专栏 15.1生态系统的主要分类途径 493
15.2.2生态系统分布 495
15.2.3中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495
15.2.4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496
15.3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度 498
15.3.1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499
15.3.2 β多样性的测度方法501
15.4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动态及其监测 504
15.4.1生态系统的变化 504
15.4.2生境破碎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505
15.4.3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监测 506
专栏 15.2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的意义 506
15.5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508
15.5.1有关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假说 508
15.5.2关键种的概念与类型 509
15.5.3功能群的划分及其意义 510
15.5.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511
专栏 15.3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 512
15.6濒危生态系统评估 514
15.6.1评估的必要性 514
15.6.2评估的标准 515
本章小结 517
思考题 519
阅读书目和网站 519
参考文献 519
第 16章 自然保护区 523
16.1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523
16.1.1什么是保护区 (protected area) 523
16.1.2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526
16.1.3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527
专栏 16.1保护区的类型 528
16.2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 530
16.2.1自然保护区的选址原则 531
专栏 16.2中国自然保护区建立标准及类型与级别划分 532
16.2.2自然保护区的形状与大小原则 533
16.2.3自然保护区内部的功能分区原则 535
16.3自然保护区网络规划 536
16.3.1自然保护区网络 536
16.3.2自然保护区系统规划原则 537
专栏 16.3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545
16.4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评价 546
16.4.1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内容 546
16.4.2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共管 548
16.4.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管理计划 555
16.4.4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 556
专栏 16.4国家环保部组织的七部委保护区评估 563
16.5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 565
16.5.1起步阶段 (1956~1966年)567
16.5.2停滞与恢复阶段 (1967~1984年) 568
16.5.3建设发展阶段 (1985年至今) 568
本章小结 570
思考题 570
阅读书目和网站 570
参考文献 571
第 17章 迁地保护 573
17.1迁地保护的意义和原则 573
17.1.1迁地保护的意义 573
专栏 17.1普氏野马 574
专栏 17.2黑足鼬 576
17.1.2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 577
17.2迁地保护与小种群问题 578
17.2.1确定迁地保护的最小种群 578
专栏 17.3 麋鹿 579
17.2.2奠基者及遗传贡献 582
17.3迁地保护环境中的行为发育 583
17.3.1迁地保护环境 584
17.3.2 印痕 584
17.3.3亲代哺育 585
17.3.4生存技能 586
17.4 迁地种群的管理 586
专栏 17.4国际物种信息系统 (International Species Information System,ISIS) 587
17.4.1繁育方案 587
17.4.2放归自然 588
专栏 17.5野化华南虎再引入项目候选地点考察 590
17.4.3重建动物区系 594
专栏 17.6重建北美的野生动物区系 594
17.5动物园、水族馆和植物园 596
17.5.1动物园和水族馆 596
专栏 17.7中国动物园动物种类 600
17.5.2植物园 610
17.6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 615
17.6.1种子库 615
17.6.2基因资源库 616
17.7保护繁育专家组(IUCN/SSC/CBSG)及其全球性迁地保护计划618
17.7.1保护繁育专家组 618
17.7.2物种存活计划 618
17.7.3保护评估和管理计划 619
17.7.4全球人工繁育行动计划 620
本章小结 621
思考题 622
阅读书目和网站 622
参考文献 622
第 18章 野生动植物贸易与管制 626
18.1野生动植物的开发 626
18.1.1生存性开发与商业性开发 626
18.1.2野生动物 “经济灭绝”与生存危机 627
18.2野生动植物贸易 629
18.2.1野生动植物的利用 629
18.2.2贸易活动对资源的影响及其原因 633
18.3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现状 634
18.3.1药用野生动植物 634
18.3.2观赏野生动植物 636
18.3.3食用野生动植物 637
