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外包是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整合外部技术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创新绩效的一种新型研发模式。本书首先从战略角度划分效率型和创新型两种研发外包模式,引入外包强度指标,论证了这两种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然后从资源、关系和知识三个维度解构研发外包,基于内外协调能力,提出“结构协调能力绩效”模型,揭示研发外包运作的机理;将企业成长划分为初始、发展和成熟期,定量地验证各个阶段研发外包维度结构和模式的演变过程,为企业在不同阶段动态选择研发外包模式、寻求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协同的平衡点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性建议。本书的研究丰富和拓展了研发外包理论,为企业研发战略决策、研发外包的实施、研发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书适合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师生阅读,也可供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工作人员参阅。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总序 (张来武)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技术源的演化趋势:研发的外部化
第二节 研发的演变:开放式研发的崛起
第三节 开放式创新背景下的研发新模式:研发外包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发外包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第一节 研发外包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研发外包的内涵、动因、特征及运作流程
第三节 研发外包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发外包运作机理的研究综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发外包的模式与机理探索性案例研究
第一节 探索性案例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第二节 探索性案例的选择和数据收集
第三节 探索性案例的背景及介绍
第四节 探索性案例的数据描述及信息编码分析
第五节 探索性案例的讨论与初始假设命题提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发外包的模式划分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第一节 研发外包的模式: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
第二节 研发外包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研发外包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发外包的机理:模型构建与理论假设
第一节 研发外包的维度结构:资源维、关系维和知识维
第二节 研发外包的协调能力:外部跨组织和内部管理协调能力
第三节 研发外包机理的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发外包的机理:实证分析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第二节 变量选择与测度
第三节 信度和效度检验
第四节 SEM模型建模——研发外包的机理与路径分析
第五节 研发外包机理的进一步探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发外包模式和维度结构的动态演化
第一节 研发外包动态演化的理论分析:演化阶段划分和理论假设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度
第三节 研发外包动态演化的实证分析:聚类和方差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发外包对企业创新实践的启示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发外包的访谈提纲
附录2 研发外包模式的划分及其对创新绩效影响的调查问卷
附录3 研发外包机理的调查问卷
附录4 研发外包动态演化的调查问卷
后记
图目录
图1.1 各地1997~2002年的研发外包情况
图1.2 大中型企业技术获取情况
图1.3 研发的演变
图1.4 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
图1.5 国内外研发合作的情况
图1.6 规模型工业企业创新按合作研发划分占产品创新企业数的比重
图1.7 本书的逻辑框架
图1.8 本书的技术路线
图2.1 Bacharach的理论的构成图
图2.2 研发外包的理论框架
图2.3 Choen研发外包交易成本理论
图2.4 Choen研发外包的委托代理理论
图2.5 Choen研发外包资源观理论
图2.6 Choen研发外包的资源依赖理论
图2.7 研发外包的社会交换理论
图2.8 研发外包的协同学理论
图2.9 研发外包流程
图2.10 Bardhan等的流程外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图2.11 Yoon和Im的IT外包的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绩效的关系
图2.12 Manjula等的外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图2.13 Cho等的物流外包、物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图2.14 Gilley和Rasheed的业务外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图2.15 Mol和Eric的国际外包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图2.16 Chanvarasuth的BPO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图2.17 Calabrese和Erbetta的外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图2.18 Grant的基于资源观的外包战略
图2.19 Choen的基于资源观外包模型
图2.20 Poppo和Zenger的基于资源交换属性的外包模型
图2.21 Mclvor的基于资源观的外包决策框架
图2.22 Klaas等的人力资源外包机理图
图2.23 Aubert等的资源特性对外包影响
图2.24 Tomas和Padron-Robaina的基于资源观外包框架
图2.25 Klepper的外包关系治理步骤
图2.26 Grover等的关系管理模型图
图2.27 Kern和Willcocks的交互理论的概念图
图2.28 Lee和Kim的从社会学和权力学角度看合作关系影响因素
图2.29 Lee和Kim的关系质量对外包影响概念模型图
图2.30 Lee和Kim的基于行为-态度理论的外包机理图
图2.31 Lee的知识共享与外包关系
图2.32 吴锋和李怀祖的基于知识管理的外包模型
图2.33 Lewis的信息共享与企业外包的关系研究
图2.34 Kim的外包治理能力、关系质量和外包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
图2.35 Han等的企业能力与外包绩效关系模型
图2.36 Bardhan等的IT投入、企业战略、产品外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
图2.37 Li等的外包隐性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
图3.1 研发外包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理论预设
图3.2 研发外包运作机理的理论预设
