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介绍生物与材料科学相互关系的书籍,阐述了生物材料学和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进展,并提供了生物材料结构、性能及生物学响应的全面信息。全书共分四部分,14章。第一部分(第1~4章)讲述生物医用材料的基本知识及其结构与性能;第二部分(第5、6章)讲述生物材料的降解及其加工工艺;第三部分(第7~9章)讲述生物材料表面特征,以及与蛋白质、细胞的相互作用;第四部分(第10~14章)讲述生物材料作为植入体在应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反应。
本书可作为材料科学系、生物工程系以及医学相关领域的本科生生物材料课的入门教材,另外,本书第三、四部分可以作为研究生和科研人员进行材料及组织工程学行为研究的参考书。
样章试读
目录
- 译者的话
序
前言
致谢
1.生物医用材料
1.1 生物材料概述
1.1.1 重要的基本概念
1.1.2 生物材料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1.3 发展方向
1.2 对生物材料的生物响应
1.3 生物材料制品测试与FDA许可
1.4 生物材料类型
1.4.1 金属材料
1.4.2 陶瓷材料
1.4.3 高分子材料
1.4.4 天然衍生和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
1.5 生物材料的加工
1.6 生物材料的重要性质
1.6.1 生物材料的降解特性
1.6.2 生物材料的表面性质
1.6.3 生物材料的本体性质
1.6.4 表征技术
1.7 化学原理
1.7.1 原子结构
1.7.2 原子模型
1.7.3 原子轨道
1.7.4 价电子与元素周期表
1.7.5 离子键
1.7.6 共价键
1.7.7 金属键
1.7.8 次级键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2.生物材料的化学结构
2.1 概述:键型与生物材料结构
2.2 金属的结构
2.2.1 晶体结构
2.2.2 晶系
2.2.3 晶体结构缺陷
2.2.4 固相扩散
2.3 陶瓷的结构
2.3.1 陶瓷的晶体结构
2.3.2 陶瓷晶体结构中的缺陷
2.4 聚合物的结构
2.4.1 一般结构
2.4.2 聚合物的合成
2.4.3 共聚物
2.4.4 聚合方法
2.4.5 聚合物的晶体结构和缺陷
2.5 材料表征技术
2.5.1 X射线衍射
2.5.2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2.5.3 红外光谱(IR)
2.5.4 核磁共振光谱
2.5.5 质谱
2.5.6 高效液相色谱(HPLC):体积排阻色谱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3.生物材料的物理性能
3.1 概述:从原子基团到本体材料
3.2 结晶性与线缺陷
3.2.1 位错
3.2.2 形变
3.3 结晶性与面缺陷
3.3.1 外表面
3.3.2 晶界
3.4 结晶性与体缺陷
3.5 结晶性与聚合物材料
3.5.1 聚合物的结晶度
3.5.2 聚合物结晶的折叠链模型
3.5.3 聚合物晶体中的缺陷
3.6 晶态和非晶体材料的热转变
3.6.1 黏性流动
3.6.2 热转变
3.7 热分析技术简介
3.7.1 示差扫描量热法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4.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
4.1 概述:力学测试模型
4.2 力学测试方法、结果与计算
4.2.1 拉伸及剪切性能
4.2.2 弯曲性能
4.2.3 与时间有关的力学性能
4.2.4 孔隙率及降解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断裂与破坏
4.3.1 塑性断裂与脆性断裂
4.3.2 聚合物的银纹
4.3.3 应力集中物
4.4 疲劳及疲劳试验
4.4.1 疲劳
4.4.2 疲劳试验
4.4.3 影响疲劳寿命的因素
4.5 改善力学性能的方法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5.生物材料的降解
5.1 概述:生物环境下的降解
5.2 金属和陶瓷的腐蚀/降解
5.2.1 腐蚀的基本因素
