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对高校教材建设提出了“高质量,多样化”之要求,本教材就是依据这一精神,为适应不同的人才定位、不同办学层次而编写,编写思路为:以教学型、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为主体,立足于培养素质过硬、能力过硬,适合有基层需要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努力打造老师爱用、学生欢迎、有影响力的品牌教材。注重素质培养,强化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教育;注重能力培养和教材的实用性。突出“三基”,内容“必需、够用”,注意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实现“宜教宜学、科学严谨”,克服传统教材“高大全”的通病。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绪论(1)
一、预防医学概述(1)
二、预防医学发展简史(2)
三、医学模式和健康观(4)
四、健康决定因素和健康生态学模型(6)
五、疾病自然史和三级预防策略(7)
六、我国卫生工作方针(9)
七、21世纪卫生事业中的预防医学(9)
八、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10)
第一篇常用医学统计方法
第1章医学统计学概述(15)
第一节医学统计学的定义与基本步骤(15)
一、医学统计学的定义(15)
二、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16)
三、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18)
第二节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8)
一、总体与样本(18)
二、变量与资料(19)
三、抽样(21)
四、误差(22)
五、概率(22)
第三节学习医学统计学的意义与注意事项(23)
一、医学统计学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23)
二、学习医学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24)
第2章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20)
第一节集中趋势指标(25)
一、算术均数(25)
二、几何均数(27)
三、中位数(28)
第二节离散趋势指标(29)
一、极差(29)
二、四分位数间距(29)
三、方差与标准差(30)
四、变异系数(31)
第三节正态分布及其应用(31)
一、正态分布的概念(31)
二、正态分布的特征(32)
三、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32)
四、正态分布的应用(32)
第四节总体均数的估计(33)
一、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33)
二、t分布(34)
三、总体均数的估计(35)
第五节假设检验(36)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36)
二、t检验和u检验(36)
三、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及注意事项(39)
第3章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12)
第一节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42)
一、常用的相对数指标(13)
二、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43)
第二节标准化法(44)
一、标准化法的意义(44)
二、标准化率的计算步骤(/10)
三、应用标准化法的注意事项(47)
第三节分类资料的统计推断(47)
一、率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47)
二、总体率的区间估计(48)
三、率的u检验(48)
四、X2检验(49)
第4章线性相关与回归(56)
第一节线性相关(56)
一、相关系数的意义及计算(57)
二、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58)
第二节线性回归(59)
一、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59)
二、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60)
三、回归方程的应用(62)
第三节相关与回归的关系及应用注意(62)
一、相关与回归的关系(62)
二、相关与回归的应用注意(63)
第5章统计表与统计图(64)
第一节统计表(61)
一、统计表制作的基本要求(64)
二、编制统计表的原则(60)
三、统计表的种类(65)
第二节统计图(67)
一、绘制统计图的原则(67)
二、常用统计图的绘制(67)
第6章实验设计(74)
第一节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与原则(74)
一、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74)
二、实验研究的原则(76)
第二节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78)
一、决定样本含量的因素(78)
二、样本含量估计方法(78)
第三节常用实验设计方案(79)
一、完全随机设计(79)
二、区组设计(80)
三、析因设计(80)
四、交叉设计(81)
第二篇流行病学方法应用
第7章流行病学方法概论(80)
第一节流行病学的概念(85)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85)
二、流行病学的形成与发展(86)
第二节流行病学的原理与原则(87)
一、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87)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原则(88)
第三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89)
一、流行病学研究的过程(89)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类型(89)
第四节流行病学的用途(92)
第8章描述性研究(90)
第一节疾病的分布(95)
一、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90)
二、疾病的分布(97)
三、疾病的流行强度(100)
第二节现况调查(101)
一、现况调查的目的和分类(101)
二、现况调查的设计和实施(102)
三、现况调查的优缺点(100)
第三节暴发调查(106)
一、暴发的类型(106)
二、暴发调查的步骤(106)
第9章队列研究(108)
第一节队列研究的概念(108)
一、概述(108)
二、队列研究的用途(109)
三、队列研究的分类(110)
第二节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111)
一、确定研究目的(111)
二、确定研究因素(111)
三、确定研究结局(111)
四、确定研究现场(111)
五、确定研究人群(112)
六、确定样本大小(112)
七、资料收集与随访(113)
第三节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14)
一、资料的整理(114)
二、率的计算(114)
三、暴露与疾病的联系(115)
第四节队列研究的优缺点及偏倚(116)
一、队列研究的优缺点(116)
二、队列研究的偏倚(116)
第10章病例对照研究(119)
第一节病例对照研究概述(119)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119)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特征(120)
三、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120)