图3.3 研发外包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图3.4 研发外包的维度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图3.5 研发外包的维度结构与内外部协调能力的关系
图3.6 研发外包的协调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图4.1 Balachandra和Friar的研发外包模式
图4.2 研发外包模式的分类
图4.3 效率型研发外包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图
图4.4 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图
图5.1 Arnold的资源外包的结构图
图5.2 Dibbern的外包的实施步骤
图5.3 企业研发外包机理的概念模型
图6.1 研发外包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图6.2 研发外包内外部协调能力的测量模型
图6.3 企业创新绩效的测量模型
图6.4 研发外包的维度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
图6.5 研发外包维度结构与内外部协调能力的关系模型
图6.6 研发外包内外部协调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
图6.7 研发外包机理的初始模型图
图6.8 研发外包机理的整体修正模型图
图6.9 研发外包机理的整体结构图
图7.1 企业社会资本的推动作用
图7.2 资源外包网络的进化推拉模式
图7.3 外包在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演变
图7.4 基于核心能力的资源外包演进
图7.5 研发外包模式的动态演化
图7.6 研发外包维度结构的动态演化
表目录
表1.1 第一代至第六代研发管理过程
表2.1 市场、研发外包与企业三种制度的比较
表2.2 研发外包的理论基础
表2.3 内部研发、合作研发及研发外包的特征比较
表2.4 研发外包内涵的文献综述
表2.5 外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
表2.6 外包运作机理研究综述
表3.1 案例研究方法
表3.2 案例研究步骤
表3.3 案例企业资料来源
表3.4 案例企业简介
表3.5 汽车研发外包的主体内容和模式
表3.6 案例企业的研发外包维度结构
表3.7 案例企业的研发外包协调能力
表3.8 案例企业研发外包纬度结构、内外部协调能力与创新绩效的汇总与编码
表4.1 Balachandra和Friar研发外包不同模式
表4.2 案例企业的研发外包模式汇总
表4.3 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特征比较
表4.4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表4.5 样本基本特征的分布情况统计
表4.6 变量度量——研发外包模式
表4.7 外包强度的测度综述
表4.8 变量测度——企业创新绩效
表4.9 变量测度——环境动态性
表4.10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4.11 变量的信度检验结果
表4.12 变量的效度检验结果
表4.13 各变量的相关系数表
表4.14 研发外包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回归分析
表4.15 效率型研发外包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回归参数估计表
表4.16 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回归参数估计表
表4.17 研发外包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假设验证汇总
表5.1 基于资源理论的外包研究综述
表5.2 基于关系理论外包研究综述
表5.3 知识共享研究综述
表5.4 技术协同参与的研究综述
表5.5 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特征比较
表5.6 研发外包机理的研究假设汇总
表6.1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表6.2 样本基本特征的分布情况统计
表6.3 变量测度——资源维度
表6.4 变量测度——相互依赖性
表6.5 变量测度——沟通
表6.6 变量测度——信任
表6.7 变量测度——承诺
表6.8 变量测度——认知感
表6.9 变量测度——知识维度
表6.10 变量测度——研发外包外部协调能力
表6.11 变量测度——研发外包内部协调能力
表6.12 变量测度——企业创新绩效
表6.13 研发外包资源特性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6.14 研发外包关系特性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6.15 研发外包知识特性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6.16 研发外包维度结构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6.17 研发外包外部协调能力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6.18 研发外包内部协调能力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6.19 研发外包内外部协调能力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6.20 企业创新绩效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6.21 研发外包维度结构的效度分析
表6.22 研发外包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6.23 研发外包内外部协调能力的信度分析
表6.24 研发外包的内外部协调能力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6.25 企业创新绩效的效度分析
表6.26 企业创新绩效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6.27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表6.28 SEM模型拟合指数的判断标准
表6.29 研发外包维度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模型的拟合情况
表6.30 研发外包维度结构与内外部协调能力关系模型的拟合情况
表6.31 研发外包内外部协调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模型的拟合情况
表6.32 研发外包机理模型的拟合情况
表6.33 研发外包机理模型的修正拟合情况
表6.34 确认模型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
表6.35 各变量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效应
表6.36 效率型研发外包模式的调节作用分析
表6.37 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的调节作用分析
表6.38 企业研发外包机理的研究假设实证结果汇总
表7.1 弱联系主导和强联系主导的外包模式比较
表7.2 双边、多边和外包网络特征
表7.3 企业成长阶段的特点和判别条件
表7.4 企业阶段的划分
表7.5 研发外包模式演化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7.6 研发外包模式演化的频次统计
表7.7 研发外包模式演化的方差齐次检验(Levene检验)结果
表7.8 研发外包模式演化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7.9 研发外包模式演化的两两比较结果
表7.10 研发外包维度结构演化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7.11 研发外包维度结构演化的方差齐次检验(Levene检验)结果
表7.12 研发外包维度结构演化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7.13 研发外包维度结构演化的两两比较结果
表8.1 外包供应商不同发展路径模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