18.4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640
专栏 18.1 CITES概要 640
18.4.1 CITES基本原则 642
18.4.2 CITES附录 642
专栏 18.2 藏羚与“沙图什” 645
18.5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645
18.5.1世界贸易组织的演化 645
18.5.2 CITES与《世界贸易组织法》的关系 646
18.6中国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管制647
18.6.1中国履行 CITES的措施647
18.6.2中国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 647
18.7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前景与对策 648
18.7.1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前景 648
18.7.2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对策 649
本章小结 651
思考题 651
有关网站 652
参考文献 652
第 19章 社区、生计、传统文化与自然保护 655
19.1社区、家庭能耗与自然保护 655
19.1.1人口和家庭结构 655
19.1.2家庭能耗 657
19.2生计与自然保护 658
专栏 19.1中药材与野生动物 658
19.2.1生计问题 661
19.2.2资源竞争 662
19.2.3天然林保护工程 663
19.3人兽冲突 665
19.3.1冲突的形式与后果 665
19.3.2冲突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668
19.3.3中国的现状 671
19.4传统文化与传统知识 671
19.4.1文化多样性 672
19.4.2传统知识 674
19.5社区共管 676
19.5.1社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676
19.5.2基于社区的保护 677
本章小结 678
阅读书目和网站 679
参考文献 679
名词解释 686
索引 694
序前言第 1章概论 1
1.1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1
1.1.1生物多样性 1
专栏 1.1 物种 3
专栏 1.2生物分类系统 4
1.1.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6
专栏 1.3物种的相对价值8
1.2人类文明史 9
1.2.1采集狩猎文明9
1.2.2农耕文明 9
1.2.3工业文明 10
1.2.4信息文明 11
1.3人类面临的危机 11
1.3.1人口增长 12
专栏 1.4朝韩非军事区的生物多样性 14
1.3.2资源危机 15
1.3.3生态足迹 15
1.3.4地球生命力 18
1.3.5物种生存危机.20
1.3.6生物多样性危机.21
1.4保护生物学 22
1.4.1原始社会的自然保护23
1.4.2现代自然保护的启蒙24
1.4.3保护生物学的诞生25
1.4.4人类的共识:保护生物多样性 26
专栏 1.5《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主要原则 27
1.5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27
1.5.1物种多样性 28
1.5.2农业品种多样性29
1.5.3中国保护生物学问题29
1.5.4中国保护生物学研究30
本章小结 32
思考题 33
阅读书目 34
参考文献 34
第 2章 保护生物学原理与研究方法 38
2.1学科特征与结构 38
2.1.1学科特征 38
2.1.2研究方法论 39
2.2学科结构 41
2.2.1物种多样性 41
专栏 2.1物种管理方法41
2.2.2遗传多样性 46
2.2.3生态系统多样性47
2.2.4人与自然的关系47
2.3学科现状 49
2.3.1学科知名度 49
2.3.2谁在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50
2.3.3传统学科的渗透53
2.3.4国际国内立法的需求54
2.4机遇与挑战 54
2.4.1价值和实用 55
2.4.2机理探索 55
2.4.3方法缺陷 56
2.4.4灰色信息 56
2.4.5立法挑战 56
2.4.6全球化和网络化挑战57
2.5 对策 57
2.5.1明确价值取向57
2.5.2完善理论体系57
2.5.3重视尺度问题58
2.5.4收集灰色文献58
2.5.5开展立法研究58
2.5.6应对全球化 59
本章小结 59
思考题 60
阅读书目 60
参考文献 60
第 3章 物种大灭绝 63
3.1 概论 63
3.1.1大灭绝现象 64
3.1.2灭绝的原因 65
3.1.3研究大灭绝的方法69
专栏 3.1对以物种-面积公式反推物种灭绝速率的质疑 71
3.1.4灭绝的进化意义73
专栏 3.2盖娅假说与雏菊世界模型73
3.1.5物种大灭绝的周期性76
3.2更新世物种灭绝 77
3.2.1 美洲 77
3.2.2大洋洲 78
3.2.3非洲与欧洲 78
3.3全新世物种大灭绝 80
3.3.1马达加斯加群岛.80
3.3.2新西兰 80
3.3.3太平洋诸岛 80
3.4我们正面临第 6次大灭绝吗? 81
3.4.1从哺乳动物灭绝率外推81
3.4.2从哺乳动物濒危率外推83
3.4.3现代的物种灭绝85
3.4.4全球变化下的灭绝趋势88
3.4.5人类的作用 89
3.5物种易灭绝机制 90
3.5.1进化濒危种和生态濒危种90
3.5.2灭绝的非随机模式90
3.5.3物种的生活史特征90
3.5.4物种生态特征92
3.5.5系统发育年龄94
3.5.6特有性 94
3.5.7外来种 95
3.5.8物种的利用价值95
本章小结 95
思考题 96
阅读书目和网站 97
参考文献 97
第 4章 物种濒危评估体系 101
4.1物种濒危等级评估方法 101
4.1.1 IUCN物种濒危等级 101
4.1.2各国的濒危等级评价体系102
4.1.3基于生境丧失率的濒危等级评价体系 104
4.1.4物种抗灭绝能力指数105
4.1.5濒危等级评价体系间的比较106
4.2中国濒危物种评估进展 107
4.2.1中国濒危植物物种评估进展107
4.2.2中国濒危动物物种评估进展107
4.3中国陆生脊椎动物濒危等级评估 107
4.3.1评估原理 108
4.3.2评估过程 109
4.4 展望 111
本章小结 112
思考题 112
参考网站 112
参考文献 113
第 5章 中国高等植物及其濒危状况 117
5.1中国高等植物概况 117
