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现代遗传学丛书》之一,国内第一部遗传毒理学专著。主要内容包括遗传毒理学的发展简史和今后的发展趋势。遗传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转化,DNA损伤及修复,遗传毒物的类型和形成机制,遗传毒作用与细胞周期、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细胞分化的关系,遗传毒性的后果(如肿瘤、心血管疾病、衰老等),遗传毒性检测策略和方法及其在环境和人群监测、化学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危险度的评价方法和遗传毒作用的千预等。内容全面、新颖,特别在学术思想上首次将遗传毒作用与细胞周期、信号转导、凋亡、分化、疾病联系起来专章讨论。
本书可供医药卫生、生物学、遗传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大学生,以及有关科研人员参考。
样章试读
目录
- 《现代遗传学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遗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遗传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任务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遗传毒理学的历史
一、遗传毒理学的由来
二、遗传毒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第四节遗传毒理学的现状和展望
一、我国遗传毒理学的研究现状
二、遗传毒理学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基因与DNA
一、基因的发现
二、DNA的发现
三、DNA的结构
四、DNA的复制
第二节染色体与基因组
一、染色体概述
二、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
三、原核生物染色体的特点
四、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五、基因组研究现状
第三节细胞分裂
一、有丝分裂
二、减数分裂
第四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一、mRNA与遗传密码子
二、tRNA及其功能
三、核糖体
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五、蛋白质前体的加工
第五节基因表达调控概述
一、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参考文献
第三章遗传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细胞膜与毒物转运
一、被动转运
二、特殊转运
第三节吸收
一、吸收的测定
二、经胃肠道吸收
三、经呼吸道吸收
四、经皮肤吸收
五、经其他途径吸收
第四节分布、蓄积与贮存
一、分布容积
二、毒物在组织中的蓄积和贮存
三、血脑屏障
四、经胎盘转运
五、毒物再分布
第五节排出
一、糖尿排出
二、随粪便排出
三、随呼气排出
四、经其他途径排出
参考文献
第四章遗传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
第一节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节I相代谢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二、水解反应
第三节Ⅱ相代谢反应
一、谷胱甘肽结合
二、葡糖醛酸结合
三、N乙酚化
四、硫酸盐化
五、甲基化
第四节代谢基因多态性
一、细胞色素P450基因超家族多态性
二、谷脱甘肤S转移酶(GST)基因超家族多态性
三、N乙酰基转移酶(NAT)基因家族多态性
第五节外源物质与基因以及基因与基因的相互关系
一、外源物质与基因的相互关系
二、外源物质代谢酶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五重DNA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DNA损伤
一、DNA的自发性改变和损伤
二、环境因子所致的DNA损伤
第二节DNA修复
一、损伤的逆转O烷基鸟嘌呤由烷基转移酶的修复
二、碱基切除修复
三、核苷酸切除修复
四、链断裂的修复
五、跨损伤的DNA合成
六、错配修复
第三节DNA损伤诱发的细胞反应
参考文献
第六章遗传霉性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第一节遗传毒性的类型
一、基因突变
二、染色体畸变
三、染色体数目异常
四、DNA损伤
五、诱重组效应
第二节遗传毒性的形成机制
一、直接以DNA为靶的损伤机制
二、不以DNA为靶的损伤机制
第三节影响遗传毒性的因素
一、损伤的类型
二、DNA损伤修复基因的遗传变异
三、遗传不稳定性
四、细胞增殖与突变
参考文献
第七章遗传毒物与细胞死亡
第一节细胞凋亡和非凋亡性死亡
第二节细胞凋亡概论
一、细胞凋亡执行器与蛋白酶半胱天冬酶级联反应
二、半胱天冬酶的结构
三、半胱天冬酶的激活
四、半胱天冬酶的底物
第三节遗传毒物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及其转导通路
一、由P53蛋白介导的细胞凋亡
二、经第二信使神经酰胺介导的细胞凋亡
三、经应激信号转导通路触发细胞凋亡
四、经死亡因子受体触发凋亡的信号转导通路
五、钙过荷诱发的细胞凋亡
六、由线粒体触发细胞凋亡和线粒体死亡信号的整合作用
七、MYC与细胞凋亡
第四节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的负调控机制
一、半胱天冬酶的哺乳类内源性抑制物
二、其他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对凋亡发生的负调控性影响
第五节细胞的非凋亡性死亡
第六节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检测
一、根据凋亡细胞出现的终末表现设计的检查
二、根据凋亡发生机制设计的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第八章细胞信号转导与遗传毒物作用机制
第一节细胞信号转导概论
一、间隙连接细胞问信号传递
二、细胞胞内和核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
三、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
第二节遗传毒物作用与细胞信号转导
一、芳烃受体与遗传毒物作用
二、视黄酸受体与视黄酸致畸作用
三、发育性信号转导通路与发育异常和肿瘤发生
四、DNA损伤剂诱发的细胞信号转导
五、肿瘤跨膜信号转导通路中信号蛋白的功能异常与细胞增殖控制失常
六、佛波酯类促癌物生物学效应与蛋白激酶C激活
第三节非DNA损伤驱动的突变形成
一、低等生物中的非DNA损伤驱动的突变
二、体细胞超突变
三、α粒子辐射的旁观者效应
第四节细胞信号转导介人DNA损伤剂诱发的基因突变
一、DNA损伤剂的暴露可诱发广泛的基因表达改变
二、DNA损伤剂诱发朱受直接攻击的碱基的突变
