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目录
总序/i
序一/v
序二/vii
序三/xi
引言 (001)
第一章 成长历程(009)
第一节 青少年时期 (011)
第二节 在东北兵工专门学校的学习生涯(020)
第三节 没想到成了北京工业学院的学生(023)
第四节 留校工作 初露锋芒(029)
第五节 担任西山化学试剂厂厂长(032)
第六节 回校任教 潜心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039)
第二章 首次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032工程”(045)
第一节 接受一项神圣的工作(047)
第二节 攻坚克难 研制成功(050)
第三节 接受鉴定 节外生枝(056)
第四节 虽失之交臂 却埋下了一颗执着的种子(058)
徐更光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传
第三章 辛苦、快乐的家庭和艰难、传奇的岁月(063)
第一节 同事做媒 喜结良缘 (065)
第二节 初为人父 未料世事艰难(069)
第三节 苦中作乐 家庭生活暖意浓(074)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难忘记忆(078)
第五节 艰难的“农转非”与众多的关怀(084)
第六节 爆炸专家主导了驱逐舰爆炸沉没事件的调查方向(093)
第四章 成功研制“8701” 第一次获得国家级奖励(103)
第一节 军情紧急 知难而上(105)
第二节 解决关键问题 群策群力(108)
第三节 完成生产定型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13)
第四节 未雨绸缪 二次获奖育得“常青树” (118)
第五章 “8702”的成功和后来的故事(125)
第一节 不速之客 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127)
第二节 灵光乍现 开创了我国第一代高威力含铝炸药的先河(132)
第三节 “捎带脚儿” 运用射流引爆技术解决大问题(138)
第六章 高温石油射孔弹 为民用产品技术开发做出新贡献(145)
第一节 射孔弹早爆 胜利油田遇到大难题(147)
第二节 知己知彼 成竹在胸(149)
第三节 巧妙设计 获得成功(151)
第四节 手握“金砖” 想起了老朋友(155)
第五节 厂校合作 解决系列难题 (164)
第七章 国产催泪弹遇到技术瓶颈 他们找到了爆炸专家(167)
第一节 军方求助(169)
第二节 倾囊相授 合作成功(170)
第八章 重任在肩 爆炸专家又挑起了系主任的担子(175)
第一节 特殊时期 担任系主任(177)
第二节 调整专业结构 重视招生就业问题(180)
第三节 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做好各项工作(187)
第九章 花甲之年 海萨尔炸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5)
第一节 引进“双三五” 关键技术国外不转让(197)
第二节 与152厂签下协议 攻克配方难关(198)
第三节 当年立项当年生产 取得全面成功(208)
第四节 一个项目带活了一个厂 厂校一起报奖(214)
第十章 潜心攻克改性TNT技术(217)
第一节 生产工人的苦难让他触目惊心(219)
第二节 多年的执着与突破(222)
第三节 工人自己的科学家 心里装着对国家的责任(226)
第十一章 德高望重的院士 行业中的一面旗帜(235)
第一节 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37)
第二节 解决“疑难杂症”的高手(241)
第三节 工厂的贴心人 大家的主心骨(255)
第十二章 水中破障技术的突破与爆炸新理论的诞生(267)
第一节 倾心含铝炸药的深层次研究 (269)
第二节 恰逢台海危机 突破水中破障技术(271)
第三节 一种新理论的诞生影响了全行业(277)
第十三章 改性B炸药及相关技术的突破(281)
第一节 知难而上 改性B炸药配方的诞生(283)
第二节 低比压顺序凝固 世界装药史上一次真正的革命(294)
第三节 严重的膛炸事故让项目濒于绝境(301)
第四节 从配方开始从头再来(307)
第五节 无损检测技术 一次跨学科的创新(315)
第六节 改性B炸药的成功促进了装药质量安全性新理念推广(320)
第十四章 125破甲弹的成功改进(325)
第一节 新型坦克炮的大难题(327)
第二节 “8701”立新功(329)
第三节 开创我国高过载后膛炮的先河(335)
第十五章 老有所为 老有所想 老年生活二三事(339)
第一节 第一次脑中风让他结束了40多年的吸烟史(341)
第二节 家人们的悉心照料让他战胜了第二次重病(347)
第三节 老骥伏枥 攀登炸药检测技术的新高峰(350)
第四节 言传身教 对待学生既是严师又是慈父(362)
第五节 接班人的事情让他忧心忡忡(366)
第六节 亲切、乐观的“老顽童”(368)
第七节 第三次重病与惜别人间 (375)
第十六章 追悼与怀念(379)
第一节 噩耗传出 惊动各界(381)
第二节 隆重悼念(382)
第三节 追思(387)
附录一 徐更光大事年表(391)
附录二 徐更光主要著述目录(403)
后记(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