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哲学是生命科学与科学哲学交融的新兴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科学的理论本质与方法特征、科学哲学对生命科学的解读方式以及生命的本质和价值。生命科学哲学是当代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促进生命科学实现新的理论大综合,并在对生命真谛的认识中寻求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前言
绪论 谱写生命科学与科学哲学交融辉映的新篇章 1
0.1 本书编著者与读者的虚拟对话——全书导读 1
0.2 生命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内涵和理论目标 3
0.2.1 生命科学哲学的外部规定性 3
0.2.2 生命科学哲学的内部规定性 4
0.2.3 生命科学哲学的理论目标 5
0.3 生命科学哲学的价值 5
0.4 生命科学哲学的研究与学习方法 6
0.4.1 当代生命科学的研究途径 6
0.4.2 生命科学哲学的学习方法 7
本章小结 7
思考题 7
上篇 生命科学论
第1章 生命科学的起源 10
1.1 生命科学起源的基础传统 10
1.1.1 “生物学”一词的来源 10
1.1.2 生物学来源的四个传统 11
1.1.3 生物学与生物学哲学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发展中同源共生 13
1.1.4 四大基础之间的融会与整合 20
1.1.5 在知识和观念的传承与分化中神秘传统与经验传统分离,思辨传统与实证传统分离(医学—生理学成为科学):盖伦—维萨留斯—塞尔维特—法布里修斯—哈维 24
1.1.6 在实证的知识传统中“博物学传统”与“医学—生理学传统”并协组合——生物学(科学形态)的诞生 27
1.2 生命科学的问题与领域以及学科特征 27
1.2.1 生命科学的3个基本问题 27
1.2.2 生命科学的交叉领域 29
本章小结 30
思考题 31
第2章 生命科学的演化 32
2.1 博物学形态的生物学 32
2.1.1 传统形态学研究的目标模式 32
2.1.2 传统形态学研究的局限性 33
2.1.3 传统形态学模式的问题与缺陷 35
2.1.4 生物学博物学形态的突破 36
2.2 实验形态的生物科学 36
2.2.1 实验形态的生物科学发端于生理学 36
2.2.2 实验胚胎学的兴起 38
2.2.3 细胞学说的发展 41
2.2.4 实验水平上的遗传学研究 42
2.3 分子水平的生命科学 44
2.3.1 引言 44
2.3.2 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45
2.3.3 分子生物学的由来 46
2.3.4 分子生物学产生过程中的关键性事件 46
2.3.5 来自分子生物学的生命科学哲学问题与启示 54
2.4 走向生命科学新的微观与宏观的理论大综合 59
2.4.1 走向遗传-发育-进化相统一的演化生命科学 59
2.4.2 在现代神经生物学和脑科学平台上关注“生命——人的思维、意识和目的性”问题的整合 61
2.4.3 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博物学——生物多样性研究 67
2.4.4 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及其形成原因 69
2.4.5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哲学内容和意义 70
本章小结 70
思考题 71
第3章 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的关系 72
3.1 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的协进化 72
3.1.1 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的初始理念同源于亚里士多德 72
3.1.2 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的科学形态共同奠基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73
3.1.3 物理学(天文)领域中哥白尼(Copernicus,1473-1543)的“日心地动说”与生物学(医学-生理)领域中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的“血液循环理论”并驾齐驱,互相呼应 73
3.1.4 生命科学(显微镜)与物理科学(天文望远镜)在光学仪器平台上的协进化 74
3.1.5 化学领域的革命与进步成为揭示生命本质的基础 74
3.1.6 在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发现过程中的携手并行 75
3.1.7 自然科学整体突破“自然界绝对不变”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在突破“自然界绝对不变”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协进化) 76
3.1.8 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协进化的里程碑——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77
