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草)工程是国家西部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从中、外退耕还林研究历史入手,系统阐述了退耕还林的概念、理论基础、技术模式,并形成理论体系;筛选出适合在四川盆周低山推广应用的多种技术模式;以典型林草模式为例,对植被结构及产量特征、细根生物量及特性、种间竞争、复合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养分动态及管理、土壤水分生态及水土保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探索了退耕还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与方法,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可供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林学、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样章试读
目录
- 序
前言
第1章 退耕还林历史及文献综述
1.1 退耕还林研究简史
1.2 退耕还林研究进展
1.3 退耕还林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小结
第2章 陡坡耕地退化生态系统
2.1 陡坡耕地及其相关术语概念及分类
2.2 引起土壤侵蚀的临界坡度界定
2.3 陡坡耕地是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
2.4 小结
第3章 退耕还林的理论基础
3.1 退耕还林工程提出的背景
3.2 退耕还林概念及特征
3.3 退耕还林的特征
3.4 退耕还林的理论基础
3.5 小结
第4章 退耕还林技术模式与产业模式构建
4.1 退耕还林技术集成的总体思路
4.2 集成、组装、配套和优化的退耕还林技术组合模式
4.3 四川盆周低山区退耕还林(草)适宜品种及技术指南
4.4 小结
第5章 林草复合模式植被结构及产量特征
5.1 林草复合模式适宜牧草选择
5.2 苦竹+扁穗牛鞭草种植冠层适宜郁闭度
5.3 林(竹)+草复合模式植被结构与产量特征
5.4 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及牧草产量影响
5.5 撑绿杂交竹林分及生物量结构特征
5.6 栽培技术对苦丁茶+草模式茶叶品质的影响
第6章 林草复合模式的细根特性
6.1 林草复合模式细根生长及特性
6.2 林草复合模式细根和草根分解
6.3 林草复合模式细根与水稳性团聚体的关系
6.4 林草模式细根呼吸及其与环境、生物因素相关性
第7章 林草复合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
7.1 林草复合模式邻体干扰
7.2 林草复合模式根系营养生态位
7.3 巨桉主要器官浸提液对牧草的化感作用
7.4 林草复合模式植物多样性
7.5 林草复合模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7.6 林草复合模式模拟细根草根分解的微生物数量
第8章 林草复合模式土壤改良及养分管理
8.1 土壤改良的物理性状
8.2 林草模式养分积累的时间动态
8.3 林草复合模式土壤养分动态及酶活性
8.4 林草复合模式根土/根际养分动态
8.5 林草复合模式管理
第9章 林草复合系统土壤水分生态及水土保持效益
9.1 林草复合生态系统水文生态效应
9.2 林草复合模式土壤入渗性能特征
9.3 林草复合生态系统持水特性
9.4 林草复合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效益
第10章 林草复合模式的经济效益
10.1 林草复合模式经济效益
10.2 果草复合模式的经济效益
10.3 林草复合系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第11章 退耕还林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11.1 研究方法
11.2 退耕还林系统可持续评价的理论基础
11.3 退耕还林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11.4 实证分析
第12章 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经营对策
12.1 退耕还林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2.2 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2.3 退耕还林工程科技与政策支撑
12.4 小结
附录 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及后续问题调研报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