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自默顿以来得到迅速发展。本书从创新的角度出发研究科学社会学体系。第一,梳理和概括了科学社会学的方法论。第二,运用语境分析方法探讨了科学的维度,建立了广义语境模型,分析并论述了科学的语境结构、科学知识产生的机制、科学的社会运行等。第三,论述了国家创新体系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重点分析了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其特点和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第四,探讨了科学活动和医疗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及其管理,尤其是探讨了科学利益冲突的内涵、类型与根源,医疗利益冲突的道德判断以及医患利益冲突的两难困境。第五,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观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指出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理论保证。
本书是一本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性教材,适合社会学、哲学及理工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也可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的读物。
样章试读
目录
- 总序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社会学
第二节 科学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语境概念的认识论提升与方法论扩张
第四节 本书的结构与内容
推荐读物
第一章 科学社会学的方法论
第一节 科学内在主义方法
一、结构-功能分析方法
二、计量分析方法
三、多变量分析
第二节 科学外在主义方法
一、社会实践方法
二、历史背景分析方法
三、社会学主义方法
四、文化分析方法
第三节 科学语境主义方法
一、人类学方法
二、系统模型方法
三、功能-结构分析方法
四、社会修辞学方法
五、行动者-网络方法
六、实在论的建构主义方法
第二章 科学的多维性与广义语境模型
第一节 科学的维度及其特征
第二节 科学不同维度的深层意义
一、社会性:科学实践的最终归宿
二、历史性:科学思想的传承过程
三、文化性:科学人文精神的体现
四、语言性:科学理论的表征方式
五、认知性:科学思维过程的展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型评价
一、研究方法评价
二、研究模式评价
第四节 研究模式的语境重建
第三章 社会语境与科学知识的形成
第一节 科学的社会语境结构
一、科学的整体语境结构
二、科学的认知语境结构
三、科学的知识语境结构
四、科学的社会语境结构
五、科学环境的语境结构
第二节 社会语境的性质与功能
一、社会语境的性质
二、社会语境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三节 不同时期科学知识形成的机制
一、前科学时期科学知识产生的机制
二、小科学时期科学知识产生的机制
三、中科学时期科学知识产生的机制
四、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的机制
第四节 不同科学语境的运行机制
一、社会语境的运行机制
二、历史语境的运行机制
三、文化语境的运行机制
四、语言语境的运行机制
五、认知语境的运行机制
第五节 社会思想运动与科学的发展
一、文艺复兴的表现形式
二、意大利人文主义对科学的影响
三、英国人文主义化的经验主义对科学的影响
四、法国启蒙运动对科学的影响
五、德国宗教改革对科学的影响
六、美国自然权利哲学和实用主义对科学的影响
七、中国新文化运动对科学的影响
八、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科学的影响
九、结束语
第六节 科技的生产语境化与社会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需要
二、生产力与科技社会语境化的过程
三、科技化生产力思想对知识经济的意义
四、科学教育与生产力的提升
第四章 社会语境与科学中心转移
第一节 社会革命与科学革命的互动
一、社会语境的新结构
二、文艺革命:科学革命的启蒙
三、哲学革命:科学革命的先导
四、教育革命:科学革命的基础
五、政治革命:科学革命的动力
六、技术革命:科学革命的奠基与继续
七、经济繁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准备及结果
八、社会语境运动:科学中心转移的整体效应
第二节 学科中心与科学中心的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二、数学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比较
三、物理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比较
四、化学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比较
五、天文学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比较
六、地学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比较
七、生物学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比较
八、农学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比较
九、医学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比较
十、结论
第三节 社会语境与德国科学的发展
一、德国科学发展的历史分布
二、德国科学占全世界的比例
三、德国科学中心与其他科学中心比较
四、德国社会语境对科学的影响
第四节 社会语境与“李约瑟难题”
一、李约瑟难题是一个问题集
二、李约瑟难题表述的是一个历史事实
三、李约瑟难题蕴涵的理论问题
四、从社会语境看李约瑟难题
第五章 国家创新体系与科学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与结构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
第三节 国家创新体系的功能与作用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功能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
第四节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其特点
一、政府
二、企业
三、大学
四、新的创新环境
五、美国国家构建创新体系的经验与特点
第五节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
一、中国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趋势
三、实现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途径和手段
四、建设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议与设想
第六节 中国台湾的科技决策与推动系统
一、“科导会”的导向与咨询作用
二、“国科会”的决策与推动作用
三、“行政院”的统摄与调控作用
第六章 科学、医疗利益冲突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科学利益冲突的内涵、类型与根源
一、利益冲突的内涵
二、利益冲突的语义学解释
三、利益冲突的基本类型
四、个人获利与利益冲突的根源
五、研究者偏见与利益冲突的工具
六、利益冲突的社会控制
第二节 医疗利益冲突与道德判断
一、利益冲突的经济学解释及其缺陷
二、医疗利益冲突的道德判断
三、医疗利益冲突的不同情况分析
四、结束语
第三节 医患利益冲突与两难困境
一、“利益冲突”含义的再分析
二、利益冲突与两难困境
三、医生的社会角色与两难困境
四、利益冲突与无察觉两难困境
五、正当利益相冲突与可接受自我关注
六、结束语
第四节 医患利益冲突的结构与维度
一、医患利益冲突的结构
二、医患利益冲突的维度
第五节 医患利益冲突的管理与对策
一、医疗人员的基本责任约束
二、医患利益冲突的规则管理
三、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与社会发展观
第一节 马克思的科技与社会生产观
一、“生产力里面当然也包括科学在内”
二、“科学力量只有通过机械的运用才能被占有”
三、“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
四、“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
第二节 恩格斯的科技与社会革命观
一、“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二、“科学与哲学的结合是唯物主义,与实践的结合是社会革命”
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四、“理论自然科学把自己的自然观尽可能地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五、“思维的实际应用于经验领域”
第三节 列宁的科技与现代化建设观
一、“技术进步必然引起生产的各部分专业化、社会化”
二、“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
三、“自然科学家就应该做一个现代的唯物主义者”
第四节 毛泽东的科技与社会发展观
一、“万物皆有道,自然最和平”
二、“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
三、“马克思主义包含自然科学”
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五、“洋葱还有更深的一层吗?”
六、“必须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五节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观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
三、“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
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五、“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六节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观
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四、“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五、“促进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第七节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前提
二、“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观念保证
三、“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
四、“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第八章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背景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评价标准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及其控制
一、环境问题的四个发展阶段
二、当代全球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三、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与环境管理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观点
一、经济发展观
二、回归自然观
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四、社会发展观
五、生态发展观
六、环境伦理观
七、社会系统观
八、绿色发展观
第五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六节 可持续发展的持续——绿色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