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所属课题“煤储层物性控制机理及有利储层预测方法”研究成果的总结。书中重点归纳介绍了该课题研究成果:①以煤储层孔裂隙系统为基本表征内容,构建了煤储层孔隙系统数值化模型,揭示了煤储层中大裂隙系统的发育规律和成因。②从煤储层发育的沉积环境(煤相)、成岩演化、煤化作用、构造应变控制作用等多层次多方面探讨了煤储层成因,为有利煤储层分布预测提供了思路和方法。③提炼了煤储层物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煤储层物性综合评价模型,力图推进煤储层描述的系统化、规范化、数值化,在此基础上,通过煤储层特别是高煤级煤储层的发育特征研究和典型盆地剖析,总结了有利煤储层区域分布规律。
本书适合于煤层气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样章试读
目录
- 序一 贾承造
序二 戴金星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一、煤储层孔渗性及有利储层表征
(一)煤储层微观孔裂隙系统
(二)煤储层大裂隙系统
(三)煤储层物性地质模型分析
二、有利储层控制因素与成因机理
(一)沉积环境煤相控制作用
(二)煤化作用过程煤储层物性变化
(三)煤储层构造应力应变响应
(四)煤储层物性发展及其地质因素耦合
三、储层评价体系与有利储层预测
第二章 煤储层微观孔裂隙系统
一、煤储层微观孔裂隙系统的表征
(一)煤储层孔隙系统
(二)煤储层微裂隙系统
二、沁水盆地高煤阶煤储层孔裂隙系统
(一)孔隙系统发育特征
(二)煤储层微裂隙发育特征
三、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孔裂隙系统
(一)孔隙系统发育特征
(二)煤储层微裂隙发育特征
第三章 晋城无烟煤储层大裂隙系统
一、研究区煤层气地质特征
(一)地质概况
(二)煤层气地质与开发
二、煤储层大裂隙系统发育特征
(一)3号煤储层岩石物理特征
(二)3号煤储层节理系统的发育特征
(三)3号煤储层的内生裂隙系统发育特征
(四)3号煤储层大裂隙系统的方向性和非均一性
三、煤储层大裂隙系统发育的关键影响因素
(一)煤层结构和煤层顶底板的影响
(二)煤岩类型和矿物质的影响
(三)断层、褶皱构造的影响
四、大裂隙系统成因模式
五、煤储层大裂隙系统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
(一)煤储层大裂隙系统对成藏的控制
(二)煤储层大裂隙系统与煤层瓦斯突出与抽放
第四章 煤储层物性地质模型分析
一、煤储层聚类分析
(一)理论模型
(二)沁水盆地煤储层聚类特征
(三)鄂尔多斯盆地煤储层聚类特征
二、煤储层分形表征
(一)分形模型及其意义
(二)沁水盆地煤储层分形特征
(三)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分形特征
三、储层孔隙系统的物性贡献分析
(一)煤储层孔隙结构与储集性关系
(二)煤储层孔隙结构与渗透性关系
四、煤储层非均质性模型
(一)分析方法
(二)沁水盆地煤储层物性非均质性
(三)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物性非均质性
第五章 沉积环境-煤相控制作用
一、有利煤储层沉积环境
(一)地质背景
(二)沉积环境对优质煤储层的控制作用
二、海平面变化对有利煤储层的控制作用
(一)海平面变化特征
(二)海平面升降对煤储层厚度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三)海平面升降对煤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三、煤相控制作用
(一)煤相及其标志
(二)煤岩显微组分与煤储层储集物性的关系
(三)煤相对煤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第六章 煤化作用过程煤储层物性变化
一、煤储层成岩改造作用
二、煤化作用过程煤储层孔渗性变化
(一)煤变质程度与煤孔隙度的关系
(二)煤变质程度与煤孔径分布的关系
(三)煤变质程度与煤的孔比表面积的关系
(四)煤变质程度与煤中割理发育程度及煤层渗透性关系
三、有利煤储层物性发展及其地质因素耦合分析
(一)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
(二)裂隙系统对煤储层渗透性的影响
(三)地应力对渗透率的影响
(四)埋藏史对煤储层渗透性的影响
(五)受热史及成熟度史对煤储层渗透性的影响
第七章 构造应力应变作用机制
一、煤岩应力应变实验研究
二、中高变质煤储层中高温变形机制
(一)沁水盆地构造与破裂构造
(二)天然煤的组成与结构
(三)煤岩宏观力学表现
(四)微观与亚微结构
(五)煤岩脆-韧性转变变形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六)煤岩变形与煤孔隙发育
三、中低变质煤储层中低温变形机制
(一)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变形的区域地质背景
(二)低温煤岩强度、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三)煤岩变形的微观表现与变形机制
四、煤储层物性的应力应变响应
(一)沁水盆地煤岩实验变形与其煤岩组成、储层物性的关系
(二)鄂尔多斯盆地煤岩实验变形与其煤岩组成、储层物性的关系
(三)煤层气有利储层形成的基本力学特征
(四)煤岩破裂控制因素与煤储层物性关系
第八章 有利煤储层主控因素
一、沁水盆地煤储层差异发育的主控因素
(一)控制作用主因子分析
(二)煤储层差异发育的主控因素
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差异发育的主控因素
(一)煤变质控制作用
(二)沉积环境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第九章 煤储层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一、煤储层评价理论基础
(一)煤储层评价参数
(二)评价方法及数学模型
二、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
(一)主要参数获取
(二)煤储层综合评价因素隶属度
第十章 有利煤储层分布预测
一、沁水盆地有利煤储层分布预测
(一)单因素评价及结果输出
(二)有利煤储层分布
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有利煤储层分布预测
(一)单因素评价及结果输出
(二)有利煤储层分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