3.1.9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后基因组计划中的协同 78
3.2 物理科学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影响 79
3.2.1 物理科学提供了生命科学的背景框架 79
3.2.2 物理科学提供了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框架 80
3.2.3 物理科学提供了追求精确性的传统 80
3.2.4 推动生命科学由观察科学向实验科学的转型 80
3.2.5 推动生命科学由现象性描述走向本质性解释 81
3.2.6 物理学家对生命科学发展的贡献 82
3.2.7 “互补论”——来自物理学家的生物学思想方法论 83
3.2.8 《生命是什么?》——来自物理学家的进军号召 84
3.2.9 来自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支撑 85
3.3 生命科学的自主性 86
3.3.1 生命和无生命的区别 86
3.3.2 生物学领域内部发展的非均一性 88
3.3.3 生物学的完型性质与开放特征 89
3.3.4 生命科学概念与物理科学概念的区别 89
3.3.5 生命科学家论生命科学的自主性 90
3.3.6 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学的理解是一种“可使用”的理解 92
3.4 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的同一与差别 92
3.4.1 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同一与差别 92
3.4.2 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在研究纲领上的同一与差别 94
3.4.3 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同一与差别 94
3.4.4 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在科学理论的起源与演化上的同一与差别 94
3.4.5 在科学理论与方法之间的交互渗透与互补性 94
3.4.6 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在科学规律表现形式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95
3.5 走向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框架下的并协论 95
3.5.1 走向生命科学哲学的探索性理论框架 95
3.5.2 复杂性—复杂系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96
3.5.3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框架下的并协论 97
本章小结 98
思考题 98
中篇 生命科学哲学形态论
第4章 生命科学哲学的奠基:达尔文主义 100
4.1 达尔文主义的生物学哲学及其意义 100
4.1.1 生命科学哲学奠基的标志——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100
4.1.2 生物学哲学意义上的达尔文主义 101
4.1.3 达尔文主义的挑战 102
4.1.4 达尔文主义生物哲学的革新思想 102
4.2 达尔文主义生物进化论的起源 103
4.2.1 达尔文主义生物进化论的思想传统 103
4.2.2 查尔斯·达尔文的科学生涯简介 104
4.2.3 《物种起源》一书的逻辑层次与主要内容 107
4.2.4 达尔文进化学说与其他理论的异同 110
4.2.5 达尔文著作中的科学和哲学思想方法 112
4.2.6 达尔文主义奠定了生命科学哲学的理论框架 115
4.3 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挑战与达尔文以后的进化理论的发展 115
4.3.1 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挑战 115
4.3.2 关于进化论争论的主题 118
4.3.3 对达尔文学说的挑战的分析 119
4.3.4 达尔文学说经历的修正 121
本章小结 122
思考题 123
第5章 生命科学哲学的历史形态与当代论域 124
5.1 生物学哲学的历史形态 124
5.1.1 生物学史上的基本问题和有关理论学说的哲学观念形态 124
5.1.2 生物学理论思想发展的历史 126
5.2 生命科学哲学的当代论域 132
5.2.1 生命科学哲学在当代的兴起 132
5.2.2 生命科学哲学能否成立的判断标准 138
5.2.3 当代生命科学哲学的两大派别 139
5.2.4 生命科学哲学当前争论的主要问题 143
5.3 生命科学哲学在中国 147
5.3.1 生物学哲学思想在我国传播的开端 147
5.3.2 建国以后生物学哲学思想的研究 147
5.3.3 我国生命科学哲学研究的理论领域 148
5.3.4 我国生命科学哲学研究的理论特色 154
本章小结 155
思考题 156
第6章 生命科学哲学的代表性理论形态 157
6.1 迈尔的生物学哲学 157
6.1.1 迈尔简介 157
6.1.2 迈尔在生物学领域中的成就 158
6.1.3 迈尔对进化生物学的贡献 160
6.1.4 迈尔的《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161
6.1.5 E.迈尔的生物学哲学理念 165
