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等29个组织数十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集体成果,是1962年美国标准大气的修订本,它是在上一个太阳活动周期期间对高层大气的知识有了更广泛了解的情况下产生的。本标准在50km以上制定的依据是中层和较低热层大量的新的探空火箭数据和理论,以及一个以上完整的太阳活动周期中人造卫星探测取得的关于热层的大量数据。本标准在32km以下和1964年国际民用航空组织标准大气相同,在50km以下和197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相同。全书共四章,第一章常数和方程的确定,是计算大气性质主表的基础;第二章介绍大气模式和使用的数据;第三章是微量成分;第四章给出了1000km以下大气性质的主表。使用的是国际米制单位系统。
本书是从事飞机和火箭设计、航空和气象等方面的研究、设计人员必备的工具书;同时,对高等学校相应专业的师生也有益。
目录
- 前言
第一章 常数和方程的确定
1.0 概述
1.1 国际单位制
1.2 基本假设和公式
1.2.1 采用的常数
1.2.2 平衡假设
1.2.3 重力和位势高度
1.2.4 平均分子量
1.2.5 对应于位势高度为0.0km′到84.8520km′间的分子标度温度
1.2.6 对应于几何高度为0.0km到1000km间的运动温度
1.3 计算方程
1.3.1 大气压力
1.3.2 各种气体成分的数密度
1.3.3 总数密度
1.3.4 质量密度
1.3.5 克分子体积
1.3.6 标高
1.3.7 空气微粒平均速度
1.3.8 平均自由程
1.3.9 平均碰撞频率
1.3.10 音速
1.3.11 动力粘度
1.3.12 运动粘度
1.3.13 热传导系数
1.4 选择的大气特性数值表和从米制到英制的换算系数
1.4.1 海平面的值
1.4.2 从米制到英制的换算
第二章 大气模式
2.0 概述
2.1 高度在86km以下的模式和数据
2.1.1 数据的来源
2.1.2 数据的处理
2.1.3 数据和模式的比较
2.1.4 系统性的变化、观测和推断的极值
温度变化
密度变化
数据来源
2.2 高度在86km以上的模式
2.2.1 综合考虑
2.2.2 数据的可用性
2.2.3 模式结构的基本原理
2.2.4 温度-高度廓线
2.2.5 密度
2.2.6 模式与观测比较
温度高度廓线和氮气的数密度
动力学特性
成分
第三章 微量成分
3.0 概述
3.1 各种微量成分
3.1.1 中纬度地面的臭氧
3.1.2 一氧化二氮
3.1.3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3.1.4 硝酸蒸气
3.1.5 硫化氢
3.1.6 氨
3.1.7 氢
3.1.8 甲烷
3.1.9 二氧化硫
3.1.10 一氧化碳
3.1.11 二氧化碳
3.2 中纬度臭氧模式的概述
3.3 水汽
3.3.1 表面层
3.3.2 对流层
3.3.3 平流层
3.4 标准气溶胶
3.4.1 概述
3.4.2 气溶胶来源
3.4.3 化学成分
第四章 主要数表
Ⅰ 米制单位位势高度和几何高度上的温度、压力和密度
Ⅱ 米制单位位势高度和几何高度上的重力加速度、压力标高、数密度、平均微粒速度、平均碰撞频率、平均自由程和平均分子量
Ⅲ 米制单位位势高度和几何高度上的音速、动力粘度、运动粘度和热传导
Ⅳ 以英尺为单位的位势高度和几何高度上的温度、压力和密度。表列值用米制单位
Ⅴ 以英尺为单位的位势高度和几何高度上的重力比、数密度、平均碰撞频率、平均自由程、音速、粘度比和热传导比。表列值用米制单位
Ⅵ 用米表示的位势高度与用毫巴表示的压力的函数关系
Ⅶ 用英尺表示的位势高度与用毫巴表示的压力的函数关系
Ⅷ 大气成分的数密度,包括氮、原子氧、分子氧、氩、氦和原子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气成分数密度的边界值
附录B 表示温度和高度关系的椭圆段
附录C 1976年美国标准大气动力学模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