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是《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第三卷。本卷是在第一、二卷对我国 西部气候生态环境不同时间尺度演变过程与规律以及未来10年、30年、50年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气候变化、气候事件、水资源变化、土地退化、冻土退化、冻雪灾害、山地灾害对西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了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最后就西部能源工程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评估,并从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提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对策。
读者对象:高校教师、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科研院所有关研究人员,以及各级政府有关领导和管理干部。
目录
-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三卷 前言
第十六章 气候变化对西部发展的影响
提要
16·1气候变化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16·1·1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方法及脆弱性分析
16·1·2西部脆弱区的分布及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6·1·3气候变化对自然地带的影响
16·1·4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6·2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16·2·1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16·2·2气候变化对牧业的影响
16·2·3气候变化对林业的影响
16·3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的影响
16·3·1干旱
16·3·2沙尘暴
16·3·3寒潮
16·3·4洪涝
16·4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水资源变化对西部发展的影响
提要
17·1西部水资源现状
17·1·1西部水资源概况
17·1·2西南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17·1·3西北是我国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
17·1·4西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调配是西部大开发的必要物质基础
17·1·5西部大型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
17·2西北内陆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其对绿洲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17·2·1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转化
17·2·2内陆河流域山前平原的地下水天然补给及其组成
17·2·3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阶段
17·2·4生态地下水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7·3西部未来气候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及典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
17·3·1西部未来气候、水资源的可能变化预测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7·3·2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及共承载力
17·3·3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及其承载力
17·3·4黑河流域水资源可能变化及共承载力
17·4黄河断流的影响
17·4·1黄河流域概况
17·4·2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7·4·3黄河断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17·4·4黄河断流的影响及其解决途径
17·5湖泊变化的影响
17·5·1湖泊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17·5·2青海湖水位下降及共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7·5·3博斯腾湖咸化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7·5·4艾比湖水面缩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7·5·5居延海消失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7·5·6滇池富营养化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7·6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土地退化对西部发展的影响
提要
18·1土地退化对西部农林牧业的影响
18·1·1农耕地退化及其影响
18·1·2森林退化及其影响
18·1·3草地退化对西部的影响
18·2土地荒漠化对西部生态环境的影响
18·2·1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18·2·2水土流失的影响
18·2·3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18·3土地退化对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8·3·1土地退化的影响
18·3·2西部生态环境发展对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影响
18·4土地退化的对策和措施
18·4·1当前土地退化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8·4·2防治土地退化的对策
18·4·3防治土地严重退化的具体策略
18·5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冻土退化、冰雪灾害和山地灾害对西部发展的影响
提要
19·1冻土退化的影响
19·1·1冻土退化对工程建筑稳定性的影响及工程设计原则
19·1·2冻土退化对草场退化及土地沙化的影响
19·1·3冻土退化对地下水和森林的影响
19·2冰雪灾害
19·2·1牧区雪灾分布、危害与防治对策
19·2·2雪崩分布、危害与防治对策
19·2·3风吹雪的分布、危害与防治措施
19·2·4冰湖溃决洪水
19·2·5黄河凌汛
19·3山地灾害对西部经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19·3·1对城镇与工矿建设的影响
19·3·2对交通与生命线工程建设的影响
19·3·3对水利工程与能源基地建设的影响
19·3·4对土地利用与农田建设的影响
19·3·5对山区旅游开发的影响
19·3·6山地灾防的宏观对策
19·4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环境演变对西部人群健康的影响
提要
20·1西部地区人群的健康状况
20·1·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短
20·1·2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偏高
20·1·3人口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较高
20·1·4死因构成表现出发展中国家的死因模式
20·2生态环境异常与地方性疾病危害
20·2·1克山病与大骨节病
20·2·2地方性碘缺乏病
20·2·3地方性氟中毒
20·2·4地方性砷中毒
20·2·5风沙尘肺
20·2·6鼠疫
20·2·7高山病(高原病)
20·3气候、生态、环境变化对疾病可能影响的预测
20·3·1对环境硒及有关疾病的可能影响
20·3·2对环境碘和地方性碘缺乏病的可能影响
20·3·3对环境氟和地方性氟中毒的可能影响
20·3·4对风沙尘肺的可能影响
20·3·5对疫源地生态景观和鼠疫的可能影响
20·3·6对疟疾的可能影响
20·3·7重大工程建设对健康的可能影响
20·4防制地方性疾病的对策
20·4·1防制对策的现状与评估
20·4·2发展经济、改良生态环境与防治相结合的综合对策
20·5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 西部重大国民经济建设实施的影响评估
提要
21·1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21·1·1能源开发与输送工程建设
21·1·2交通建设
21·1·3水利建设
21·2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及其影响
21·2·1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与调整方向
21·2·2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21·2·3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业的先导作用
21·3生态环境建设的预期效果
21·3·1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
21·3·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21·3·3防沙治沙工程
21·3·4天然林保护工程
21·3·5草地生态建设
21·4实施西部开发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
21·4·1矿业开发要预防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1·4·2制订青藏高原工程环保系统措施
21·4·3大力引用国际先进科技,广泛应用气候能源资源,减轻生态负荷
21·4·4控制人口增长,加快城镇化发展
21·5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对策与建议
提要
22·1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2·1·1西部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2·1·2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症结与建设目标
22·2实现西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关键措施
22·2·1开发利用气候、云水资源
22·2·2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22·2·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水土流失
22·2·4防治土地荒漠化,减缓沙尘暴影响
22·2·5因地制宜地开展退耕还林(草)与还湖工作
22·2·6保护西部生物多样性
22·2·7保护西部生态环境
22·2·8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22·2·9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施必要的生态移民工程
22·2·10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科技攻关
22·3重点生态区生态环境治理建议
22·3·1黄土高原
22·3·2草原区
22·3·3西北干旱区
22·3·4西南喀斯特地区
22·3·5青藏高原
22·4加强重点经济区和经济带建设
22·4·1西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
22·4·2长江上游经济带
22·4·3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带
22·5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卷 名词解释
第三卷 作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