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岭谷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纵向河谷与山系特殊环境格局的“通道-阻隔”作用使这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特别是生态系统的变化既具有局部区域的特殊阻隔效应,又具有广泛的扩散效应。本书论述了纵向岭谷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特征;研究了监测生态系统及其变化的指示种及其功能群;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利用现代测定技术和方法,围绕该区以植被为代表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以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建立了一套评价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确定了区域生态安全的阈值,并对纵向岭谷区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
该书可供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评价及生态管理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参考和应用。
样章试读
目录
-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生态系统的分布及其变化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数据源
二、地理参考
三、数据预处理
四、植被分类
第二节 植被分类系统
一、《云南植被》分类系统
二、植被遥感分类类型
三、植被动态(监测)分类类型
第三节 现状植被的分布
一、分类精度
二、各植被类型的面积
三、各植被类型的分布
四、各区域的植被组成
五、植被的自然性
第四节 植被的动态变化
一、精度分析
二、各植被类型的时间变化
三、各区域的植被变化
第二章 生态系统变化的测定
第一节 选择的区域、数据及方法
一、研究区
二、研究数据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植被的变化
一、变化的结果
二、变化和无变化区域测定
第三节 结果的分析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的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第一节 纵向岭谷区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问题
一、保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二、生物多样性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对稳定环境的重要意义
一、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三、生物多样性对环境稳定性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影响评价
一、生物多样性评价
二、生物多样性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评价的背景、内容及方法
一、国外的法律背景
二、国内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法律背景
三、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内容及方法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关键内容
一、景观
二、生态系统与生物群落多样性
三、物种和种群
四、断裂和隔离的影响
第六节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一、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与规划的融合
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三、生物多样性影响控制指标体系
四、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章 指示性物种与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价
第一节 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价概述
一、生态系统监测
二、生态系统评价
第二节 生态指示参数与指示性物种
第三节 指示性物种在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价中的应用
一、选择标准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四节 案例研究——指示功能群与人为干扰强度的定量化评价
一、简介
二、选择的方法与研究区域
三、植物功能分类
四、生态指示参数与综合指数
五、案例的研究结果
第五章 生物多样性演变的驱动因素——来自高山栎组植物的启示
第一节 高山栎组植物的现代分布
第二节 高山栎组植物组成的硬叶常绿阔叶林的气候生态学特征
一、高山栎组植物总体的生物热量特征
二、高山栎组植物分布上、下限的生物热量特征
三、高山栎组分布的热量气候带划分
四、高山栎组水分气候指标特征
五、高山栎分布界线上的水分特征
六、高山栎的水分带
七、气候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第三节 对高山栎分布的认识
一、高山栎分布与气温带的对应关系
二、高山栎分布与气候指标的关系
三、高山栎分布界线的限制因子
第四节 遗传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
第五节 高山栎的生理生态特征与海拔的关系
一、帽斗栎和黄背栎蒸腾与光合作用中的表现
二、气温对两种高山栎光合速率的显著影响
三、高山栎不同海拔间的生理特性差异
第六章 区域物种的快速分化及其重要驱动因子
第一节 角蒿属植物的起源与扩散
第二节 点地梅属的分化与迁移扩散
第三节 风毛菊属的快速分化
第四节 绣线梅族的生物地理
第五节 区域生物进化驱动因子的认识
第七章 纵向岭谷区的生物多样性
第一节 纵向岭谷区的生物多样性概述
一、物种多样性特征
二、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二节 纵向岭谷区生物多样性的评价
一、纵向岭谷区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
二、纵向岭谷区具有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特征
三、纵向岭谷区是罕见的多元文化并存地区
第三节 纵向岭谷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脆弱性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二、纵向岭谷区生物多样性的脆弱性特征
第八章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规律及驱动力
第一节 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及处理方法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人口密度分布规律及土地利用的限制因素识别
一、地理要素与城镇密度的相关分析
二、地理要素与城镇密度的回归分析
三、人口密度的空间格局
四、人口密度与人为活动指数关系
五、人口密度与植被覆盖变化的相互关系
六、人口密度分布规律及土地利用的关系
第三节 土地利用格局的主导要素分析
一、海拔因子和水系因子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的影响
二、土地利用空间分异与土地利用动态度
三、人为干扰空间格局与“通道-阻隔效应”
四、土地利用格局形成的主导要素
第四节 区域与县域尺度土地利用时空分布规律
一、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分析
二、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规律
第五节 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异及其对气候的时滞效应
一、植被-气候关系的“时滞效应”
二、植被-气候关系的空间格局
三、植被覆盖的年内变化
四、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异与气候的时滞效应
第六节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一、驱动力类型PCA分析
二、驱动力地域差异的聚类分析
三、土地利用的驱动力
第九章 土地利用变化的案例——独龙江流域的研究
第一节 独龙江流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条件
二、社会经济状况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二、土地利用变化
第四节 独龙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一、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第五节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的土地利用变化
一、河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二、独龙江公路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三、不同干扰方式下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第六节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综合分析
一、独龙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
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第十章 生态安全——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定义
一、生态安全的概念和定义
二、生态系统对胁迫的反应
三、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四、生态系统管理
第二节 生态安全的研究
一、国内的研究
二、国外的研究
第三节 生态安全的因素与调控
一、生态不安全及其因素
二、生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三、生态安全的调控
第十一章 生态安全评价与流域评价
第一节 生态安全的评价尺度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标准
第三节 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问题
一、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基本要点
二、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内容关键要点
三、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关键要点
四、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建立要点
第十二章 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评价
第一节 评价的数据与尺度
一、评价的数据
二、评价的尺度
第二节 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指标体系
一、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概念模型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生态安全的现状评价
一、单因素评价
二、综合评价
第四节 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的阈值
一、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与国际标准
二、背景值与本底值
三、科学研究判定的生态效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