6.2 赫尔的生物学哲学 170
6.2.1 赫尔简介 170
6.2.2 赫尔对生物学哲学的理论贡献 171
6.2.3 赫尔生物学哲学的特点 185
本章小结 186
思考题 186
下篇 生命意识形态论
第7章 生命意识的科学形态与哲学思维方式 188
7.1 物理科学思维模式下的生命特征 188
7.1.1 机械论的生命观——“动物是机器”与“人是机器” 188
7.1.2 生命的“负熵”特征 189
7.1.3 艾根(M.Ei-en)论生命的标准 190
7.1.4 罗辽复先生论生命 190
7.1.5 生命的信息定义 194
7.2 生命科学思维模式下的生命特征 195
7.2.1 生命的属性和特征 195
7.2.2 张昀先生的定义 198
7.2.3 雅克·莫诺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对生命特征的定义 203
7.2.4 迈尔主张的生命性质列表 203
7.2.5 几种“根本性质”定义 203
7.2.6 生命科学定义的困难 208
7.3 系统科学思维模式下的生命本质 209
7.3.1 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论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 209
7.3.2 贝塔朗菲给有机体提出的定义 210
7.3.3 法默(J.DoyneFarmer)和白林(Alettad'ABelin)曾经列举了下列一组性质作为生命共有的典型特征 210
7.3.4 协同学角度提出的生命定义 211
7.4 生命的哲学观 211
7.4.1 把握生命特征的哲学方法 212
7.4.2 生命的科学定义与哲学定义的区别 212
7.5 生命是存在与非存在的矛盾集合体 213
7.5.1 矛盾运动的生命观 213
7.5.2 生命是多层次的矛盾集合体 214
7.5.3 循环与转化的生命观:万物生生不息 215
本章小结 218
思考题 219
第8章 生物世界与人类社会关系的伦理学 220
8.1 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 220
8.1.1 生物界中的竞争与协同 220
8.1.2 人类社会中的“分工与协同” 221
8.1.3 由动物群体向人类社会过渡和转化过程中的关键性相变 222
8.2 生物进化与人类道德的由来 225
8.2.1 达尔文的进化伦理观 225
8.2.2 赫胥黎宇宙进化论中的伦理思想 229
8.2.3 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伦理思想 232
8.2.4 进化论的伦理学小结 235
8.3 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 236
8.3.1 阿尔伯特·施韦泽 236
8.3.2 敬畏生命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37
8.3.3 敬畏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内涵 237
8.3.4 所有生命平等的伦理学论证 238
8.3.5 所有生物在苦乐感受力上平等 238
8.3.6 每种生命都有同样的价值 239
8.4 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困惑与出路探索 240
8.4.1 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走进伦理学研究的视野 240
8.4.2 从环境伦理学走向生态伦理学 242
8.4.3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理论视角 243
8.4.4 人类社会生态大系统的内在统一 245
8.4.5 探索新的理论途径——人的主体性与内在价值的升华 246
本章小结 252
思考题 252
第9章 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在当代的结合:关注人类生命的价值 253
9.1 当代生命科学哲学的重要理论形态——生命伦理学 253
9.1.1 生命伦理学在现代的兴起 253
9.1.2 生命伦理学的学科特点和主要内容 254
9.1.3 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255
9.1.4 生命伦理学当前面对的医学和生命科学前沿领域 256
9.1.5 生命伦理学前沿性争议一瞥 258
9.2 正视死亡与珍惜生命 263
9.2.1 正视死亡是珍惜生命的前提 263
9.2.2 临终关怀 266
9.3 人类生命的艺术化方式与科学技术化方式 267
9.3.1 人类的艺术化生存方式 267
9.3.2 人类的技术化生存方式——人工生命 272
9.3.3 数字技术与人的全面发展 274
9.3.4 生物技术及其安全性争议 278
9.4 人的社会价值与人格尊严 284
9.4.1 人的生命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为基础的多样性统一 284
9.4.2 医学道德中的生命神圣论 286
9.4.3 功利主义生命观——生命质量论 286
9.4.4 生命价值论 287
9.4.5 人的尊严 288
本章小结 290
思考题 290
结束语 在对生命真谛的认识中寻求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291
参考文献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