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农业科学 > 畜牧/狩猎/蚕/蜂 > 兽医微生物学(译)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兽医微生物学(译)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兽医微生物学(译)
  • 书号:9787030190208
    作者:(美)赫什(Hirsh,D. C.)等
  • 外文书名:
  • 装帧:平装
    开本:16
  • 页数:752
    字数:1114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6-01
  • 所属分类:S85 动物医学(兽医学)
  • 定价: ¥180.00元
    售价: ¥142.20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是经典著作《兽医微生物学》的第二版(第一版于1999年出版),阐述了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详细介绍了细菌和真菌、病毒的病原、流行病学、致病机制、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全书分为导言、细菌和真菌、病毒和临床应用4部分,共74章。本书注重经典理论与新的进展、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内容翔实、实用性强。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篇 导言
    第1章 寄生病和致病性 3
    1.1 宿主-寄生关系的一些特征 3
    1.2 致病性的标准——Koch原理 4
    1.3 感染性疾病发生的要素 4
    1.4 致病作用 5
    1.4.1 直接损伤 5
    1.4.2 免疫介导的损伤 6
    第2章 对于传染性微生物的免疫反应 7
    2.1 先天性免疫 7
    2.1.1 解剖特征、生理过程和正常菌群 7
    2.1.2 先天性防卫的细胞反应 8
    2.2 获得性免疫 12
    2.2.1 免疫反应的产生 12
    2.2.2 抗原呈递 12
    2.2.3 效应功能 13
    2.2.4 体液免疫(抗体反应)13
    2.2.5 抗体的效应功能 14
    2.2.6 细胞介导的免疫 15
    2.2.7 激活的巨噬细胞杀死兼性寄生的细胞间细菌 15
    2.2.8 细胞毒性T细胞杀死病毒感染的细胞 16
    2.2.9 效应细胞能够应用抗体结合祀细胞 17
    2.3 对于传染性微生物的免疫反应的估价 17
    2.3.1 基于抗体的血清学 17
    2.3.2 基于细胞介导免疫的诊断 18
    第3章 实验室诊断 19
    3.1 细菌和真菌 19
    3.1.1 样本采集 19
    3.1.2 样本运输 19
    3.1.3 传染性微生物的实证 20
    3.2 病毒 22
    3.2.1 —般性考虑 22
    3.2.2 从临床样本分离病毒 27
    3.2.3 临床样本的病毒或病毒抗原的鉴定 29
    3.2.4 病毒的血清学检查 31
    第4章 抗微生物化学治疗 34
    4.1 抗微生物药物的分类 34
    4.2 抗微生物药物的作用机制 35
    4.2.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36
    4.2.2 细胞膜功能的损伤 40
    4.2.3 核酸功能的抑制 41
    4.2.4 蛋白质合成的抑制 44
    4.3 抗微生物易感性和药物剂量预测 48
    4.3.1 抗微生物易感性测试 48
    4.3.2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药物动力学特性 50
    4.3.3 影响药物组织浓度的因素 50
    4.4 抗细菌药物组合的应用 52
    4.5 对抗细菌药物的抗性 52
    4.5.1 组成性抗性 53
    4.5.2 获得性抗性 53
    4.5.3 抗微生物药物抗性的临床重要性 54
    4.5.4 宿主获得性抗性感染 56
    4.6 动物病原的抗菌药物抗性的公共卫生方面 56
    4.6.1 抗菌药物抗性的控制 57
    4.7 抗真菌化学治疗 57
    4.7.1 局部使用的抗真菌试剂 57
    4.7.2 全身应用的抗真菌试剂 57
    4.8 抗病毒化学治疗 59
    4.8.1 抗病毒药物 59
    第5章 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策略和滥用的分支 60
    5.1 合理使用的策略 60
    5.1.1 是否存在传染性微生物?60
    5.1.2 所使用的最好的抗微生物药物是什么?61
    5.2 抗菌药物滥用的分支 62
    5.2.1 抗性 62
    5.2.2 风险 63
    5.2.3 对于其他因素的风险 64
    5.3 总结 65
    第6章 疫苗 66
    6.1 引言 66
    6.1.1 体液免疫 66
    6.1.2 细胞介导的免疫 66
    6.1.3 免疫反应的产生 66
    6.2 DNA疫苗 67
    6.3 佐剂 67
    6.4 病毒疫苗 67
    6.4.1 活的致弱病毒疫苗 69
    6.4.2 灭活的病毒疫苗 70
    6.5 类毒素、菌苗和细菌疫苗 72
    6.5.1 类毒素 72
    6.5.2 菌苗 73
    6.5.3 细菌疫苗 73
    第2篇 细菌和真菌
    第7章 肠杆菌科 77
    7.1 特征描述 77
    7.1.1 形态与染色 77
    7.1.2 细胞结构和组成 78
    7.1.3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78
    7.1.4 生长特性 79
    7.1.5 抗性 79
    7.1.6 变异 79
    7.2 实验室诊断 80
    7.2.1 形态和染色 80
    7.2.2 培养特性 80
    第8章 肠杆菌:埃希氏菌属 82
    8.1 特征描述 82
    8.1.1 细胞结构和组成 82
    8.1.2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82
    8.1.3 多种产物 85
    8.1.4 变异 85
    8.2 生态学 86
    8.2.1 细菌忙存和传播 86
    8.2.2 致病机制 86
    8.3 免疫学 90
    8.4 实验室诊断 91
    8.4.1 大肠杆菌产肠毒素株的鉴别 91
    8.4.2 引起肠集聚性疾病的株系的实证 92
    8.4.3 引起侵袭性疾病的菌株 92
    8.4.4 EPEC/EHEC株的实证 92
    8.4.5 水肿病菌株的鉴定 92
    8.5 治疗、控制和预防 92
    第9章 肠杆菌:沙门氏菌 94
    9.1 特征描述 94
    9.1.1 细胞结构和组成 94
    9.1.2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94
    9.2 生态学 96
    9.2.1 贮存 96
    9.2.2 传播 97
    9.2.3 致病性 97
    9.2.4 病型 98
    9.2.5 流行病学 99
    9.3 免疫 99
    9.4 实验室诊断 100
    9.5 治疗、控制和预防 100
