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去购物车结算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当前位置: 图书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医学 >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经络学等) > 伤寒杂病论类证论治

相同语种的商品

浏览历史

伤寒杂病论类证论治


联系编辑
 
标题:
 
内容:
 
联系方式:
 
  
伤寒杂病论类证论治
  • 书号:9787030731746
    作者:李建生,谢忠礼
  • 外文书名:
  •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16
  • 页数:424
    字数:687000
    语种:zh-Han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9-01
  • 所属分类:
  • 定价: ¥168.00元
    售价: ¥132.72元
  • 图书介质:
    纸质书

  • 购买数量: 件  可供
  • 商品总价:

相同系列
全选

内容介绍

样章试读

用户评论

全部咨询

本书是以《伤寒论》《金匮要略》内容为基础按证候分类编写,共总结归纳了340余条证候,突显了仲景临床辨证施治中“证”的核心理论和地位,贯穿了理论、治法、方药及应用的临床过程,较符合目前中医临证思维模式及诊疗方式,便于指导仲景学术的临床应用。全书共14大证类,分十四章,包括表证类、胸膈证类、肺证类、大肠证类、心证类、脾证类、胃证类、肝证类、胆(少阳)证类、肾证类、膀胱证类、经脉证类、血证类及其他证类。每一证类下又分若干证候,具体证候条目下分主症、病机、治法、方药、应用、病案选录,相似证候及治疗列表鉴别。
样章试读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全部咨询(共0条问答)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咨询内容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咨询内容:

