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 班秀文医学文集

浏览历史

班秀文医学文集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班秀文医学文集
  • 书号:9787030327895
    作者:戴铭
  • 外文书名:
  • 装帧:
    开本:16
  • 页数:1184
    字数:1100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2/12
  • 所属分类:
  • 定价: ¥298.00元
    售价: ¥235.42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班秀文教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70余年,为医精诚,治学严谨,精通经典,谙熟各家,医术精湛,经验宏富,造诣深厚,尤精妇科,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壮医学家、中医壮医教育家,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首届全国国医大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为八桂医学最杰出的代表。
本书搜集整理收录了班秀文教授的医学论著和医案等,不少文稿为第一次公开发表,分学术专著、讲义讲稿、医论医话、临证医案、附录五部分,涵盖了其治学方法、理论探讨、临床论治、专题讲座、教育教学、医事传略、论著题录、大事年谱等内容,全面反映了班秀文教授的成长历程、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全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资料翔实,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是学习、总结和研究班秀文教授治学方法、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重要文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
本书可供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总目录
    甘序
    唐序
    我的历程(代序)
    前言
    学术专著
    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
    壮族医药
    妇科奇难病论治
    壮乡医话
    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
    讲义讲稿
    中医基本理论(1974年春西学中班讲稿)
    妇科讲义(基础理论部分)
    妇科发展史讲义
    医论医话
    临证医案
    附录
    《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目录
    上篇 医论
    一、论胞宫
    二、论奇经
    三、论脏腑学说与妇科的关系
    四、论妊脉
    五、论六经辨证在妇科病的运用
    六、论治肝特点及其在妇科病中的应用
    七、活血化瘀法在妇科病应用的体会
    八、月经病的防治
    九、从肾治经
    十、崩漏的治法
    十一、带下病的治疗
    十二、从肾治带
    十三、胎前病防治的体会
    十四、产后病治疗的几个问题
    十五、论《金匮要略》妇科三篇
    十六、《金匮》方在妇科病的运用
    十七、逍遥散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
    十八、论四物汤
    十九、张景岳妇科学术思想初探
    二十、试论胎教
    下篇 医案
    一、月经疾病
    (一)月经不调8例
    (二)痛经6例
    (三)闭经4例
    (四)经行吐衄2例
    (五)崩漏5例
    (六)经行前后诸症1例
    (七)经行浮肿1例
    (八)经行发热1例
    (九)经行感冒2例
    (十)经行抽搐1例
    (十一)经断前后诸症2例
    二、带下疾病
    (一)脾虚带下2例
    (二)阳虚带下3例
    (三)湿瘀带下2例
    (四)湿热带下4例
    (五)孕妇带下1例
    三、胎产疾病
    (一)恶阻2例
    (二)胎动不安2例
    (三)胎漏3例
    (四)滑胎2例
    (五)早产1例
    (六)妊娠感冒1例
    (七)妊娠失眠1例
    (八)恶露不绝4例
    (九)产后发热1例
    四、妇科杂病
    (一)不孕7例
    (二)阴痒2例
    (三)术后诸症1例
    (四)断乳痒疹1例
    (五)脏躁1例
    (六)性交出血1例
    (七)阴吹2例
    (八)乳痈2例
    《壮族医药》目录
    一、源远流长
    (一)壮族医药的萌芽
    (二)壮族医药的发展
    1.秦汉时期
    2.魏晋隋唐时期
    3.宋金元时期
    4.明清时期
    5.民国时期
    6.新中国成立以来
    二、病因病名
    三、诊断方法
    (一)望诊
    (二)脉诊
    (三)甲诊法
    四、药物资源
    (一)动物药
    (二)矿物药
    (三)植物药
    1.毒药和解毒药