    9.6 禽沙门氏菌病 101
    9.6.1 副伤寒 101
    9.6.2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 101
    9.6.3 禽伤寒 102
    9.6.4 禽亚利桑那病 102
    第10章 肠杆菌:耶尔森氏菌属 103
    10.1 特征描述 103
    10.1.1 形态和染色 103
    10.1.2 生长特性 103
    10.2 鼠疫耶尔森氏菌(鼠疫杆菌)103
    10.2.1 特征描述 103
    10.2.2 生态学 105
    10.2.3 免疫学 106
    10.2.4 实验室诊断 107
    10.2.5 治疗和控制 107
    10.3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 107
    10.3.1 特征描述 107
    10.3.2 生态学 108
    10.3.3 免疫学 109
    10.3.4 实验室诊断 109
    10.3.5 治疗和控制 110
    10.4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110
    10.4.1 特征描述 110
    10.4.2 生态学 111
    10.4.3 免疫学Ill
    10.4.4 实验室诊断Ill
    10.4.5 治疗和控制 112
    10.5 鲁氏耶尔森氏菌 112
    第11章 肠杆菌:志贺氏菌属 113
    11.1 特征描述 113
    11.1.1 细胞结构及组成 113
    11.1.2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113
    11.1.3 变异 115
    11.2 生态学 115
    11.2.1 贮存存宿主 115
    11.2.2 传播 115
    11.2.3 致病机制 115
    11.2.4 流行病学 116
    11.3 免疫学 116
    11.4 实验室诊断 116
    11.5 治疗、控制和预防 117
    第12章 巴氏杆菌科:巴氏杆菌属和曼氏杆菌属 118
    12.1 特征描述 119
    12.1.1 形态和染色 119
    12.1.2 结构和组成 119
    12.1.3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119
    12.1.4 生长特性 121
    12.1.5 抗性 121
    12.1.6 变异 121
    12.2 生态学 122
    12.2.1 贮存存 122
    12.2.2 传播 122
    12.2.3 致病机制 122
    12.2.4 病型 123
    12.2.5 流行病学 125
    12.3 免疫学 126
    12.3.1 免疫学基础 126
    12.3.2 人工免疫 126
    12.4 实验室诊断 126
    12.4.1 直接检查 126
    12.4.2 分离和鉴定 127
    12.5 治疗和控制 127
    12.6 鸭瘟立默氏菌 127
    12.6.1 特征描述 127
    12.6.2 生态学 128
    12.6.3 免疫方面 128
    12.6.4 实验室诊断 128
    12.6.5 治疗和控制 128
    12.7 美人鱼发光杆菌 128
    12.8 EF-4群(繁殖良好的发酵罐)129
    第13章 巴氏杆菌科:放线杆菌属 130
    13.1 特征描述 131
    13.1.1 形态与染色 131
    13.1.2 结构与组成 131
    13.1.3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131
    13.1.4 生长特性 133
    13.1.5 抗性 133
    13.1.6 变异 133
    13.2 生态学 133
    13.2.1 贮存存宿主 133
    13.2.2 传播 133
    13.2.3 致病机制 134
    13.2.4 病型 134
    13.2.5 流行病学 135
    13.3 免疫学 135
    13.4 实验室诊断 135
    13.5 治疗和控制 136
    第14章 巴氏杆菌科:嗜血菌属和嗜组织菌属 137
    14.1 特征描述 137
    14.1.1 形态和染色 137
    14.1.2 细胞组成和产物 137
    14.1.3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137
    14.1.4 生长特性 138
    14.1.5 生化活性 140
    14.1.6 抗性 140
    14.1.7 变异 140
    14.2 生态学 140
    14.2.1 贮存存 140
    14.2.2 传播 140
    14.2.3 致病机制 140
    14.2.4 病型 141
    14.2.5 流行病学 142
    14.3 免疫学 143
    14.4 实验室诊断 143
    14.5 治疗和控制 143
    14.6 鼻腔鸟杆菌 144
    第15章 博德特氏菌属 145
    15.1 特征描述 145
    15.1.1 形态与染色 145
    15.1.2 结构与组成 145
    15.1.3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146
    15.1.4 生长特性 149
    15.1.5 生化活性 149
    15.1.6 抗性 149
    15.1.7 变异 149
    15.2 生态学 150
    15.2.1 贮存存宿主 150
    15.2.2 传播 150
    15.2.3 致病机制 150
    15.2.4 病型 151
    15.2.5 流行病学 152
    15.3 免疫学 152
    15.3.1 病原因素 152
    15.3.2 保护性作用 152
    15.3.3 免疫程序 152
    15.4 实验室诊断 152
    15.5 治疗和控制 153
    第16章 布鲁氏菌属 154
    16.1 特征描述 154
    16.1.1 形态与染色 154
    16.1.2 细胞结构和组成 154
    16.1.3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155
    16.1.4 生长特性 155
    16.1.5 抗性 156
    16.1.6 差异性 156
    16.2 生态学 156
    16.2.1 动物性的和地理性的贮存宿主 156
    16.2.2 传播 157
    16.2.3 致病机制 157
    16.2.4 流行病学 159
    16.2.5 动物群纏染的特性 160
    16.3 免疫学 160
    16.3.1 致病性的免疫机制 160
    16.3.2 抗性和恢复的机制 161
    16.3.3 人工免疫 161
    16.4 实验室诊断 161
    16.4.1 样本 161
    16.4.2 直接检查 162
    16.4.3 分离 162
    16.4.4 鉴定 162
    16.4.5 免疫诊断 163
    16.4.6 非培养检查方法 164
    16.5 治疗 164
    16.6 控制和预防 164
    16.6.1 只是通过免疫进行控制 164
    16.6.2 伴随免疫的检测和屠宰 165
    16.6.3 没有免疫的检测和屠宰 165
    16.6.4 羊布鲁氏菌的控制方法 165