目录

  • 目录
    第一章 表证类 1
    第一节 风寒表证 1
    一、表虚寒证 1
    二、表虚寒兼证 4
    (一)兼经气不利证 4
    (二)兼肺气上逆证 5
    (三)兼阳虚不固证 6
    (四)兼胸阳不振证 7
    (五)兼胸阳不足证 8
    (六)兼气营不足证 9
    (七)兼津液不足证 11
    (八)兼阳虚证 11
    (九)兼脾肾阳虚证 13
    三、表实寒证 14
    四、表实寒兼证 15
    (一)兼经气不利证 15
    (二)兼胃气上逆证 17
    (三)兼寒饮证 18
    (四)兼郁热轻证 20
    (五)兼郁热重证 21
    (六)兼里热证 23
    (七)兼肾阳虚证(急证) 24
    (八)兼肾阳虚证(缓证) 25
    五、风寒郁表证 26
    (一)邪轻证 26
    (二)邪微证 28
    第二节 风湿表证 29
    一、风湿袭表证 29
    二、风湿袭表兼证 30
    (一)兼卫气虚证 30
    (二)兼表阳虚证 31
    (三)兼表里阳虚证 33
    第三节 寒湿表证 34
    一、寒湿犯表证 34
    二、寒湿中头证 36
    第四节 风袭水停证 36
    一、风水夹热证 37
    二、风水表虚证 38
    三、水停阳虚证 40
    四、风水郁热证 41
    第五节 暑湿表证 41
    第六节 水湿表证 42
    一、水湿郁表湿热证 42
    二、水湿郁表阳郁证 44
    第七节 水寒表证 46
    第二章 胸膈证类 48
    第一节 热郁胸膈证 48
    一、热郁胸膈证 49
    二、热郁胸膈兼证 51
    (一)兼少气证 51
    (二)兼胃气上逆证 52
    (三)兼气滞证 53
    (四)兼中焦虚寒证 55
    (五)兼湿热阻滞证 56
    第二节 痰热结胸证 59
    第三节 胸膈痰实证 61
    第四节 热实结胸证 63
    第五节 寒实结胸证 66
    第六节 痰饮留膈证 68
    一、膈间水饮证 69
    二、膈上水饮证 70
    三、水停膈间证 71
    四、水停膈间兼证 73
    第七节 胸胃寒饮证 74
    第八节 饮停胸胁证 76
    第三章 肺证类 78
    第一节 肺寒证 78
    一、表寒里饮证 78
    二、表寒里饮兼证 79
    (一)表寒里饮夹热证 80
    (二)表寒里饮郁热证 81
    三、寒饮停肺证 82
    (一)寒饮停肺气逆证 82
    (二)寒饮停肺气滞证 83
    (三)寒饮停肺郁表证 84
    四、寒饮夹热证 85
    (一)寒饮夹热偏表证 85
    (二)寒饮夹热偏里证 86
    五、饮邪停肺证 87
    (一)饮邪停肺重证 87
    (二)饮邪停肺轻证 89
    六、饮邪停肺兼证 90
    (一)兼冲气上逆证 90
    (二)兼外溢肌肤证 91
    (三)兼胃气上逆证 92
    (四)兼胃热上冲证 93
    七、痰水壅结证 94
    第二节 肺热证 96
    一、邪热壅肺证 96
    二、热盛酿脓证 98
    三、热毒酿脓证 99
    四、肺热饮停证 101
    五、饮热郁肺证 103
    六、水热郁肺证 104
    七、肺热脾寒证 104
    第三节 肺虚证 106
    一、肺气虚冷证 106
    二、肺胃阴虚证 108
    三、肺燥津亏证 109
    四、阴阳两虚证 110
    第四节 痰浊证 111
    一、痰浊壅肺证 111
    二、痰饮阻肺证 112
    三、痰浊阻肺证 113
    第四章 大肠证类 115
    第一节 肠热证 115
    一、邪结肠腑证 115
    (一)燥热初结证 116
    (二)腑实热结轻证 117
    (三)腑实热结重证 118
    二、邪结肠腑兼证 121
    (一)兼瘀血内阻证 121
    (二)兼气机壅滞证 122
    (三)兼津亏肠燥证 124
    (四)兼津亏热结证(偏津亏) 125
    (五)兼津亏热结证(偏热结) 126
    (六)兼津亏热结证(偏气滞) 128
    (七)兼津亏血瘀证 128
    (八)兼风寒束表证 129
    三、肠热下利证 131
    四、肠热下利兼证 133
    五、湿热蕴肠证 135
    六、大肠痈脓证 136
    (一)气滞血瘀溃脓证 136
    (二)热毒蕴结成脓证 137
    (三)阳虚热瘀成脓证 138
    第二节 肠寒证 139
    一、大肠寒结证 139
    二、大肠滑脱证 140
    三、肠滑气利证 142
    第三节 大肠水饮证 143
    一、水聚肠间证 143
    二、饮留肠胃证 144
    第五章 心证类 147
    第一节 心虚证 147
    一、心阳气虚证 147
    (一)心阳不足证 147
    (二)心阳虚损证 149
