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平交路口交通安全技术研究”为依托,对国内外有关公路平面交叉口(简称平交口)交通安全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分析,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公路平交口交通安全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本书全面总结了公路平交口交通安全设计的各种理论和技术,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具有系统性强、内容丰富细腻、图文并茂和可读性好的特点。本书共分为五个独立的篇章,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公路平交口选位、公路平交口几何安全设计、公路平交口交通控制、公路平交口交通标志和标线、公路平交口交通安全分析。
本书可作为交通运输领域特别是交通安全领域广大科研工作者、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亦可作为高等院校交通工程、道路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
样章试读
目录
- 《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设计技术丛书》序
前言
第一篇 公路平交口选位
第1章 公路功能分类及公路接入分类
1.1 公路功能分类概述
1.1.1 公路功能分析
1.1.2 公路功能分类概念与定义
1.1.3 公路功能分类的意义
1.1.4 公路功能分类制定原则及依据
1.1.5 公路功能等级划分与既有分类标准的关系
1.2 公路功能分类标准
1.2.1 干线型公路
1.2.2 集散型公路
1.2.3 地方道路
1.3 公路接入分类
1.3.1 公路接入分类含义
1.3.2 公路接入分类与公路功能等级划分的关系
1.3.3 公路接入分类制定原则
1.3.4 公路接入分类的影响因素
1.3.5 公路接入分类标准
1.4 公路平交口类型划分
第2章 公路平交口间距标准
2.1 公路平交口间距分析基础
2.1.1 平交口间距划分模式
2.1.2 交叉口功能区
2.1.3 平交口间距影响因素的确定
2.1.4 间距分析范围的界定
2.2 信号交叉口间距分析
2.2.1 间距分析方法
2.2.2 信号交叉口安全间距理论分析
2.2.3 信号交叉口效率间距理论分析
2.2.4 信号交叉口间距现场调查分析
2.2.5 信号交叉口间距仿真分析
2.3 接入间距与交叉口角净距分析
2.3.1 接入间距
2.3.2 交叉口角净距
2.4 平交口间距综合分析
2.4.1 交叉口间距
2.4.2 接入间距与角净距
2.4.3 平交口最小间距汇总
第3章 交通流导入方法
3.1 接入点交通流
3.1.1 接入点的功能转换
3.1.2 接入许可
3.1.3 接入窗口的选择
3.2 公路沿线区域接入组织
3.2.1 区域交通流
3.2.2 交通流冲突控制
3.2.3 交通流接入控制方法
3.3 交通流导入原则
3.4 交通流导入仿真
3.4.1 交通流导入仿真参数
3.4.2 仿真路网建立
3.4.3 数据分析
3.4.4 结论
第4章 平交口选位方法
4.1 交叉口功能与选位
4.2 交叉口间距与选位
4.3 土地利用性质与交叉口选位
4.3.1 国内外土地用途分类
4.3.2 土地利用中的变量
4.3.3 土地利用与交叉口选位
第一篇参考文献
第二篇 公路平交口几何安全设计
第5章 交叉口设计的控制因素和标准
5.1 设计车辆尺寸
5.2 设计车辆的选择
5.3 交叉口设计速度
5.4 路缘石半径对转弯轨迹的影响
5.5 设计车辆左右转的通行方法
第6章 平交口的平纵横设计
6.1 平面线形
6.2 纵断面线形
6.3 横断面设计
6.3.1 车道宽度
6.3.2 直行车道的设置原则
6.3.3 左转车道
6.3.4 右转车道
6.3.5 过渡段的设计
第7章 交叉口功能区
7.1 交叉口功能区的定义
7.2 交叉口功能区的组成
7.2.1 交叉口功能区上游车道
7.2.2 交叉口功能区下游车道
7.3 交叉口功能区长度建议值的确定
7.4 计算实例
第8章 交叉口视距设计
8.1 引言
8.1.1 无控交叉口
8.1.2 次路停让控制交叉口
8.1.3 信号控制交叉口
8.1.4 全停控制交叉口
