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择国内有代表性的两大生态脆弱区江西山江湖区和青海三江源区及对农牧民有显著影响的由政府主导的两大生态建设工程,根据农牧民对生态建设工程响应的阶段性,重点从农牧民对生态建设工程的最初被动响应、获得参与收益后的响应行为自发调整、农牧民行为响应所可能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及面对新的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自发调整四个方面探讨农牧民对政府主导生态建设工程的响应与适应,研究并对比农牧民在生态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其参与行为﹑表现特征﹑未来演化过程,并从理论上建立农牧民自觉地适应政府主导生态建设工程的调整框架。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第1章绪论1
第2章区域生态状况对比4
2.1区域概况4
2.1.1山江湖区4
2.1.2三江源区7
2.2生态地位和态势9
2.2.1生态战略地位10
2.2.2生态态势11
2.3生态退化解释与调控12
2.3.1生态退化解释12
2.3.2区域生态调控14
2.4农牧民对生态工程响应16
2.4.1农牧民参与建设17
2.4.2农牧民参与收益19
第3章研究方案设计与材料方法21
3.1方案设计21
3.1.1基本思路21
3.1.2预期目标22
3.1.3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22
3.2技术路线23
3.3数据来源24
3.3.1参与式农村评估24
3.3.2调查景观、村庄和农民选择25
3.3.3调查入户方式、地点和户型28
3.4数据分析32
3.5特色与创新34
第4章农牧民对生态建设工程的响应35
4.1农牧民面对生态退化的行为调整35
4.1.1资源禀赋格局36
4.1.2生态退化状况42
4.1.3经营行为调整49
4.2农牧民生态建设工程的理解偏好56
4.2.1经济收益偏好56
4.2.2信仰习俗偏好63
4.2.3生产便利偏好69
4.3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行为响应76
4.3.1直接参与行为76
4.3.2间接参与行为84
4.3.3转产参与行为89
4.4小结95
第5章参与收益后农牧民参与响应的自发调整98
5.1农牧民参与的生态经济效应感知98
5.1.1经济效应感知99
5.1.2生态效应感知104
5.1.3衍生效应感知109
5.2农牧民参与的直接响应行为调整113
5.2.1参与方式调整113
5.2.2参与行为调整117
5.2.3参与管理调整122
5.3农牧民参与的间接响应行为调整127
5.3.1收益行为调整128
5.3.2认识行为调整135
5.3.3投入行为调整143
5.4小结150
第6章农牧民参与政府生态建设的外部不经济性153
6.1农牧民参与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153
6.1.1直接外部不经济性154
6.1.2潜在外部不经济性159
6.2农牧民行为调整的外部不经济性162
6.2.1大概率外部不经济性162
6.2.2小概率外部不经济性169
6.3小结176
第7章农牧民参与响应的适应性自觉行为调整177
7.1农牧民参与行为面临新问题认识177
7.1.1新外部政策环境变化178
7.1.2参与行为外部性劣变187
7.2农牧民参与行为自觉性调整框架195
7.2.1农民自觉性调整框架196
7.2.2牧民自觉性调整框架199
7.3农牧民参与行为具体自觉性调整202
7.3.1农民具体自觉性调整202
7.3.2牧民具体自觉性调整205
7.4农牧民参与行为自觉性调整风险209
7.4.1农民自觉性调整风险209
7.4.2牧民自觉性调整风险211
7.5小结212
第8章结论与讨论215
8.1结论215
8.2讨论219
主要参考文献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