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重要的“超级工程”为对象,分析超级工程的建设背景、建设周期、实施运行、科技创新等内容,揭示超级工程的重要内涵,分析超级工程的共性特征与重要经验,阐述超级工程的演化过程和迁移路径,梳理超级工程与科学、技术、社会、管理、经济、生态的重要关系,总结超级工程的重要价值和启示,探讨发展规律和趋势,为国家未来重大战略工程决策提供依据与支持。
样章试读
目录
-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概述 002
第2章 定义、特征与分类 008
2.1 定义 009
2.1.1 工程概念 009
2.1.2 超级工程表述 010
2.1.3 超级工程定义 011
2.2 特征 012
2.2.1 主体特征 014
2.2.2 一般特征 022
2.3 分类 026
2.3.1 一般工程分类 027
2.3.2 超级工程分类 028
第3章 筛选标准与选取方法 034
3.1 选取原则 035
3.1.1 超大 035
3.1.2 地标 036
3.1.3 第一 036
3.1.4 独特 036
3.1.5 引领 036
3.2 筛选标准 037
3.2.1 标准确定 037
3.2.2 具体标准 038
3.3 投资折算 040
3.3.1 重置成本法 040
3.3.2 折现法 041
3.3.3 比例估价法 041
3.3.4 米价法 042
3.4 选取流程 043
3.5 选取方法 044
3.5.1 认可法 044
3.5.2 推荐法 045
3.5.3 层次分析法 045
3.5.4 打分法 050
3.5.5 论证法 051
3.6选取结果 051
3.6.1.中国古代超级工程排行榜 051
3.6.2 中国近现代超级工程排行榜 059
3.6.3 世界古代超级工程排行榜 079
3.6.4 世界近现代超级工程排行榜 087
第4章 分布与演化 100
4.1 分布 101
4.1.1 地理分布 101
4.1.2 时间分布 116
4.1.3 行业分布 120
4.2 演化 123
4.2.1 关键要素演化 123
4.2.2 地理变迁演化 127
4.2.3 年代时间演化 137
4.2.4 科学技术演化 139
4.2.5 造物关联演化 148
第5章 发展动力分析 160
5.1 发展过程特征 161
5.1.1 遗传与变异 162
5.1.2 进化与退化 163
5.1.3 新生与灭绝 163
5.1.4 选择与适应 163
5.2 演化动力学模型构建 164
5.2.1 传统动力学模型 164
5.2.2 动态多目标动力学模型 165
5.3 外部效应分析 167
5.3.1 政治环境 169
5.3.2 社会环境 170
5.3.3 经济环境 170
5.3.4 文化环境 171
5.4 动力分析 171
5.4.1 社会需求拉动了超级工程 171
5.4.2 经济发展推动了超级工程 172
5.4.3 科学技术支撑了超级工程 172
第6章 案例分析 176
6.1 案例撰写模板 177
6.1.1 工程简介模板 177
6.1.2 工程背景模板 178
6.1.3 工程价值模板 179
6.1.4 工程启示模板 179
6.2 撰写要点 180
6.2.1 总体撰写要求 181
6.2.2 工程简介撰写要求 182
6.2.3 工程背景撰写要求 182
6.2.4 工程价值撰写要求 183
6.2.5 工程启示撰写要求 183
6.3 典型案例分析 183
6.3.1 石峁遗址 183
6.3.2 万里长城 191
6.3.3 都江堰 199
6.3.4 港珠澳大桥 206
6.3.5 青藏铁路 213
6.3.6 西电东送工程 221
6.3.7 埃及金字塔 228
6.3.8 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236
6.3.9 摩索拉斯陵墓 242
6.3.10 圣保罗大教堂 247
6.3.11 西伯利亚大铁路 253
6.3.12 荷兰三角洲工程 258
第7章 价值评估 268
7.1 政治价值评估 269
7.1.1 国家安全的价值 270
7.1.2 国际影响的价值 270
7.1.3 国内政治稳定的价值 271
7.2 社会价值评估 271
7.2.1 改善社会环境 271
7.2.2 促进区域发展 272
7.3 经济价值评估 272
7.3.1 带动作用 272
7.3.2 辐射作用 272
7.3.3 推动作用 273
7.4 生态价值评估 273
7.4.1 观念转变 273
7.4.2 价值体现 274
7.5 科学价值评估 275
7.5.1 飞行力学 276
7.5.2 材料学 277
7.5.3 管理运筹学 277
7.5.4 高能物理 278
7.6 技术价值评估 279
7.6.1 共性关键技术 280
7.6.2 世界领先技术 281
7.7 文化价值评估 283
7.7.1 民族文化 284
7.7.2 地域文化 284
