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浏览历史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 书号:
    作者:
  • 外文书名:
  • 装帧:
    开本:
  • 页数:0
    字数:535000
    语种: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 所属分类:K90 地理学
  • 定价: ¥0.00元
    售价: ¥0.00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缺货,请选择其他介质图书!
  • 商品总价:

内容介绍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和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系四个单位的十位同志合作编写。书中主要论述从远古到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古代自然地理知识的发展史。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概论,主要探讨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的阶段和特点。第二章至第十章是关于自然地理知识如地形、气候、陆地水文、生物地理、土壤地理、海洋地理发展情况的研究,以及测量与制图、地方志的发展概况与地理价值、边疆与域外地理的考察研究等。
本书资料比较丰富,文字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科学水平。可供科学工作者,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的史地师生和广大干部、青年阅读参考。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前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地理知识的产生(原始社会时期,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前)
    第二节 地理知识的迅速积累(奴隶社会时期,夏至春秋战国,公元前二十一至前三世纪)
    (一)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积累了天气、物候、水文和土壤地理知识
    (二)由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发展了地图知识
    (三)由于地理视野的扩大出现了区域地理著作和对山岳、水系的专门研究
    (四)散见于其他各种著作中的地理知识
    (五)天命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理知识形成为一门学科(封建社会前期,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五至公元六世纪)
    (一)地理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
    (二)地理知识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地图和水系研究取得的优异成就
    (四)域外地理知识的增长
    (五)制天命和天人相分的光辉思想
    第四节 地理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得到较大发展(封建社会中期,隋至元,公元六至十四世纪)
    (一)野外考察促进了地理知识的发展
    (二)罗盘针的使用和实际观测记录
    (三)宋代地图的应用和普及
    (四)图经、地方志和沿革地理著作的发展
    (五)元代东西方旅行往来的兴盛
    (六)因地制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节 近代地理学的滥觞(封建社会后期,明至鸦片战争,公元十四至十九世纪)
    (一)郑和等人的远航与海洋地理知识的发展
    (二)近代地理学的滥觞
    (三)西方地理知识的传入
    (四)风水说的盛行和对它的批判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形
    第一节 地形分类知识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地形知识的发展
    第三节 对构造地形的认识
    (一)火山地形的记述
    (二)地震断裂地形的记录
    (三)地壳升降运动所成的地形
    (四)岩石地形的记录
    第四节 对流水地形的认识
    (一)对洪流造成山崩的记述
    (二)河流侵蚀地形的记述
    (三)河流堆积地形的记述
    (四)孙兰的流水地形发育理论
    第五节 对岩溶地形的认识
    (一)对地下岩溶地形的研究
    (二)对地表岩溶地形的研究
    第六节 对海岸地形的认识
    第七节 对沙漠地形的认识
    第八节 对高山冰川地形的认识
    第三章 气候
    第一节 总论
    (一)我国气候概念的由来
    (二)气候认识史的分期
    (三)研究中国古代气候学史的文献资料
    第二节 物候的历史
    (一)我国早期的物候概念
    (二)北魏物候历的特点
    (三)唐宋后物候历的变化
    (四)物候反常的问题
    (五)农事历与物候的结合
    第三节 季节的历史
    (一)四季的划分
    (二)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第四节 对冷热和风雨等气候特征的认识
    (一)古代对气温年变化的认识
    (二)梅雨和时雨
    (三)季风、信风和暴日
    (四)台风
    第五节 对历史气候变化的认识
    第六节 地理条件和气候
    (一)南热北冷的古代理论
    (二)古代全国气候区划
    (三)各地季节迟早的环流原因和地形原因
    (四)对全国各地区气候特点的认识
    (五)物候的南北差异和地势差异
    (六)日火下降旸气上升图
    第七节 古代气象仪器
    (一)风向器
    (二)测湿器和测温器
    (三)雨情报告和原始雨量器
    (四)关于朝鲜发现的乾隆时雨量器的探讨
    第四章 陆地水文地理
    第一节 水体和水质的分类与命名
    (一)发展概述
    (二)分类方法与命名
    第二节 水系分布的记载和论述
    (一)水系分布的记述
    (二)水系演变的探索
    第三节 江河之源的勘探和记述
    (一)长江源的勘探和记述
    (二)黄河源的勘探和记述
    第四节 河湖水汛的观测研究
    (一)对河湖汛期的认识
    (二)水位、流速及流量的观测计算
    (三)对制约水汛因素的认识
    (四)洪水预报及其他
    第五节 河湖泥沙和水化学的观测研究
    (一)河湖泥沙的观测研究
    (二)河湖泉源水化学的观测研究
    第五章 生物地理
    第一节 植物地理
    (一)古代对植物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
    (二)有关植物地理分布的知识
    第二节 动物地理
    (一)古代对动物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
    (二)有关动物地理分布的记述
    第三节 古代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第六章 土壤地理
    第一节 我国古代对土壤性质和土壤分类的认识
    (一)“土”、“壤”、“土壤”这三个名称的演变
    (二)对土壤性质的认识
    (三)土壤分类
    第二节 我国古代对土壤与地理环境条件的认识
    (一)土壤与地貌
    (二)土壤与生物
    (三)土壤与水
    (四)土壤与温度
    (五)土壤的地理分布
    第三节 我国古代在土壤利用、改良和保护方面的成就
    (一)合理利用土壤和改良土壤的理论
    (二)人工改良土壤的成就
    (三)土壤侵蚀的防治
    第七章 海洋地理
    第一节 海洋地貌探索
    (一)海陆大势
    (二)地貌探索
    (三)水路簿、针经和海图
    (四)海区
    第二节 海洋气候知识
    (一)海洋风暴预报
    (二)航海中对季风的利用
    第三节 潮汐学成就
    (一)潮灾防止和潮汐利用
    (二)验潮和潮汐表
    (三)潮汐成因理论
    (四)暴涨潮理论
    第四节 海洋生物地理知识
    (一)生物资源的开发
    (二)生态习性
    (三)区系和分布
    第八章 测量与制图
    第一节 原始地图的出现
    第二节 传统制图理论的创立
    (一)汉代和汉以前的测量
    (二)古代地图的发展
    (三)裴秀与制图六体
    第三节 传统制图学的继续发展
    (一)隋唐时代的测量
    (二)隋唐时代的地图
    (三)宋代的测量
    (四)宋代的地图
    (五)元代的纬度测量
    (六)元代的地图
    第四节 传统制图学的后期
    (一)明代的纬度测量
    (二)“杨图”与“广舆图”
    (三)海图
    第五节 地图测绘进入了近代制图学时期
    (一)康熙乾隆时期的经纬度测量
    (二)清代中期以前的地图
    第六节 传教士对我国地图测绘事业的贡献与影响
    第九章 方志的发展概况与地理价值
    第一节 方志的发展概况
    (一)全国性区域志(公元前四至公元一世纪)
    (二)地记(公元一至六世纪)
    (三)图经(公元六至十二世纪)
    (四)地方志(公元十二至十九世纪)
    第二节 方志的地理价值
    (一)区域自然地理资料
    (二)自然灾害资料
    (三)自然资源资料
    (四)人口地理资料
    第十章 边疆和域外地理的考察研究
    第一节 汉代以前
    第二节 两汉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
    第四节 隋唐五代
    第五节 两宋
    第六节 元代
    第七节 明代
    第八节 清代(鸦片战争以前)
    书名索引
    人名索引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