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通过对人口控制中的焦点问题辨析,论述了我国面临的出生高峰的特征及对策,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课题成果。书中简要回顾了我国第一、二次人口出生高峰,并根据中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和1988年中国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等全国性调查资料,分别对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育状况与潜在出生趋势做了具体分类比较分析,深层次地揭示了全国面临的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的特征,尤其是对国内外关于我国80年代以来有关人口控制的若干主要学术观点与结论,著者不仅提出了质疑而且还提出了与之截然不同的独到见解和科学论证。这无论是对理论研究工作者、决策者还是实际工作者都能起到解放思想、启迪思路、审视过去、把握现在和预测未来的积极作用。
目录
- 引言
一、出生高峰与出生高峰划分
1.出生高峰
2.三次人口出生高峰的划分根据
3.计划生育控制下不会复制出未来的新出生高峰
4.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
5.1959—1961年困难时期人口自然变动
6.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
二、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前的十年婚育变动
1.前五年与后五年令人吃惊的妇女初婚构成比变动差异
2.1976—1980年与1981—1985年的前后两个五年人口自然变动明显差异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正确认识计划生育、指导人口控制的指南
四、我国面临的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特征
1.出生高峰持续时间长特征
2.女性初婚构成比现状特征
3.初始生育年龄段生育率的控制与反弹特征
4.总和生育率与孩次构成比变动的矛盾性特征
5.育龄妇女数变动特征
(1)育龄妇女总数在四个五年期间及其历年的详细变动
(2)全国生育旺盛及较旺盛年龄段生育率与妇女数构成变动特征
6.1986—2000年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三个分年龄段历年妇女数基数比变动分类
第一类地区:沪、京、津、辽、浙二省三市1986—2000年三个分年龄段妇女数基数比历年变动
第二类地区:冀、吉、粤(含海南)、鲁四省1986—2000年三个分年龄段妇女数基数比历年变动
第三类地区:黑、晋、内蒙、陕四省(自治区)1986—2000年三个分年龄段妇女数基数比历年变动
第四类地区:苏、鄂、湘三省1986—2000年三个分年龄段妇女数基数比历年变动
第五类地区:闽、桂、藏三省(自治区)1986—2000年三个分年龄段妇女数基数比历年变动
第六类地区:豫、宁、赣、青、滇、新六省(自治区)1986—2000年三个分年龄段妇女数基数比历年变动
第七类地区:甘、川、皖、黔四省1986—2000年三个分年龄段妇女数基数比历年变动
五、滑坡与抑制滑坡的80年代
1.生育模式变动与人口增长控制
2.80年代全国历年人口规模与自然变动指标的基本估计
(1)生育水平起点不同的两个十年不具有可比性
(2)80年代全国历年人口规模与自然变动指标的估计
3.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结果与推算结果的基本评估
4.80年代人口控制中的焦点问题剖析
(1)生育度量指标在80年代人口控制评估中的矛盾现象
(2)表征妇女终身平均生育水平的假定指标概念与特点
(3)70年代“晚、稀、少”计划生育方针控制下的主要五大之最
(4)急于求成对人口控制产生的负效应
(5)1983—1985年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下降的内因探析
(6)80年代中的1980年与1985年两个总和生育率最低值形成之因
(7)生育水平相对“稳定”、出生率相对回升的1986—1990年
六、80年代生育水平比较分析
七、生育政策与人口增长控制
1.生育政策与实际执行情况的差异
2.紧缩生育政策与人口控制从严并非呈正相关效果
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刻反思、推陈出新
1.完善生育政策是对还是错
2.我国生育水平下降难度在更替生育水平以下的1.8左右为最大
3.总和生育率:1980年的2.28与11985年的2.17的质性差异
4.1981—1982年出生率回升的主要归因不是初婚变动
5.一孩比例提高、多孩比例下降不是80年代生育水平下降的标志
九、正确认识人口增长控制计划
1.怎么认识人口增长控制计划与计划完成情况
2.怎么认识人口增长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
十、人口增长控制对策
1.各级党委政府第一把手必须亲自抓、负总责
2.提倡晚婚推行晚育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到位、异曲同工
4.靠计划生育科学管理
(1)计划生育基础信息的科学管理
(2)宏观与微观人口增长控制计划指标的科学管理
(3)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科学管理
(4)乡级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站的科学管理
(5)计划生育职能部门的科学管理
(6)计划生育科学管理中的统分结合、分层综合治理
5.要抓住当前的机遇敢试敢闯
重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