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有机化学的视角来讲述药物设计、药物作用,这实际上代表了现代药物研究的方向,即从小分子(配体)作用于大分子(受体)的分子水平来研究药物的作用,从揭示药物的作用出发来设计研究新药。第二版新增内容包括:药物发现、高和开发的新方法,与受体、酶的抑制和失活、药物代谢、前药和药物传递系统、作用于DNA的药物等内容相关的新进展。
本书的内容系统、全面。全书由作者一人撰写,风格一致。文字简洁,阅读轻松,概念清楚,实例丰富,内容从基础到前沿的都有介绍,是同类书中的佼佼者。它既可以用于入门的学习,也能成为药物研究工作者的案头书。本书讲授的知识对开发创新药物十分重要,相信会受到本行业的专业人士和准备进入本行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欢迎。
特别应指出的是,本书中各章都附有相当数量的根据研究文献改编的问题和答案,这在同类书籍中少有见到。这些材料极有利于教师组织数学和读者自学。
样章试读
目录
-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1 绪论
1.1 药物化学的历史
1.2 新药的发现
1.3 本书通用的文献
1.4 参考文献
2 药物发现、设计和开发
2.1 药物发现
2.1.A 无先导的药物发现
A.1 青霉素
A.2 利眠宁
2.1.B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B.1 随机筛选
B.2 非随机(靶向或定向)筛选
B.3 药物代谢的研究
B.4 临床观察
B.5 发现先导的理性途径
2.2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药物设计和开发
2.2.A 活性结构的确定:药效基团
2.2.B 官能团的修饰
2.2.C 构效关系
2.2.D 优势结构和类药物分子
2.2.E 增加药物作用和治疗指数的结构修饰
E.1 同系物
E.2 链的分支
E.3 环链的变化
E.4 生物电子等排体
E.5 组合化学
E.6 用核磁共振谱研究构效关系/用质谱研究构效关系
E.7 拟肽化合物
2.2.F 增加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结构修饰
F.1 电性效应:Hammett方程
F.2 亲脂效应
F.3 离子化对亲脂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F.4 影响口服生物利用度和通过血脑屏障能力的其它性质
2.2.G 定量构效关系
G.1 历史
G.2 立体效应:Taft方程和其它方程
G.3 使物理化学参数与生物活性相互关联的方法
G.4 基于计算机与受体联接相关的QSAR方法:3D-QSAR
2.2.H 基于分子图形的药物设计
2.2.I 结语
2.3 本章一般文献
2.4 问题
2.5 参考文献
3 受体
3.1 简介
3.2 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
3.2.A 概述
3.2.B 药物受体复合物的相互作用(力)
B.1 共价键
B.2 离子(或静电)作用
B.3 离子偶极和偶极偶极作用
B.4 氢键
B.5 电荷转移复合物
B.6 疏水作用
B.7 范德华或London分散力
B.8 结论
3.2.C 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确定
3.2.D 药物受体相互作用学说
D.1 占领学说
D.2 速率学说
D.3 诱导契合学说
D.4 大分子微扰学说
D.5 活化聚集学说
D.6 受体作用的两相(多相)模型
3.2.E 拓扑学和立体化学因素
E.1 原子的空间排布
E.2 药物和受体的手性
E.3 几何异构体
E.4 构象异构体
E.5 环的立体化学
3.2.F 离子通道阻断剂
3.2.G 受体拮抗剂的合理药物设计的案例:西咪替丁
3.3 本章一般文献
3.4 问题
3.5 参考文献
4 酶
4.1 作为催化剂的酶
4.1.A 什么是酶?
4.1.B 酶如何工作?
B.1 酶催化反应的特异性
B.2 反应速度的增加
4.2 酶催化的机制
4.2.A 近似描述
4.2.B 共价键催化
4.2.C 普通酸碱催化
4.2.D 静电催化
4.2.E 去溶剂化
4.2.F 张力或扭曲
4.2.G 酶催化机制的实例
4.3 辅酶催化
4.3.A 5′-磷酸吡哆醛(PLP)
A.1 外消旋酶
A.2 脱羧酶
A.3 氨基转移酶(曾称转氨酶)
A.4 依赖PLP的β消除
4.3.B 四氢叶酸和嘧啶核酸苷
4.3.C 核黄素
C.1 双电子(负碳离子)机制
C.2 后为两个单电子转移的负碳离子
C.3 单电子机制
C.4 氢化物机制
4.3.D 亚铁血红素
4.3.E 腺苷三磷酸和辅酶A
4.4 酶治疗
4.5 本章一般文献
4.6 问题
4.7 参考文献
5 酶的抑制和失活
5.1 为什么抑制酶
5.2 耐药性
5.2.A 什么是耐药性?