    16.6.5 犬布鲁氏菌病的控制方法 165
    第17章 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 166
    17.1 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 166
    17.1.1 特征描述 166
    17.1.2 生态学 167
    17.1.3 免疫学 168
    17.1.4 实验室诊断 168
    17.1.5 治疗与控制 169
    17.2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 169
    17.2.1 特征描述 169
    17.2.2 生态学 170
    17.2.3 免疫学 171
    17.2.4 实验室诊断 171
    17.2.5 治疗和控制 171
    第18章 土拉热弗朗西斯菌 172
    18.1 特征描述 172
    18.1.1 形态与染色 172
    18.1.2 细胞结构和组成 172
    18.1.3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172
    18.1.4 生长特性 173
    18.2 生态学 173
    18.2.1 贮存存 173
    18.2.2 传播 173
    18.2.3 致病机制 174
    18.2.4 流行病学 174
    18.3 免疫学 174
    18.4 实验室诊断 174
    18.5 治疗和控制 174
    第19章 摩拉菌属 175
    19.1 特征描述 175
    19.1.1 形态与染色 175
    19.1.2 结构和组成 176
    19.1.3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176
    19.1.4 生长特性 177
    19.1.5 生化活性 177
    19.1.6 抵抗力 177
    19.1.7 变异 178
    19.2 生态学 178
    19.2.1 分布 178
    19.2.2 传播 178
    19.2.3 致病机制 178
    19.2.4 病型和病理学 178
    19.2.5 流行病学 179
    19.3 免疫学 179
    19.4 实验室诊断 179
    19.5 治疗和控制 179
    第20章 假单胞菌属 180
    20.1 特征描述 180
    20.1.1 形态与染色 180
    20.1.2 结构与组成 180
    20.1.3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180
    20.1.4 生长特性 181
    20.2 生态学 181
    20.2.1 贮存存 181
    20.2.2 传播 182
    20.2.3 致病机制 182
    20.2.4 病型 182
    20.2.5 流行病学 182
    20.3 免疫学 182
    20.4 实验室诊断 183
    20.5 治疗和控制 183
    第21章 马生殖道泰勒氏菌 184
    21.1 马生殖道泰勒氏菌 184
    21.1.1 特征描述 184
    21.1.2 生态学 185
    21.1.3 免疫学 186
    21.1.4 实验室诊断 186
    21.1.5 治疗和控制 186
    21.2 驴生殖道泰勒菌 187
    第22章 螺旋-弯曲的微生物I:疏螺旋体属 188
    22.1 特征描述 188
    22.1.1 形态与染色 188
    22.1.2 细胞结构与组成 188
    22.1.3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188
    22.1.4 生长特性 189
    22.1.5 变异 189
    22.2 生态学 189
    22.2.11 贮存和传播 189
    22.2.2 致病机制 189
    22.3 动物螺旋体病 189
    22.3.1 鹅疏螺旋体 189
    22.3.2 色勒氏疏螺旋体 190
    22.4 莱姆螺旋体病 190
    22.4.1 分布和传播 190
    22.4.2 诊断 191
    22.5 治疗和控制 191
    22.6 免疫学 191
    22.7 人工免疫 191
    第23章 螺旋-弯曲的微生物II:短螺旋体属(蛇形螺旋体)192
    23.1 特征描述 192
    23.1.1 形态与染色 192
    23.1.2 细胞结构与组成 193
    23.1.3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193
    23.1.4 生长特性 193
    23.1.5 变异 194
    23.2 生态学 194
    23.2.1 贮存存和传播 194
    23.2.2 致病机制 194
    23.3 免疫学 195
    23.4 实验室诊断 195
    23.4.1 样本收集 195
    23.4.2 直接检査 195
    23.4.3 分离/检测 195
    23.4.4 鉴定 195
    23.5 治疗、控制和预防 196
    第24章 螺旋弯曲的微生物III:弯曲杆菌属、弓形菌属、内劳森菌属 197
    24.1 特征描述 197
    24.1.1 形态与染色 197
    24.1.2 细胞结构和组成 197
    24.2 弯曲杆菌属 197
    24.2.1 特征描述 198
    24.2.2 生态学 199
    24.2.3 免疫学 201
    24.2.4 实验室诊断 202
    24.2.5 治疗 203
    24.3 弓形菌属 204
    24.3.1 特征描述 204
    24.3.2 生态学 204
    24.3.3 免疫学 205
    24.3.4 实验室诊断 205
    24.3.5 治疗 205
    24.4 内劳森氏菌属 205
    24.4.1 特征描述 206
    24.4.2 生态学 206
    24.4.3 免疫学 207
    24.4.4 实验室诊断 207
    24.4.5 治疗 207
    第25章 螺旋-弯曲的微生物IV:螺旋杆菌胃肠道和肝的螺旋状微生物 208
    25.1 特征描述 209
    25.1.1 形态和染色 209
    25.1.2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210
    25.1.3 生长特性 211
    25.1.4 变异 211
    25.2 生态学 212
    25.2.1 贮存存 212
    25.2.2 传播 212
    25.2.3 致病机制 212
    25.2.4 病理学 212
    25.2.5 疾病特征 213
    25.2.6 人兽共患的可能性 215
    25.3 免疫学 215
    25.4 实验室诊断 216
    25.4.1 直接检査 216
    25.4.2 分离和鉴定 216
    25.4.3 分子生物学方法 216
    25.5 治疗与控制 217
    25.5.1 幽门螺杆菌 217
    25.5.2 其他螺杆菌 218
    第26章 螺旋弯曲的微生物V:钩端螺旋体 219
    26.1 特征描述 219
    26.1.1 形态和染色 219
    26.1.2 细胞结构和组成 220
    26.1.3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220
    26.1.4 生长特性 220
