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

相同语种的商品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
  • 书号:9787030256386
    作者:迟国泰
  • 外文书名:
  •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 页数:392
    字数:545000
    语种:中文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9
  • 所属分类: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定价: ¥58.00元
    售价: ¥45.82元
  • 图书介质: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通过对我国科学发展状况的分析,详细介绍了综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第1篇以国际权威机构典型观点的高频指标为基础,通过人均绿色GDP、国民幸福指数等指标反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通过人均绿色GDP、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反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立了全口径评价指标体系。第2篇通过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7种方法对有关准则层的指标进行筛选,用20%的指标反映98%以上的原始信息,建立了浓缩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第3篇利用浓缩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循环修正等5种方法,分别评价了国家、省级行政区、副省级城市、地市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的科学发展状况。第4篇利用全口径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次约束、改进群组G1赋权等10种方法,分别评价了有关对象的经济、生态、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5个方面的科学发展状况。
  本书可供从事经济评价、生态评价、社会发展评价、人的全面发展评价、科学技术评价的高等院校师生、政府宏观管理与规划部门的人员参考、使用。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前言
    第1篇 基于科学发展的全口径评价指标体系
    第1章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概述
    1.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评价
    1.2 科学发展评价的现状和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成果的初步应用情况
    1.5 本书的特色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于科学发展的全口径评价指标体系
    2.1 引言
    2.2 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
    2.3 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4 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篇 基于科学发展的浓缩评价指标体系
    第3章 基于关联差异分析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引言
    3.2 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
    3.3 评价指标打分
    3.4 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3.5 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相关分析粗糙集理论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引言
    4.2 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
    4.3 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4.4 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双重关联度分析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引言
    5.2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
    5.3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5.4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相关主成分分析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 引言
    6.2 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
    6.3 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6.4 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聚类因子分析的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1 引言
    7.2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
    7.3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7.4 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精度检验
    8.1 引言
    8.2 判别标准
    8.3 判别过程
    8.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篇 基于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
    第9章 基于级差最大化的科学发展评价模型及中国2001~2007年实证
    9.1 引言
    9.2 中国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9.3 基于级差最大化的组合评价原理
    9.4 指标赋权
    9.5 级差最大化的组合评价模型
    9.6 中国2001~2007年科学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
    9.7 中国科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9.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0章 基于集对分析组合评价的科学发展评价模型及省级行政区实证
    10.1 引言
    10.2 省级行政区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0.3 基于集对分析的组合评价原理
    10.4 基于集对分析的组合评价模型
    10.5 中国典型省级行政区科学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
    10.6 典型省级行政区科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10.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1章 基于循环修正的科学发展评价模型及副省级城市实证
    11.1 引言
    11.2 副省级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1.3 基于循环修正思路的组合评价原理
    11.4 循环修正的组合评价模型
    11.5 中国典型副省级城市科学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
    11.6 副省级城市科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11.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2章 基于差异最小化的科学发展评价模型及地级市实证
    12.1 引言
    12.2 地级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2.3 基于差异最小化的组合评价原理
    12.4 差异最小化的组合评价模型
    12.5 辽宁省地级市科学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
    12.6 辽宁省地级市科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12.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3章 基于指标差异组合赋权的科学发展评价模型及区县实证
    13.1 引言
    13.2 区县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3.3 基于指标差异组合赋权的评价模型
    13.4 大连市区县科学发展评价的实证
    13.5 大连市区县科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1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篇 基于科学发展的准则层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
    第14章 基于次约束的经济评价模型及中国“十五”期间实证
    14.1 引言
    14.2 国家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14.3 优次向量及指标权重
    14.4 基于次约束的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14.5 “十五”中国经济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
    14.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5章 基于循环修正思路的经济评价模型及省级行政区实证
    15.1 引言
    15.2 省级行政区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15.3 循环修正的评价原理
    15.4 循环修正的组合评价
    15.5 中国典型省级行政区的实证分析
    15.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6章 基于G1-熵权组合赋权的经济评价模型及省级行政区实证
    16.1 引言
    16.2 省级行政区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16.3 基于G1-熵权组合赋权的经济评价模型的建立
    16.4 中国典型省级行政区经济评价的实证分析
    1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7章 基于改进群组G1赋权的生态评价模型及省级行政区实证
    17.1 引言
    17.2 省级行政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17.3 基于改进群组G1赋权的生态评价模型的建立
    17.4 中国典型省级行政区生态评价的实证分析
    17.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8章 基于KPCA的生态评价模型及副省级城市实证
    18.1 引言
    18.2 副省级城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18.3 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城市生态评价模型的建立
    18.4 中国典型副省级城市生态评价的实证分析
    18.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9章 基于集对分析组合评价的社会评价模型及副省级城市实证
    19.1 引言
    19.2 副省级城市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19.3 基于集对分析的组合评价原理
    19.4 基于集对分析的组合评价模型
    19.5 中国典型副省级城市社会评价的实证分析
    19.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0章 基于灰色聚类的社会评价模型及地级市实证
    20.1 引言
    20.2 地级市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20.3 基于灰色聚类的社会评价模型的建立
    20.4 辽宁省地级市社会评价的实证分析
    20.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1章 基于AHP-标准离差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中国“十五”期间实证
    21.1 引言
    21.2 国家层面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1.3 基于组合赋权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的建立
    21.4 “十五”期间中国人的全面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
    2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2章 基于TOPSIS-AHM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副省级城市实证
    22.1 引言
    22.2 副省级城市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2.3 基于TOPSIS-AHM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的建立
    22.4 中国典型副省级城市人的全面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
    2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3章 基于超效率DEA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省级行政区实证
    23.1 引言
    23.2 省级行政区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23.3 基于超效率DEA科学技术评价原理与思路
    23.4 基于超效率DEA科学技术评价模型的建立
    23.5 中国典型省级行政区科学技术评价的实证分析
    2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4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省级行政区实证
    24.1 引言
    24.2 省级行政区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24.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
    24.4 中国典型省级行政区科学技术评价的实证分析
    2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5章 基于PCA-DEA的双重科技评价模型及副省级城市实证
    25.1 引言
    25.2 副省级城市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25.3 基于PCA-DEA的双重科学技术评价模型
    25.4 中国典型副省级城市科学技术评价的实证分析
    25.5 结论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