5.2.B 耐药性的机制
B.1 更换药物的摄取
B.2 靶向酶的过量产生
B.3 靶向酶(作用点)的更换
B.4 药物破坏酶的产生
B.5 前药活化酶的缺失
B.6 靶向酶底物的过量产生
B.7 生成靶向酶产物的新途径
B.8 溢出泵
5.3 药物的协同作用(药物的联合作用)
5.3.A 什么是药物的协同作用?
5.3.B 药物协同作用的机制
B.1 药物破坏酶的抑制
B.2 连续阻滞
B.3 不同代谢途径的酶的抑制
B.4 溢出泵的抑制剂
B.5 同一靶点的多个药物的应用
5.4 可逆性酶抑制剂
5.4.A 可逆性酶抑制剂的机制
5.4.B 竞争性可逆性酶抑制剂药物的实例
B.1 简单竞争性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和其它抗高血压药物
B.2 替换底物的抑制剂:磺胺抗菌药(磺胺药物)
5.4.C 过渡态类似物和多底物类似物
C.1 理论基础
C.2 过渡态类似物
5.4.D 慢紧结合抑制剂
D.1 理论基础
D.2 依那普利拉
D.3 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抗高胆固醇脂药物
D.4 人体白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肽酰三氟甲基酮
5.4.E 酶抑制剂的合理药物设计的案例:利托那韦
E.1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E.2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5.5 不可逆酶抑制剂
5.5.A 不可逆抑制剂的可能性
5.5.B 亲合力标记药物
B.1 作用机制
B.2 亲和力标记药物的实例
5.5.C 基于机制的酶失活剂
C.1 理论状况
C.2 相对于亲和力标记药物,在药物设计中的潜在优势
C.3 基于机制的酶失活剂的精选实例
5.6 本章一般文献
5.7 问题
5.8 参考文献
6 作用于DNA的药物
6.1 概论
6.1.A 作用于DNA药物的基础
6.1.B 作用于DNA药物的毒性
6.1.C 联合化学治疗
6.1.D 药物的相互作用
6.1.E 耐药性
6.2 DNA的结构和性质
6.2.A DNA结构的基础
6.2.B 碱基的互变异构化
6.2.C DNA的形状
6.2.D DNA的构象
6.3 作用于DNA药物的分类
6.3.A 可逆的DNA结合
A.1 外部静电力结合
A.2 沟槽结合
A.3 相互作用和异构酶导致的DNA损伤
6.3.B DNA烷化剂
B.1 氮芥类
B.2 乙烯亚胺
B.3 甲磺酸酯
B.4 (+)-CC-1065和duocarmycins
B.5 代谢活化烷化剂
6.3.C DNA链离解剂
C.1 蒽醌类抗癌抗生素
C.2 博莱霉素
C.3 替拉扎明
C.4 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
C.5 对DNA链序列的选择性切断
6.4 作用于受体药物的结语
6.5 本章一般文献
6.6 问题
6.7 参考文献
7 药物代谢
7.1概述
7.2 放射活性化合物的合成
7.3 药物代谢的分析方法
7.3.A 分离
7.3.B 纯化
7.3.C 鉴定
7.3.D 定量
7.4 药物失活和消除的途径
7.4.A 概述
7.4.B I相转化反应
B.1 氧化反应
B.2 还原反应
B.3 酰化反应
B.4 水解反应
7.4.C II相转化:结合反应
C.1 概述
C.2 葡萄糖醛酸结合
C.3 硫酸酯结合
C.4 氨基酸结合
C.5 谷胱甘肽结合
C.6 与水结合
C.7 乙酰结合
C.8 脂肪酸和胆固醇结合
C.9 甲基化结合反应
7.4.D 硬药和软药;易代谢失活药物
7.5 本章一般文献
7.6 问题
7.7 参考文献
8 前药和药物传递系统
8.1 药物的酶活化
8.1.A 前药的应用
A.1 水溶性
A.2 吸收和分布
A.3 作用部位的特异性
A.4 不稳定性
A.5 延长释放时间
A.6 毒性
A.7 病人的可接受性
A.8 制剂问题
8.1.B 前药的类型
8.2 药物活化的机制
8.2.A 载体前药
A.1 不同官能团的载体前药
A.2 二联载体前药的实例
A.3 大分子药物载体系统
A.4 三联载体前药
A.5 互联载体前药
8.2.B 生物前体前药
B.1 来源
B.2 质子活化:简明的案例,奥美拉唑的发现
B.3 水解活化
B.4 消除活化
B.5 氧化活化
B.6 还原活化
B.7 核苷化活化
B.8 磷酸化活化
B.9 磺酸化活化
B.10 脱羰基活化
8.3 本章一般文献
8.4 问题
8.5 参考文献
附录:各章问题的答案
索引
彩色插页在172和173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