7.7.3 艺术文化 284
7.7.4 美学文化 285
7.7.5 时代文化 285
第8章 建造与运维 288
8.1 决策 289
8.1.1 决策特点 289
8.1.2 可行性研究论证 292
8.1.3 决策风险与应对 294
8.2 设计 297
8.2.1 总体设计重点关注的问题 298
8.2.2 初步设计重点关注的问题 298
8.2.3 施工图设计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 300
8.3 建设 300
8.3.1 建设管理要求 300
8.3.2 施工建设计划的制订 301
8.3.3 施工中的控制管理 303
8.3.4 验收与交付 304
8.4 运维 306
8.4.1 运维体制与机制 306
8.4.2 运行管理 309
8.4.3 效益实现 309
第9章 认识与启示 312
9.1 从工程认识论视角认识超级工程 313
9.1.1 从解决区域发展问题向回应人类重大问题转变 313
9.1.2 从工程本体论向工程生态论的认知转变 314
9.1.3 以工程归属评价向工程意义考察的价值转变 314
9.2 从工程方法论视角认识超级工程 315
9.2.1 经验法 315
9.2.2 理性处理法 316
9.2.3 经验法+理性法 316
9.2.4 有限理性法+均衡法 316
9.3 从工程本体论视角认识超级工程 317
9.3.1 集成性 317
9.3.2 技术集成体 318
9.3.3 系统集成方法 318
9.4 从工程价值论视角认识超级工程 318
9.4.1 价值体系的多维性 319
9.4.2 价值评估的合理性 319
9.5 从工程美学视角认识超级工程 320
9.5.1 统一 320
9.5.2 和谐 322
9.5.3 风格 324
9.5.4 对称 325
9.6 从伦理视角认识超级工程 327
9.6.1 伦理观 327
9.6.2 伦理责任 328
9.6.3 伦理原则 328
9.7 超级工程的哲学与管理启示 329
9.7.1 哲学启示 330
9.7.2 管理启示 337
第10章 发展规律与趋势 346
10.1 从需求看发展规律与趋势 347
10.1.1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47
10.1.2 满足人类精神文明的需求 348
10.1.3 满足世界各国国防安全的需求 349
10.1.4 满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50
10.1.5 满足太空探索的需求 351
10.2 从演化看发展规律与趋势 351
10.2.1 基于所处时代的政治需要 352
10.2.2 科技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 353
10.2.3 规模、技术、功能是演化的体现形式 354
10.2.4 未来超级工程的重点地区与领域 355
10.3 从社会看发展规律与趋势 356
10.3.1 满足国家和人民重大需求 356
10.3.2 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357
10.3.3 以人为本、科学高效的工程管理 358
10.3.4 成为培育未来人才的重要摇篮 359
10.4 从行业看发展规律与趋势 360
10.4.1 能源行业 361
10.4.2 水利行业 362
10.4.3 建筑行业 364
10.4.4 信息通信行业 365
10.5 从技术看发展规律与趋势 366
10.5.1 技术运用转向引导未来科技发展 367
10.5.2 综合性、多功能的跨学科集成技术开发 367
10.5.3 “全生命周期”综合决策 368
10.5.4 设计、建设与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全方位融合 368
10.5.5 材料的发展日趋活跃 369
10.5.6 工程技术形成集成共生态 369
10.5.7 行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颠覆创新 369
10.5.8 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工程产业化的未来导向 370
10.6 从效益看发展规律与趋势 371
10.6.1 古代超级工程的效益体现 371
10.6.2 近现代超级工程的效益体现 372
10.6.3 从效益看未来超级工程的发展 373
参考文献 375
总后记 404
插图
1 中国古代超级工程排行榜地理分布图
2 中国近现代超级工程排行榜地理分布图
3 世界古代超级工程排行榜地理分布图
4 世界近现代超级工程排行榜地理分布图
5 中国古代超级工程排行榜历史年代时间轴图
6 中国近现代超级工程排行榜历史年代时间轴图
7 世界古代超级工程排行榜历史年代时间轴图
8 世界近现代超级工程排行榜历史年代时间轴图