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生命科学 > 生物工程 > 纳米孔: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传感基础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纳米孔: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传感基础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纳米孔: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传感基础
  • 书号:9787030367037
    作者:(美)S.M.伊克巴尔等著;刘全俊等译
  • 外文书名:NANOPORES:SENSING AND FUNDAMENTAL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340
    字数:480
    语种:汉语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4/10
  • 所属分类:
  • 定价: ¥88.00元
    售价: ¥88.00元
  • 图书介质:
    按需印刷 电子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纳米孔检测技术的理论提出于20世纪末,被认为是能够首先解决单分子、非标记检测的重要技术之一。本书围绕纳米孔技术这个主题,介绍了纳米孔结合生物标记检测技术,以及其用作基因组测序和疾病早期检测的最新研究进展。全书共分14章,分别邀请了国际上纳米孔研究领域起步最早、成果丰硕的研究小组的领军学者,从纳米孔技术研究的各个角度,如理论计算、实验体系、数据模拟和分析以及应用性检测等方面的发展历史、当前近况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介绍和总结。   本书可供纳米孔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参考使用。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新生物学丛书》丛书序
    本书序
    译者序
    前言
    作者列表
    第1章 用于核酸序列分析的固态纳米孔传感器
    1.1 引言
    1.2 生物纳米孔
    1.2.1 α-溶血素
    1.2.2 噬菌体phi29连接器
    1.3 固态纳米孔
    1.3.1 单个纳米孔的加工
    1.3.2 纳米孔阵列的加工
    1.3.3 Al_2O_3薄膜上纳米孔的制备
    1.3.4 固态纳米孔中的离子导电性
    1.3.5 固态纳米孔的噪声分析
    1.3.6 固态纳米孔中的易位事件
    1.3.7 固态纳米孔传感器的化学修饰
    1.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2章 光镊集成的固态纳米孔在分子检测和力谱测量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3 DNA的检测
    2.4 力谱测量
    2.5 建模:电泳与电渗剪
    2.6 蛋白质涂层的DNA分子的测量
    2.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3章 适体修饰的纳米孔在单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3.1 概述
    3.1.1 什么是适体?
    3.1.2 分子折叠、相互作用和生物传感
    3.1.3 单分子检测与纳米孔技术
    3.1.4 纳米孔的选择性
    3.2 对于离子调控的G-四聚体适体折叠过程的认识
    3.2.1 G-四聚体在纳米孔内的组装
    3.2.2 G-四聚体在纳米孔中自发的解折叠形态
    3.2.3 纳米孔与俘获的G-四聚体的相互作用
    3.2.4 研究折叠与解折叠动力学的分析方法
    3.2.5 离子调控的G-四聚体适体折叠与解折叠过程
    3.2.6 意义与影响
    3.3 稳定的纳米孔生物芯片用于单分子生物传感
    3.3.1 纳米孔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3.3.2 便携、耐用、模块化的离子通道芯片
    3.3.3 意义与影响
    3.4 使用适体结合的纳米孔检测单个蛋白质分子
    3.4.1 检测结合过程而非易位过程
    3.4.2 集成适体的人工纳米孔
    3.4.3 玻璃纳米孔的制备与性能