四、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121)
第二节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与实施(121)
一、病例的选择(121)
二、对照的选择(122)
三、样本含量的估计(123)
四、资料的收集(124)
五、资料的整理(125)
第三节病例对照研究的分析(125)
一、统计描述(125)
二、统计推断(120)
第四节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130)
一、选择偏倚及其控制(130)
二、信息偏倚及其控制(131)
三、混杂偏倚及其控制(131)
第五节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131)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131)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局限性(131)
第11章实验性研究(133)
第一节实验性研究概述(133)
一、定义(133)
二、基本特征(134)
三、主要类型(131)
第二节临床试验(130)
一、概述(130)
二、设计与分析(137)
三、偏倚及其控制(l40)
四、临床试验应注意的问题(141)
五、优缺点(113)
第三节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144)
一、定义(l44)
二、目的(144)
三、设计类型(l44)
四、实施注意(145)
第12章医学科研中误差与偏倚的控制(147)
第一节概述(147)
一、误差的概念(147)
二、误差的种类(147)
第二节偏倚的种类及其控制(148)
一、选择偏倚(118)
二、信息偏倚(150)
三、混杂偏倚(152)
第13章病因研究方法概述(155)
第一节病因的概念(150)
一、病因的定义(155)
二、病因的分类(156)
三、关于病因的几种学说(157)
四、病因模式(158)
第二节病凶研究的主要方法(159)
一、病因研究的基本步骤(159)
二、流行病学研究病因的特点(161)
第三节病因的判断(161)
一、病因判断的步骤(161)
二、事物间联系的种类(162)
三、判断因果联系的标准(162)
四、病因研究与疾病预防(164)
第14章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166)
第一节基本概念(166)
一、筛检试验(167)
二、诊断试验(168)
三、诊断试验与筛检试验的区别(168)
第二节诊断试验的评价(169)
一、基本步骤(169)
二、评价指标(170)
三、确定试验判断标准(175)
第三节提高诊断和筛检试验效率的方法(177)
一、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177)
二、联合试验的应用(178)
第15章疾病预后研究与评价(180)
第一节疾病预后研究的方法(180)
一、预后研究的基本概念(180)
二、预后研究的方法(181)
第二节生存分析(183)
一、生存分析的基本概念(183)
二、坐存分析的目的(184)
三、生存资料收集的内容与特点(181)
四、生存分析的方法(180)
第三节疾病预后研究的质量控制(187)
一、预后研究常见的偏倚(187)
二、偏倚的控制方法(188)
第四节疾病预后研究的评价(189)
一、评价原则(189)
二、评价内容(189)
第16章循证医学与循证决策(192)
第一节循证医学的概念及意义(192)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和产生背景(192)
二、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关系(191)
三、循证医学对临床医学的影响(191)
四、循证医学的研究内容(195)
第二节循证医学的实施步骤(196)
一、确定临床问题(196)
二、检索相关证据(196)
三、严格评价证据(196)
四、应用最佳证据(197)
五、评估实践后效(197)
第三节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198)
一、系统评价(198)
二、Mcta分析(200)
第四节循证决策(202)
一、循证决策的概念和意义(202)
二、循证决策的内容(203)
三、循证决策的实施步骤(203)
第三篇人类坏境与健康
第17章环境卫生与健康(207)
第一节人与环境(207)
一、人类环境及其组成(207)
二、人与环境的关系(208)
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210)
第二节环境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212)
一、环境有害因素的来源(212)
二、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213)
三、环境有害因素的健康效应(211)
四、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17)
第三节环境污染的控制(219)
一、环境污染的危险度评价(219)
二、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控制(220)
第18章行为与健康(222)
第一节行为与健康的关系(222)
一、行为与生活方式(222)
二、生活方式行为与健康(223)
三、健康相关行为(223)
第二节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与行为改变理论(224)
一、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221)
二、常用行为改变理论(224)
第三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26)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226)
二、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227)
三、健康咨询的基本模式(227)
四、健康咨询的原则(228)
第四节控制烟草使用(229)
一、烟草使用的主要危害(230)
二、烟草使用人群的预防与控制目标(230)
三、控制烟草使用的策略与措施(231)
第五节促进体力活动(231)
一、久坐少动生活方式及其危害(234)
二、体力活动与健康(235)
三、促进体力活动的策略与措施(237)
第19章生活环境与健康(240)
第一节大气环境与健康(240)
一、大气的理化特性(210)
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241)
三、大气卫生防护(213)
第二节室内环境与健康(213)
一、室内环境及其特点(244)
二、室内空气污染(211)
三、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246)
第三节饮用水与健康(217)
一、水质不良的健康危害(247)
二、饮用水的卫生学评价(219)
三、保证饮用水安全的措施(249)
第四节土壤环境与健康(252)
一、土壤污染(252)
二、土壤污染的健康危害(253)
三、土壤的卫生防护(253)
第20章职业卫生与健康(250)
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250)
一、物理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危害(250)
二、化学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危害(258)
三、生物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危害(259)
四、不良生理、心理性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危害(259)
第二节职业卫生服务与职业人群健康坚护(260)
一、职业卫生服务(260)
二、职业人群健康监护(261)
三、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管理(262)
第三节职业病及其管理(263)
一、职业病概述(263)
二、常见职业病的诊断与防治(264)
三、职业病的管理(269)
第21章食物与健康(272)
第一节人体必需的营养素(272)
一、基本概念(272)
二、宏量营养素与能量(273)
