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黄土高原丘陵区退化典型草原为对象,基于多年研究与实践,对禁牧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三种退化草地人工修复措施影响下的草地植被、土壤特征进行了全面阐述,主要包括绪论、黄土高原草地类型,人工修复过程中黄土高原丘陵区草原植物群落演替、植物群落特征、种群格局及生态位、土壤种子库特征、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变化、土壤水分特征、草地小气候和植物蒸腾变化,以及不同修复措施下的生态修复效应评价及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等。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背景和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2
1.2.1 草地分类 2
1.2.2 人工修复对黄土高原丘陵区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 6
1.3 研究内容 33
1.3.1 黄土高原草地类型 33
1.3.2 人工修复对黄土丘陵区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 33
1.3.3 黄土丘陵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35
1.4 研究方法 35
1.4.1 研究区概况 35
1.4.2 试验设计 38
1.4.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8
参考文献 53
第2章 黄土高原草地类型 74
2.1 黄土高原草地分类 74
2.1.1 草地分类和分布 74
2.1.2 草地类型 76
2.1.3 草地类型的特点 79
2.2 黄土高原草地农业系统 80
2.3 小结 83
参考文献 83
第3章 人工修复过程中黄土高原丘陵区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84
3.1 草原植物群落类型划分 84
3.1.1 植物群落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排序 84
3.1.2 植物群落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 88
3.2 草原植被演替序列及特征 90
3.2.1 封育草地植被演替序列 90
3.2.2 水平沟植被演替序列 90
3.2.3 鱼鳞坑植被演替序列 90
3.3 小结 91
参考文献 92
第4章 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植物群落特征 94
4.1 物种组成及功能群 94
4.2 群落数量特征 95
4.3 群落多样性 96
4.4 群落稳定性 97
4.5 群落相似性 99
4.6 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100
4.7 小结 101
参考文献 103
第5章 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植物种群格局及生态位 104
5.1 种群格局特征 104
5.1.1 主要植物种群分布格局 104
5.1.2 主要植物种群聚集强度 106
5.1.3 主要植物种间关系分析 108
5.2 主要物种生态位特征 110
5.2.1 主要植物的生态位宽度 110
5.2.2 主要植物的生态位重叠 111
5.2.3 生态位重叠系数 112
5.3 小结 113
5.3.1 主要种群空间格局变化 113
5.3.2 主要种群生态位变化 114
参考文献 115
第6章 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土壤种子库特征 117
6.1 土壤种子库萌发动态 117
6.2 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 118
6.3 土壤种子库大小(密度特征) 122
6.3.1 不同恢复措施下土壤种子库密度 122
6.3.2 土壤种子库的垂直分布 123
6.4种子库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关系 124
6.4.1 不同恢复措施下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 124
6.4.2 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125
6.4.3 土壤种子库与土壤特征因子典型对应分析 128
6.5 小结 130
6.5.1 恢复措施对土壤种子库萌发动态的影响 130
6.5.2 恢复措施对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的影响 130
6.5.3 恢复措施对土壤种子库密度特征的影响 131
6.5.4 种子库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关系 132
参考文献 133
第7章 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土壤理化性状变化 135
7.1 土壤物理性状变化 135
7.1.1 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 135
7.1.2 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组成之间的关系 137
7.1.3 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持水量 137
7.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 139
7.2.1 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分布及其评价参数 140
7.2.2 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布及其评价参数 141
7.2.3土壤团聚体破坏率 143
7.2.4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 144
7.3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 149
7.4 土壤碳氮储量变化 151
7.4.1 不同措施下土壤C/N变化 151
7.4.2 不同措施下土壤C、N密度变化 151
7.4.3 不同措施下土壤C、N储量变化 152
7.5 小结 153
参考文献 155
第8章 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土壤生物学性状变化 157
8.1 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 157
8.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 159
8.3 土壤酶活性变化 160
8.4 小结 162
参考文献 164
第9章 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原土壤水分特征 166
9.1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 166
9.1.1 土壤水分有效性 166
9.1.2 土壤水分扩散率 167
9.1.3 土壤导水率 169
9.1.4 草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 170
9.2 土壤水分动态及变异 174
9.2.1 土壤水分季节动态 174
9.2.2 土壤水分垂直变化 178
9.2.3 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变化 182
9.3 水分循环特征 183
9.3.1 草地降雨产流 183
9.3.2 水平沟对草地径流的拦蓄 187
9.3.3 拦蓄径流后水平沟土壤水分再分布 188
9.4 水分平衡特征 193
9.4.1 土壤水分盈亏评价 193
9.4.2 土壤水分平衡 195
9.5 小结 201
9.5.1 土壤水分有效性 201
9.5.2 土壤水分扩散率和导水率 201
9.5.3 土壤水分入渗特性 201
9.5.4 土壤水分动态和变异 202
9.5.5 水分循环 203
9.5.6 土壤水分盈亏评价 204
9.5.7 土壤水分平衡 205
参考文献 205
第10章 人工修复过程中草地小气候和植物蒸腾变化 207
10.1 草地小气候变化 207
10.1.1 地上20cm处风速 207
10.1.2 地上20cm处气温 208
10.1.3 地上20cm处相对湿度 209
10.2 地温变化 210
10.2.1 不同措施下地温变化 210
10.2.2 不同坡位地温变化 211
10.3 草地蒸散变化 212
10.3.1 棵间蒸发 212
10.3.25 种主要牧草蒸腾速率 213
10.4 小结 214
参考文献 215
第11章 生态修复效应评价 216
11.1 各修复措施下不同恢复年限土壤质量评价 216
11.1.1 评价体系构建 216
11.1.2 不同恢复年限的生态效应评价 217
11.2 不同修复措施下土壤质量评价 219
11.2.1 评价体系构建 219
11.2.2 土壤质量评价 221
11.3 小结 225
参考文献 226
第12章 黄土丘陵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227
12.1 草地资源现状 227
12.1.1 环境恶化 227
12.1.2 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失调 228
12.2 可持续发展对策 230
12.2.1 发展草地农业的可行性 230
12.2.2 斯太普草地农业系统建设的基本方略 233
12.3 小结 235
参考文献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