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突出职业特色,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吸收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使其实用性更强。并注重理论与技能的兼容,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启发性、适用性。内容上,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条件下,更注意理论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在结构体系上,注重每一章节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做到每一章节都有内容提要和习题。
全书共分10章,分别介绍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繁殖、代谢、营养、微生物的纯培养、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遗传变异、生态分布、菌种保藏、微生物的应用概况及发展前景、微生物实验技术。
样章试读
目录
- 第1章 绪论
1·1 微生物及其特点
1·2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2章 微生物类群及形态结构
2·1 细菌
2·2 放线菌
2·3 酵母菌
2·4 霉菌
2·5 噬菌体
第3章 微生物的营养
3·1 微生物的营养
3·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3 培养基
3·4 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
第4章 微生物的代谢
4·1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4·2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4·3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第5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纯培养
5·1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5·2 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
5·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第6章 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6·1 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6·2 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6·3 灭菌和消毒
第7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7·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7·2 基因突变
7·3 基因重组
7·4 基因工程
第8章 菌种保藏
8·1 菌种的衰退和复壮
8·2 菌种的保藏
第9章 微生物的生态
9·1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9·2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9·3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第10章 微生物实验技术
10·1 常用玻璃器皿的清洗及包扎
10·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10·3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法
10·4 细菌的芽孢染色
10·5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10·6 霉菌的形态观察
10·7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定
10·8 酵母菌子囊孢子的培养及观察
10·9 噬菌斑的观察
10·10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10·11 酵母菌细胞数及出芽率的测定
10·12 培养基的制备
10·13 干热灭菌及高压蒸汽灭菌
10·14 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和培养技术
10·15 巴斯德效应
10·16 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10·17 微生物的平板菌落计数法
10·18 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10·19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10·20 常用菌种保藏技术
10·21 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
10·22 微生物的扩大培养技术及发酵试验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试剂和指示剂的配制
附录2 常用染液配制法
附录3 培养基的配方
附录4 常用消毒剂的配制
附录5 洗涤剂的配制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