5.1.1种类与分布117
5.1.2全球意义 119
专栏 5.1 银杉 122
专栏 5.2野生稻 125
5.2中国高等植物面临的威胁 126
5.2.1受威胁现状127
5.2.2受威胁原因129
专栏 5.3紫茎泽兰132
5.3《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 134
5.3.1《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评估 134
5.3.2评估结果 138
5.4红色名录的启示 142
5.4.1优先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的依据 142
5.4.2长期监测的基础142
5.4.3优先研究植物红色名录143
本章小结 144
思考题 145
阅读书目和网站 145
参考文献 145
第 6章 物种多样性地理格局 149
6.1物种多样性地带性格局 149
6.1.1物种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格局149
6.1.2物种分布的海拔格局153
6.1.3海洋物种分布格局156
6.2物种多样性的假说 161
6.2.1能量假说 (energy hypothesis)161
6.2.2气候因子假说 (climate factor hypothesis) 163
6.2.3环境稳定性假说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hypothesis) 164
6.2.4生境异质性假说 (habitat heterogeneity hypothesis)164
6.2.5面积假说 (area hypothesis) 165
6.2.6时间假说 (time hypothesis)165
6.2.7竞争假说 (competition hypothesis)166
6.2.8干扰假说 (disturbance hypothesis) 166
6.3中国陆生脊椎动物地理分布格局 166
6.3.1物种多样性格局167
6.3.2空间自相关分析167
6.3.3物种多样性格局假说的检验168
6.3.4能量假说 170
6.3.5环境稳定性假说171
6.3.6生境异质性假说171
专栏 6.1种域地理分布格局及相关假说 172
6.4中国陆生哺乳动物种域地理分布格局 176
6.4.1纬度种域大小176
6.4.2纬度种域地理分布格局178
6.4.3数据处理方法对 Rapoport法则检验结果的影响 179
6.4.4中域效应对种域纬度分布的影响 180
6.4.5环境因子对物种种域分布格局的影响 181
6.4.6假说的检验182
本章小结 183
思考题 184
参考文献 185
第 7章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98
7.1全球气候变化 198
7.1.1全球变暖 198
7.1.2中国的气候变化200
7.1.3海洋温度上升201
7.1.4全球气候变化加剧202
专栏 7.1对全球变暖的质疑202
7.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205
7.2.1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205
7.2.2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205
7.3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 208
7.3.1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的变化209
7.3.2雪盖减小和冰川消融211
7.3.3海平面上升212
7.3.4极端气候 213
7.3.5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14
7.3.6全球气候变化的其他后果215
7.4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15
7.4.1对物种的影响216
7.4.2对种群和群落的影响218
7.4.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19
7.4.4对生态区系的影响220
7.4.5对物种多样性及其格局的影响 220
7.4.6对物种多样性的其他影响220
7.5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反应 221
7.5.1长期进化适应(genetic evolution)和快速可塑性适应 (short-term plastic adaption) 221
7.5.2物种对气候变化反应的三个维度 (axes) 221
7.6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格局影响的研究223
7.6.1研究方法 223
7.6.2研究进展 226
7.6.3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7
专栏 7.2裂腹鱼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229
7.7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242
7.7.1全球各国的二氧化碳减排努力 242
7.7.2减缓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应对措施 244
本章小结 244
思考题 246
参考文献 246
第 8章 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 259
8.1元伦理与伦理规范 259
8.1.1元伦理 259
8.1.2伦理规范 261
8.2生命伦理——伦理学的复活 261
专栏 8.1关于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争执 262
8.2.1生命伦理学的原理263
8.2.2伦理与保护生物学的关系264
8.3环境伦理——人类的反思 264
8.3.1人类中心主义265
8.3.2生态伦理 267
8.4生态文明 268
8.4.1生态文明的诞生268
8.4.2生态文明以人类价值为核心269
专栏 8.2动物意识与生命伦理270
8.4.3动物意识与生命伦理273
本章小结 273
思考题 274
阅读书目 274
参考文献 274
第 9章 所有权、价格与保护成本 277
9.1所有权 277
9.1.1公共物品或服务277
9.1.2传统野生生物的所有权279
专栏 9.1冬虫夏草、松茸和红松子280
9.1.3现代社会的野生动植物281
专栏 9.2强霾污染与公共物品、公共服务 285