    26.1.5 生化反应 221
    26.1.6 抗性 221
    26.1.7 变异 221
    26.2 生态学 221
    26.2.1 贮存存 221
    26.2.2 传播 221
    26.2.3 致病机制 221
    26.2.4 病型 222
    26.2.5 流行病学 223
    26.3 免疫学 223
    26.3.1 免疫机制 223
    26.3.2 抵抗和恢复的机制 224
    26.3.3 人工免疫 224
    26.4 实验室诊断 224
    26.4.1 样本采集 224
    26.4.2 直接检査 225
    26.4.3 分离和鉴定 225
    26.4.4 血清学 225
    26.5 治疗和控制 225
    第27章 葡萄球菌属 227
    27.1 特征描述 227
    27.1.1 形态与染色 227
    27.1.2 结构和组成 228
    27.1.3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228
    27.1.4 生长特性 231
    27.1.5 生化特性 231
    27.1.6 抗性 231
    27.1.7 变异 231
    27.2 生态学 231
    27.2.1 贮存存 231
    27.2.2 传播 232
    27.2.3 致病机制 232
    27.2.4 病型 233
    27.2.5 流行病学 234
    27.3 免疫学 234
    27.3.1 恢复和抗性 235
    27.3.2 人工免疫 235
    27.4 实验室诊断 235
    27.4.1 样本采集 235
    27.4.2 直接检查 235
    27.4.3 分离和鉴定 235
    27.5 治疗和控制 235
    第28章 链球菌属和肠球菌属 237
    28.1 链球菌 237
    28.1.1 特征描述 238
    28.1.2 生态学 241
    28.1.3 免疫学 243
    28.1.4 实验室诊断 244
    28.1.5 治疗和控制 245
    28.2 肠球菌 245
    28.2.1 特征描述 246
    28.2.2 生态学 247
    28.2.3 实验室诊断 249
    28.2.4 治疗和控制 249
    28.3 营养缺陷菌属和颗粒链球菌属(营养变异链球菌)249
    第29章 隐秘杆菌属 251
    29.1 化脓隐秘杆菌 251
    29.1.1 特征描述 251
    29.1.2 生态学 253
    29.1.3 免疫学 254
    29.1.4 实验室诊断 254
    29.1.5 治疗和控制 254
    第30章 芽孢杆菌属 255
    30.1 炭疽芽孢杆菌 255
    30.1.1 特征描述 255
    30.1.2 生态学 258
    30.1.3 免疫学 260
    30.1.4 实验室诊断 260
    30.1.5 治疗、预防和控制 261
    30.2 蜡样芽孢杆菌 261
    第31章 棒状杆菌属 262
    31.1 伪结核棒状杆菌 262
    31.1.1 特征描述 262
    31.1.2 生态学 264
    31.1.3 免疫学 266
    31.1.4 实验室诊断 266
    31.1.5 治疗和控制 267
    31.2 肾群棒状杆菌 267
    31.2.1 特征描述 267
    31.2.2 生态学 268
    31.2.3 免疫学 269
    31.2.4 实验室诊断 269
    31.2.5 治疗和控制 270
    31.3 猪放线杆菌(真杆菌、棒状杆菌)270
    31.4 奥氏棒状杆菌 270
    第32章 丹毒丝菌属 271
    32.1 特征描述 271
    32.1.1 形态与染色 271
    32.1.2 结构和组成 271
    32.1.3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271
    32.1.4 生长特性 272
    32.1.5 抗性 272
    32.1.6 变异 272
    32.2 生态学 272
    32.2.1 贮存存 272
    32.2.2 传播 273
    32.2.3 致病机制 273
    32.2.4 病型 274
    32.2.5 流行病学 274
    32.3 免疫学 275
    32.3.1 致病的免疫机制 275
    32.3.2 抗性和恢复的机制 275
    32.3.3 人工免疫 275
    32.4 实验室诊断 275
    32.4.1 样本 275
    32.4.2 直接检查 275
    32.4.3 培养 275
    32.5 治疗、控制和预防 276
    第33章 李氏杆菌属 278
    33.1 特征描述 278
    33.1.1 形态与染色 278
    33.1.2 结构和组成 278
    33.1.3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278
    33.1.4 生长特性 279
    33.1.5 变异 279
    33.2 生态学 280
    33.2.1 贮存存 280
    33.2.2 传播 280
    33.2.3 致病机制 280
    33.2.4 病型 281
    33.2.5 流行病学 282
    33.3 免疫学 282
    33.4 实验室诊断 283
    33.4.1 样本 283
    33.4.2 直接检查 283
    33.4.3 分离 283
    33.4.4 鉴定 284
    33.5 免疫诊断 285
    33.6 治疗、控制和预防 285
    第34章 红球菌属 286
    34.1 马红球菌 286
    34.1.1 特征描述 286
    34.1.2 生态学 287
    34.1.3 免疫学 288
    34.1.4 实验室诊断 289
    34.1.5 治疗和控制 289
    第35章 不形成芽孢的专性厌氧菌 290
    35.1 概述 290
    35.1.1 特征描述 290
    35.1.2 生态学 291
    35.1.3 免疫学 292
    35.1.4 实验室诊断 292
    35.1.5 治疗、控制和预防 293
    35.2 节瘤偶蹄形菌 293
    35.2.1 特征描述 293
    35.2.2 生态学 295
    35.2.3 免疫学 296
    35.2.4 实验室诊断 296
    35.2.5 治疗和控制 296
    35.3 牛的腐蹄(感染性蹄皮炎:fouls)296
    第36章 梭菌属 298
    36.1 特征描述 298
    36.1.1 形态与染色 298
    36.1.2 结构和组成 298
    36.1.3 生长特性 299
    36.1.4 生化活性 299
    36.1.5 抵抗力 299
    36.2 侵人性梭菌 299
    36.2.1 产气荚膜梭菌 299
    36.2.2 诺维梭菌 305
    36.2.3 溶血梭菌 307
    36.2.4 腐败梭菌 308
    36.2.5 气肿疽梭菌 310
    36.2.6 艰难梭菌 312
    36.2.7 发状梭菌(发状芽孢杆菌)314
    36.2.8 其他具有兽医学意义的侵人性梭菌 316
    36.3 非侵入性梭菌 316
    36.3.1 肉毒梭菌 316
    36.3.2 破伤风梭菌 320
    第37章 丝状细菌:放线菌属、奴卡菌属、嗜皮菌属和链杆菌属 324
    37.1 放线菌属和奴卡菌属 324
    37.1.1 放线菌属 324
