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工程技术 > 材料工程 > 纳米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方法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纳米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方法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纳米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方法
  • 纳米科学技术大系 纳米安全性丛书 张智勇,1970年1月生,1991年、1994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硕士学位。1997年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获放射化学专业博士学位,随后在中国科学际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并留所工作,2006年被聘为研究员。主要从事核分析技术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已发表论文90余篇。现任中国科学院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析理事、核化学放射化学分会常务理事。
  • 书号:9787030262004
    作者:张智勇
  • 外文书名:
  • 装帧:精装
    开本:B5
  • 页数:220
    字数:0
    语种:中文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 所属分类:TB3 工程材料学
  • 定价: ¥58.00元
    售价: ¥45.82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从纳米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中的材料表征技术、前处理方法、生物样品中纳米材料的检测技术、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几个方面对现有的资料进行总结,探讨纳米材料与常规材料毒理学研究方法的差异,提出了纳米毒理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这对于规范目前的纳米毒理学研究、制定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标准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从事纳米毒理学、纳米生物效应研究和纳米技术相关标准制定的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纳米科学技术大系》序
    《纳米安全性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纳米材料的表征
    1.1 纳米材料的粒度分析
    1.1.1 电镜观察法
    1.1.2 离心沉降法
    1.1.3 激光粒度分析法
    1.1.4 比表面积法
    1.1.5 X射线衍射法
    1.1.6 小角X射线散射法
    1.1.7 拉曼散射法
    1.2 纳米材料的形貌分析
    1.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1.2.2 扫描探针显微镜
    1.3 纳米材料的成分分析
    1.3.1 原子吸收光谱法
    1.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1.3.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1.3.4 中子活化分析
    1.3.5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
    1.3.6 表面与微区成分分析方法
    1.4 纳米材料的结构分析
    1.4.1 X射线衍射物相结构分析
    1.4.2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
    1.5 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分析
    1.5.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1.5.2 俄歇电子能谱分析
    1.6 生物环境中纳米材料的表征
    1.6.1 生物环境中纳米材料的尺寸和形貌
    1.6.2 生物环境中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与溶解
    参考文献
    第2章 纳米材料的前处理方法
    2.1 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
    2.1.1 富勒烯的表面修饰
    2.1.2 碳纳米管的表面修饰
    2.1.3 量子点
    2.2 碳纳米材料的分散方法
    2.2.1 富勒烯的分散
    2.2.2 碳纳米管的分散
    2.3 纳米金属粉体和金属氧化物的分散方法
    2.3.1 物理分散
    2.3.2 化学分散
    参考文献
    第3章 生物样品中纳米材料的检测技术
    3.1 透射电镜
    3.2 荧光分析技术
    3.3 同位素示踪技术
    3.3.1 碳纳米材料的放射性标记
    3.3.2 碳纳米材料的稳定同位素标记
    3.3.3 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放射性标记
    3.4 无机元素分析方法
    3.4.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3.4.2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
    3.5 其他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章 动物实验
    4.1 急性毒性实验
    4.1.1 经呼吸道染毒
    4.1.2 经口染毒
    4.1.3 经皮肤染毒
    4.1.4 经注射染毒
    4.2 长期毒性实验
    4.2.1 呼吸系统毒性
    4.2.2 心血管系统毒性
    4.2.3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4.2.4 生殖/发育毒性与致畸效应
    4.2.5 致癌效应
    4.3 检测指标
    4.3.1 基本指
    4.3.2 血液指标
    4.3.3 尿液指标
    4.3.4 肺部毒性指标
    4.3.5 心血管系统毒性指标
    4.3.6 肝脏毒性指标
    4.3.7 肾脏毒性指标
    4.3.8 神经毒性指标
    4.3.9 生殖/发育毒性指标
    4.3.10 致癌性指标
    参考文献
    第5章 细胞毒理学研究方法
    5.1 细胞毒性检测
    5.1.1 细胞形态学观察
    5.1.2 细胞生长状态的观察
    5.1.3 细胞活性的检测
    5.2 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
    5.2.1 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
    5.2.2 流式细胞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5.2.3 流式细胞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5.2.4 流式细胞术在纳米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5.3 免疫细胞化学
    5.3.1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
    5.3.2 免疫酶细胞化学
    5.3.3 免疫金银法
    5.3.4 铁蛋白标记法
    5.3.5 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5.4 纳米颗粒对细胞生物效应的特殊考虑
    5.4.1 纳米颗粒能否进入细胞内部
    5.4.2 纳米颗粒团聚对其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5.4.3 纳米颗粒溶解性对其毒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6章 分子毒理学研究方法
    6.1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6.1.1 SCGE检测原理及基本实验过程
    6.1.2 SCGE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6.1.3 SCGE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6.1.4 SCGE在纳米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6.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6.2.1 FISH技术的基本过程
    6.2.2 FISH技术的注意事项
    6.2.3 FISH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6.3 PCR-SSCP技术
    6.3.1 PCR-SSCP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6.3.2 PCR-SSCP技术在纳米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6.4 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
    6.4.1 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基本原理
    6.4.2 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的基本过程
    6.4.3 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6.5 基因芯片技术
    6.5.1 基因芯片的技术原理和分类
    6.5.2 基因芯片的基本操作过程
    6.5.3 基因芯片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6.5.4 基因芯片在纳米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6.6 蛋白质组学
    6.7 代谢组学
    6.7.1 代谢组学的概念
    6.7.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6.7.3 代谢组学在毒理学中的实际应用
    6.7.4 代谢组学在纳米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