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第一版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中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进行的修订。全书系统讲述教育统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知识,部分章节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关的案例分析及评价课题的研究,并收录了作者部分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描述性统计,概率论基础,推断'性统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教育测量概述,考试质量的分析与评价,考试类别与考试设计,考试题型与命题技术,项目反应理论简介,教育评价概述,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教育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教育评价中的多元分析方法及附录(理论与应用成果选编)等,为了便于教学对习题进行了调整并给出了解答。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前言
第一版序
第1章 描述性统计 1
1.1 数据的收集 1
一、简单随机抽样 2
二、分层抽样 3
三、等距抽样 3
1.2 数据的整理 4
一、数据的基本类型 4
二、频数分布表 5
三、累积频数分布表 6
四、频数分布图 7
五、累积频数分布曲线图 9
1.3 集中量数 10
一、平均数 10
二、众数 14
三、中数 15
四、三种集中量数的比较 16
1.4 差异量数 17
一、极差 18
二、四分位差 18
三、平均差 19
四、标准差 20
五、差异系数 21
六、几种差异量数的比较 23
思考与练习 23
第2章 概率论基础 25
2.1 事件与概率 25
一、事件 25
二、概率 27
2.2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 29
一、随机变量 29
二、三项分布 35
三、正态分布 37
2.3 统计量及抽样分布 43
一、总体和样本 43
二、样本分布函数 43
三、统计量 44
四、三种重要的理论分布x2,t ,F 46
五、统讨量的分布(抽样分布) 47
思考与练习 49
第3章 推断性统计 51
3.1 参数估计 51
一、点估计 51
二、区间估计 54
3.2 参数假设检验 60
一、假设检验的概念 61
二、总体均值的检验 64
三、总体方差的检验 70
四、二项分布总体参数检验 73
3.3 非参数假设检验 76
一、总体分布的统计检验 76
二、两个样本是否来自同一总体的检验 81
案例分析 87
思考与练习 88
第4章 方差分析 90
4.1 单因素方差分析 90
4.2 双因素方差分析 98
一、无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98
二、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101
4.3 方差秩分析 105
一、独立样本的方差秩分析 105
二、相关样本的方差秩分析 106
案例分析 108
思考与练习 110
第5章 回归分析 112
5.1 一元线性回归 112
一、如何配回归直线 112
二、样本相关系数与平方和分解公式 114
三、相关性检验 117
四、预测 118
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19
5.2 多元线性回归 120
一、用最小二乘法确定a,b1,b2 120
二、相关性检验 122
三、偏相关系数 124
5.3 相关系数的其他表示法 126
一、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秩相关) 126
二、点二列相关 127
案例分析 129
思考与练习 129
第6章 教育测量概述 131
6.1 教育测量的概念 131
一、什么是教育测量 131
二、测量的基本要素 131
三、教育测量的特点 132
四、教育测量的有关量表简介 133
6.2 测验 134
一、测验的定义 134
二、测验的分类 134
三、教育测验的作用 136
四、测验的实施方法 136
6.3 测量的误差 136
一、误差及其种类 137
二、真分数与相对误差 137
三、测量误差的来源 138
思考与练习 139
第7章 考试质量的分析与评价 140
7.1 考试的信度 140
一、信度的定义 140
二、信度系数的计算 141
三、信度的应用 146
四、提高测验信度的途径 148
7.2 考试的效度 148
一、效度的定义 148
二、效度与信度的关系 149
三、效度的估算 150
四、提高测验效度的途径 152
7.3 试题的难度 153
一、难度及其计算 153
二、难度对测验的影响 156
三、难度的转换 157
7.4 试题的区分度 159
一、区分度及其计算 159
二、区分度对测验的影响 162
7.5 试卷分析报告案例 164
一、命题思路、依据 164
二、考试质量分析 165
三、试卷分析 167
四、教学建议 168
思考与练习 168
第8章 考试类别与考试设计 171
8.1 考试类别 171
一、国家级考试 171
二、学业成就阶段考试 171
三、其他考试 172
8.2 考试标准化 173
一、传统考试与标准化考试 173
二、标准化考试的主要环节 174
8.3 考试设计 175
一、考试目标的设计 175
二、考试大纲的制定 177
三、双向细目表及其要素 178
四、试题设计 180
五、试卷的编制 181
思考与练习 182
第9章 考试题型与命题技术 183
9.1 客观性试题的特点与编制 183
一、选择题的编制 184
二、是非题的编制 185
三、匹配题的编制 186
四、填空题的编制 187
五、筒答题的编制 188
9.2 主观性试题的特点和编制 188
一、论述题的编制 189
二、作文题的编制 191
三、应用题编制 191
9.3 主观题与客观题的差异 193
一、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解答方式不同 193
二、考查的内容层次不同 193
三、评分过程的差异 193
9.4 题库建设 194
一、什么是题库 194
二、如何建立题库 195
思考与练习 198
第10章 项目反应理论筒介 199
10.1 项目反应理论产生 199
一、经典测量理论的缺陷 199
二、项目反应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99
三、潜在特质理论 200
10.2 项目反应理论的数学模型 200
一、项目特性曲线 200
二、项目反应函数 202
10.3 项目反应理论的应用 203
一、题库建设与题目参数等值 203
二、自适应测验的编制 203
三、目标参照性测验的编制 204
思考与练习 205
第11章 教育评价概述 206
11.1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206
一、教育评价的意义和对象 206
二、教育评价的作用和功能 206
三、教育评价的类型 207
四、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207
五、教青评价的实施 208
11.2 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 209
一、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素 209
二、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10
11.3 教育评价的方法和工具 213
一、教育评价中的数学方法 213
二、教育评价中常见的数量化方法 214
三、其他评价方法 216
四、教育评价的工具 217
思考与练习 217
第12章 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218
12.1 考试结果的评价 218
一、不同班级同学科的考试成绩评价 218
二、同班(年)级不同学科的考试成绩评价 220
三、不同测验分数等值问题中的评价 222
12.2 学生学习进步幅度的评价 225
一、双向表评价法 225
二、进步有效率的差异分析 226
三、N评价法 227
12.3 标准分数在对学生个体成绩评价中的应用 231
一、学生各科成绩比较的评价 231
二、学生某科成绩进步程度的评价 232
案例分析 234
思考与练习 239
第13章 教育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 241
13.1 模糊综合评价的意义 241
13.2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241
一、有关数学基础 241
二、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246
13.3 模糊综合评价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248
一、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 248
二、模糊信息的获得 249
三、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250
13.4 模糊综合评价在学生德育评价中的应用 254
一、德育评价指标体系 254
二、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255
案例分析 257
思考与练习 262
第14章 教育评价中的多元分析方法 263
14.1 主成分分析 263
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263
二、主成分的计算步骤 264
三、用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 266
14.2 因子分析 269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270
二、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教育评价的步骤 272
14.3 聚类分析 275
一、聚类分析的基本步骤 276
二、普系聚类分析 280
14.4 判别分析 287
一、距离判别法的基本思想 287
二、两个总体的距离判别法 287
思考与练习 293
附录 294
一、理论与应用成果选编 294
二、附表 331
部分参考答案 352
参考文献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