    37.1.2 奴卡菌属(Nocardia)328
    37.2 刚果嗜皮菌 332
    37.2.1 特征描述 332
    37.2.2 生态学 333
    37.2.3 免疫学 333
    37.2.4 实验室诊断 334
    37.2.5 治疗和控制 334
    37.3 念珠链杆菌 334
    37.3.1 特征描述 335
    37.3.2 生态学 335
    37.3.3 免疫学 335
    37.3.4 实验室诊断 335
    37.3.5 治疗和控制 335
    第38章 分枝杆菌属 336
    38.1 特征描述 336
    38.1.1 形态和染色 336
    38.1.2 结构和组成 336
    38.1.3 具有医学意义的细胞产物 336
    38.2 分枝杆菌属成员的免疫——总论 337
    38.3 动物结核病病原 338
    38.3.1 特征描述 338
    38.3.2 生态学 339
    38.3.3 免疫学 343
    38.3.4 实验室诊断 344
    38.3.5 免疫诊断 344
    38.3.6 治疗和控制 345
    38.4 Johne病(副结核病)的病原 346
    38.4.1 禽分枝杆菌副结核亚种 346
    38.5 其他的分枝杆菌感染 351
    38.5.1 猫麻风病 351
    38.5.2 犬的麻风样肉芽肿综合征 352
    38.5.3 由生长快速的分枝杆菌引起的犬和猫的溃瘍性皮炎 353
    38.5.4 牛分枝杆菌性溃疡性淋巴管炎 353
    第39章 衣原体科 354
    39.1 特征描述 354
    39.1.1 形态和染色 354
    39.1.2 生命周期 354
    39.1.3 结构和组成 355
    39.1.4 具有医学意义的菌体产物 355
    39.1.5 生长特征 356
    39.1.6 抵抗力 356
    39.1.7 变异 356
    39.2 生态学 357
    39.2.1 病原K:存 357
    39.2.2 传播 357
    39.2.3 发病机制 357
    39.2.4 病型 358
    39.2.5 流行病学 359
    39.3 免疫学 359
    39.3.1 康复和抵抗力 359
    39.3.2 人工免疫 359
    39.4 实验室诊断 359
    39.4.1 分离培养 359
    39.4.2 血清学试验 360
    39.4.3 分子检测方法 360
    39.5 治疗和控制 360
    39.5.1 治疗 360
    39.6 预防 361
    第40章 柔膜体 362
    40.1 特征描述 362
    40.1.1 形态和染色 362
    40.1.2 结构和组成 362
    40.2 非嗜血柔膜体 363
    40.2.1 特征描述 364
    40.2.2 生态学 365
    40.2.3 免疫学 370
    40.2.4 实验室诊断 371
    40.2.5 治疗、控制和预防 375
    40.3 嗜血柔膜体 375
    第41章 立克次氏体科:立克次氏体属、柯克斯体属和东方体属 377
    41.1 特征描述 377
    41.2 立氏立克次氏体 378
    41.2.1 生态学 378
    41.2.2 免疫学 379
    41.2.3 实验室诊断 379
    41.2.4 治疗和控制 379
    41.3 贝氏柯克氏体 379
    41.3.1 生态学 379
    41.3.2 免疫学特征 380
    41.3.3 实验室诊断 380
    41.3.4 治疗和控制 381
    第42章 埃利希氏体科:埃利希氏体属和新立克次氏体属 382
    42.1 特征描述 382
    42.2 犬埃利希氏体、查菲埃利希氏体和尤氏埃利希氏体 383
    42.2.1 生态学 383
    42.2.2 免疫学 383
    42.2.3 实验室诊断 384
    42.2.4 治疗和控制 384
    42.3 反刍兽埃利希氏体和绵羊埃利希氏体 384
    42.3.1 生态学 384
    42.3.2 免疫学 385
    42.3.3 实验室诊断 385
    42.3.4 治疗和控制 385
    42.4 里氏新立克次氏体和腺热新立克次氏体 385
    42.4.1 生态学 385
    42.4.2 免疫学 386
    42.4.3 实验室诊断 386
    42.4.4 治疗和控制 386
    42.5 蠕虫新立克次氏体和吸虫热 386
    42.5.1 特征描述 386
    42.5.2 生态学 386
    42.5.3 免疫学 387
    42.5.4 实验室诊断 387
    42.5.5 治疗和控制 387
    第43章 无浆体科 388
    43.1 边缘无浆体 388
    43.1.1 特征描述 388
    43.1.2 生态学 389
    43.1.3 免疫学 389
    43.1.4 实验室诊断 390
    43.1.5 治疗和控制 390
    43.2 嗜吞噬细胞无浆体及血小板无浆体 390
    43.2.1 特征描述 390
    43.2.2 生态学 391
    43.2.3 免疫学 391
    43.2.4 实验室诊断 392
    43.2.5 治疗 392
    第44章 巴通体科 393
    44.1 特征描述 394
    44.1.1 形态和染色 394
    44.1.2 菌体组成 394
    44.1.3 生长特征 394
    44.2 生态学 395
    44.2.1 病原的贮存、传播和地理分布 395
    44.2.2 发病机制 395
    44.2.3 病型和流行病学 396
    44.3 免疫学 398
    44.4 实验室诊断 399
    44.5 治疗 400
    44.6 预防 400
    第45章 酵母菌——隐球菌属、马拉色菌属和念珠菌属 401
    45.1 新型隐球菌 401
    45.1.1 特征描述 401
    45.1.2 生态学 403
    45.1.3 免疫学 404
    45.1.4 实验室诊断 404
    45.1.5 治疗和控制 405
    45.2 厚皮马拉色菌(Malassezia pachydermatis)406
    45.2.1 特征描述 406
    45.2.2 生态学 407
    45.2.3 免疫学 408
    45.2.4 实验室诊断 408
    45.2.5 治疗和控制 409
    45.3 念珠菌属 409
    45.3.1 特征描述 409
    45.3.2 免疫学 412
    45.3.3 实验室诊断 412
    45.3.4 治疗、控制和预防 413
    第46章 皮肤癣菌 414
    46.1 特征描述 414
    46.1.1 形态 414
    46.1.2 生长特性 414
    46.1.3 抵抗力 415
    46.1.4 变异 415
    46.2 生态学 415
    46.2.1 病原存 415
    46.2.2 传播 416
    46.2.3 发病机制 416
    46.2.4 流行病学 417
    46.3 免疫学 418
    46.3.1 免疫机制 418
    46.3.2 康复和抵抗力的产生 418
    46.3.3 人工免疫 418
    46.4 实验室诊断 418
    46.4.1 直接检査 418
    46.4.2 显微检查 418
    46.4.3 培养 420
    46.4.4 分子诊断技术 421
    46.5 治疗和控制 422
    第47章 皮下霉菌病病原 423
    47.1 申克氏孢子丝菌 423