5.2.2 普尔贝图和钝化作用
5.2.3 加工参数的影响
5.2.4 力学环境的影响
5.2.5 生物环境的影响
5.2.6 腐蚀的控制方法
5.2.7 陶瓷降解
5.3 高分子材料的降解
5.3.1 高分子降解的主要方式
5.3.2 水解造成的链断裂
5.3.3 氧化造成的链断裂
5.3.4 其他降解方式
5.3.5 孔隙率的影响
5.4 生物可降解材料
5.4.1 生物降解陶瓷
5.4.2 生物降解聚合物
5.5 降解程度的测定方法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6.生物材料的加工工艺
6.1 概述:生物材料加工的重要性
6.2 提高生物材料宏观性能的工艺
6.2.1 金属材料
6.2.2 陶瓷
6.2.3 高聚物
6.3 成型工艺
6.4 金属材料加工
6.4.1 模锻
6.4.2 金属铸造
6.4.3 粉末成型
6.4.4 金属快速加工成型工艺
6.4.5 金属焊接
6.4.6 机械加工
6.5 陶瓷加工技术
6.5.1 玻璃成型技术
6.5.2 陶瓷的铸造和烧结
6.5.3 陶瓷的粉末加工
6.5.4 陶瓷的快速制备
6.6 聚合物的加工
6.6.1 热塑性与热固性
6.6.2 聚合物成型
6.6.3 聚合物浇铸
6.6.4 聚合物的快速制备
6.7 加工提高生物相容性
6.7.1 消毒
6.7.2 天然材料的固定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7.生物材料的表面特性
7.1 概述:表面化学和生物学概念
7.1.1 蛋白质吸附和生物相容性
7.1.2 调控蛋白质的表面特性
7.2 物理化学表面改性技术
7.2.1 表面改性技术简介
7.2.2 物理化学表面涂层:共价表面涂层
7.2.3 物理化学表面涂层:非共价表面涂层
7.2.4 无覆盖层的物理化学表面改性方法
7.2.5 表面改性的激光方法
7.3 生物表面改性技术
7.3.1 共价生物涂层
7.3.2 非共价生物涂层
7.3.3 固定化酶
7.4 表面性质和降解
7.5 表面图形化技术
7.6 表面表征技术
7.6.1 接触角分析
7.6.2 光学显微镜方法
7.6.3 化学分析电子能谱(ESCA)或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7.6.4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
7.6.5 二次离子质谱(SIMS)
7.6.6 电镜: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7.6.7 扫描探针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AFM)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8.蛋白质与生物材料的相互作用
8.1 概述:蛋白质吸附作用的热力学
8.1.1 吉布斯自由能与蛋白质吸附
8.1.2 控制蛋白质吸附的系统特性
8.2 蛋白质结构
8.2.1 氨基酸化学
8.2.2 一级结构
8.2.3 二级结构
8.2.4 三级结构
8.2.5 四级结构
8.3 蛋白质传输和吸附动力学
8.3.1 传输到表面
8.3.2 吸附动力学
8.4 蛋白质吸附的可逆性
8.4.1 可逆和不可逆结合
8.4.2 解吸附和交换
8.5 蛋白质类型、数量的分析技术
8.5.1 高效液相色谱(HPLC):亲和色谱
8.5.2 比色法
8.5.3 荧光分析
8.5.4 酶联免疫分析(ELISA)
8.5.5 免疫印迹杂交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9.细胞与生物材料的相互作用
9.1 概述:细胞——表面相互作用及细胞功能
9.2 细胞结构
9.2.1 细胞膜
9.2.2 细胞骨架
9.2.3 线粒体
9.2.4 细胞核
9.2.5 内质网
9.2.6 囊泡
9.2.7 膜受体及细胞接触
9.3 细胞外环境
9.3.1 胶原
9.3.2 弹性蛋白
9.3.3 蛋白聚糖
9.3.4 糖蛋白
9.3.5 其他ECM成分
9.3.6 基质重塑
9.3.7 ECM分子在生物材料中应用
9.4 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细胞功能
9.4.1 细胞存活
9.4.2 细胞增殖
9.4.3 细胞分化
9.4.4 蛋白质合成
9.5 黏附、铺展和迁移的模型
9.5.1 基本的黏附模型:DLVO理论