8.1.5 主路左转视距
8.2 各类型交叉口视距计算
8.2.1 理论基础
8.2.2 数据收集方法
8.2.3 数据分析结果
8.2.4 视距标准
8.3 平交口的识别距离
8.4 计算实例
8.4.1 无控交叉口视距计算
8.4.2 次路停让控制交叉口视距计算
8.4.3 主路左转视距计算
第9章 交叉口接入管理技术
9.1 接入管理技术的主要内容
9.2 交叉口具体接入技术及其应用
9.2.1 接入道路设计要求
9.2.2 功能区内接入道路的关闭
9.2.3 功能区内接入道路的出入控制
9.2.4 功能区内接入道路的接入顺序
9.2.5 功能区内接入道路与交叉口进口道直接相交的处理
9.2.6 功能区内接入道路的合并与合流
9.2.7 交叉口U形转弯
9.2.8 功能区内驶入接入道路的间接左转
9.3 接入管理技术安全评价方法
9.4 设计实例
9.4.1 接入道路设计实例
9.4.2 功能区内接入道路关闭实例
9.4.3 功能区内接入道路接入顺序实例
9.4.4 功能区内接入道路与交叉口进口道直接相交处理实例
9.4.5 功能区内接入道路合并实例
9.4.6 交叉口U形转弯实例
第二篇参考文献
第三篇 公路平交口交通控制
第10章 交通控制方式的选择
10.1 交通控制的原则
10.2 交通控制的分类
10.3 交通控制方式选择流程图
10.3.1 运行特性
10.3.2 不同控制方式下的延误分析
10.3.3 不同控制方式下的安全分析
10.3.4 影响交通控制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10.4 不同交通控制方式选择的条件和依据
10.4.1 停车让行控制交叉口
10.4.2 减速让行控制交叉口
10.4.3 信号控制交叉口
第11章 信号相位的设计
11.1 引言
11.2 信号相位选择方案
11.3 不同信号相位交通运行特性
11.4 影响信号相位选择的因素
11.5 左转相位的设计
11.5.1 左转相位的分类
11.5.2 左转相位的设置条件
11.5.3 左转保护式相位设置依据的特点
11.5.4 左转保护式相位设置依据的应用程序
11.5.5 左转保护式相位的设置形式
11.6 右转相位的设计
11.6.1 红灯时右转的设置
11.6.2 右转保护式相位的设置条件
11.6.3 右转保护式相位的设置形式
11.7 行人和非机动车相位
第12章 绿灯间隔时间的设计
12.1 引言
12.1.1 黄灯时间与全红时间的含义
12.1.2 绿灯间隔时间内车辆的运行特性
12.2 绿灯间隔时间
12.2.1 没有全红时间提供的绿灯间隔时间设计
12.2.2 有全红时间的绿灯间隔时间的设计
12.2.3 黄灯时间与全红时间的协调
第三篇参考文献
第四篇 公路平交口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13章 标志图形
13.1 引言
13.2 设计原则
13.3 改善设计方法
13.3.1 标志的认识率分析
13.3.2 标志的认识错误分析
13.3.3 标志图形改善设计
第14章 基于视觉特征的标志的设置
14.1 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的原则
14.2 交通标志对人、车、路机理分析
14.2.1 对驾驶员的作用机理
14.2.2 对道路环境的作用机理
14.2.3 交通标志对车辆的作用机理
14.2.4 标志设计参数的确定
第15章 标志信息量的选择
15.1 引言
15.2 指路标志的规划设计
15.2.1 指路标志的分类
15.2.2 指路标志的设置
15.2.3 指路标志的现况分析
15.2.4 指路标志的设计
15.3 指路标志信息分级体系及选用原则
第16章 不同类型交叉口标志和标线的设置
16.1 干线公路与干线公路交叉
16.1.1 标志的设置
16.1.2 标线的设置
16.1.3 交叉口内
16.2 干线公路与主要集散公路交叉
16.2.1 标志的设置
16.2.2 标线的设置
16.2.3 交叉口内
16.3 干线公路与次要集散公路交叉
16.3.1 标志的设置
16.3.2 标线的设置
16.3.3 交叉口内
16.4 主要集散公路与主要集散公路交叉
16.4.1 标志的设置
16.4.2 标线的设置
16.5 主要集散公路与次要集散公路交叉
16.5.1 标志的设置
16.5.2 标线的设置
16.6 干线公路出入口
第四篇参考文献
第五篇 公路平交口交通安全分析
第17章 公路平交口安全服务水平评价方法
17.1 引言
17.1.1 主要背景
17.1.2 道路设施服务水平分析现状