    47.1.1 特征描述 423
    47.1.2 生态学 425
    47.1.3 免疫学 426
    47.1.4 实验室诊断 426
    47.1.5 治疗和控制 427
    47.2 荚膜组织胞浆菌假皮疽变种 427
    47.2.1 特征描述 427
    47.2.2 生态学 428
    47.2.3 免疫学 428
    47.2.4 实验室诊断 428
    47.2.5 治疗和控制 429
    47.3 卵霉菌病 429
    47.3.1 皮肤化脓性肉芽肿增生性疾病(“沼泽癌”-“佛罗里达马水蛭”)429
    47.4 着色芽生菌病和暗色丝孢霉病 430
    47.5 (真菌性)足分枝菌病 431
    第48章 全身性霉菌病病原 432
    48.1 球孢子菌 432
    48.1.1 特征描述 433
    48.1.2 生态学 435
    48.1.3 免疫学 437
    48.1.4 实验室诊断 437
    48.1.5 治疗和控制 438
    48.2 荚膜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 438
    48.2.1 特征描述 438
    48.2.2 生态学 440
    48.2.3 免疫学 442
    48.2.4 实验室诊断 442
    48.2.5 治疗和控制 443
    48.3 皮炎芽生菌 443
    48.3.1 特征描述 444
    48.3.2 生态学 445
    48.3.3 免疫学 446
    48.3.4 实验室诊断 446
    48.3.5 治疗和控制 447
    48.4 曲霉菌 447
    48.4.1 特征描述 447
    48.4.2 生态学 448
    48.4.3 免疫学 451
    48.4.4 实验室诊断 451
    48.4.5 治疗、控制和预防 451
    48.5 其他的腐生性真菌病原 452
    48.6 肺抱菌(Pneumocystis)452
    48.7 原藻病(Protothecosis)453
    第3篇 病毒
    第49章 病毒性疾病的致病性 457
    49.1 病毒-宿主关系 457
    49.2 病毒在宿主扩散的模式 457
    49.3 宿主对病毒感染的反应 459
    49.4 干扰素 459
    49.5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60
    49.6 病毒性免疫抑制 460
    49.7 持续性病毒感染 461
    第50章 细小病毒科和圆环病毒科 462
    50.1 细小病毒科 462
    50.1.1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462
    50.1.2 犬细小病毒病 464
    50.1.3 猪细小病毒感染 466
    50.1.4 貂阿留申病 467
    50.2 圆环病毒科 468
    50.2.1 喙羽病 468
    50.2.2 鸡传染性贫血 469
    50.2.3 断奶猪的多系统综合征 470
    第51章 非洲猪瘟病毒科和虹彩病毒科 471
    51.1 非洲猪瘟病毒科4H
    51.1.1 非洲猪瘟病毒 471
    51.2 虹彩病毒科 474
    第52章 乳头瘤病毒科和多瘤病毒科 475
    52.1 乳头瘤病毒科 475
    52.1.1 病原因子 475
    52.1.2 乳头瘤病毒的分类 476
    52.2 多瘤病毒科 477
    第53章 腺病毒科 478
    53.1 犬传染性肝炎(犬腺病毒1型)478
    53.1.1 病症 478
    53.1.2 病原因子 479
    53.1.3 宿主-病毒关系 479
    53.1.4 实验室诊断 480
    53.1.5 治疗和控制 480
    53.2 犬腺病毒2型 480
    53.3 牛腺病毒 481
    53.4 马腺病毒 481
    53.5 绵羊腺病毒 481
    53.6 鹿腺病毒 481
    53.7 禽腺病毒 482
    第54章 疱疹病毒科 483
    54.1 马疱疼病毒 484
    54.1.1 病症 484
    54.1.2 病原因子 484
    54.1.3 马疱瘆病毒1型 484
    54.1.4 马疱瘆病毒2型 486
    54.1.5 马疱瘆病毒3型(马交媾疼)486
    54.1.6 马疱瘆病毒4型(马鼻肺炎)487
    54.1.7 马疱瘆病毒5型 487
    54.2 反刍动物疱疼病毒 488
    54.3 牛疱瘘病毒 488
    54.3.1 牛疱瘆病毒1型 488
    54.3.2 牛疱瘆病毒2型(牛乳头瘤)490
    54.3.3 牛疱瘆病毒4型 491
    54.3.4 牛疱瘆病毒5型 491
    54.3.5 Alcephaline疱疹病毒1型和2型(恶性卡他热)491
    54.4 山羊疱瘆病毒1型 492
    54.5 绵羊疱疹病毒 492
    54.5.1 绵羊疱疼病毒1型 492
    54.5.2 绵羊疱疼病毒2型 492
    54.6 伪狂犬病(Aujeszky氏病)492
    54.6.1 病症 492
    54.6.2 病原因子 493
    54.6.3 宿主-病毒关系 493
    54.6.4 实验室诊断 494
    54.6.5 治疗和控制 494
    54.7 犬疱瘘病毒 495
    54.7.1 病症 495
    54.7.2 病原因子 495
    54.7.3 宿主病毒关系 495
    54.7.4 实验室诊断 496
    54.7.5 治疗和控制 496
    54.8 猫疱疼病毒1型(猫病毒性鼻气管炎)496
    54.8.1 病症 496
    54.8.2 病原因子 496
    54.8.3 宿主-病毒关系 497
    54.8.4 实验室诊断 497
    54.8.5 治疗和控制 498
    54.9 猿疱疼病毒B型(猕猴疱疹病毒1型)498
    54.10 马立克氏病 498
    54.10.1 病症 498
    54.10.2 病原因子 499
    54.10.3 宿主-病毒关系 499
    54.10.4 实验室诊断 500
    54.10.5 治疗和控制 500
    54.11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禽疱疹病毒1型)500
    54.11.1 病症 500
    54.11.2 病原因子 501
    54.11.3 宿主-病毒关系 501
    54.11.4 实验室诊断 502
    54.11.5 治疗和控制 502
    第55章 痘病毒科 503
    55.1 正疸病毒属 504
    55.1.1 病症 504
    55.1.2 病原因子 504
    55.1.3 宿主-病毒关系 504
    55.1.4 实验室诊断 505
    55.1.5 痘苗 505
    55.1.6 牛痘 505
    55.1.7 胳马它痘 505
    55.1.8 小鼠痘(脱脚病)505
    55.2 副疸病毒属 506
    55.2.1 丘參性口膜炎 506
    55.2.2 传染性脓疱 506
    55.2.3 假牛痘 507
    55.3 禽痘病毒属 507
    55.3.1 病症 507
    55.3.2 病原因子 508
    55.3.3 宿主-病毒关系 508
    55.3.4 实验室诊断 508
    55.3.5 防治 508
    55.4 山羊疸病毒属 508
    55.4.1 绵羊痘和山羊痘 508
    55.4.2 结节皮肤病 509