9.1.4公共的悲剧287
专栏 9.3消费行为289
9.2自然资源法 293
9.2.1立法历史 294
9.2.2我国的自然资源法294
9.3 价格 296
9.3.1资源的价格296
9.3.2生物多样性定价的方法与可能性 297
9.4野生动物价格与可持续利用 300
9.4.1 狩猎 300
9.4.2影响野生动物产品价格的因素 302
9.4.3盘羊案例 304
9.5价格的作用 305
9.5.1边际效应及其影响因素305
9.5.2野生生物价格的负面效应307
9.5.3野生生物价格的正面效应308
9.6保护成本 309
9.6.1问题的提出309
9.6.2牡蛎礁的保护309
9.6.3保护成本的缺口310
9.6.4管理问题 311
本章小结 313
思考题 314
阅读书目 314
参考文献 314
第 10章 保护生物学中的立法问题318
10.1国际环境法概论 318
10.1.1国际环境法产生的必然性318
10.1.2国际环境法的主体和客体319
10.1.3国际环境法的特点320
10.1.4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320
10.2国际野生生物法 323
10.2.1《生物多样性公约》323
10.2.2《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324
10.2.3《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 326
10.2.4《拉姆萨尔公约》326
10.2.5《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327
10.2.6其他野生生物保护条约328
10.3中国环境法概论 329
10.3.1国家环境法的概念及特征329
10.3.2中国环境法体系330
10.3.3环境管理的原则331
10.3.4环境法的基本原则332
10.3.5中国环境法和国际环境法的关系 333
10.4中国有关于野生生物及其环境保护的法律333
10.4.1环境保护基本法333
10.4.2野生生物海洋环境保护法334
10.4.3野生生物陆地栖息环境保护法 334
10.4.4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336
10.4.5野生生物物种保护法337
本章小结 340
思考题 341
阅读书目 342
参考文献 342
第 11章 遗传多样性 343
11.1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343
11.1.1遗传多样性的定义343
11.1.2遗传多样性的描述344
11.1.3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344
11.1.4遗传多样性的产生和丧失346
11.2遗传标记与遗传多样性检测347
11.2.1同工酶和等位酶347
11.2.2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348
11.2.3 DNA指纹图谱 349
11.2.4基于聚合酶链反应的分子标记 349
11.2.5 基于 DNA序列分析的分子标记 354
11.3遗传多样性与进化潜力360
11.3.1进化的必要性360
11.3.2影响种群进化的因素361
11.3.3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因素361
11.3.4遗传多样性如何决定物种的进化潜力 362
11.3.5进化潜力与遗传力363
11.3.6分子变异与数量性状遗传变异间的相互关系 363
11.3.7通过临界种群大小来保持物种的进化潜力 363
11.4遗传多样性的时空变化364
11.4.1遗传多样性的空间变化364
专栏 11.1中心区和边缘区大仓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367
专栏 11.2用种群统计学来解释林蛙的种群遗传结构 367
11.4.2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变化369
专栏 11.3大仓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 369
11.4.3遗传多样性的时空变化371
专栏 11.4螳螂虾蛄(Haptosquilla pulchella)和雕尾定虾蛄(Hglyptocercus)的种群重建和遗传多样性371
11.5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与维持373
11.5.1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373
11.5.2遗传多样性的维持380
11.6遗传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383
11.6.1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383
11.6.2通过遗传学方法保护濒危物种 384
本章小结 385
思考题 386
阅读书目 386
参考文献 386
第 12章 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398
12.1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 398
12.1.1 农作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398
12.1.2 林木植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399
12.1.3 畜禽动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400
12.1.4 水产生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401
12.1.5 花卉植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402
12.1.6 药用生物遗传资源现状403
12.1.7 能源植物多样性404
12.2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利用405
12.2.1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405
12.2.2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的管理407
12.2.3 生物遗传资源的利用409
12.3 遗传资源受威胁因素及保护与管理的问题412
