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物理 > 原子和分子物理 >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60年的实验与发现

相同语种的商品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60年的实验与发现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60年的实验与发现
  • 书号:9787030568656
    作者:童国梁
  • 外文书名:
  • 装帧:锁线胶订
    开本:B5
  • 页数:
    字数:500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198.00元
    售价: ¥156.42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为纪念成立60周年组织若干知名物理学家编著,并于2015年正式出版的。60年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建立的CERN在粒子物理的研究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弱电统一理论发展的实验验证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罕见介子衰变的早期测量开始,70年代对弱中性流的检测,80年代对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W和Z玻色子的实验发现,90年代LEP实验为标准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实验依据,其后,2012年7月4日LHC设备上的ATLAS和CMS两个合作组宣布发现的希格斯粒子又正式向世界宣告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最终成功。今天,CERN已成为世界粒子物理研究中心和前沿实验阵地。
  本书各章高屋建瓴地介绍了60年来CERN在各有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意义、技术路线、取得的成就以及历史经验,展现了世界各国政府以及数以千计科学家之间合作的巨大成功。本书也是一本了解CERN的成功之道和杰出成就的历史资料。
样章试读
  • wx_琰芭芭96804 ( 2020-04-24 10:51:44 )

  • 霄河 ( 2018-05-05 14:40:15 )

总计 2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1条问答)

  • 科学文 ( 2018-06-26 23:08:52 )

    9787030568656,希格斯子,在规范场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希格斯在88岁时,拿诺奖,希望有pdf版本的样书,拿来做研究用,全文,谢谢,感谢科学出版社!