    55.5 猪痘病毒属 510
    55.5.1 病症 510
    55.5.2 宿主-病毒关系 510
    55.5.3 实验室诊断 510
    55.5.4 控制 510
    第56章 小RNA病毒科 511
    56.1 一般特性 511
    56.2 口蹄疫病毒属 512
    56.2.1 口蹄疫 512
    56.2.2 马鼻炎A型病毒 515
    56.3 肠道病毒和捷申病毒属 515
    56.3.1 猪肠道病毒和捷申病毒 516
    56.3.2 捷申和泰勒法病 517
    56.3.3 猪水疱病 518
    56.3.4 牛肠道病毒 518
    56.4 甲肝病毒属 518
    56.4.1 禽脑脊髓炎 518
    56.5 心病毒属 519
    56.5.1 脑心肌炎病毒 519
    56.5.2 小鼠和大鼠脑脊髓炎 519
    56.6 鼻病毒和Erbovirus属 519
    56.6.1 牛鼻病毒 520
    56.6.2 马鼻病毒和Erboviruses 520
    56.7 未分类的小RNA病毒 520
    56.7.1 鸭和火鸡肝炎病毒 520
    第57章 杯状病毒科 522
    57.1 Vesivirus属 522
    57.1.1 猪水疱疹 522
    57.1.2 猫杯状病毒 525
    57.2 兔病毒属 527
    57.2.1 兔出血症和欧洲棕色野兔综合征 527
    57.3 未分类的杯状病毒 528
    第58章 披膜病毒科和黄病毒科 529
    58.1 披膜病毒科 529
    58.1.1 甲病毒属 529
    58.2 黄病毒科 532
    58.2.1 黄病毒属 532
    58.3 疾病 533
    58.3.1 日本脑炎病毒 533
    58.3.2 西尼罗和昆津病毒 534
    58.3.3 韦塞尔斯布朗病 534
    58.3.4 跳跃病 535
    58.3.5 玻瓦桑和相关的蜱传播性脑炎 535
    58.4 瘟病毒属 535
    58.4.1 牛病毒性腹挥病毒 536
    58.4.2 边界病 538
    58.4.3 猪瘟病毒 539
    第59章 正粘病毒科和布尼病毒科 542
    59.1 正粘病毒科 542
    59.1.1 形态学 542
    59.1.2 病毒蛋白 543
    59.1.3 马流感 544
    59.1.4 猪流感 546
    59.1.5 禽流感 547
    59.2 布尼病毒科 550
    59.2.1 科的共同特性 550
    59.2.2 布尼病毒属一阿卡斑病毒、阿诺病毒和柯西山谷病毒 550
    59.2.3 加利福尼亚脑炎血清组病毒 550
    59.2.4 白蛉热病毒属 551
    59.2.5 内罗病毒属一内罗毕绵羊病 551
    第60章 副粘病毒科、丝状病毒科和波那病毒科 552
    60.1 副粘病毒科 552
    60.1.1 副粘病毒亚科 553
    60.1.2 肺炎病毒亚科 559
    60.2 丝状病毒科 560
    60.3 波那病毒科 560
    第61章 弹状病毒科 561
    61.1 狂犬病 561
    61.1.1 病症 561
    61.1.2 病原因子 563
    61.1.3 宿主-病毒关系 563
    61.1.4 实验室诊断 565
    61.1.5 治疗和控制 565
    61.2 水疱性口炎 565
    61.2.1 病症 565
    61.2.2 病原因子 566
    61.2.3 宿主-病毒关系 566
    61.2.4 实验室诊断 567
    61.2.5 治疗和控制 567
    61.3 牛暂时热 567
    61.4 弹状病毒引起的鱼的疾病 568
    第62章 冠状病毒科和嵌沙样病毒科 569
    62.1 冠状病毒属 570
    62.1.1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 571
    62.1.2 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 573
    62.1.3 猪流行性腹湾病毒 574
    62.1.4 牛冠状病毒 575
    62.1.5 犬冠状病毒 576
    62.1.6 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和猫肠道冠状病毒 578
    62.1.7 小鼠肝炎病毒 579
    62.1.8 唾液、泪腺炎病毒(大鼠冠状病毒) 580
    62.1.9 马冠状病毒 580
    62.1.10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580
    62.1.11 火鸡冠状病毒 582
    62.1.12 隆病毒属 583
    62.2 嵌沙病毒 584
    62.2.1 病原因子(EAV、PRRSV、LDV和SHFV) 584
    62.2.2 马动脉炎病毒(EAV) 585
    62.2.3 猪生殖障碍和呼吸道综合征病毒(PRRSV) 587
    62.2.4 乳酸脱氢酶增高症病毒(LDV) 588
    62.2.5 猴出血热病毒(SHFV) 589
    第63章 呼肠孤病毒科 590
    63.1 正呼肠孤病毒属 591
    63.1.1 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 591
    63.1.2 禽正呼肠孤病毒 592
    63.2 环状病毒属 593
    63.2.1 蓝舌病病毒 594
    63.2.2 流行性出血热病和茨城病病毒 597
    63.2.3 Palyam病毒 597
    63.2.4 非洲马瘟病病毒 597
    63.2.5 马器质性脑病病毒 599
    63.3 轮状病毒 599
    63.3.1 病症 599
    63.3.2 病原因子 600
    63.3.3 宿主-病毒关系 600
    63.3.4 实验室诊断 601
    63.3.5 治疗和控制 601
    63.4 水生呼肠孤病毒 601
    第64章 双RNA病毒科 602
    64.1 传染性法氏囊炎 602
    64.1.1 病症 602
    64.1.2 病原因子 602
    64.1.3 宿主-病毒关系 603
    64.1.4 实验室诊断 604
    64.1.5 治疗和控制 604
    64.2 传染性胰坏死病 604
    第65章 反转录病毒科 606
    65.1 分类 606
    65.2 反转录病毒属的特征 608
    65.2.1 反转录病毒的组成 608
    65.2.2 反转录病毒的复制 611
    65.3 反转录病毒的免疫特性 611
    65.3.1 致瘤病毒和肿瘤基因 612
    65.3.2 反转录病毒介导的肿瘤形成 612
    65.3.3 DNA病毒的肿瘤原性 613
    65.4 猫白血病/肉瘤病毒 613
    65.4.1 病症 613
    65.4.2 病原因子 614
    65.4.3 宿主-病毒关系 615
    65.4.4 实验室诊断 616
    65.4.5 治疗和控制 616
    65.5 猴D型反转录病毒 616
    65.5.1 病症 616
    65.5.2 病原因子 616
    65.5.3 宿主-病毒关系 617
    65.5.4 实验室诊断 618
    65.5.5 治疗和控制 618
    65.6 禽白细胞增生病/肉瘤复合物 618
    65.6.1 病症 618
    65.6.2 病原因子 618
    65.6.3 宿主-病毒关系 619
