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普信息化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的同时,中国科普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及百度数据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启动了互联网科普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持续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科学传播与受众行为特征研究,并陆续发布了《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网络科普舆情报告》《移动互联网网民科普获取与传播行为报告》。
作为对科普数据系列报告的深化总结,本书集中呈现了课题组围绕科普信息化时代的受众需求、媒体舆情和传播行为所取得的重要研究结论,反映了中国科普研究所在科普数据平台共建共享与基于社会数据的科普信息化发展水平测评方面的探索,为下一步的科普信息化社会测度及信息社会中的科普效果评估打下了数据基础。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序 i
第一章 绪论:互联网+科普—用数据展现的时代 001
一、科普信息化工程贯彻“互联网+科普”理念 002
二、科普信息化工程将向智能化发展 006
三、用数据展现的科普时代 009
第二章 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 011
第一节 科普需求数据研究基础 012
一、研究内容 012
二、研究方法 012
三、种子词、衍生词增量及术语释义 015
第二节 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季度报告 016
一、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 017
二、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 022
三、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 027
四、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 037
第三节 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年度报告 041
一、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特征 042
二、中国网民科普需求目标群体特征 046
三、中国网民科学常识搜索行为特征 051
四、中国网民科普搜索热点事件年度盘点 053
第四节 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相关分析 055
一、科普搜索进一步向移动端倾斜 056
二、各年龄段搜索意愿分析 056
三、2016年度八大主题热词搜索TOP10 060
四、2016年度全国各省TGI热词TOP10 065
第三章 网络科普舆情报告 067
第一节 网络科普舆情数据平台建设 068
一、数据平台功能模块区分 068
二、数据报告结构 070
三、数据分析方法 072
第二节 网络科普舆情周报 072
第三节 网络科普舆情月报 084
第四节 网络科普舆情专报 088
第五节 科普舆情数据分析报告 104
一、载体舆情热度:网络新闻、微信、APP新闻位列前三 105
二、科普专题舆情热度:应急避险、生态环境、前沿科技位列前三 106
三、科普微信账号排行:“科普中国”稳居前十 107
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网民科普获取与传播行为报告 109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网民科普获取与传播行为报告概述 110
一、研究目标 110
二、技术路线 110
三、相关说明 111
第二节 移动端科普用户的群体特征画像 112
一、移动端科普用户中男性构成比例更高 112
二、移动端科普用户中超五成来自23~40岁群体 112
三、移动端科普用户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 114
四、移动端科普用户在华东、华南地区比较集中 114
五、广东及江浙地区的科普用户分布最为集中 115
第三节 移动端用户的科普内容偏好及群体差异 116
一、男性关注科技新知,女性关注健康与安全 116
二、青少年群体偏好自然地理类科普主题 117
三、成年用户更关注生活类科普主题 117
四、华东地区用户更关心气候与生活的关联 118
五、中南部地区用户更重视食品安全的问题 119
六、华北和东北地区用户聚焦能源利用事业 119
七、西部地区用户对新科技领域关注度较高 119
第四节 移动端用户的科普内容获取行为特征 121
一、信息科技、健康与医疗、气候与环境最受移动端用户关注 121
二、热点科学事件是科普传播的重要抓手 121
三、18岁及以下群体更倾向于接受科普视频内容,19岁及以上人群更青睐科普图文 123
四、华东、华南地区的科普视频用户更多,西南、西北地区的科普图文用户更集中 124
五、用户偏好的视频多集中于自然地理、航空航天主题,偏好的图文内容多集中于信息科技、健康医疗主题 124
第五节 移动端用户的科普内容传播行为特征 125
一、用户对科普信息的分享意愿因主题而异 126
二、微信已成科普二次传播扩散的主阵地 126
三、健康与医疗成年度最热议科普主题 127
第六节 数据分析结果对于科普工作的启示 128
一、针对科普用户的群体和行为特征分析做好个性化科普 128
二、针对不同的科学谣言采用差异化辟谣策略 129
三、官方自媒体原创率高,但传播力需进一步提升 130
四、培养自媒体生态做科普长尾传播 130
附录1 科学常识种子词表 133
附录2 科普中国实时探针舆情周报 139
后记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