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将173个实验有机组合编写成12个实验组,分成三篇。在第一篇(免疫学实验)中,除了编写常规免疫技能实验(实验一)外,还沿着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超敏反应这条主线,用22个理论验证性实验编写成3个综合实验(实验二~四)。第二篇(微生物学基本技能实验)围绕着需氧性细菌、厌氧性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观察方法,分离与培养技术,常规鉴定及分子鉴定方法等内容编写了4个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全新主题实验(实验五~八),可全面指导学生完成常见微生物类型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第三篇(微生物应用与综合设H实验)则编写了4个应用性较强的综合设计类实验,以加强对学生微生物应用相关技术的培养。本教材最多可供54个实验学时使用。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实验室守则1
第一篇免疫学实验
实验一常规免疫学诊断技术3
一、凝集试验3
二、琼脂扩散试验5
三、琼脂凝胶免疫电泳9
四、免疫标记技术12
五、补体结合试验(半量法)16
六、非特异性免疫诊断技术18
实验二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功能26
一、血-脑屏障作用26
二、吞噬功能27
三、溶菌酶溶菌试验28
四、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29
五、补体溶菌实验30
实验三特异性免疫防御功能32
一、免疫血清(多克隆抗体)的制备32
二、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测€34
三、细菌毒素中和实验36
四、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37
五、E花环形成试验(微量法)38
六、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40
七、B细胞溶血空斑试验41
八、白细胞介素-2对CTLL-2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及生物活性单位测定42
九、转化生长因子P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44
实验四超敏反应46
一、动物I型超敏反应46
二、新生儿溶血病诊断实验47
三、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PEG比浊法48
四、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的检测49
五、结核菌素试验49
第二篇微生物学基本技能实验
实验五需氧性细菌基础实验方法与技术51
一、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与无菌操作技术51
二、细菌培养基制备53
三、需氧细菌培养法55
四、细菌生长实验61
五、细菌形态与结构观察技术63
六、细菌代谢实验及生化鉴定技术73
七、细菌遗传性状检测技术85
八,药物体外抗菌实验技术88
九、细菌致病性研究实验技术94
十、消毒与灭菌技术101
十一、细菌菌种的保藏技术105
实验六厌氧性细菌人工培养及基本性状观察113
一、厌氧性细菌的培养114
二、生物学性状鉴定116
三、致病性试验117
实验七真菌培养、形态观察及鉴定方法118
一、真菌培养方法118
二、真菌形态学鉴定方法119
三、基于rDNA-ITS序列分析的真菌分子鉴定方法121
四、真菌致病性123
实验八病毒培养、基本性状观察及检测126
一、病毒培养法126
二、病毒抗原的检测129
三、抗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130
四、病毒核酸的检测134
第三篇微生物应用与综合设计实验
实验九环境与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142
一、实验室微生物污染状况检测142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146
三、药品微生物检验技术149
实验十细菌诱变育种与基因工程相关技术162
一、诱变育种与筛选162
二、噬菌体效价测定及转导实验164
三、微生物基因文库的构建与应用167
实验十一革兰阳性球菌鉴定172
—、配制培养基172
二、分离培养173
三、纯培养173
四、生物学性状鉴定174
五、致病性试验176
六、甲氧西林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碘淀粉平板法)178
七、撰写鉴定报告179
实验十二肠杆菌科细菌鉴定180
—、配制培养基180
二、分离培养182
三、纯培养182
四、生物学性状鉴定183
五、内毒素毒性试验186
六、药物敏感试验187
七、病后免疫力检査——肥达试验187
八、撰写鉴定报告189
主要参考文献191
附录192
附录一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提要及习题192
附录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习题参考答案216
彩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