三、矿物质(276)
四、维生素(277)
五、居民营养状况评价(279)
第二节合理营养与膳食指南(280)
一、合理营养(280)
二、膳食指南(281)
三、特殊人群的营养(282)
第三节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284)
一、概述(285)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286)
三、有毒动植物中毒(288)
四、化学性食物中毒(289)
第四节食品安全(290)
一、食品安全概述(290)
二、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物及其预防(291)
第22章地质环境与健康(291)
第一节地方病概述(294)
一、地方病的定义与分类(291)
二、地方病的基本特征(295)
三、地方病的预防措施(290)
第二节碘缺乏病(290)
一、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296)
二、碘缺乏病的危险因素(296)
三、碘缺乏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297)
四、碘缺乏病的防治(299)
第三节地方性氟中毒(299)
一、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征(299)
二、地方性氟中毒的危险因素(300)
三、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301)
四、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302)
第四节其他地方病(303)
一、地方性砷中毒(303)
二、克山病(303)
三、犬骨节病(303)
第四篇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23章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307)
第一节疾病的预防策略(307)
一、制定疾病预防策略的必要性(307)
二、制定疾病防治策略的依据(308)
三、制定疾病防治策略的指导思想(309)
第二节疾病的预防措施(310)
一、初级卫生保健(310)
二、疾病的三级预防策略(312)
三、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314)
第三节疾病监测(318)
一、疾病监测的种类(318)
二、疾病监测的相关概念(319)
三、疾病监测机构和监测系统(320)
四、疾病监测的内容(321)
五、现代信息技术在疾病监测中的应用(321)
六、疾病监测系统的评价(321)
第24章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323)
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323)
一、传染源(323)
二、传播途径(320)
三、人群易感性(327)
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328)
第二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329)
一、疫源地及流行过程(329)
二、传染过程及感染谱(329)
第三节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330)
一、传染源的管理(331)
二、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331)
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332)
第四节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
防制对策(335)
一、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330)
二、新时期传染病的防治对策(335)
第25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38)
第一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338)
一、突发事件(338)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339)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339)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310)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340)
六、处理原则与应急处理(312)
第二节急性化学性中毒事件(340)
一、概念(315)
二、类型(345)
三、原因(310)
四、处理原则与应急处理(346)
第三节电离辐射损伤事件(317)
一、概念(347)
二、健康危害(317)
三、防护原则(348)
四、处理原则与应急处理(348)
第26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351)
第一节主要慢性病预防(351)
一、心脑血管疾病(351)
二、恶性肿瘤(354)
三、糖尿病(357)
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59)
第二节慢性病的预防策略(361)
一、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361)
二、防制原则(362)
三、慢性病的管理(362)
第27章疾病的社区预院与临床预防(364)
第一节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预防(364)
一、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361)
二、疾病的社区预防(365)
第二节疾病的临床预防(366)
一、临床预防概述(366)
二、临床预防的工作内容(367)
三、临床预防的实施原则(368)
第三节健康危险因素评估(369)
一、健康危险因素的概念(369)
二、健康危险因素收集及危险度评估(369)
第四节健康维护计划(371)
一、健康维护计划的概念及制定原则(371)
二、健康维护计划的实施(372)
第28章伤害的预防(374)
第一节伤害概述(371)
一、伤害的定义(374)
二、伤害的分类(370)
三、伤害发生的基本条件(376)
四、伤害研究的意义和内容(377)
第二节伤害的流行特征(378)
一、伤害的测量指标(378)
二、伤害的分布(379)
第三节伤害的预防与控制(380)
一、预防策略(380)
二、预防措施(381)
第29章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383)
第一节卫生服务体系与功能(383)
一、卫生系统(383)
二、公共卫生体系(384)
三、医疗保健体系(385)
第二节医疗保障体系与医疗保险(387)
一、医疗保险概述(387)
二、主要医疗保险模式(387)
三、我国医疗保障体系(388)
四、医疗费用控制措施(391)
第三节卫生政策与资源配置(392)
一、卫生政策的概念与特点(392)
二、卫生政策的功能(393)
三、卫生政策的制定(393)
四、卫生资源的内涵与特性(394)
五、卫生资源的配置原则(391)
第30章全球卫生保健策略(396)
第一节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策略(396)
一、全球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396)
二、21世纪全球社会卫生策略(397)
第二节国际卫生条例(399)
一、《国际卫生条例》的产生与发展(399)
二、《国际卫生条例》的内容及特点(400)
第三节我同“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401)
一、我国“十一五”卫生发展成就(401)
二、我国“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402)
参考文献(404)
附录A统计用表(406)
附录B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