12.3.1 遗传资源野生生境遭到威胁和破坏 412
12.3.2 品种单一化造成大量地方传统优良品种的丧失 413
12.3.3 生物遗传资源管理不善导致大量资源流失 414
12.3.4 生物遗传资源编目、收集与保存力度不够 415
12.3.5 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开发水平偏低 415
12.3.6 法规与管理体制不健全 416
12.4 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 417
12.4.1 “生物海盗”与《生物多样性公约》 417
12.4.2 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制度 419
12.4.3 生物遗传资源相关的国际公约及其内容 421
本章小结 424
思考题 425
阅读书目 426
参考文献 426
第 13章 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 428
13.1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的关系 428
13.1.1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与保护行为学 429
13.1.2动物行为研究与物种保护 430
13.2动物行为的多样性与生境需求 431
13.2.1动物行为的弹性、多样性与空间需求 431
13.2.2动物行为与栖息地利用 432
13.2.3栖息环境的异质性与行为多样性 433
13.3繁殖行为与物种保护 434
13.3.1繁殖抑制 434
13.3.2配偶系统和配偶选择 435
13.3.3杀婴行为 436
13.4领域行为、迁移与物种保护 437
13.4.1领域行为、边缘效应与保护 437
13.4.2迁移与种群生存力 439
13.5警戒反应、生理紧张与人类干扰 441
13.5.1野生环境中动物的警戒反应和生理紧张 441
13.5.2警戒反应、生理紧张与迁地保护 443
13.6行为学方法及其在保护中的应用 445
13.6.1行为学研究方案设计 445
13.6.2保护行为学研究方法 447
13.6.3保护行为学应用途径 450
本章小结 452
思考题 454
阅读书目和网站 454
参考文献 454
第 14章 种群生存力分析462
14.1灭绝因素的划分和种群保护的目标 462
14.1.1灭绝因素的划分 462
14.1.2系统压力 463
14.1.3随机干扰 467
14.1.4种群保护中的基本问题 467
14.2种群生存力分析 468
14.2.1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468
14.2.2物种灭绝的特征 ——涡漩模型 470
14.2.3种群统计随机性和环境随机性对小种群生存力的影响470
14.2.4灾害对小种群生存力的影响 471
14.2.5遗传随机性对小种群生存力的影响 473
14.3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模型和软件 477
14.3.1模型的类型 477
14.3.2软件类型 479
14.4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应用和种群保护的一般原则481
14.4.1种群生存力分析争论的焦点:准确性和适用范围 481
14.4.2种群生存力分析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483
14.4.3下降种群的种群生存力分析和保护原则 485
14.4.4小种群保护的步骤和方法 486
本章小结 486
思考题 487
阅读书目 487
参考文献 487
第 15章 生态系统多样性492
15.1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概念 492
15.1.1生态多样性指数 492
15.1.2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意义 492
15.2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493
15.2.1生态系统的类型 493
专栏 15.1生态系统的主要分类途径 493
15.2.2生态系统分布 495
15.2.3中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495
15.2.4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496
15.3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度 498
15.3.1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499
15.3.2 β多样性的测度方法501
15.4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动态及其监测 504
15.4.1生态系统的变化 504
15.4.2生境破碎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505
15.4.3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监测 506
专栏 15.2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的意义 506
15.5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508
15.5.1有关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假说 508
15.5.2关键种的概念与类型 509
15.5.3功能群的划分及其意义 510
15.5.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511
专栏 15.3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 512
15.6濒危生态系统评估 514
15.6.1评估的必要性 514
15.6.2评估的标准 515
本章小结 517
思考题 519
阅读书目和网站 519
参考文献 519
第 16章 自然保护区 523
16.1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523
16.1.1什么是保护区 (protected area) 523
16.1.2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526