    2.治瘴气药
    3.治跌打损伤药
    4.清热药
    5.补益药
    6.治痧症药
    7.祛风湿药
    五、治疗技术
    (一)壮医方药
    (二)壮药熏洗
    (三)带药佩药
    (四)槌药敷贴
    (五)祛秽消暴
    (六)洗鼻雾化
    (七)隔离更衣
    (八)角吸疗法
    (九)骨弓刮法
    (十)药刮法
    (十一)夹捏法
    (十二)灯花灸
    (十三)药线灸
    (十四)挑针疗法
    (十五)陶针疗法
    (十六)掌针疗法
    (十七)跖针疗法
    (十八)颅针疗法
    (十九)旋乾转坤针法
    六、防治特点
    (一)外治为主,偏重祛毒
    (二)防治结合,有病早治
    (三)用药简便,贵在功专
    (四)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
    《妇科奇难病论治》目录
    妇科奇难病
    一、经行抽搐
    二、经行吐衄
    三、经行乳胀
    四、经行痒疹
    五、经行浮肿
    六、经行头痛
    七、经行便血
    八、经行吊阴痛
    九、氤氲期出血
    十、老妇崩漏
    十一、室女崩漏
    十二、老妇阴痒
    十三、少女阴痒
    十四、妊娠失音
    十五、妊娠尿血
    十六、孕妇跌仆
    十七、宫缩乏力
    十八、羊水过多
    十九、多次流产
    二十、妊娠急性胰腺炎
    二十一、产后尿闭
    二十二、产后便秘
    二十三、乳汁不行
    二十四、产后关节痛
    二十五、产后多汗
    二十六、输卵管阻塞
    二十七、子宫肌瘤
    二十八、悲怒乳断
    二十九、乳汁自出
    三十、暴怒乳衄
    三十一、乳头皲裂
    三十二、乳头忽凹忽起
    三十三、断乳痒疹
    三十四、外阴白斑
    三十五、性交出血
    三十六、撞红腰痛
    三十七、交合涩痛
    三十八、交合惊汗
    三十九、妇人梦交
    四十、临交惊厥
    四十一、少妇阴吹
    四十二、乳腺增生
    四十三、妇女阴痿
    四十四、经前遗尿
    四十五、青春粉刺
    附 妇科特殊病案17例
    一、氤氲期浮肿
    二、长期经行错后
    三、经行口腔溃烂
    四、阳虚痛经
    五、经行膻中痛
    六、肥女闭经
    七、宫颈糜烂
    八、胎水肿满
    九、妊娠瘙痒
    十、孕妇抽搐
    十一、湿热胎漏
    十二、孕妇便秘
    十三、性感异常
    十四、痰湿不孕
    十五、产后干咳遗尿
    十六、悲怒发狂
    十七、老妇阴疮
    《壮乡医话》目录
    一、读书与临床
    二、继承和发扬
    三、必须重视《内经》的学习
    四、学习《伤寒论》贵在融会贯通
    五、“神明之心”
    六、“心开窍于耳”
    七、“心与胞宫”
    八、“切脉识病”
    九、滑脉不一定是妊脉
    十、辨证与辨病
    十一、谈“上病下取”
    十二、脾以升为健
    十三、治本与治标
    十四、浅谈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十五、见痰休治痰
    十六、虚痰治肾
    十七、治郁不离肝
    十八、疏肝与柔肝
    十九、治痹证贵通
    二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二十一、谈治血之法
    二十二、《内经》论经孕之源
    二十三、虚人感冒的治疗
    二十四、漫话头痛的治疗
    二十五、富贵病——肺痨
    二十六、浅谈冠心病的治与防
    二十七、治水与治血
    二十八、谈谈妇女病治疗的几个问题
    二十九、活血化瘀法在妇科病中的应用
    三十、谈瘀血的治疗
    三十一、痛经证治
    三十二、痛经治疗重在理气活血
    三十三、经病要治血
    三十四、功能性子宫出血证治
    三十五、治带不忘瘀
    三十六、子宫颈糜烂
    三十七、漫谈盆腔炎的治疗
    三十八、妊娠病要养血
    三十九、妊娠呕吐的简易治疗
    四十、习惯性流产的防治
    四十一、新产多虚瘀
    四十二、更年期综合征证治
    四十三、漫谈不孕症
    四十四、不孕症的治疗首要调经
    四十五、动物药在不孕症中的应用
    四十六、带状疱疹的治疗
    四十七、治麻贵透
    四十八、话说癫痫
    四十九、漫话疳积
    五十、“婴病治母”
    五十一、治病与营养
    五十二、漫话老年病的饮食疗法
    五十三、浅谈患者的“忌口”问题
    五十四、浅谈生草药
    五十五、漫话土茯苓
    五十六、益母草是妇科良药
    五十七、漫话鸡血藤
    五十八、车前草运用体会
    《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医理琐谈
    一、试探《内经》有关妇科的论述
    二、试论《金匮要略》的温法
    三、试论张仲景对妇科学的贡献
    四、试探张景岳辨证论治的特点
    五、调补肝肾在妇科病的临床应用
    六、治血法在妇科病的临床运用
    七、治肾与妊娠
    八、治肾与产后
    九、论治瘀与产后病
    十、试论妇科节育手术后诸症的病机与治疗
    十一、壮族医药学的防治特点
    第二章 医论医话
    一、月经病的辨证施治
    二、痛经的辨证施治
    三、经痛治疗重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四、崩漏的辨证施治