    (三)心阳损伤兼痰证 150
    (四)心阳虚水停证 152
    (五)心阳虚水逆证 153
    二、心肾阳虚水停证 155
    三、心肾阳虚水泛证 156
    四、心(肾)阳虚衰证 157
    五、心(肾)阳虚衰兼证 159
    (一)阴盛格阳证 159
    (二)阴盛戴阳证 161
    (三)阴盛戴阳兼格拒证 162
    (四)阳亡阴竭证 163
    (五)阳亡液脱证 165
    六、心阴阳两虚证 166
    七、水气凌心证 168
    八、心肾不交证 169
    (一)阴虚火炽证 169
    (二)阴阳两虚证 171
    九、心脾两虚证 172
    十、心肾阴阳两虚证 174
    第二节 心肺阴虚证 175
    一、心肺阴虚证 175
    二、心肺阴虚兼证 177
    (一)兼津伤燥热证 177
    (二)兼胃气上逆证 180
    (三)兼胃阴不足证 181
    (四)兼热盛于里证 183
    第三节 胸阳痹阻证 184
    一、胸阳不振证 184
    二、胸阳不振兼证 186
    (一)兼痰浊壅塞证 186
    (二)兼痰浊气滞证 187
    (三)兼阳气不足证 189
    三、气机痞塞证 190
    四、饮邪内停证 191
    五、阴寒痹阻证 193
    六、寒饮上逆证 194
    七、寒凝心脉证 196
    八、湿气上冲证 198
    第四节 心热证 199
    一、心火亢盛证 199
    二、湿热火毒证 201
    第六章 脾证类 203
    第一节 脾实证 203
    皮水夹热证 203
    第二节 脾气虚证 205
    一、脾虚气滞证 205
    (一)脾虚气滞证 206
    (二)脾虚气滞水停证 206
    二、脾虚气逆证 207
    (一)脾虚饮停证 207
    (二)脾虚痰阻气逆证 208
    (三)脾虚气逆痰热证 210
    (四)脾虚气逆虚热证 211
    三、脾虚寒湿证 212
    四、脾虚寒湿兼证 214
    (一)兼肾经虚热证 214
    (二)兼发黄证 215
    第三节 脾阳虚证 215
    一、脾阳虚证 215
    (一)脾胃虚寒轻证 216
    (二)脾胃虚寒重证 218
    (三)脾肺虚冷证 219
    二、脾阳虚兼证 220
    (一)兼风寒束表证 220
    (二)兼肾阳虚证 221
    三、阳虚水饮内停证 223
    (一)脾阳虚水停证 223
    (二)脾虚水停气滞证 224
    (三)脾胃虚寒饮逆证 225
    (四)脾肺阳虚饮停证 227
    (五)脾胃阳虚饮逆证 228
    四、阳虚水饮内停兼证 229
    (一)兼经气不利证 229
    (二)兼卫阳郁滞证 230
    五、脾不统血证 231
    (一)吐血 232
    (二)便血 233
    第四节 脾气血(阴阳)两虚证 234
    一、脾气血(阴阳)两虚证 234
    二、脾阴阳两虚证 236
    三、脾气血(阴阳)两虚兼证 237
    (一)兼气虚不固证 237
    (二)兼外邪侵袭证 238
    (三)兼血虚内寒证 239
    第七章 胃证类 241
    第一节 胃热证 241
    一、胃热炽盛证 241
    二、胃热炽盛兼证 243
    (一)兼气津不足证 243
    (二)兼气阴两伤证 244
    (三)兼津伤水停证 245
    (四)兼风寒外袭证 247
    三、胃热津伤(脾约)证 248
    四、胃热气滞证 249
    五、胃热气滞兼阳虚证 250
    六、胃热气逆证 251
    七、胃津不足证 252
    第二节 胃热脾寒证 253
    一、胃热脾寒气逆证 253
    二、胃热脾寒水气证 255
    三、胃热脾寒气虚证 256
    四、胃热脾寒格证 258
    五、上热下寒证 259
    第三节 湿热发黄证 260
    一、湿热结滞证 261
    二、热重于湿证 263
    三、湿热郁表证 265
    四、热盛里实证 266
    五、湿重于热证 267
    六、阴虚湿热瘀血证 269
    第四节 胃虚寒证 270
    一、胃寒气逆证 271
    (一)阳(气)虚浊阴上逆证 271
    (二)阳郁气逆证 272
    二、胃虚寒饮证 273
    三、胃虚水停证 274
    四、阴寒痼结证 275
    五、胃中饮停证 276
    (一)寒饮停胃证 276
    (二)饮阻脾虚证 277
    (三)饮停中焦上逆证 278
    (四)水蓄下焦饮逆证 279
    六、胃(虚)寒肠热证 281
    七、蛔虫上扰证 282
    第八章 肝证类 284
    第一节 肝实证 284
    一、肝郁气滞证 284
    二、肝郁化热证 286
    三、肝经寒实证 287
    四、肝气乘脾证 288
    五、肝气乘肺证 288
    六、肝络瘀阻证 289
