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环境安全 > 环境科学理论 > 基于数字技术的吉林西部水土环境综合研究

浏览历史

基于数字技术的吉林西部水土环境综合研究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基于数字技术的吉林西部水土环境综合研究
  • 书号:9787030287410
    作者:汤洁,卞建民,李昭明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B5
  • 页数:200
    字数:234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3-18
  • 所属分类:X14 环境地学
  • 定价: ¥50.00元
    售价: ¥39.50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是作者对吉林西部生态环境系统研究的总结。本书以吉林西部水土资源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3S技术和环境模拟技术,阐述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的特点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估算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系统研究了高砷、高氟区元素迁移转化规律和水环境成因;在GIS-PMMOD-FLOW耦合技术支持下进行了潜水位预报和水环境预警;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景观格局优化研究、区域土地盐碱化成因及演变趋势、盐碱化土地危险度评价和土壤地球化学研究;构建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RCGIS软件和综合指数方法评价1989~2004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分析了变化趋势。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水利、水资源、农业、地理、生态、医学等专业的科研、教育、管理决策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优秀成果》序
    前言
    第1章 吉林西部环境概况
    1.1 环境概述
    1.2 气象水文
    1.3 地质地貌
    1.4 土壤
    1.5 植被
    1.6 水旱灾害
    1.7 人口与社会经济
    1.8 生态环境及其演变
    第2章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
    2.1 水资源特征与水环境问题
    2.1.1 水资源特征
    2.1.2 水环境问题
    2.2 地表水系统
    2.2.1 地表水系统的结构
    2.2.2 地表水系统的功能
    2.2.3 地表水系统脆弱性的分析
    2.3 地下水系统
    2.3.1 地下水系统的结构
    2.3.2 地下水系统的功能
    2.3.3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2.4 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开采潜力分析
    2.4.1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4.2 水资源开采潜力分析
    2.5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2.5.1 评价指标和分级标准的确定
    2.5.2 因子权重的确定
    2.5.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第3章 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3.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3.2 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
    3.3 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3.3.1 计算面积的确定
    3.3.2 农田生态环境需水计算分析
    3.3.3 林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分析
    3.3.4 草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分析
    3.3.5 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分析
    3.3.6 湖泊洼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分析
    3.3.7 沼泽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分析
    3.3.8 生态环境需水量总量结果分析
    第4章 高砷高氟地下水环境研究
    4.1 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4.2 地下水中砷、氟的分布规律
    4.2.1 高砷水的分布
    4.2.2 高氟水的分布
    4.3 地下水化学组分的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
    4.3.1 地下水化学组分的聚类分析
    4.3.2 砷、氟与其他化学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4.4 地下水砷迁移转化的反向地球化学模拟
    4.4.1 PHREEQC软件
    4.4.2 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结构和可能矿物相的确定
    4.4.3 反向地球化学模拟
    4.5 高氟、高砷地下水成因分析
    4.5.1 高氟地下水成因分析
    4.5.2 高砷地下水的成因分析
    第5章 GIS-PMODFLOW耦合技术支持下的水环境预警研究
    5.1 警戒线的确定
    5.1.1 上警戒线的确定
    5.1.2 下警戒线的确定
    5.2 预警模型的建立
    5.2.1 数值模拟
    5.2.2 系统模型概化
    5.2.3 数学模型的建立
    5.2.4 模型求解
    5.2.5 数学模型校正和检验
    5.3 预警结果分析
    5.3.1 潜水水位预报
    5.3.2 边界及源汇项的处理
    5.3.3 水位预报结果及分析
    5.3.4 水环境预警结果分析
    第6章 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景观格局优化研究
    6.1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6.2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法
    6.2.1 3S技术支持软件
    6.2.2 数据来源
    6.2.3 数据的预处理
    6.2.4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预解译
    6.2.5 解译结果校正及专题图件形成
    6.3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6.3.1 解译结果分析
    6.3.2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6.3.3 土地利用空间转化规律分析
    6.4 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6.4.1 景观格局指数
    6.4.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6.5 主要地类典型斑块变化分析
    6.6 典型草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6.6.1 草场面积变化分析
    6.6.2 变化速率分析
    6.6.3 空间动态转化分析
    6.7 生态景观格局优化研究
    6.7.1 元胞自动机在生态景观格局优化中的应用
    6.7.2 景观格局空间优化模型的创建
    6.7.3 生态景观格局优化
    第7章 土地盐碱化研究
    7.1 盐碱土及其分类
    7.2 盐碱土的成因分析
    7.2.1 盐碱土形成的地质因素
    7.2.2 气候因素与盐碱化
    7.2.3 社会经济因素与盐碱化
    7.2.4 碱土的成因与危害
    7.3 土地盐碱化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7.4 土地盐碱化趋势预测
    7.4.1 盐碱地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7.4.2 盐碱地变化自变量的生成
    7.4.3 因变量的选取与生成
    7.4.4 回归分析结果
    7.4.5 盐碱地发展趋势预测
    7.4.6 结果分析
    7.5 土地盐碱化危险度评价
    7.5.1 土地盐碱化影响因子的空间分析
    7.5.2 评价指标及评价单元
    7.5.3 评价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的建立及应用
    7.5.4 评价结果分析
    第8章 土壤地球化学研究
    8.1 土壤类型与分布
    8.2 土壤化学成分的水平分布
    8.2.1 长岭土壤化学成分的水平分布规律
    8.2.2 大安市土壤化学成分的水平分布规律
    8.3 土壤化学成分的垂直分布
    8.3.1 土壤化学成分剖面图的制作
    8.3.2 土壤剖面的地球化学研究
    8.4 土壤化学成分的聚类研究
    8.4.1 土壤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
    8.4.2 土壤养分聚类分析
    8.4.3 土壤可溶盐的聚类分析
    8.5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8.5.1 土壤环境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数据采集
    8.5.2 评价方法
    8.5.3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第9章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变化趋势研究
    9.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9.2 评价单元的生成
    9.3 评价模型及权值确定
    9.3.1 评价模型
    9.3.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9.3.3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赋权
    9.4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9.5 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研究
    9.5.1 动态度研究
    9.5.2 变化趋势分析
    参考文献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