    五、带下病的辨证施治
    六、不孕症的治疗经验
    七、输卵管阻塞的辨证施治
    八、试论子宫肌瘤的治法
    九、房事外感证治
    十、运用桂枝汤的经验
    第三章 医案精选
    一、月经疾病
    1.月经先期(4例)
    2.月经后期(7例)
    3.月经先后无定期(1例)
    4.月经过多(4例)
    5.月经过少(4例)
    6.经期延长(3例)
    7.痛经(7例)
    8.经间期出血(1例)
    9.闭经(5例)
    10.崩漏(9例)
    11.经行感冒(2例)
    12.经行头痛(2例)
    13.经行泄泻(1例)
    14.经行吐衄(1例)
    15.经行口糜(3例)
    16.经行风疹块(1例)
    17.经行眩晕(2例)
    18.经行自汗(1例)
    19.经行溢乳(1例)
    20.绝经前后诸证(1例)
    二、带下疾病
    1.湿瘀带下(4例)
    2.湿热带下(4例)
    3.脾虚肝郁带下(2例)
    4.肾虚带下(5例)
    三、胎产疾病
    1.胎漏胎动不安(4例)
    2.滑胎(1例)
    3.子淋(2例)
    4.孕妇痒疹(2例)
    5.产后恶露不绝(5例)
    6.产后自汗(3例)
    7.产后诸痛(3例)
    8.人流术后下肢浮肿(1例)
    9.产后血晕(1例)
    四、妇科杂病
    1.不育症、不孕症(8例)
    2.癥瘕(8例)
    3.交合诸症(3例)
    4.阴痒(3例)
    5.阴肿(2例)
    6.郁厥(1例)
    第四章 药物漫谈
    一、鸡血藤治疗妇科病
    二、连翘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
    三、花类药在妇科中的应用
    四、藤类药在带下病中的应用
    五、青蒿鳖甲汤之妙用
    第五章 验方撷英
    一、养血调经汤
    二、养血化瘀消癥汤
    三、养血通脉汤
    四、安胎防漏汤
    五、活精汤
    六、加味芍药甘草汤
    附1著名老中医刘惠宁学术思想
    附2老中医刘六桥
    《中医基本理论》(1974年春西学中班讲稿)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三、形态与功能的关系
    四、生理与病理的关系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三、对五行学说的评价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概论
    一、藏象的含义
    二、脏腑的分类与区别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藏象学说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心与小肠
    一、心
    附 心包络
    二、小肠
    三、心与小肠的表里关系
    第三节 肺与大肠
    一、肺
    二、大肠
    三、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
    第四节 脾与胃
    一、脾
    二、胃
    三、脾与胃的表里关系
    第五节 肝与胆
    一、肝
    二、胆
    三、肝与胆的表里关系
    第六节 肾与膀胱
    一、肾
    二、膀胱
    三、肾与膀胱的表里关系
    第七节 三焦
    一、概括人体的部位和脏腑功能
    二、温病学说的三焦辨证,是证候分类归纳的依据
    第八节 女子胞
    第九节 脏腑组织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气、血、精、津液
    第一节 气
    一、气的含义
    二、气的分类和来源
    三、气的病证
    第二节 血
    一、血的含义
    二、血的生成与分布
    三、血的生理和病理
    四、气血的关系
    第三节 精
    一、精的含义
    二、精的生成来源
    三、精的作用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含义
    二、津液的生成
    三、津液的作用
    四、津液与气血的关系
    五、津液的病证
    附:痰(饮)
    第五章 经络
    第一节 概论
    一、经络的主要内容
    二、经络的生理病理
    三、十四经穴位主治规律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四、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与主治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任脉
    二、督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阴跷脉和阳跷脉
    六、阴维脉和阳维脉
    第四节 经络在临床上的运用
    一、经络在诊断上的应用
    二、经络在药物方面的应用
    三、经络在针灸疗法中的应用
    第六章 病因
    一、病因的含义及其内容
    二、疾病的决定因素——外因决定于内因
    第一节 内因
    一、精神因素
    二、体质因素
    第二节 外因
    一、六淫(六邪)
    二、疠气
    三、饮食不节
    四、劳伤