总计 1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第1篇 希格斯玻色子在LHC上的发现 1
    1.1 引言 1
    1.2 ATLAS和CMS实验 4
    1.2.1 ATLAS探测器 4
    1.2.2 CMS探测器 6
    1.2.3 安装和调试 6
    1.3 触发器、计算技术及早期运行 8
    1.3.1 触发器和计算技术 8
    1.3.2 标准模型测量以检验其正确性 9
    1.4 标准模型中希格斯玻色子与LHC 11
    1.4.1 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及其性质的测量 13
    1.4.2 利用2011年全部数据与2012年部分数据的分析结果 13
    1.4.3 来自2011年和2012年全部数据的结果 16
    1.4.4 ATLAS和CMS合作组RUNⅠ数据合并的结果 21
    1.5 总结和展望 25
    参考文献 27
    第2篇 重味强子物理的精确测量 30
    2.1 引言 30
    2.2 历史回顾 31
    2.2.1 小林-益川机制的起源 31
    2.2.2 B物理的兴起 32
    2.2.3 LHC时期 33
    2.3 CKM矩阵 34
    2.3.1 定义 34
    2.3.2 标准参数化 35
    2.3.3 Wolfenstein参数化 36
    2.3.4 幺正三角形 36
    2.3.5 CP破坏的唯象理论 38
    2.3.6 幺正三角形的实验测定 40
    2.4 LHC上的b物理回顾 42
    2.4.1 CP =对称性破坏 42
    2.4.2 稀有电弱衰变 45
    2.4.3 *衰变的首次观测 46
    2.5 总结 49
    参考文献 49
    第3篇 走近物质的极限:CERN超相对论性核碰撞 58
    3.1 强相互作用物质 58
    3.2 QCD物质研究:树立信心 60
    3.3 CERN关于高温QCD物质的研究 61
    3.3.1 CERN重核加速 64
    3.3.2 CERN的SPS实验及其物理学 65
    3.4 新千年的成就 66
    3.4.1 火球能量密度 66
    3.4.2 火球温度 67
    3.4.3 *时强子的形成:接近格点QCD预测 67
    3.4.4 奇异重子和反重子产生增强 68
    3.4.5 粲偶素(J=a)压低解释了QCD等离子体的形成 69
    3.4.6 QCD手征对称性恢复:强子在接近TC时融化 70
    3.4.7 火球物质显示集体动力学流 71
    3.4.8 SPS总结及RHIC上的一些结果 71
    3.5 LHC上的重离子物理学 72
    3.5.1 强子形成 73
    3.5.2 椭圆流 73
    3.5.3 喷射淬火 74
    3.5.4 夸克偶素压低 75
    3.5.5 发现 77
    3.6 总结 78
    参考文献 79
    第4篇 LEP轻中微子种类数目的测量 82
    4.1 引言 82
    4.2 理论原理 83
    4.2.1 Z玻色子的宽度 84
    4.2.2 实验可观察量 84
    4.2.3 对No的灵敏性 85
    4.3 实验测量 86
    4.3.1 Z玻色子衰变的探测 86
    4.3.2 数据样本 88
    4.3.3 截面和不对称性测量 89
    4.3.4 亮度测量 89
    4.3.5 结果 90
    4.3.6 不确定性 91
    4.4 No的直接测量 91
    4.5 总结 94
    参考文献 95
    第5篇 在LEP上的精确实验 98
    5.1 引言 98
    5.2 正负电子对撞机 100
    5.3 在LEP上的四个探测器 102
    5.4 W和Z玻色子质量的量子修正 103
    5.5 SM截面、不对称性和分支比 106
    5.6 LEP-I的电弱结果 107
    5.7 SM的约束 109
    5.8 LEP-II的电弱结果 113
    5.9 QCD结果 114
    5.9.1 胶子的自相互作用 114
    5.9.2 b夸克质量的跑动 115
    5.9.3 强耦合常数的确定 115
    5.10 规范耦合统一 116
    5.11 总结 119
    参考文献 120
    第6篇 W与Z粒子的发现 126
    6.1 引言 126
    6.2 CERN的质子反质子对撞机 127
    6.3 实验 131
    6.3.1 UA1实验 132
    6.3.2 UA2探测器 133
    6.4 W和Z玻色子的发现 135
    6.4.1 W玻色子的发现 135
    6.4.2 Z玻色子的发现 138
    6.5 对撞机继续运行后的物理结果 142
    6.5.1 W和Z的质量与产生截面 142
    6.5.2 *衰变中的电荷不对称性 143
    6.5.3 对QCD的一次检验 145
    6.5.4 W和Z玻色子的强子衰变 145
    6.5.5 W和Z玻色子的精密测量 146
    6.6 总结 148
    参考文献 149
    第7篇 弱中性流的发现 151
    7.1 引言 151
    7.2 CERN高能中微子物理的开端 151
    7.2.1 20世纪50年代末弱相互作用的研究状态 151
    7.2.2 CERN的第一个中微子实验 152
    7.2.3 弱中性流的早期寻找 154
    7.3 弱中性流的发现 155
    7.3.1 气泡室Gargamelle 155
    7.3.2 挑战 157
    7.3.3 1973年3月的情况 158
    7.3.4 中子本底 160
    7.3.5 激动人心的秋天 162
    7.3.6 质子实验 162
    7.3.7 确认 164
    7.4 总结 165
    参考文献 166
    第8篇 CERN高能中微子实验的重要成果 169
    8.1 引言 169
    8.2 早期Gargamelle关于夸克-部分子模型的结果 170
    8.3 中微子束流和实验 172
    8.4 核结构和夸克部分子模型 175
    8.5 弱电测量 177
    8.5.1 弱混合角 177
    8.5.2 粲夸克的产生和GIM机制 179
    8.6 QCD和结构函数 180
    8.7 总结 185
    参考文献 185
    第9篇 直接CP破坏的发现 187
    9.1 引言 187
    9.1.1 CP破坏研究的早期阶段 187
    9.1.2 基本现象 188
    9.1.3 80~90年代*实验测量的状况 189
    9.1.4 *测量的主要挑战 190
    9.2 第一代:NA31束流和探测器 191
    9.2.1 *束流 191
    9.2.2 NA31实验布局 192
    9.2.3 中性衰变的测量:液氩量能器 193
    9.2.4 带电模式的测量 194
    9.2.5 触发、在线本底排除和数据获取 195
    9.3 NA31的分析和结果 195