16.1.3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527
专栏 16.1保护区的类型 528
16.2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 530
16.2.1自然保护区的选址原则 531
专栏 16.2中国自然保护区建立标准及类型与级别划分 532
16.2.2自然保护区的形状与大小原则 533
16.2.3自然保护区内部的功能分区原则 535
16.3自然保护区网络规划 536
16.3.1自然保护区网络 536
16.3.2自然保护区系统规划原则 537
专栏 16.3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545
16.4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评价 546
16.4.1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内容 546
16.4.2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共管 548
16.4.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管理计划 555
16.4.4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 556
专栏 16.4国家环保部组织的七部委保护区评估 563
16.5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 565
16.5.1起步阶段 (1956~1966年)567
16.5.2停滞与恢复阶段 (1967~1984年) 568
16.5.3建设发展阶段 (1985年至今) 568
本章小结 570
思考题 570
阅读书目和网站 570
参考文献 571
第 17章 迁地保护 573
17.1迁地保护的意义和原则 573
17.1.1迁地保护的意义 573
专栏 17.1普氏野马 574
专栏 17.2黑足鼬 576
17.1.2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 577
17.2迁地保护与小种群问题 578
17.2.1确定迁地保护的最小种群 578
专栏 17.3 麋鹿 579
17.2.2奠基者及遗传贡献 582
17.3迁地保护环境中的行为发育 583
17.3.1迁地保护环境 584
17.3.2 印痕 584
17.3.3亲代哺育 585
17.3.4生存技能 586
17.4 迁地种群的管理 586
专栏 17.4国际物种信息系统 (International Species Information System,ISIS) 587
17.4.1繁育方案 587
17.4.2放归自然 588
专栏 17.5野化华南虎再引入项目候选地点考察 590
17.4.3重建动物区系 594
专栏 17.6重建北美的野生动物区系 594
17.5动物园、水族馆和植物园 596
17.5.1动物园和水族馆 596
专栏 17.7中国动物园动物种类 600
17.5.2植物园 610
17.6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 615
17.6.1种子库 615
17.6.2基因资源库 616
17.7保护繁育专家组(IUCN/SSC/CBSG)及其全球性迁地保护计划618
17.7.1保护繁育专家组 618
17.7.2物种存活计划 618
17.7.3保护评估和管理计划 619
17.7.4全球人工繁育行动计划 620
本章小结 621
思考题 622
阅读书目和网站 622
参考文献 622
第 18章 野生动植物贸易与管制 626
18.1野生动植物的开发 626
18.1.1生存性开发与商业性开发 626
18.1.2野生动物 “经济灭绝”与生存危机 627
18.2野生动植物贸易 629
18.2.1野生动植物的利用 629
18.2.2贸易活动对资源的影响及其原因 633
18.3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现状 634
18.3.1药用野生动植物 634
18.3.2观赏野生动植物 636
18.3.3食用野生动植物 637
18.4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640
专栏 18.1 CITES概要 640
18.4.1 CITES基本原则 642
18.4.2 CITES附录 642
专栏 18.2 藏羚与“沙图什” 645
18.5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645
18.5.1世界贸易组织的演化 645
18.5.2 CITES与《世界贸易组织法》的关系 646
18.6中国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管制647
18.6.1中国履行 CITES的措施647
18.6.2中国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 647
18.7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前景与对策 648
18.7.1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前景 648
18.7.2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对策 649
本章小结 651
思考题 651
有关网站 652
参考文献 652
第 19章 社区、生计、传统文化与自然保护 655
19.1社区、家庭能耗与自然保护 655
19.1.1人口和家庭结构 655
19.1.2家庭能耗 657
19.2生计与自然保护 658
专栏 19.1中药材与野生动物 658
19.2.1生计问题 661
19.2.2资源竞争 662
19.2.3天然林保护工程 663
19.3人兽冲突 665
19.3.1冲突的形式与后果 665
19.3.2冲突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668
19.3.3中国的现状 671
19.4传统文化与传统知识 671
19.4.1文化多样性 672
19.4.2传统知识 674
19.5社区共管 676
19.5.1社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676
19.5.2基于社区的保护 677
本章小结 678
阅读书目和网站 679
参考文献 679
名词解释 686
索引 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