    五、其他致病的因素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八纲病理
    一、表里
    二、寒热
    三、虚实
    四、阴阳
    第二节 病机十九条
    一、病机的基本精神
    二、对“诸”,“皆”,“属”的理解
    三、六淫病机
    四、五脏病机
    第八章 治则
    第一节 预防为主
    一、无病先防
    二、有病早治,防其传变
    第二节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第三节 治标与治本
    一、标本的含义
    二、治标与治本的依据
    第四节 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
    二、反治
    第五节 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二、扶正与祛邪的运用
    第六节 常用治疗方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温法
    六、清法
    七、消法
    八、补法
    《妇科讲义》(基础理论部分)目录
    编写说明
    第一章 绪言
    一、中医妇科学研究的范围
    二、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况
    (一)夏、商、周时期
    (二)两汉时期
    (三)晋隋时期
    (四)唐宋时期
    (五)金、元、明、清时期
    第二章 历代妇产科主要著作简介
    一、唐宋时期
    (一)《经效产宝》
    (二)《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三)《妇人大全良方》
    二、明、清时期到现代
    (一)《产鉴》
    (二)《妇人规》
    (三)《万氏妇人科》
    (四)《达生篇》
    (五)《医宗金鉴·妇科心法》
    (六)《沈氏女科辑要》
    (七)《妇科玉尺》
    (八)《济阴纲目》
    (九)《傅青主女科》
    (十)《女科经纶》
    (十一)《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十二)《妇科知要》
    (十三)《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第三章 《内经》有关妇科的论述
    一、有关经孕的生理
    二、有关病因病机
    三、有关诊断辨证
    四、有关治疗原则
    第四章 《金匮要略》妇人病篇
    一、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二、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三、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妇科发展史讲义》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妇科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一节 婚姻的演变
    第二节 有关妇科药的记载
    第三节 最早的剖宫产手术
    第二章 早期有关妇产科的记载(夏~春秋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第一节 病名的出现和临产的顺逆
    第二节 注意晚婚和胎教
    第三节 种子药和避孕药
    第三章 妇科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战国~三国公元前475~公元265年)
    第一节 《内经》和《难经》对妇科的贡献
    第二节 辨证施治的《金匮要略》妇科三篇
    第三节 产科的检查和催产术
    第四节 妇幼保健
    第五节 带下医和女医的出现
    第四章 理论和实践的充实(晋~五代公元265~960年)
    第一节 妇科理论的创新和提高
    第二节 胚胎的形成过程和妊妇的宜忌
    第三节 难产的原因和“人流”的适应证
    第四节 临产的注意及产后的保健
    第五章 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提高(宋~元公元960~1368年)
    第一节 妇产科的确立和专著的问世
    第二节 金元四大医家对妇产科的贡献
    第三节 妇科名方的创立
    第六章 理论和实践的全面发展(明~清·鸦片战争前公元1368~1840年)
    第一节 妇人科与女科
    第二节 理论的充实和实践的发展
    第三节 先天不孕的原因
    第四节 主要的妇产科专著
    第七章 在逆流中缓慢前进(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公元1840~1949年)
    第一节 两种医学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二节 对待中医药两种不同的措施
    第三节 在困境中奋勇前进
    第八章 枯木逢春花灿烂(公元1949~1986年)
    第一节 人才的培养和妇产科的设置
    第二节 妇产科专著的出版
    第三节 诊疗技术的提高
    第四节 计划生育和避孕药
    第五节 学术活动
    《医论医话》目录
    一、针灸治疗疟疾的初步观察报告
    二、针灸治愈回归热二例介绍