17.1.3 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评价方法
17.1.4 技术路线
17.2 公路平交口安全服务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17.2.1 公路平交口的分类
17.2.2 安全服务水平影响因素
17.3 公路平交口安全服务水平评价模型
17.3.1 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评价模型
17.3.2 信号控制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评价模型
17.4 安全服务水平模型参数标定
17.4.1 不同冲突点造成的交叉口潜在危险度权重的确定
17.4.2 不同种类冲突点恶性程度的确定
17.4.3 次要影响因素修正模型权重的确定
17.5 公路平交口安全服务水平评价数据采集方法
17.5.1 交叉口冲突点的采集
17.5.2 交叉口交通行为实体运行信息的采集
17.5.3 次要影响因素数据的采集
17.6 平交口冲突点的计算方法
17.6.1 虚拟车道与交叉口象限
17.6.2 无信号控制平交口冲突点计算方法
17.6.3 信号控制平交口冲突点计算方法
17.7 公路平交口安全服务水平等级划分
17.7.1 安全服务水平等级的划分
17.7.2 安全服务水平等级定性描述
17.8 实例分析
17.8.1 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实例分析
17.8.2 信号控制交叉口安全服务水平实例分析
第18章 公路平交口安全诊断与改善方法
18.1 引言
18.1.1 主要背景
18.1.2 诊断与改善方法简介
18.1.3 主要技术路线
18.2 平交口交通安全诊断表
18.2.1 诊断调查表的设计
18.2.2 诊断调查表的具体形式
18.2.3 显著性和可能造成事故恶性程度的评判标准
18.3 交通安全问题排序方法
18.3.1 排序模型
18.3.2 排序模型权重系数的标定
18.3.3 排序结果分析
18.4 交通安全改善对策
18.4.1 改善对策的分析流程
18.4.2 改善对策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8.4.3 几何设计的改善对策
18.4.4 交通控制的改善对策
18.4.5 交通组织管理的改善对策
18.4.6 交通环境的改善对策
18.5 改善对策排序方法
18.5.1 排序指标的确定
18.5.2 改善对策表
18.5.3 改善对策的应用
18.5.4 改善对策排序方法设计
18.6 实例分析
18.6.1 交叉口概况
18.6.2 交叉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18.6.3 交叉口交通安全问题排序分析
18.6.4 交叉口改善对策分析
18.6.5 改善对策的筛选和优化
18.6.6 改善对策排序分析
第19章 公路平交口安全养护评价方法
19.1 引言
19.1.1 主要背景
19.1.2 目的与意义
19.1.3 国内外养护概况
19.1.4 评价范围
19.1.5 技术路线
19.2 评价指标体系
19.2.1 评价对象
19.2.2 安全功能及病害分析
19.2.3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19.2.4 评价指标体系
19.3 评价模型
19.3.1 路面及路肩评价模型
19.3.2 交通安全设施评价模型
19.3.3 照明设施评价模型
19.3.4 交通管理设施评价模型
19.3.5 综合评价模型
19.3.6 模型参数
19.4 数据采集
19.4.1 数据采集方法的选用
19.4.2 数据采集表格的设计
19.4.3 评价指标的扣分标准
19.5 评价等级划分
19.5.1 路面及路肩评价等级划分
19.5.2 交通安全设施评价等级划分
19.5.3 照明设施评价等级划分
19.5.4 交通管理设施评价等级划分
19.5.5 交叉口安全养护综合评价等级划分
19.5.6 安全养护评价等级划分汇总
19.6 公路平交口安全养护评价实例
19.6.1 实例一
19.6.2 实例二
第五篇参考文献
附录A 交通安全问题与交通安全改善对策对应表
附录B 公路平交口交通安全改善对策造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