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内容简介
本书从计算机网络的关键技术入手,以合理的结构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计算机网络的结构、10Mbps以太网、计算机网络的基本互连构件、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和多层交互、因特网的结构和数据传输协议、内部网和虚拟专用网、Internet的接入与安全防范、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三网融合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的组建等内容。
本书适合于本科生、研究生作为选用教材,也适合程序员以及网站的设计师、工程师和科研工作人员参考。
目录
- 第1章 计算机网络的结构
1.1 数字信息化革命与计算机网络
1.2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演变
1.3 常用定义及术语
1.3.1 基带和宽带
1.3.2 同步和异步传输
1.3.3 带宽和线速度
1.3.4 定时服务(Isochronous Service)
1.3.5 多路复用(Multiplexing)
1.4 计算机网络的结构
1.4.1 概述
1.4.2 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1.4.3 网络互连体系结构
1.4.4 TCP/IP体系结构
1.5 IEEE 802标准
1.6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网络
1.6.1 什么是ATM?
1.6.2 ATM物理层
1.6.3 ATM层
1.6.4 ATM适配层与ATM交换
1.7 计算机网络结构的发展回顾
1.8 结束语
第2章 10Mbps以太网
2.1 概述
2.2 以太网拓扑结构的变迁
2.3 10Mbps以太网的结构
2.4 10Mbps以太网的物理层
2.4.1 10BASE5和10BASE2
2.4.2 10BASE-T:双绞线以太网
2.4.3 10BASE-F:光缆
2.5 以太网的介质存取控制:MAC
2.5.1 介质存取控制帧格式
2.5.2 介质存取控制(MAC)子层
2.6 以太网接点操作
2.6.1 以太网接点的硬件结构与功能
2.6.2 发送操作
2.6.3 接收操作
2.7 逻辑链路控制LLC
2.7.1 LLC提供的服务
2.7.2 逻辑链路控制LLC
2.8 以太网的中继器规则
2.9 局域网的网络分析
2.10 网络的分段
2.11 结束语
第3章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互连构件
3.1 通信媒体
3.1.1 同轴电缆
3.1.2 双绞线
3.1.3 光纤
3.2 网络适配器
3.3 中继器或集线器
3.3.1 中继器的工作原理
3.3.2 中继器的类型
3.3.3 中继器的性能
3.4 网桥
3.5 交换机
3.5.1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3.5.2 交换机的工作模式
3.5.3 交换机的体系结构
3.6 路由器
3.6.1 路由器工作原理
3.6.2 体系结构
3.7 远程访问服务器
3.7.1 点到点通信协议PPP及确认
3.7.2 远程访问服务器
3.8 结束语
第4章 快速以太网
4.1 快速以太网简介
4.1.1 快速以太网的出现
4.1.2 快速以太网的物理层
4.1.3 100BASE-T的应用问题
4.2 10BASE-T和100BASE-T之间的主要区别
4.2.1 介质无关接口(MII)和接入单元接口(AUI)
4.2.2 双速10/100Mb/s功能
4.2.3 Ⅰ类和Ⅱ类中继器
4.2.4 全双工操作和流量控制
4.3 快速以太网的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
4.3.1 100BASE-T4
4.3.2 100BASE-TX
4.3.3 100BASE-FX
4.4 混合交换式以太网拓扑结构
4.4.1 100BASE-T中继规则
4.4.2 冲突直径的计算
4.4.3 混合交换式以太网拓扑结构
4.4.4 主干网的设计
4.5 虚拟局域网VLAN
4.5.1 虚拟网的概念
4.5.2 虚拟网的分类
4.5.3 VLAN的帧格式
4.6 结束语
第5章 千兆位以太网和多层交换
5.1 千兆位以太网的简要介绍
5.1.1 千兆位以太网的出现
5.1.2 千兆位MAC操作
5.1.3 千兆位的全双工操作
5.2 千兆位以太网的物理层技术
5.2.1 物理层概要
5.2.2 介质相关接口(MDI)——光纤连接器
5.2.3 短跳线电缆(1000BASE-CX)
5.2.4 中继器操作
5.3 千兆位以太网的应用
5.4 服务质量QoS
5.4.1 QoS是应用的需求
5.4.2 IP QoS的体系结构
5.5 多层交换
5.5.1 交换的好处
5.5.2 逐包转发交换
5.5.3 Ip交换
5.5.4 标记交换
5.5.5 基于路由的IP汇聚交换(ARIS)
5.6 高层交换
5.6.1 第四层交换
5.6.2 服务器交换
5.7 结束语
第6章 因特网的结构
6.1 因特网的发展史
6.2 异构计算机网络的互连
6.2.1 同构和异构计算机网络
6.2.2 网络互连要求
6.2.3 网络互连方法
6.2.4 IP级联网的操作
6.3 因特网的物理组成
6.3.1 因特网的拓扑结构
6.3.2 网关
6.3.3 子网与自治系统
6.3.4 因特网的体系结构
6.4 因特网的地址
6.4.1 物理地址
6.4.2 IP地址
6.5 因特网的域名系统
6.5.1 层次型的域名结构
6.5.2 因特网域名的管理
6.6 因特网的地址解析
6.6.1 域名解析
6.6.2 地址解析协议
6.6.3 逆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6.7 TCP/IP协议族
6.8 结束语
第7章 因特网数据传输协议
7.1 概述
7.2 Internet协议(IP)
7.2.1 IP数据报
7.2.2 IP的头标
7.2.3 数据报生存期
7.2.4 路由选择与路由协议
7.2.5 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
7.3 传输控制协议TCP
7.3.1 TCP提供的服务
7.3.2 TCP工作流程
7.3.3 端口和套接口
7.3.4 TCP向上层提供的服务
7.3.5 TCP协议数据单元
7.3.6 连接的建立与拆除
7.4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7.5 电子邮件的表示与传输
7.5.1 电子邮件的信息格式
7.5.2 电子邮件的传输
7.6 超文本传输协议
7.7 结束语
第8章 内部网和虚拟专用网
8.1 Intranet的出现和发展
8.1.1 什么是内部网(Intranet)?