三、低保真度DNA聚合酶与非定标性突变
四、DNA聚合酶酶谱改变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
参考文献
第九章细胞周期及其调控与遗传毒理
第一节细胞周期及其主要事件
一、细胞周期的概念和时相的划分
二、细胞周期各时相的主要事件
第二节哺乳动物细胞周期的调控
一、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分子基础
二、CDK的调控机制
三、细胞周期的调控
第三节遗传毒作用与细胞周期
一、细胞周期监控机制的破坏
二、细胞周期驱动机制的破坏
三、可遗传人体肿瘤易感综合征
四、常见的环境遗传毒性应激
参考文献
第十章发育分化与遗传毒理
第一节发育过程的遗传调节
一、定位信息
二、组织者
三、脑部的分节
四、同源(异型)框基因:限定前后体轴定位特性
五、左右不对称的确立
六、神经管的基因调节
七、神经管中基因与致畸剂的相互作用
八、对生长、死亡和分化的直接影响
九、肤类诱导信号
十、疏水性配体
十一、信号整合问题
十二、全能性的维持
十三、细胞反应:由致畸剂引起的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死亡
十四、有关致畸剂对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技术
十五、骨形态发生蛋白
十六、基因组印迹
第二节衰老的遗传基础
一、老年遗传学研讨的对象和范围
二、衰老过程中所涉及的基因类别
三、低等生物的衰老研究
四、人类衰老的研究
五、转基因小鼠与同源重组
六、其他方面的研究
第三节发育与遗传毒理
一、致畸剂与诱变剂的相关性
二、环磷酪胺直接作用于DNA
三、视黄酸参与发育的基因调控
四、出生前死亡与基因损伤的关系
五、化学物诱导小鼠模型中胚胎基因表达的改变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遗传毒性与疾病
第一节概述
一、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二、遗传毒理学在疾病研究中的意义
三、突变的后果
四、突变研究基因组学遗传毒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第二节肿瘤
一、已鉴定的人类致癌物
二、遗传毒性与肿瘤的关系
三、遗传毒性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节心血管疾病
一、动脉粥样硬化
二、高血压
三、高脂蛋白血症
四、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四节其他常见的多基因病
一、糖尿病
二、衰老
三、神经退行性疾病
四、骨质疏松
第五节生殖细胞突变的毒性效应
一、对人类基因库的影响
二、对人类后代健康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遗传毒性检测方法及其评价
第一节遗传毒理学测试的常规分类
第二节基因突变测试概述
一、微生物突变分析
二、哺乳动物细胞突变分析
三、昆虫突变分析
四、哺乳动物体内突变分析
第三节染色体畸变测试
一、染色体结构畸变的检测
二、染色体数目改变的检测
第四节其他DNA损伤标志的测试
一、DNA链断裂
二、体细胞重组
三、DNA加合物
四、DNA修复检测
五、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分析
六、细胞转化分析
第五节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一、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三、双链构象多态分析法
四、变性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五、特异性等位基因扩增
六、化学裂解错配碱基法
七、酶错配切割法
八、切割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九、限制性酶切位点突变分析
十、连接酶链式反应
十一、微卫星DNA分析
十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十三、基因的体外诱变
十四、DNA直接测序法
十五、单细胞凝胶电泳
十六、DNA芯片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遗传毒理学试验策略和资料的评价
第一节遗传毒性或诱变性与致癌性。
第二节实验结果外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第三节实验结果的判断
一、初评
二、综合评价
第四节单个测试系统结果的评价
一、真阳性与假阳性
二、真阴性与假阴性
三、灵敏度与特异度
四、符合率与预测价值
第五节组合试验的选择及其结果的评价
一、组合试验的选择
二、组合试验结果的评价
第六节组合试验的优化和分阶段试验
第七节职业人群遗传毒理效应的监测
一、现状与进展
二、监测的策略和注意事项
第八节确认人类致癌剂的艰巨性及其可能的途径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遗传毒理学在环境和人群监测中的应用
第一节环境复杂混合物的监测
一、环境采集样品的遗传毒性监测
二、空气、水让壤现场环境的遗传毒性监测
第二节人群监测
一、血细胞在人群监测中的应用
二、非血细胞在人群监测中的应用
三、生殖细胞突变的监测
四、生物标志物在人群监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遗传毒理学在各类化学品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第一节农药
一、农药的种类
二、农药的遗传毒理学评价
三、日本及欧洲的农药测试准则
第二节医药和生物制品
一、药物
二、生物制品
三、国际协调会议(ICH)的指导原则及遗传毒性试
第三节食品及其添加剂
一、食品
二、食品添加剂
三、高分子聚合物食品包装材料和食具容器
四、新资源食品
第四节化妆品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遗传毒性的干预
第一节抗突变与抗癌作用
一、抗诱变剂与抗致癌剂的类别
二、抗诱变剂与抗致癌剂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抗突变与抗癌作用的评价
一、方法学的发展
二、抗诱变剂作用的评价
第三节肿瘤的化学预防
一、肿瘤与环境的关系
二、癌症的化学预防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遗传危险度评定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危险度评定
二、危险度管理
三、遗传危险度评定
第二节遗传危险度评定中的危害鉴定
一、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二、遗传危害鉴定与诱变性测试
第三节剂量一反应评定
一、剂量分析
二、剂量反应分析
第四节环境与人类监测
第五节暴露评定
一、基本概念
二、暴露评定
第六节遗传危险度特征描述
一、定性危险度评定
二、人类遗传危险度外推
三、危险度的量化
第七节遗传危险度的影响因素
一、内源因素
二、背景突变率
三、细胞繁殖和细胞类型
四、性别
五、年龄
六、饮食
七、经济和社会因素
八、暴露持续时段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