    第二节 肝虚证 290
    一、肝阴虚证 290
    二、肝胃虚寒证 291
    三、血虚寒厥证 293
    四、血虚内寒证 294
    五、阴虚动风证 296
    六、血虚脾湿证 297
    第三节 肝热证 298
    一、肝热动风证 298
    二、肝热迫肠证 299
    三、肝热脾寒证 300
    第九章 胆(少阳)证类 303
    第一节 邪入少阳证 303
    一、邪入少阳证 303
    二、邪入少阳兼证 307
    (一)兼营卫不和证 307
    (二)兼胃肠壅滞证 309
    (三)兼水气内停证 311
    (四)兼心神逆乱证 312
    (五)兼津伤证 314
    第二节 胆热证 315
    胆腑郁热证 315
    第十章 肾证类 318
    第一节 肾阳虚证 318
    一、肾阳虚证 318
    二、肾阳虚衰证 320
    三、阴盛格阳证 322
    四、阴盛戴阳证 324
    五、阳亡阴竭证 325
    六、阳亡液脱证 326
    七、阳虚水停证 328
    (一)肾阳虚水泛证 328
    (二)肾阳虚水停证 329
    八、肾虚寒湿证 330
    (一)寒湿犯腰证 330
    (二)寒湿痹阻经络证 331
    九、肾寒气逆证 332
    十、阳虚血少气陷证 333
    十一、肾虚滑脱证 334
    十二、阴寒犯胃证 335
    第二节 肾气虚证 336
    第三节 肾阴虚证 338
    一、肾阴虚火旺证 338
    二、肾阴虚水停证 339
    三、肾阴虚咽痛证 340
    四、精亏浊邪阻窍证 342
    第四节 肾阴阳两虚证 343
    一、阴阳两虚证 343
    二、阴阳两虚兼证 344
    (一)兼心肾不交证 344
    (二)兼心神不宁证 345
    第十一章 膀胱证类 347
    第一节 膀胱水湿证 347
    一、膀胱蓄水证 347
    二、膀胱湿热证 351
    三、膀胱湿热兼证 352
    (一)兼血虚热郁证 352
    (二)兼血瘀证 353
    第二节 膀胱蓄血证 354
    一、膀胱蓄血轻证 355
    二、膀胱蓄血重(缓)证 356
    第十二章 经脉证类 359
    第一节 气滞络瘀证 359
    一、脾伤气滞络瘀证 359
    二、脾络瘀滞重证 361
    第二节 寒凝经脉证 362
    一、寒湿痹阻经络证 362
    二、阳虚寒痹肌表证 364
    三、寒凝腹络证 366
    四、寒凝心脉证 367
    第三节 风寒湿痹阻证 369
    一、寒湿入络证 369
    二、风寒湿阻络化热伤阴证 371
    三、风邪中络证 373
    四、风痰阻络证 374
    五、水湿阻络证 375
    六、风寒袭络证 376
    第四节 络脉瘀阻证 377
    第五节 太阳经伤证 379
    第十三章 血证类 381
    第一节 血热证 381
    一、热毒入血证 381
    二、湿热酿脓证 383
    三、胃热迫血证 384
    四、热入血室证 386
    第二节 血瘀证 387
    一、下焦瘀热证 387
    二、瘀血内阻证 390
    三、血水并结证 392
    四、干血证 392
    (一)干血内结证 392
    (二)干血阻络证 393
    五、瘀血痰结证 394
    六、气滞血瘀证 396
    七、瘀阻肝络证 398
    八、气血瘀阻证 399
    九、经脉创伤证 400
    第三节 血虚证 401
    一、血虚下血证 401
    二、血虚寒证 402
    三、血虚寒兼证 404
    四、血虚湿热证 405
    第十四章 其他证类 407
    第一节 咽证类 407
    一、邪热阻咽证 407
    二、痰火阻咽证 409
    三、寒痰阻咽证 411
    四、气郁痰凝证 412
    第二节 湿证类 414
    一、湿热带下证 414
    二、寒湿带下证 416
    第三节 疳热证 417
    疳热生虫证 417
    第四节 风痰证 417
    风痰阻络证 417
    第五节 痰阻证 418
    痰阻阳郁证 418
    第六节 胎气上逆证 419
    附录 方剂索引 421
帮助中心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新手上路
发票制度
积分说明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配送时间及费用
配送查询说明
配送范围
快递查询
售后服务
退换货说明
退换货流程
投诉或建议
版权声明
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
出版社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