    三、针灸治疗疟疾的初步探讨
    四、我对于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
    五、《伤寒论》中有关针灸疗法的探讨
    六、读“我对疾病内外因关系的认识”后的意见
    七、我对“三焦”的看法
    八、谈谈中医临床教学问题
    九、麻疹证治
    十、谈瘀血
    十一、月经病的防治
    十二、谈谈妇女病治疗的一些问题
    十三、毛主席的阳光照耀着壮家
    十四、《内经》的防老思想初探
    十五、试谈风温的辨证论治
    十六、谈谈人体脏腑的气化
    十七、谈谈《金匮要略》的学习问题
    十八、虚心学习,矢志不渝
    十九、医话六则
    二十、张达旭《中医妇科临床经验选》序
    二十一、崩漏证治梗概
    二十二、《金匮要略》论瘀初探
    二十三、谈谈理论与临床
    二十四、略论张景岳的学术思想及辨证论治的特点
    二十五、浅谈崩漏
    二十六、试论心与妇科的关系
    二十七、试论医史教学的作用和课程设置
    二十八、崩漏治肾
    二十九、要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三十、习惯性流产的中医治疗评估与展望
    三十一、健脾消积丹
    三十二、麻疹之治在于透
    三十三、谈谈学习《内经》的重要性及方法
    三十四、滋养肝肾治死精
    三十五、温养软坚,唯求一通
    三十六、五淋为病皆秽湿,通治有方土茯苓
    三十七、勿拘癫狂,详审虚实,实泻肝胃,虚扶心脾
    三十八、崩漏辨证论治
    三十九、壮医对不孕症的饮食疗法
    四十、铭感与期望
    四十一、劳逸动静,持之以恒
    四十二、漫话滑胎
    四十三、玫瑰花
    《临证医案》目录
    一、妇科
    (一)月经病
    1.月经先期
    2.月经后期
    3.月经先后无定期
    4.经期延长
    5.月经过多
    6.月经过少
    7.崩漏
    8.闭经
    9.痛经
    10.倒经
    11.月经前后诸症
    12.经行感冒
    13.绝经前后诸症
    (二)带下病
    (三)妊娠病
    1.妊娠恶阻
    2.胎漏、胎动不安
    3.堕胎、死胎
    4.滑胎
    5.妊娠感冒
    6.妊娠吐血
    7.妊娠腰痛
    (四)产后病
    1.恶露不绝
    2.产后发热
    3.产后咳嗽
    4.产后眩晕
    5.产后腰痛
    6.产后风、产后血痹
    7.产后腹泻
    8.产后乳汁自出
    9.术后腹痛
    10.术后腰痛
    11.术后诸症
    (五)杂病
    1.不孕症
    2.癥瘕
    3.乳癖
    4.乳痈
    5.乳痛
    6.阴痒
    7.阴挺
    8.外阴白斑
    9.腹痛
    10.腰痛
    11.脏躁
    12.郁证
    13.痉证
    14.淋证
    二、内科
    (一)外感病证
    1.感冒
    2.痢疾
    (二)肺病证
    1.咳嗽
    2.哮病
    (三)心脑病证
    1.心悸
    2.胸痹
    3.眩晕
    4.中风
    5.失眠
    6.痫证
    (四)脾胃肠病证
    1.胃脘痛
    2.腹痛
    3.泄泻
    4.便秘
    (五)肝胆病证
    1.胁痛
    2.臌胀
    (六)肾膀胱病证
    1.水肿
    2.淋证
    3.癃闭
    4.阳痿
    5.遗精
    (七)气血津液病证
    1.梅核气
    2.奔豚气
    3.血证
    4.汗证
    5.消渴
    6.内伤发热
    7.虚劳
    8.痰饮病
    (八)经络肢体病证
    1.头痛
    2.面瘫
    3.痹证
    4.痿证
    5.腰痛
    (九)其他
    1.不育症
    2.鼻咽癌放疗后诸症
    3.脑垂体瘤术后诸症
    4.药物损伤
    三、儿科
    (一)肺系疾病
    1.咳嗽
    2.哮喘
    (二)心肝疾病
    1.惊风
    2.癫痫
    3.厥证
    4.百合病
    5.夜游症
    6.臌胀
    (三)肾系疾病
    五迟、五软
    (四)传染病
    1.麻疹
    2.黄疸
    (五)寄生虫病
    虫证
    (六)其他
    1.内伤发热
    2.癥瘕
    3.色盲症
    4.血证
    四、其他科
    (一)皮肤科
    1.红蝴蝶疮
    2.鹅掌风
    3.白癜风
    4.痤疮
    5.瘾疹
    (二)耳鼻喉口齿科
    1.耳鸣、耳聋
    2.鼻渊
    3.喉痹
    4.牙痛
    (三)眼科
    1.视瞻昏渺
    2.花翳白陷
    附 公开发表的医案
    阴痒二例
    斑秃
    医案四则
    贫血
    经行疼痛
    附录目录
    附录1 班秀文传略
    一、铭记祖训,立志学医
    二、潜心学术,专精妇科
    三、悉心传承,泽被后学
    四、根植故土,倾情壮医
    五、关注中医,献身中医
    附录2 班秀文专著、讲义和论文题录
    一、学术专著
    二、讲义讲稿
    三、医论医话
    附录3 班秀文培养的研究生及学术继承人
    一、硕士研究生
    二、学术继承人
    附录4 班秀文年谱大事记
    附录5 方剂索引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