    9.3.1 分析 196
    9.3.2 NA31的结果 197
    9.3.3 相位测量 199
    9.4 第二代:NA48束流和探测器 201
    9.4.1 NA48束流 202
    9.4.2 标记器 202
    9.4.3 液氪量能器 203
    9.4.4 谱仪 204
    9.4.5 NA48触发和数据获取系统 204
    9.4.6 NA48分析 204
    9.4.7 NA48结果 208
    9.5 总结 209
    9.5.1 *的世界平均值 209
    9.5.2 K介子中的CP破坏:重介子系统的入口 210
    9.5.3 K介子的CP破坏:理论的入口 211
    9.5.4 CERN K介子实验的遗产 211
    参考文献 212
    第10篇 CPLEAR(PS195)上中性K介子离散对称性的测量 216
    10.1 低能反质子环 216
    10.2 CPLEAR实验方法 217
    10.3 CPLEAR探测器 218
    10.4 中性K介子唯象理论 220
    10.4.1 时间演化 220
    10.4.2 离散对称性 222
    10.4.3 *衰变中CP破坏的测量 224
    10.4.4 T和CPT破坏参数的直接测量 225
    10.4.5 幺正关系对T和CPT参数的限制 227
    10.4.6 基本原理的相关测量 228
    10.5 总结 231
    参考文献 231
    第11篇 ISR的一个发现:质子-质子截面升高 234
    11.1 1970年初期的强子-强子截面 234
    11.2 理论框架 235
    11.3 三个ISR的建议书 239
    11.4 弹性散射与总截面的第一次结果 243
    11.5 第二代实验 249
    11.6 ISR能量范围内的重叠积分 252
    11.7 ISR从更高能量看“小角度物理” 253
    11.8 总结 258
    参考文献 258
    第12篇 SPS上μ子深度非弹性散射研究 263
    12.1 引言 263
    12.2 束流和探测器 264
    12.2.1 早期探测器 264
    12.2.2 COMPASS探测器 265
    12.2.3 COMPASS极化靶 266
    12.3 非极化核子结构函数 266
    12.3.1 散射截面和结构函数 267
    12.3.2 标度破坏 268
    12.3.3 微扰QCD检验 268
    12.3.4 强耦合常数的测量 269
    12.4 核子自旋和极化深度非弹性散射 271
    12.4.1 纵向自旋 272
    12.4.2 CERN实验方法 274
    12.4.3 实验结果 274
    12.4.4 横向自旋 278
    12.5 总结 281
    参考文献 282
    第13篇 揭示强子中的部分子:从ISR到SPS对撞机 287
    13.1 引言 287
    13.2 作为胶子对撞机的ISR 288
    13.2.1 引言 288
    13.2.2 主要的里程碑 289
    13.2.3 关于ISR 290
    13.2.4 大横动量:单举产生的数据 292
    13.2.5 事例结构和喷注 293
    13.2.6 直接光子 297
    13.2.7 ISR的遗产 297
    13.3 在SPS对撞机上的喷注 298
    13.3.1 引言 298
    13.3.2 喷注产生的证据 299
    13.3.3 理论解释 301
    13.3.4 部分子{部分子散射的角分布 303
    13.3.5 质子结构函数的确定 305
    13.3.6 直接光子产生 306
    13.3.7 双喷注系统的总横动量 306
    13.3.8 多喷注末态 307
    13.4 总结 310
    参考文献 310
    第14篇 反质子反氢原子的性质和奇特原子研究 314
    14.1 引言 314
    14.2 π,μ,K和其他奇特原子 315
    14.2.1 原子物理 316
    14.2.2 粒子的参数 317
    14.2.3 强相互作用 318
    14.2.4 核物理 318
    14.3 反质子原子和质子偶素 320
    14.3.1 质子偶素 322
    14.4 反质子 323
    14.4.1 电荷和质量:TRAP,ATRAP和ASACUSA三个实验 325
    14.4.2 磁矩:ATRAP 和 ASACUSA 实验 328
    14.5 反氢原子 329
    14.5.1 低能的反氢原子:ATHENA,ATRAP实验 329
    14.5.2 捕集器 ALPHA,ATRAP 331
    14.5.3 谱线 ALPHA 332
    14.5.4 引力:AEgIS,GBAR实验 332
    参考文献 335
    第15篇 子反常磁矩和相对论检验 338
    15.1 引言 338
    15.2 基本原理 340
    15.3 1958年1962年CERN回旋加速器和6m磁铁 341
    15.4 第一代子储存环 (1962.1968) 346
    15.4.1 概述 346
    15.4.2 飞行中的子衰变 349
    15.4.3 实验细节和结果 349
    15.5 第二代子储存环 (1969.1976) 351
    15.5.1 电聚焦 352
    15.5.2 电四极子和擦除 352
    15.5.3 环形磁铁 353
    15.5.4 粒子注入 353
    15.5.5 径向分布 354
    15.5.6 结果 355
    15.6 总结 356
    15.7 相对论检验 356
    15.7.1 爱因斯坦第二假设 356
    15.7.2 飞行μ子寿命 358
    参考文献 358
    第16篇 CERN同步回旋加速器π稀有衰变的发现 361
    16.1 引言 361
    16.2 普适费米相互作用和 衰变:两个并行的故事 362
    16.2.1 介子发现之前的弱相互作用 362
    16.2.2 介子发现之后的弱相互作用 363
    16.3 介子衰变到电子和中微子:CERN的发现 367
    16.4 首次观测到*衰变 372
    16.5 总结 374
    参考文献 374
    第17篇 ISOLDE上的重要成果 377
    17.1 引言 377
    17.2 放射性核束的生产、操控和加速 380
    17.2.1 靶离子源系统—装置的核心 380
    17.2.2 冷却的束流、同核异能束流和源内激光谱 381
    17.2.3 REXISOLDE—放射性核束后加速的新概念 383
    17.3 壳结构:幻数的减小 385
    17.4 核形状—形状共存和四极形变 387
    17.5 核晕 389
    17.6 基本相互作用研究 391
    17.7 ISOLDE在通往下半个世纪的大门前 392
    参考文献 394
    索引 396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