    65.6.4 实验室诊断 621
    65.6.5 治疗和控制 621
    65.7 牛白血病病毒 622
    65.7.1 病症 622
    65.7.2 病原因子 622
    65.7.3 宿主-病毒关系 623
    65.7.4 实验室诊断 623
    65.7.5 治疗和控制 624
    65.8 维斯纳/梅迪/进行性肺炎病毒和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 624
    65.8.1 病症 624
    65.8.2 病原因子 624
    65.8.3 宿主-病毒关系 625
    65.8.4 实验室诊断 626
    65.8.5 治疗和控制 626
    65.9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626
    65.9.1 病症 626
    65.9.2 病原因子 627
    65.9.3 宿主-病毒关系 627
    65.9.4 实验室诊断 628
    65.9.5 治疗和控制 628
    65.10 牛免疫缺陷病毒 628
    65.10.1 病症 628
    65.10.2 病原因子 629
    65.10.3 宿主-病毒关系 629
    65.10.4 实验室诊断 629
    65.10.5 治疗和控制 629
    65.11 猫免疫缺陷病毒 630
    65.11.1 病症 630
    65.11.2 病原因子 630
    65.11.3 宿主-病毒关系 630
    65.11.4 实验室诊断 631
    65.11.5 治疗和控制 631
    65.12 猴免疫缺陷病毒 631
    65.12.1 病症 631
    65.12.2 病原因子 632
    65.12.3 宿主-病毒关系 632
    65.12.4 实验室诊断 633
    65.12.5 治疗和控制 633
    第66章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634
    66.1 痒病 634
    66.1.1 病症 634
    66.1.2 病原因子 635
    66.1.3 宿主-阮关系 636
    66.1.4 实验室诊断 639
    66.1.5 治疗和控制 639
    66.2 牛海绵状脑病 640
    66.2.1 病症 640
    66.2.2 致病因子 641
    66.2.3 宿主-阮关系 641
    66.2.4 实验室诊断 641
    66.2.5 治疗和控制 642
    66.3 慢性消瘦病 642
    66.3.1 病症 642
    66.3.2 病原学 643
    66.3.3 宿主-阮关系 643
    66.3.4 实验室诊断 643
    66.3.5 治疗和控制 644
    第4篇 临床应用
    第67章 循环系统和淋巴组织 647
    67.1 抗微生物特性 647
    67.2 短暂和持续的微生物 647
    67.3 感染 648
    67.3.1 细菌脓毒症 652
    67.3.2 心脏和心包膜感染 653
    67.3.3 影响血管的感染 654
    67.3.4 涉及红细胞的感染 655
    67.3.5 白细胞感染 656
    67.3.6 淋巴结、淋巴腺和其他淋巴组织的感染 656
    第68章 消化系统及其附属器官 659
    68.1 消化系统的抗微生物特性 659
    68.1.1 胃酸度 659
    68.1.2 螺动 659
    68.1.3 黏液和黏膜的完整性 659
    68.1.4 细菌性干扰 660
    68.1.5 免疫防御 660
    68.1.6 其他抗微生物产物 661
    68.2 消化系统的微生物菌群 661
    68.2.1 建立 661
    68.2.2 破坏 662
    68.2.3 组成 662
    68.3 消化系统和附属器官的感染 664
    68.3.1 口腔感染 669
    68.3.2 食道感染 670
    68.3.3 胃、反刍动物前胃和皱胃感染 670
    68.3.4 小肠和大肠的感染 671
    68.3.5 消化系统附属器官感染 673
    68.3.6 未知但怀疑是传染性病原的消化系统疾病 675
    第69章 被皮系统 676
    69.1 皮肤的抗微生物特性 676
    69.1.1 干燥 676
    69.1.2 脱皮 676
    69.1.3 分泌和排泄 677
    69.1.4 微生物的相互感染 677
    69.1.5 免疫系统 677
    69.2 皮肤菌群 677
    69.3 皮肤感染 678
    69.3.1 皮肤病毒的感染 678
    69.3.2 皮肤的细菌感染 679
    69.3.3 皮肤的真菌感染 681
    69.3.4 外耳炎 686
    69.3.5 乳腺炎 687
    第70章 肌肉骨骼系统 689
    70.1 肌肉骨骼系统的抗微生物防御 689
    70.2 肌肉骨骼系统的感染 689
    70.2.1 骨感染(包括椎体和椎间盘感染)692
    70.2.2 涉及关节面、黏液囊和滑膜的感染 694
    70.2.3 骨骼肌、腱和筋膜的感染 696
    第71章 神经系统 697
    71.1 抗微生物防御 697
    71.1.1 解剖学防御 697
    71.1.2 免疫防御 697
    71.2 神经系统感染 698
    71.2.1 感染途径 702
    71.3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 703
    71.3.1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 703
    71.3.2 朊病毒病 706
    71.4 外周神经系统感染 706
    第72章 眼部感染 708
    72.1 眼睛的抗微生物特点 708
    72.1.1 机械因素和解剖学因素 708
    72.1.2 抗微生物因素 708
    72.1.3 免疫因素 709
    72.1.4 微生物菌群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709
    72.2 眼睛里的微生物菌群 709
    72.3 眼部感染 710
    72.3.1 眼睑和泪腺感染 713
    72.3.2 结膜感染 713
    72.3.3 角膜感染 714
    72.3.4 眼内感染 714
    72.3.5 眼眶感染
    第73章 呼吸系统
    73.1 呼吸系统的抗菌特性
    73.1.1 鼻咽室
    73.1.2 气管支气管室
    73.1.3 肺室
    73.2 机制
    73.2.1 黏膜纤毛结构
    73.2.2 肺泡巨噬细胞 718
    73.3 微生物菌落 718
    73.4 呼吸系统传染病 719
    73.4.1 鼻咽室的感染 723
    73.4.2 气管支气管室感染 725
    73.4.3 肺部感染 727
    第74章 泌尿生殖系统 730
    74.1 尿道 733
    74.1.1 抗微生物防御 733
    74.1.2 正常菌群 734
    74.1.3 疾病 734
    74.1.4 尿道病原菌的毒力因子 737
    74.1.5 混合尿路感染过程 738
    74.2 生殖道 738
    74.2.1 抗微生物防御 738
    74.2.2 正常菌群 739
    74.2.3 疾病 739
    索引 744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