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内容简介
本书在信息时代新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变革了传统岩土力学与采矿计算忽视工程因素和大量界限不分明的中间状态的计算方式,阐述了开挖具有加载途径性,即前次开挖对以后各次开挖都产生影响的特点,并根据岩土和采矿工程是个不完善的系统分析计算与决策过程,以系统、反馈、不确定、全方位等新思维方式,从工程过程力学效应系统动态分析的角度,把工程/施工因素对岩土工程稳定的影响,提高到进行定量分析的程度。
本书可作为从事地下工程和采矿研究,以及从事土木、水利水电、铁道、公路、核电站、军事、人防、地下储存洞室、矿山、城市地铁和地下空间、海港建设的岩土工程设计、施工人员以及有关院校教师、研究生、大学生的读物。
目录
- 前言
第一章 采矿规律认识与理论发展的新途径
§1-1 引言
§1-2 工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科学规律
§1-3 人的大脑的可靠性是解决生产问题的基础
§1-4 采矿理论与规律认识方法的三次重要进展
§1-5 采矿规律认识与理论发展的新途径
§1-6 信息时代新思维方式是采矿规律新认识与理论发展新途径的基础和依据
第二章 采矿工艺过程力学效应计算基本方法
§2-1 引言
§2-2 采矿计算中两种计算模型的分析
§2-3 回采过程的模拟方法
§2-4 在采矿过程中引入介质的力学效应计算实例
第三章 下向高进路胶结充填法回采过程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下向高进路回采胶结充填法
§3-3 计算方案与计算模型的设计
§3-4 横向采动对回采进路稳定性的影响
§3-5 纵向采动对回采进路稳定性的影响
§3-6 充填体和混凝土假顶在回采过程中的稳定性
§3-7 盘区矿岩在回采过程中的稳定性
§3-8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下向高进路胶结充填法回采顺序优化理论研究
§4-1 引言
§4-2 八种采矿技术方案的介绍
§4-3 各比较方案的模拟结果分析
§4-4 各方案采场稳定性的对比关系
§4-5 选择合理的采充顺序
§4-6 规律性的结论
第五章 下向进路胶结充填法连续回采过程理论分析
§5-1 引言
§5-2 原始条件及力学参数
§5-3 采矿方法简介及计算模型的选取
§5-4 同一分层连续回采对中间进路稳定性的影响
§5-5 回采进路的稳定性分析
§5-6 矿岩顶板及矿岩侧壁的稳定性分析
§5-7 充填体的受力分析
§5-8 结论及对生产的建议
第六章 上向进路胶结充填法瑞典方案回采过程理论分析
§6-1 引言
§6-2 第一分层回采过程中的稳定性分析
§6-3 第二分层及其以上各分层回采过程中的稳定性分析
§6-4 底板侧壁和充填体受上部采动的影响关系
§6-5 不同充填材料的作用及充填料的选择
§6-6 结论及对生产的建议
第七章 金川采用VCR法可行性的理论分析
§7-1 引言
§7-2 地质条件及试验采场
§7-3 力学参数计算模型及方案
§7-4 开挖的力学效应
§7-5 单采场回采过程中的稳定性分析
§7-6 在充填体中开采过程的稳定性分析
§7-7 VCR法在金川使用的前景
第八章 采矿理论与充填机理的新认识
§8-1 引言
§8-2 开挖过程应力平衡充填原理
§8-3 下向高进路胶结充填采矿稳定原理问题
§8-4 下向进路连续回采胶结充填采矿稳定原理问题
§8-5 上向进路胶结充填采矿稳定原理问题
第九章 金川巷道支护中的理论与实践
§9-1 引言
§9-2 金川不良岩层巷道采用传统支护的问题
§9-3 金川不良岩层巷道支护方法选择
§9-4 通过监测获得的力学信息
§9-5 通过计算获得的力学信息及其控制 230
§9-6 金川巷道维护与计算的基本力学问题
§9-7 金川支护计算方法与地压来源的关系
§9-8 信息设计施工方法
第十章 地应力
§10-1 引言
§10-2 地应力的工程分类
§10-3 地壳浅层地应力的变化规律
§10-4 地应力的影响因素
§10-5 我国构造应力场分布与岩土工程稳定问题
§10-6 与地震有关的断裂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