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金沙江流域(云南部分)为例,在大量实地考察和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金沙江流域的生态特征和生态系统组合规律,流域生态保护及数字化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步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对以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建立的流域生态保护数字化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进行了介绍。
本书为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数字流域建设和生态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模式,为西部大开发中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相关技术支撑,对从事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环境管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等工作的科研和教学人员以及相关农、林、环保工作人员和技术管理干部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样章试读
目录
- 丛书序
前言
1 概论
1.1 流域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
1.1.1 流域生态系统
1.1.2 流域生态保护
1.1.3 “数字流域”与生态保护的数字化
1.2 金沙江流域(云南部分)生态保护的数字化管理
1.2.1 生态保护目标
1.2.2 生态管理目标
2 金沙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2.1 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2 水文状况
2.2.1 河流水系
2.2.2 降雨
2.2.3 径流
2.3 土壤
2.3.1 主要土壤类型
2.3.2 分布规律
3 金沙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
3.1 植被景观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3.1.1 植被发育的自然环境特征
3.1.2 植被的特点
3.1.3 主要植被类型
3.1.4 植被分布规律
3.1.5 云南金沙江流域的植被分区
3.2 土地利用状况
3.2.1 土地资源特点
3.2.2 土地利用现状
3.2.3 土地利用模式
3.3 主要生态灾害
3.3.1 洪涝灾害
3.3.2 旱灾
3.3.3 水土流失
3.3.4 其他灾害
3.3.5 主要生态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 金沙江流域的生态功能区划
4.1 生态功能区划目标
4.1.1 生态功能区划的概念
4.1.2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
4.2 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4.2.1 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
4.2.2 区划等级和依据
4.3 区划方法和系统
4.3.1 区划的方法
4.3.2 区划系统
4.4 功能区分类概述
4.5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
5 金沙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及评价
5.1 以植被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环境变化
5.1.1 植被景观类型及其生态潜力的评定
5.1.2 植被人为影响和破坏现状分析
5.2 土地利用变化
5.2.1 土地利用变化状况
5.2.2 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5.3 生态状况综合评价
5.3.1 生态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5.3.2 评价标准
5.3.3 评价方法
5.3.4 评价结果分析
6 生态保护和建设决策支持系统
6.1 系统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6.1.1 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
6.1.2 决策支持系统设计的原则
6.2 决策支持系统总体设计
6.2.1 系统概述
6.2.2 系统体系结构
6.2.3 系统功能设计
6.2.4 系统数据库逻辑设计
6.2.5 外挂模块
6.3 系统研发技术路线
6.3.1 网络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开发
6.3.2 数据库的建立
6.4 植被和土地利用数据的获取
6.4.1 植被和土地利用判读上图单元
6.4.2 影像处理
6.4.3 训练样本与监督分类
6.4.4 动态变化分析
7 生态保护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7.1 系统数据库建设
7.1.1 系统数据库内容
7.1.2 数据来源
7.1.3 空间数据库
7.1.4 表格数据库
7.2 查询分析
7.2.1 自然环境特征查询
7.2.2 三维地形显示
7.3 生态保护综合评价系统
7.4 水土流失预测系统
7.4.1 预测模型
7.4.2 预测系统
7.4.3 预测结果
8 典型区域生态保护决策支持案例
8.1 区域选择
8.1.1 流域上游的三坝地区
8.1.2 流域中游的掌鸠河流域区
8.1.3 流域下游的大山包地区
8.2 决策支持模块的实现流程
8.2.1 实现流程
8.2.2 决策支持模型
8.3 天然林保护的决策支持
8.3.1 生态保护目标
8.3.2 结果分析
8.4 草场保护决策支持
8.4.1 生态保护目标
8.4.2 结果分析
8.5 退耕还林(草)决策支持
8.5.1 决策目标
8.5.2 结果分析
8.5.3 退耕还林树种林种配置的建议和措施
参考文献
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