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土壤资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土壤分类及其参比、土壤空间变异与遥感信息、土壤资源的多目标评价、障碍土壤的退化机理与恢复重建以及土壤碳库与全球变化等诸多方面的最新进展,全面阐述了近年来土壤资源研究的新领域、新理论和新方法。
全书共分16章。第一章重点论述了我国土壤资源概况及合理利用途径;第二至五章介绍了国内外的土壤分类及其参比的最新发展;第六至八章系统介绍了土壤空间变异及其研究方法、土壤资源遥感、土壤信息系统与中国土壤信息系统(SISChina)的建设;第九至十一章系统阐述了如何从土壤资源、土壤多样性和土壤地球化学的角度评价土壤资源;第十二至十五章重点讨论了障碍土壤的退化机理和恢复重建理论以及研究新方法;为了适应全球变化的研究需要,本书最后一章介绍了土壤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的最新进展。
本书可作为农业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和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研究生基础课教材,也可供土壤、地理、生物、生态、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样章试读
目录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土壤资源概况及合理利用途径
第一节 土壤资源研究概述
第二节 土地与土壤资源概况
第三节 土壤退化及恢复重建
第四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
第五节 土壤资源与环境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土壤形成过程与分类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第二节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土壤发生过程
第四节 主要土壤形成过程
第五节 土壤形成过程与土壤分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第一节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第二节 世界土壤参比基础(WRB)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国的土壤分类
第一节 我国近代土壤分类
第二节 基于土壤发生的土壤分类系统
第三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建立
第四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土壤参比及其查询系统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与其他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第三节 中国土壤参比基准研究的基础数据
第四节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参比基准
第五节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参比基准
第六节 中国土壤参比查询系统
第七节 土壤分类专家系统的检索查询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土壤空间变异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土壤空间变异研究方法
第三节 地统计学研究方法
第四节 土壤空间变异研究实例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土壤资源遥感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土壤资源遥感发展状况
第三节 遥感图像解译方法
第四节 土壤资源遥感研究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土壤信息系统
第一节 土壤信息系统建设的意义和发展
第二节 土壤信息系统及其构成
第三节 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功能
第四节 中国土壤信息系统
第五节 土壤信息系统在土壤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土地资源评价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联合国FAO土地资源评价纲要
第三节 美国土地评价与定位评估(LESA)系统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土壤多样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土壤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土壤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土壤多样性研究存在问题与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土壤地球化学
第一节 土壤地球化学的概念和发展
第二节 土壤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三节 土壤地球化学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盐渍土及其他障碍性土壤资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盐渍土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
第三节 盐渍土的类型与分布
第四节 土壤盐渍化的环境效应及其监测
第五节 盐渍化的防控与盐渍土资源的优化利用
第六节 其他障碍性土壤资源特点与利用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土壤侵蚀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土壤侵蚀因素分析
第四节 土壤侵蚀规律与预测预报模型
第五节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与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土壤侵蚀的同位素示踪
第一节 土壤侵蚀的同位素示踪法简介
第二节 同位素示踪法的原理与实验方法
第三节 红壤侵蚀作用下137Cs示踪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137Cs示踪技术在红壤区的应用
第五节 红壤侵蚀的定量估算模型及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土壤退化及其恢复重建
第一节 土壤退化研究进展
第二节 土壤退化概况及危害
第三节 土壤退化防治及其恢复重建
第四节 我国红壤地区土壤退化及调控对策
第五节 展望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土壤碳库与全球变化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土壤碳库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土壤碳库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
第五节 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特征
第六节 中国水稻土有机碳库储量分异及主要提高途径
参考文献
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