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内容简介
关于大陆和岛弧形成为中心的造山运动长期以来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书介绍了一些造山运动的理论。论述了板块构造说问世以前造山理论的历史发展;讨论了建立在板块构造基础上的新造山理论的发展以及在理论见解上的最新变化;详细而清楚地分析了与造山运动有关的岩石学和地球物理的一些问题。本书观点新颖,内容深入浅出,思想性强,是一本引导研究造山运动的入门书。本书特别适合于构造学、岩石学和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阅读,对于从事大地构造、区域岩石学和野外地质工作的研究人员和地质工作者以及有关大专院校教师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目录
- 中译本序
原序
第一章 经典造山作用理论
1-1 十九世纪以前的造山作用理论
1-2 十九世纪Suess以前的造山作用理论
1-3 造山运动研究的经典时期:1875—1945
1-4 结论
第二章 基于板块构造的造山运动理论
2-1 板块构造的历史、性质及其地质学解释
(1)板块构造前身——古老的大陆漂移假说
(2)板块构造基本原理的出现
(3)关于地幔对流的不同见解
(4)地幔柱或增殖裂隙
(5)1970年前后在板块构造原理基础上对新的地质理论体系的系统阐述:地质学的一场革命
(6)按其逻辑结构关系看地质理论的相继改变
(7)哲学问题1:板块构造和均变论
(8)哲学问题2:地球科学的一统化
(9)哲学问题3:作为一种规范的板块构造
2-2 建立在板块构造基础上的造山运动理论的各个方面
(1)地槽和增生镶嵌
(2)造山旋回的否定
(3)威尔逊旋回
(4)造山带的板块构造分类
(5)造山期
(6)造山运动中的岩浆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
(7)各方面的问题:微板块,无震脊,洋中脊,全球性海进以及上升
(8)根据板块构造阐释的观点对造山带的三个时代划分
2-3 中生代和新生代造山带的板块构造解释
(1)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和大西洋的历史
(2)印度同欧亚大陆碰撞,由此在西藏和喜马拉雅山脉产生的造山运动
(3)太平洋的历史以及加利福尼亚、日本和安第斯山脉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造山运动
第三章 造山带的岩石学
3-1 岩石学和构造之间的关系
3-2 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岩
(1)板块构造出现以前关于岛弧的构造研究
(2)板块构造出现以前火山岩系列的概念和岛弧火山岩的岩石学研究
(3)俯冲作用和弧火山岩的K2O含量
(4)与板块构造有关的火山岩系列
3-3 花岗岩带的性质
(1)板块构造出现以前关于花岗岩成因的见解
(2)由板块构造出现而引起的观点改变
(3)北美西部的中生代花岗岩带
3-4 火山弧和花岗岩带的岩浆成因与锶同位素的关系
(1)弧火山岩中的锶同位素比值
(2)花岗岩带和伴生火山岩与锶同位素比值有关的带状构造
(3)关于锶同位素比值带状构造的可能解释
3-5 沿着汇聚板块边界的区域变质作用
(1)区域变质作用的岩石-构造学研究史
(2)俯冲带的高压型变质作用
(3)花岗岩带的低压型变质作用
(4)与大陆碰撞有关的变质作用
3-6 关于区域变质作用类型和构造类型的长期缓慢变化
(1)前寒武纪地热梯度的长期缓慢降低
(2)欧亚大陆内部区域变质作用强度的长期缓慢降低
(3)关于蓝闪石片岩带的相对年轻时代
(4)欧亚大陆蓝闪石片岩带长期缓慢的向外迁移
3-7 蛇绿岩问题
(1)早期作者:Brongniart,Steinmann和Aubouin
(2)板块构造出现引起蛇绿岩的迅速发展
(3)蛇绿岩问题的现状
第四章 造山运动的机制
4-1 板块的力学性质
(1)地震波速度分布所揭示的板块结构
(2)地震波衰减的分布所揭示的板块结构
(3)与长期应力有关的板块性质
(4)从实验室研究的岩石性质推导的板块结构
4-2 作用在板块中的应力
(1)最小能量消耗过程
(2)定量模式
(3)低应力模式存在的问题
4-3 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1)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机制
(2)安第斯造山运动的机制
第五章 前寒武纪造山运动
5-1 前寒武纪年代学
(1)前寒武纪研究简史
(2)太古代和元古代的概念
(3)北美前寒武纪的时代划分
5-2 前寒武纪构造格局的性质
(1)太古代的格局
(2)元古代的格局
5-3 太古代地体的构造
(1)太古代克拉通的特征
(2)高级变质地体
(3)绿岩-花岗岩地体
(4)绿岩带的岩石学及其意义
5-4 早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地体的构造
(1)两个明显不同类型的元古代造山区
(2)第一类:类似显生宙造山带的区域
(3)第二类:受到广泛重新活动的基底区域
(4)板块构造应用于元古代的尝试
(5)板块构造在元古代不起作用的见解
(6)依古地磁证据看元古代造山运动的性质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