    3.4.4 适体结合的纳米孔捕捉IgE分子
    3.4.5 利用结合RNA适体的纳米孔检测生物恐怖战剂——蓖麻毒素
    3.4.6 优势与发展前景
    3.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4章 嵌入生物膜的phi29噬菌体DNA组装马达对双链DNA易位和检测的研究
    4.1 引言
    4.2 phi29噬菌体连接体的再造、表达和纯化
    4.2.1 phi29噬菌体连接体的再造
    4.2.2 连接体的表达和纯化
    4.3 包含再造连接体蛋白的脂质囊泡的制备
    4.4 通过单通道电学检测表征Phi29噬菌体连接体蛋白通道
    4.4.1 实验安排
    4.4.2 连接体蛋白插入平面脂质双分子层膜
    4.4.3 单个或多个连接体通道的电流-电压曲线
    4.4.4 确定插入脂质双分子层的连接体蛋白数量的解析表达式
    4.4.5 计算KCl和NaCl缓冲液的校准系数
    4.4.6 phi29噬菌体连接体蛋白通道与α-溶血素孔的电导比较
    4.5 双链DNA的易位
    4.5.1 双链DNA通过phi噬菌体蛋白通道
    4.5.2 DNA易位阻塞电流事件的表征
    4.5.3 pH对连接体蛋白通道稳定性和易位行为的影响
    4.5.4 电流信号的可能形态
    4.5.5 定量PCR验证dsDNA的易位
    4.6 运用DNA单向运输机制的phi29噬菌体马达通道
    4.6.1 改变电压研究dsDNA通过脂质膜上单通道的单向性
    4.6.2 改变电压极性研究dsDNA通过脂质膜上单通道的单向性
    4.6.3 通过量化DNA通过多通道膜的频率研究dsDNA的单向易位
    4.6.4 通过C端组氨酸上标记Ni-NTA纳米金来确定蛋白通道的方向
    4.7 phi29噬菌体马达蛋白通道的应用及前景
    4.7.1 一个新的用于研究病毒DNA组装机制的体系
    4.7.2 基于纳米孔的随机检测
    4.7.3 纳米孔检测DNA
    4.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5章 用于检测特异性DNA的固态纳米孔
    5.1 引言
    5.2 制作过程
    5.2.1 缩孔的沉积过程
    5.3 依据分子动力学的DNA-纳米孔间的相互作用
    5.3.1 由纳米孔直径决定的相互作用
    5.3.2 由外加电压决定的相互作用
    5.3.3 由外加电压决定的有效纳米孔径
    5.4 特异性DNA的易位
    5.4.1 功能化、传感和特异性
    5.4.2 完整的互补DNA和失配DNA间的区别
    5.5 生物应用
    5.6 总结和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章 固态纳米孔在蛋白质单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6.1 引言
    6.1.1 通过蛋白质孔测量多肽
    6.1.2 通过固态纳米孔测量蛋白质
    6.1.3 在纳米孔试验中测得的参数
    6.1.4 事件分类
    6.2 蛋白质易位的原理
    6.2.1 纳米孔捕获蛋白质
    6.2.2 易位过程中蛋白质的形状
    6.2.3 事件的平均电流下降幅度
    6.2.4 蛋白质易位时间
    6.3 实验装置和样品制备
    6.3.1 实验装置
    6.3.2 固态纳米孔的制备
    6.4 测量天然蛋白质
    6.4.1 蛋白质分子尺寸的区分与检测
    6.4.2 在不同pH条件下测量蛋白质相对电荷
    6.5 线性氨基酸链易位
    6.5.1 停止点的电势阱模型
    6.5.2 在静止点的排除体积
    6.5.3 影响线性易位电位的参数
    6.6 时间直方图的比较
    6.7 结论
    6.8 未来的趋势
    6.8.1 蛋白质混合物通过纳米孔筛选
    6.8.2 开放的挑战
    致谢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固态纳米孔的易位电信号模拟
    7.1 引言
    7.2 目的:器件结构描述
    7.3 计算模型和纳米器件模型
    7.3.1 计算方法
    7.3.2 电容器响应的三维自洽模型
    7.4 电容器响应三维自洽模型的结果和讨论
    7.4.1 螺旋构象的DNA易位
    7.4.2 有一个突变碱基的单链DNA链在伸展构象时的易位
    7.5 薄膜的电路模型
    7.5.1 n-掺杂硅电极的模型
    7.5.2 SiO_2层的模型
    7.5.3 筛选
    7.5.4 DNA易位的电路模型
    7.6 SPICE模型的结果和讨论
    7.6.1 DNA链的易位