9.5.2 DLVO原理的局限和其他模型
9.5.3 细胞铺展和迁移模型
9.6 技术:测定细胞与材料相互作用影响的试验
9.6.1 细胞毒性试验
9.6.2 黏附/铺展试验
9.6.3 迁移试验
9.6.4 DNA和RNA试验
9.6.5 蛋白质试验:免疫染色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10.生物材料植入体与急性炎症
10.1 概述:固有性免疫及获得性免疫反应
10.1.1 白细胞的特征
10.1.2 固有性免疫的来源
10.2 炎症的临床症状及其起因
10.3 组织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10.3.1 中性粒细胞的迁移
10.3.2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10.4 其他白细胞的作用
10.4.1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10.4.2 巨噬细胞的作用
10.4.3 其他的粒细胞
10.5 急性炎症的终止
10.6 技术:炎症反应的体外检测
10.6.1 白细胞的检测
10.6.2 其他检测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11.伤口愈合和生物材料
11.1 概述:肉芽组织的形成
11.2 异体反应
11.3 纤维囊的形成
11.4 慢性炎症
11.5 炎症消退的4种类型
11.6 修复与再生:皮肤伤口愈合
11.6.1 皮肤修复
11.6.2 皮肤再生
11.7 技术:体内检测炎症反应
11.7.1 对动物模型发展的考虑
11.7.2 评价的方法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12.生物材料的免疫反应
12.1 概述:获得性免疫概述
12.2 抗原呈递和淋巴细胞的成熟
12.2.1 主要的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
12.2.2 淋巴细胞的成熟
12.2.3 克隆种群的活化和形成
12.3 B细胞和抗体
12.3.1 B细胞的类型
12.3.2 抗体的特征
12.4 T细胞
12.4.1 T细胞的类型
12.4.2 辅助T细胞(Th)
12.4.3 细胞毒性T细胞(Tc)
12.5 补体系统
12.5.1 经典途径
12.5.2 旁路途径
12.5.3 膜攻击复合物
12.5.4 补体系统的调节
12.5.5 补体系统的作用
12.6 对生物材料的不良免疫反应
12.6.1 对生物材料的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对比
12.6.2 超敏反应
12.7 技术:免疫反应检测
12.7.1 体外检测
12.7.2 体内检测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13.生物材料和血栓
13.1 概述:止血
13.2 血小板的作用
13.2.1 血小板的特征和功能
13.2.2 血小板活化
13.3 凝血级联反应
13.3.1 内源性途径
13.3.2 外源性途径
13.3.3 共同途径
13.4 抗凝血的意义
13.5 血管内皮的作用
13.6 血液相容性实验
13.6.1 一般检测
13.6.2 离体评估
13.6.3 在体评估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14.生物材料植入体内引起的感染、肿瘤、钙化反应
14.1 概述:生物材料植入对生物体的影响
14.2 感染
14.2.1 常见的病原体和感染的类型
14.2.2 感染的步骤
14.2.3 细菌和生物材料的表面性质,基质的性质
14.2.4 细菌吸附中的选择性与非选择性作用
14.2.5 总结植入感染情况
14.3 细菌感染的检测
14.3.1 细菌表面的表征
14.3.2 体外和体内的感染模型
14.4 肿瘤
14.4.1 肿瘤的确定和形成
14.4.2 化学和异物致癌
14.4.3 异物致癌
14.4.4 异物致癌原因
14.5 肿瘤实验技术
14.5.1 体外实验
14.5.2 体内实验
14.6 钙化病理
14.6.1 介绍钙化病理
14.6.2 钙化机制
14.6.3 降低钙化的方法
14.7 钙化
14.7.1 体外钙化实验
14.7.2 体内钙化实验
14.7.3 检测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