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其国文集·生态环境卷》是赵其国院士及其领衔的科研团队近60多年来在生态环境领域所做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科技成果的系统总结和全面反映。
本书收录赵其国院士独立及合作发表的生态环境论文69篇,共六部分,包括:生态环境总论,农田生态环境,森林与植被生态环境,湖泊与湿地生态环境,矿区与区域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自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生态环境总论
中国的环境状况 3
关于“二十一世纪全球环境与发展议程” 8
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其研究进展 12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4
环境质量与持续发展 38
土壤污染与安全健康——以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为例 42
DPSIR体系及其在土壤圈环境管理中的意义 44
应用DPSIR体系解决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问题的初步思考 50
中国酸雨的分布、成因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58
发展低碳经济的几个问题 65
第二部分 农田生态环境
施氮和冬种绿肥对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75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旱地红壤磷组分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89
水稻、小麦籽粒砷、镉、铅富集系数分布特征及规律 99
从农田气候生产潜力看红壤地区的水问题(以江西余江地区为例) 110
中国重金属污染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进展、问题及对策建议 118
经济发展梯度影响下的江苏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格局 127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昆山市土壤铅形态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137
苏南典型区土壤有效态铁、锰含量影响因素 147
江苏省昆山市农田土壤链的形态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57
太湖地区蔬菜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变化 166
贵州万山汞矿区某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174
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185
离子束辐照技术在农业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关键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193
第三部分 森林与植被生态环境
植物篤枝叶有机碳分解研究 203
植物篤枝叶中P、K、Ca和Mg的矿化过程 210
2000~2011年广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221
广西桉树种植的历史、现状、生态问题及应对策略 232
红壤区桉树人工林炼山后土壤肥力变化及其生态评价 246
红壤区桉树人工林与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细菌多样性的比较 258
南方红壤区西南桦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细菌多样性比较 270
中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及对策 282
中国南方红壤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93
红麻对Cu和Cu-EDDS的吸收和富集 302
第四部分 湖泊与湿地生态环境
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311
云南滇池近现代沉积速率及气候干湿变化的粒度记录 323
利用210Pb、137Cs和241Am计年法测算云南抚仙湖现代沉积速率 335
云南抚仙湖近现代环境变化的沉积物粒度记录 345
典型养殖型湖泊中的重金属含量及健康风险特征——以宿鸭湖为例 353
湿地资源生态功能的调控 366
中国湿地资源的生态功能及其分区 372
非耕作土210Pbex含量对侵蚀速率变化的响应模型 378
50年来太湖水网地区城市化空间过程的监测与模拟——宜兴城区城市用地扩展的遥感监测 387
50年来太湖水网地区城市化空间过程的监测与模拟——基于栅格单元扩展优先度的城市扩展模拟 393
宜兴城市50年来空间扩展过程的遥感监测 397
第五部分 矿区与区域生态环境
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EDTA调控机理 401
某金属冶炼厂周围居民人发的6种元素含量特征 408
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与调控研究进展与展望 415
某电子废弃物拆卸区土壤、水和农作物中砷含量状况研究 425
贵州铜仁汞矿区主要农产品重金属污染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435
加快解决东南沿海资源与环境质量问题 446
开展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资源与环境质量问题研究建议 448
解决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资源与环境质量问题刻不容缓——关于该区资源与环境质量问题研究的建议 453
论广西生态安全 460
桂林市区域人粮关系及其协调研究 483
第六部分 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在熊毅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493
深切的缅怀,毕生的崇敬——庆祝李庆逵教授诞辰100周年 496
杨惟义生态思想探讨 500
旅游生态学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509
尽快补齐土壤环保科技短板 517
我国南方当前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519
我国南方工程边坡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创新的认知与实践 531
我国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修复产业发展探讨 543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 548
2018年中国功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558
2019年中国功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577
2020年中国功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597
搭建中国砸方阵,燃起中国砸力量 613
重视三峡库区的移民及环境建设工作 615
长江三角洲“八五”期间人口压力区域差异分析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