    7.7 结论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第8章 固态纳米孔的制备,集成及DNA检测的可行性
    8.1 引言
    8.2 单个固态纳米孔的制备技术
    8.2.1 电子束或激光加热的可控缩孔
    8.2.2 TEM“钻孔”
    8.2.3 带反馈的化学腐蚀法
    8.3 多个纳米孔的集成:电寻址纳米孔
    8.4 利用固态纳米孔进行DNA测序的构想
    8.4.1 杂交辅助纳米孔测序(HANS)
    8.4.2 DNA易位时位置检测的误差分析
    8.5 受限DNA易位和杂交检测的最新实验进展
    8.5.1 用磁镊控制DNA穿过固态纳米孔时的反向易位
    8.5.2 用于杂交检测的纳米孔DNA易位实验
    8.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9章 纳米孔在蛋白质活性检测中的应用
    9.1 引言
    9.2 通过纳米孔记录描述蛋白质的大小、电荷和构象
    9.2.1 利用纳米孔确定蛋白质的大小
    9.2.2 利用纳米孔确定蛋白质的电荷
    9.2.3 利用纳米孔确定蛋白质的构象
    9.3 纳米孔检测用于表征平衡结合常数和化学计量数
    9.3.1 利用纳米孔确定配体和蛋白质结合的化学计量数
    9.3.2 利用纳米孔确定解离常数
    9.4 利用纳米孔确定结合的形成和解离速率
    9.5 利用纳米孔定量检测酶的活性
    9.6 利用纳米孔进行蛋白质传感的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0章 核酸在5nm以下固态纳米孔的捕获和易位过程
    10.1 引言:生物大分子通过狭窄纳米孔
    10.2 DNA俘获的问题
    10.2.1 理论探讨
    10.2.2 测量DNA俘获率的实验
    10.2.3 调整场强增加捕获速率
    10.3 电压驱动的DNA易位
    10.3.1 易位时间分布:DNA-纳米孔相互作用对分布形态的影响
    10.3.2 纳米孔尺寸对DNA转移的影响
    10.3.3 DNA长度与转移动力学的关系
    10.3.4 盐梯度对转移动力学的影响
    10.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1章 基于纳米孔的DNA测序和DNA行为控制
    11.1 DNA测序
    11.1.1 Sanger测序法
    11.1.2 荧光原位测序法
    11.1.3 焦磷酸测序
    11.1.4 基于纳米孔的DNA测序:挑战和机遇
    11.2 控制纳米孔中DNA的运动
    11.2.1 黏度、电压、离子浓度和温度控制
    11.2.2 用有效电驱动力和光镊方法控制纳米孔中DNA的运动
    11.2.3 磁镊
    11.2.4 “DNA晶体管”
    11.3 讨论:测序以外的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2章 基于纳米孔的第三代DNA测序技术
    12.1 引言
    12.1.1 单分子测序
    12.1.2 纳米孔单分子测序的前景
    12.1.3 本章概要
    12.2 利用合成纳米孔进行单分子测序
    12.2.1 纳米孔制备
    12.2.2 DNA运输至纳米孔
    12.2.3 合成纳米孔捕获DNA
    12.2.4 纳米孔中的噪声
    12.3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3章 生物通道在恐怖战剂和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13.1 引言
    13.2 平面双分子层检测
    13.3 爆炸物和化学战剂的检测
    13.3.1 2,4,6-三硝基甲苯
    13.3.2 液体炸药
    13.3.3 神经毒剂的水解产物
    13.4 生物分子检测
    13.4.1 多肽
    13.4.2 DNA
    13.5 实际样品的纳米孔分析
    1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4章 纳米孔力谱:分子动力学模拟
    14.1 引言
    14.1.1 纳米孔力谱实验
    14.1.2 分子动力学模拟
    14.1.3 本章概述
    14.2 蛋白质-DNA复合物的断裂
    14.3 DNA发夹结构的解折叠
    14.4 纳米孔内DNA的受力
    14.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索引
    图版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