8.1.2 内部网的适用范围
8.2 Intranet的组成及结构
8.2.1 内部网的组成
8.2.2 内部网中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8.2.3 Intranet的特点
8.3 内部网的功能
8.3.1 一个典型的主页
8.3.2 其他页面
8.4 客户机/服务器交互
8.4.1 通信的建立
8.4.2 客户和服务器
8.4.3 客户和服务器的交互
8.4.4 三层结构模式
8.5 内部网的技术基础
8.5.1 什么是Web?
8.5.2 Web的软件结构
8.5.3 Web中的命名方案
8.5.4 超文本标记语言
8.5.5 浏览器结构
8.5.6 动态文档
8.6 内部网的安全性
8.6.1 定义安全性目标
8.6.2 建立有效的安全性措施
8.7 虚拟专用网
8.7.1 什么是VPN?
8.7.2 VPN的工作原理
8.7.3 隧道协议
8.8 结束语
第9章 Internet的接入与安全防范
9.1 Internet的接入技术
9.2 拨号上网
9.2.1 单机上网
9.2.2 一线多机上网
9.3 DDN专线接入
9.3.1 用户终端设备接入DDN
9.3.2 用户网络接入DDN
9.4 ISDN接入
9.4.1 ISDN简介
9.4.2 客户端的ISDN设备
9.5 数字用户线(xDSL)接入
9.5.1 xDSL的工作原理
9.5.2 xDSL的种类
9.5.3 xDSL的实现
9.6 CATV和无线接入
9.6.1 CATV接入
9.6.2 无线接入
9.7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9.7.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9.7.2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状况
9.7.3 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定义与评估
9.7.4 网络的安全策略
9.8 网络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
9.8.1 数据加密技术
9.8.2 漏洞扫描技术
9.8.3 入侵检测技术
9.9 防火墙
9.9.1 什么叫防火墙
9.9.2 防火墙的控制准则
9.9.3 防火墙的配置原则
9.9.4 防火墙的基本类型
9.10 代理服务器
9.10.1 代理服务器的工作原理
9.10.2 代理服务器结构
9.11 病毒的防范和查杀
9.12 结束语
第10章 计算机网络的管理
10.1 概述
10.1.1 网络管理的定义
10.1.2 网络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意义
10.1.3 网络管理的标准
10.2 网络管理的功能
10.3 网络管理系统的一般结构
10.4 Internet的网络管理
10.4.1 网络管理模型
10.4.2 管理信息的结构
10.4.3 管理信息库(MIB)
10.4.4 TCP/IP网络管理协议——SNMP
10.5 远程监控(RMON)
10.5.1 RMON的目的
10.5.2 RMON的管理信息库
10.5.3 RMON2
10.6 结束语
第11章 三网融合技术
11.1 概述
11.2 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技术标准
11.2.1 H.323的最基本服务单元
11.2.2 服务区的结构
11.2.3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
11.2.4 补充服务协议
11.3 宽带IP
11.4 IP电话的关键技术
11.4.1 话音压缩技术
11.4.2 静噪抑制技术
11.4.3 回声消除技术
11.4.4 语音抖动处理技术
11.4.5 话音优先技术
11.4.6 IP包分割技术
11.4.7 VoIP前向纠错技术
11.4.8 IP电话的实现方式
11.5 IP网络上的视频通信
11.5.1 视频压缩技术
11.5.2 视频编码在IP网上的传输
11.5.3 IP视频通信控制
11.6 IP/TV网络视频点播系统
11.6.1 视频点播的一般性介绍
11.6.2 点播电视系统的组成
11.6.3 视频服务器
11.6.4 IP/TV网络视频点播系统
11.7 LAN会议电视标准:H.323
11.8 Internet 2和下一代因特网
11.8.1 概述
11.8.2 下一代因特网的发展规划
11.9 下一代的IP地址
11.9.1 IPv6的地址格式
11.9.2 从Ipv4向IPv6过度的策略和方法
11.10 结束语
第12章 计算机网络的组建
12.1 叙言
12.2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2.2.1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由来和发展
12.2.2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拓扑布局与组成
12.2.3 新、老建筑物之间的区别
12.3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设计准则
12.3.1 通讯通路与空间标准
12.3.2 布线的接地和保护连接标准
12.4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测试与验收
12.5 计算机网络的总体拥有成本
12.6 企业级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设计
12.6.1 一般原则
12.6.2 交换机设备的选取与配置
12.6.3 中心机房设备的配置
12.6.4 远程小型办公室的考虑
12.6.5 安全防范与因特网的接入
12.7 子网的划分与配置
12.7.1 子网掩码的作用
12.7.2 子网的规划方案
12.8 计算机网络的安装与调试
12.9 计算机网络的故障检测与维护
12.10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